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第四十一章 幸福的煩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趙云 >>趙云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一章 幸福的煩惱

第四十一章 幸福的煩惱


更新時間:2016年08月03日  作者:巫山哥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巫山哥 | 趙云 

類別:都市言情作者:巫山哥本章:

“公達,你也看得出來劉家天子不仁。”笑得像個孩子。

荀攸默不作聲,心里劇震。就這么幾句話,對方就知道了自己想要成就一番皇圖霸業的想法,反正自己是后輩,賴皮一點無所謂。

“目前的黃巾道,將會愈演愈烈!”再次展開了神棍的那一套:“此后,那位就會警醒,可惜悔之晚矣。”

“他想把天下的財富聚在自己手中,與民爭利的主導思想不變。只等他一走,天下就會四分五裂。”

“那位酒色過度,宮中的****傳聞想必你也曾聽說過些風言風語。實話告訴你,能流傳出來的,基本上都是真的。他還能活多久?不超過十年!”

“亂世出英雄,亂世需要的是強大的武力,荀家有么?趙家有!”

在這里,也不妨吹一吹牛:“鮮卑人何等強大?我趙家攻之而下。惜乎都是用我家的錢,來為劉家人粉飾太平,家父毅然隱退。”

如果說以前的荀攸對還有些看法,此刻卻已刮目相看,至少在年輕一輩中,沒有誰像他這么有遠見卓識。

俗話說:茂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這說明趙家的情報系統比之荀家,不曉得要強出多少倍。

自己只是覺得這個朝廷腐朽了,荀家必須要做好一些準備。

潁川書院在文才和治國安邦方面不缺人才,差的就是趙家這種軍事巨擘。

現在的趙家韜光養晦,很明顯就是在等著靈帝去世的那一天,就是沒有荀家,人家一樣可以趁勢而起。

這個年代的人不管有如何聰明,還是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不可能料到后面的變化。

特別是黃巾道這種街頭田邊的小團體,竟然可以動搖大漢的基礎,在荀攸看來有些不太確定,他還想觀察下,畢竟到了京城后一直以來都在擴大影響力,做著人才貯備的工作。

雙方的第一次交流,也算不上不歡而散,荀攸心中的失落可想而知。

“主公,此子真有你說的那么厲害?”賈詡從暗影里踱出。

師父很放心,沒有在包間里作陪,也不曉得他老人家到哪兒去了。

賈詡的關鍵詞與荀攸的特點雷同,事實上他的綜合評價確實不如荀攸。

畢竟這個家伙幾度易主,而且一句話就能攪得天下天翻地覆的。

然而在幾度易主的過程中,賈詡所展現出的“經權達變”的修為,又是荀攸所不及的。

正如《三國志》里所說:“權以濟事”,也就是應對事故、應對人事。

李傕、郭汜、段煨、張繡,這些位土匪大爺哪個是省油的燈?

然而只要賈詡一說話,他們保證都聽話。

他善于細致入微的體察說話對象的身份、處境、性格,采取適當說服或者應對方式,讓對方乖乖的順著自己的話做。

他不僅是“見什么人說什么話”,而且是“說什么人聽什么”。

這不能不說是賈詡能夠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質,用最實際管用的說辭說服對方,而絕不會拘于自己的城規。

也正是這種明察秋毫、務實應變的思維方式,賈詡在戰術上還曾經讓曹操小小的嘗到敗果、讓馬超和韓遂這兩個稀里糊涂的家伙一敗涂地。

賈詡長于應對,能夠根據既有的情況找到最佳的應對方案,所以賈詡處事永遠是被動的、低調但聰明的。

這也是為什么他后期在魏國越混越好的原因,這種低調隱忍,為他的風評加了不少分,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

需要看到,由于賈詡的這種思維方式,使得他很難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他看問題往往有根有據,然而事務的發展往往是不可控的,是需要親力親為來引導,而不是因勢利導而應對。

