辛亥之鋼鐵基地第一百四十章 海軍強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辛亥之鋼鐵基地 >>辛亥之鋼鐵基地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四十章 海軍強國

第一百四十章 海軍強國


更新時間:2016年05月15日  作者:黑蘭度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黑蘭度 | 辛亥之鋼鐵基地 
正文

作者:黑蘭度

更新:2016051012:32

字數:3217

上架第一更

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是城鎮化,無數的農民放下鋤頭,走進廠房,搖身一變,成為流水線上的一員。南方、乃至目前的中國擁有幾乎可以浪費的勞動人口,而流水線作業又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水平,這些以年輕人為主的工人群體雖然不識字,但接受新事物快,經過簡單培訓就能符合工廠的需求。

更何況,不論是在工廠、車間、軍隊還是學校,哪里都有識字班、文化培訓班等免費學習的場所,這些地方每時每刻都擠滿了人,大至年過半百的中老年人、小至十七八歲的青年——更小的孩子必須按照義務教育法的要求進入學校學習,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或者在工作中獲得更大的進步空間,紛紛主動參加文化學習。金錢是他們最好的動力,當然,也有人安于現狀,找點工資少很多的苦力活干,這就會逐漸演變成差距。新社會不是沒有提供上升的空間,反而到處都是機會,只是那些人沒有把握住罷了。

對于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來說,他們減少了學習新文化知識的時間,更容易獲得機會。可惜,經過統計,大約有百分之三十三的文化人選擇了報考革命政府的公務員考試,百分之十七選擇了到各種學校任教,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人選擇了到工廠。算起來,還是在工廠里的薪水最高,但他們認為在工廠里工作是會受到鄙視的。

革命政府已經盡最大的可能強化企業在社會上的影響,從工資、醫療、學習環境到住房,但傳統觀念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變的,傳統知識分子愿意融入到新社會的,與沉默不語、對新社會懷恨在心的比起來,在人數上并不占優勢。

所以呂梁更喜歡自己培養起來的文化階層,傳統文人繼承了太多的垃圾,冥頑不化,要想對他們進行改造,那樣的工程量太大。呂梁沒有那么多時間,也沒有那么多耐心,再說,那些文人也不像他們自己認為的那么重要。

因此。普及教育成為了新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在1904年,教育部門獲得的撥款占到了財政開支的六分之一。新光復地區一片空白,所有的東西都要從頭開始勾勒,教育能獲得六分之一的撥款。足見新政府對教育的重視。

事實證明,最大的支持就是金錢,有了充足的撥款,教育事業在南方新光復地區遍地開花。尤其是總理夫人吳月重新回到教育部門,擔任教育部部長之后,革命政府對教育部門的請求從來是來者不拒、一點都不打折扣,這讓其他部門羨慕不已。

其實現階段,文化水平最高的一群人就在軍隊中。所有的士兵都經過了文化學習,沒有通過考核的士兵一律辭退,這樣的單票否決制讓所有的士兵都擁有了一定的文化功底。不僅僅是識字。還有數學、歷史、地理等等,都需要他們不間斷的學習。數學有利于士兵戰斗素質的提高,歷史讓士兵們明白國家落后的根源,地理讓士兵們不再對外面的世界一片盲目,政治讓士兵們充滿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這些學習最終使他們擁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士兵戰斗力是最強的。

有了思想武裝,士兵們還需要先進的作戰裝備,一項強調火力優先的振****,從不吝嗇為士兵們裝備最強大的步兵火力,而且也有能力提供這些裝備彈藥。因此。當海軍陸戰隊司令呂登拿到武器裝備接收表的時候,勃然大怒也就可以理解了。

基因人很少發怒,但并不代表他們沒有脾氣,情緒的宣泄需要機會。自海軍陸戰隊組建以來。一直都是振**中的邊緣角色,不過,振****里的邊緣角色并不少,海軍、陸戰隊、空軍,都沒有在歷次戰斗中發揮多大的作用。服從戰略需要一直是基因人長官們安撫下屬的說辭,在陸戰隊。都知道海軍老大哥都沒有買賣干,自己就不要叫屈了。

事情從1904年初開始有了轉機,按照總參的命令,海軍陸戰隊將從一個旅擴張至一個軍三個陸戰師,總計四萬五千人的部隊。這讓海軍欣喜若狂,終于等來了這一天,這說明接下來的戰爭將重點放在登陸作戰上,理所當然的也會有海軍的用武之地。

