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第八章 想奪權,會是第二個王莽嗎?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趙云 >>趙云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章 想奪權,會是第二個王莽嗎?

第八章 想奪權,會是第二個王莽嗎?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16日  作者:巫山哥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巫山哥 | 趙云 


雒陽城里那些既得利益者,恨不得把這個擅自跳出來搗亂的廖立給殺掉。

及至表現出的恐怖能力后,一個個看著仍然笑容可掬的趙孟,不由打了個寒噤。

任誰都想不到,趙家才進入視線多久,啥時候不知不覺就躥到了這么高的地步。

更為后悔的是劉表,出外逃難的時候遇到這后生,經常看到他舌戰群儒,不知怎么回事兒,就帶著回了京城。

本次事件可大可小至于趙家,相信不會再追究了。常言道:殺人不過頭點地,剝奪人的生機,比殺人更甚。

大漢開國的時候,各種制度有些亂,原本劉邦也不是多有學問的人。

一支軍隊要看他的首任將領如何才形成相應的氣質,一個國家則不然,需要帝王不斷聽取社會各階層實質上是豪門大族的意見來治理這個國家。

秦朝利用法家那一套,二世而亡,自然漢朝是不能相隨的。

不知怎么的,漢初一批人提出了休養生息,竟然大信黃老之術,道門就此抬頭。

而后漢武帝時,開始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律法混亂不堪。

走在路上,十分茫然,他不知道今后設若自己取得了這個國家的統治權以后,該怎么辦,或許以前他謹小慎微,隨著功力的加深,行事就有些隨心所欲。

此刻,心里有了野望。看到十分平庸的漢靈帝,心里十分厭惡,恨不得取而代之,卻也明白路要一步步走。

至于廖立,早就被拋到腦后去了,小事一樁,他不過是在展現自己的實力而已。

無論如何,即便是一個國家的皇帝,要殺一個人也要遵循律法。

上輩子即便有些官本位,律法卻比這個年代健全得多。

這個國家已經千瘡百孔,所有的制度在強權下成了一紙空文。

不知怎么的,突然想起了王莽改制。

漢武帝時期,世族勢力遭到壓抑,他去世之后,各項管制政策相繼松弛,繼任的幾位皇帝都很軟弱,中央朝綱日漸為外戚把持,而地方上的世族勢力乘機崛起。

世族集團在經濟上閉門成市,嚴重阻礙了商品大流通,使得生產力無法釋放,在政治上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隨時可能孕生顛覆政權的力量。

王莽變法自稱是奉古改制——中國人從來認為今不如古,前人比今人聰明。

不過從政策上看,他并不想改回到遙遠的周代去,改革的目標其實就是漢武帝桑弘羊模式。

他的改革基本上緊緊地圍繞影響宏觀經濟的三大核心課題財政、貨幣和土地而展開。

王莽登基第二年,就推出五均六筦。

所謂五均,是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這六大都市設立五均官,由原來的令、長兼理,稱為五均司市師。

他們的工作,一是定時調節、均平物價,名曰市平。

二是控制市場供應,市場貨物滯銷時,以低價收購,貨物漲價時,則以高價出售。

三是辦理賒貸,根據具體情況,發放無息貸款或低息貸款。

四是征收山澤之稅及其他雜稅。所謂六筦,是指官府掌管六項經濟事業,即由國家專賣鹽、鐵、酒,專營鑄錢,征收山澤生產稅,經辦五均賒貸。

簡而言之,五均六筦就是全面恢復鹽鐵專營和均輸、平準二法。

從王莽為五均六筦所下達的詔書看,他對專營政策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

他認為,政府要管制的都是民眾日常必需品,即價格很高,民眾也一定會購買的商品,也就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關鍵性產業。

這些產業國營化之后,就可以達到齊眾庶,抑兼并的目的。

在王莽以前,倡議經濟管制者如管仲與桑弘羊,對管制政策的必要性都不如王莽所講的透徹。

不過,在看來,所有推行計劃經濟的人無不以均貧富和實現社會公正為口號,而實際上都是為了加強集權以及擴充財政收入。

與漢武帝時期的國營化政策相比,王莽的政策推出太密集,計劃色彩甚至更加濃重。比如,在零售物價的管制上,到了事無巨細的地步。

政府在規定的時間對各種商品進行分類定價,同一種商品按品質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等,然后才允許商賈拿到市集上去銷售,這無異于用計劃之手完全地代替了市場的功能。

如果說王莽在財政和產業政策上完全效仿漢武帝,那么,他在貨幣和土地改革上則要激進得多。

他第一次改變幣制是在登基前一年,即公元7年的5月,他以周錢為藍本,增鑄貨幣,新幣分三種,各值五千錢、五百錢和五十錢,是為大錢。

當時,國內已經呈現通貨膨脹的苗頭,新幣的名義價值遠遠高于舊幣五銖錢,于是民間私鑄之風大起,王莽下令禁止列侯以下私藏黃金。

公元8年,新朝創立,他以奉天承運為名義改出一銖小錢,社會傳言說五銖錢和大錢都要被廢止,市場頓時大亂。

王莽一方面把涉謠者、傳謠者抓起來,流放邊疆,另一方面則大量鑄造小錢。

到了公元10年,他突然又宣布改變幣制,把貨幣總名為寶貨,分金貨、銀貨、龜貨、貝貨、錢貨、布貨等六種,六種貨幣又細分為二十八個品種。

因品種繁多,換算比值又不合理,造成老百姓理解混***易大受影響——百姓憒亂,其貨不行。

四年后,王莽被迫第四次改變幣制,他下令廢止大錢、小錢,發行貨布、貨泉兩種貨幣。

在短短七年間,王莽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

土地改革上,王莽提出的改革方案最為決絕——恢復全面的土地國有制,然后平均分配給農民耕種。

這是自商鞅廢井田之后,第一個重新推行土地國有化的政權。

土地是世族集團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根基,在此之前,針對土地兼并的狀況,很多人提出過種種遏制設想。

比如董仲舒就建議限田,他深知恢復到井田制的辦法是不可行的,不過可以通過額定每戶擁有土地的上限,來防止兼并過度。

這種在肯定土地私有制的基礎上平均地權的思想,在后來的歷史中是主流。

王莽推行王田制,是對土地性質進行的一次革命。

在推行土地國有化的同時,他宣布不準買賣奴婢,其理由是奴婢買賣有悖于天地之性人為貴的圣人之義。

從典籍看,王莽似乎一直對奴婢抱持同情的態度,在還沒有當上皇帝的時候,他的次子殺死了一名婢女,王莽硬逼著他自盡償命。

因此,不少史家對他禁止買賣奴婢政策的評價很高,認為這是一個人道主義的創舉。

不過,僅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王莽的思考未必及此,限制土地兼并與限制人口兼并,是打擊世族門閥勢力的配套性政策。

王莽變法既得罪了世族和有產者,又得不到無產者支持,而中央又沒有增加收入,可謂疲勞天下,一無所得。

改革進行到第14個年頭,已經無法寸進,公元22年,王莽不得不下詔書,廢止即位以來的所有改制政策。

可是,天下事已不可為,第二年的10月,叛軍攻進長安城,王莽逃至未央宮的漸臺,被人砍下了腦袋。

我會是第二個王莽嗎?一時間心亂如麻。

無論如何,要取代劉家天子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想法卻如同野草一樣滋生。他不知道這個過程會有多久,已經下定決心,不要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對于黃巾起義,又該如何面對?(未完待續。)u

,歡迎訪問


上一章  |  趙云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