所以雖然賈詡在戰略展望方面的言論往往沒有說服力,他一般只是說應該怎么準備打,而說不出來到底如何打。

盡管赤壁大戰、曹丕南征兩次失敗,都從側面說明曹氏父子沒有聽他賈文和是錯誤的,但也并不能說明賈詡在戰略策劃上有多高明。

其實說到底,在這點上與荀氏兄弟的差距,癥結就在是否“知己知彼”。

中原那些人物,荀氏家族作為世家大族,那是很掌握了一些資料的,荀氏兄弟自然也有機會了解曹操的敵人。

但是對江東就不一樣了,賈詡并不了解江東的情況,所以人家也沒辦法提出具體的戰略。

說白了,對江東的攻略,換做二荀,不一定照樣不行,但難度也會空前加大。如此看來,賈詡就足以與二荀比肩了。

在的心里,這家伙要不是不喜歡拋頭露面,他都想把其當成謀主。

當斷則斷,三人相對,毫不猶豫從張郃身邊撤出來。

甚至相信,有朝一日自己失勢,賈詡另攀高枝也不是不可能,畢竟他在三國里面的風評并不好。

然則,只要自己足夠強大,能給他別人給不了的利益,那就可以掌控,除非他想自立。

“他們叔侄倆都是王佐之才啊!”嘆息道:“惜乎有些事情,只有和文和分享。”

“謝主公信任!”賈詡臉上古井不波:“荀攸想自立不足為奇,荀彧可是個忠君人士啊。”

不能不說,身邊的人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

他能看出荀彧,并不是因為他比對方高明多少,只是一個在明一個在暗。

所謂王佐之才,就是“輔佐君主成就王業的人”。

這里的“王”,恐怕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君主”、“君王”,它的內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圣王仁義教化”治理國家的方式。

當然,純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亂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亂世。

實際上荀彧也不是那種固守“王道”的儒家衛道士,但至少忠君、仁義、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據主導地位。

基于這樣的思想結構,結合亂世務實的現實需要,荀彧必然會成為一個全能型,而且處事細致的智囊。

他看問題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體大思精的一位。

他年輕時曾經預言,家鄉潁川由于處在版圖的中心地帶,早晚會遭到擄掠,應該盡早遷到外地。

可以說,燕趙書院的成立,他功不可沒。正是因為他在荀家上下游說,才讓荀諶也答應北去,讓趙家的文事方面更上一層樓。

荀彧的論斷,綜合了他對地理、人情、時事的了解和推斷。

張邈與陳宮在兗州叛亂的時候,豫州刺史郭貢領兵來到荀彧鎮守的城下,說要求見荀彧。

夏侯惇勸阻,認為非常危險。荀彧卻認為,郭貢和張邈關系一般,他倉促來到城下,顯然沒有成熟的打算。

這個時候前往說服他,即便不能為我所用,也可以讓他保持中立。

如果這個時候怠慢他,郭貢一定會怒而攻城。

結果荀彧輕身入敵營,郭貢見荀彧沒有懼意,認為城池一定難以攻打,于是引兵退走。顯然,基于對人情、時事的精準掌握,荀彧再一次建功。

在之后輔佐曹操攻略呂布、袁紹、劉表,迎奉天子的過程中,荀彧每每進諫,往往會從大勢角度,擷取影響戰爭勝敗的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那些部分,對曹操進行勸諫。

比如建議曹操先攻呂布,后取徐州的時候,荀彧就從人心、糧餉、戰略、戰術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建議攻打袁紹時,荀彧引用楚漢相爭的故事,從用人氣度、決策、治軍、德行四個方面論述了戰勝的可能性。

對時局一貫全面客觀精準的論述,在其他謀士那里是找不到的。

可惜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始終有一份忠于漢庭的心,讓一時之間有些惆悵。(未完待續。)


上一章  |  趙云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