普通軍官和士兵不知道上層戰略,那些基因人軍官們心里清楚得很,下一個階段的戰斗是針對日本,所以現在才擴充陸戰隊已經算晚的了。讓呂登生氣的是,擴充后的陸戰隊使用的全部都是從沿海沿江地區招募的、會水的新兵,要知道陸軍新部隊組建的時候都會從老部隊抽調士兵軍官充實到新部隊里,以便更快的形成戰斗力,這么對陸戰隊,多少有些厚此薄彼吧!陸戰隊的作戰任務比較特殊,對士兵有一定的要求,好吧,這也算一個理由,說得過去,呂登也愿意自己培養人才,再說還有一年多的時間,一定能將這些新兵訓練成優秀的士兵。但為什么提供給陸戰隊的裝備差這么多?

士兵的招募非常順利,有水性的普通人多得是,而且參軍是現在最光榮的一件事,軍人的薪水也很高。到1904年3月初的時候,陸戰隊就完成了士兵的招募,接下來就是開展訓練。總參總裝備部為陸戰隊提供了步槍、機槍等輕武器,但只有兩萬多件,根本無法滿足目前的訓練需求,而且子彈還有缺口,重火力裝備更是一件沒有,這讓呂登著急上火,訓練時間本來就不足,陸戰隊面臨的戰斗任務也很重,怎么能在這個關口上缺斤少兩呢!

官司打到了呂梁這里,總裝備部也很無奈,他們的理由是,目前不僅僅是海軍陸戰隊,陸軍也在擴軍。按照總參的要求,在1904年陸軍將繼續擴充兩個軍,形成九個軍三個集團軍,共43萬人的規模,這樣對于裝備的需求非常大。目前,總裝備部下轄的軍工廠,產能根本無法滿足如此大規模的擴軍需求,產能的擴充需要時間,工人的培養需要時間,鋼鐵的產量也需要時間,再加上目前消耗資源最多的海軍,其余軍種不得不受點委屈。

這是事實,呂梁也很清楚,這也是他現在竭盡全力在做的事情。增開新的工廠、增設新的生產線,這些事幾乎讓呂梁崩潰。現在單單士兵的訓練就讓軍工廠的彈藥生產線不停運轉,軍火庫里沒有幾顆彈藥儲存,一旦遇到戰事,有沒有子彈開打還是個問題。

強調火力就意味著海量的彈藥消耗,但這一條不容更改,這是呂梁最大的底氣,他不能用人的意志和生命來換取戰爭的勝利。廣東地區的潛力已經被挖掘的差不多,要想擴大產能,就得把目光投向其他新光復省份。事實上大規模的建設已經鋪開,尤其是武漢地區,已經成為第二個重工業基地,按照預計,在1904年的七月份,新建工廠和生產線差不多就可以投入運行,到9月份應該就可以彌補產能的不足,提供更多的裝備和彈藥。

在此之前,不得不有所側重。陸軍已經有成熟的作戰部隊,對于新部隊的需求不是那么急迫,所以呂梁將重心放在了陸戰隊和海軍上面,他們才是下一個階段作戰的重點。

呂登滿意而歸,他得到了首長的承諾,海軍陸戰隊將擁有充足的武器裝備和訓練彈藥,要求是必須在1905年初形成戰斗力,并能夠擊敗一切敵人!可以想象,陸戰隊的新兵將在接下來的近一年時間里經受怎樣慘無人道的訓練。

重工業、尤其是軍工企業產能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海軍,近一段時間,大部分的資源被投入到了海軍上面。前幾年造成的海軍虧空,呂梁打算在這一年的時間里全部補上,從戰艦,到運輸船,造船廠開始了爆發的關鍵一年。

海軍的虧空主要體現在軍艦建造不足上,但是,基礎已經打得非常牢固,當初長遠計劃的制定使得現在的爆發成為了現實。這個基礎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之上,包括水兵、造船工人和中下級軍官。

通過現有軍艦訓練水手,一崗雙員、甚至三員,輪流上崗,這些舉措讓水手們經受了痛苦的戰艦生活環境,換來的是海軍充足的熟練水手,四萬多名熟練水兵枕戈待旦,只等新戰艦下水,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戰斗力。海軍學院也為海軍提供了一千多名成熟軍官,這些人經過了近三年的學習,不時上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能說與縱橫大海幾百年的列強海軍相比,但擁有先進兵器、先進教育的他們不會在任何國家的海軍面前露怯。(未完待續。)

PS:讀者給力、編輯開恩,終于上架!之后,早中晚各一更,希望大家繼續支持!

熱門推薦:

網站版權所有:


上一章  |  辛亥之鋼鐵基地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