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鐵血兵王侵華日軍序列編制(甲午前后)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軍事>> 抗日之鐵血兵王 >>抗日之鐵血兵王最新章節列表 >> 侵華日軍序列編制(甲午前后)

侵華日軍序列編制(甲午前后)


更新時間:2016年03月15日  作者:紫色薔薇  分類: 軍事 | 抗戰烽火 | 紫色薔薇 | 抗日之鐵血兵王 
后臺有人,會盡快回復!

正文

正文

侵華日軍序列編制第一章、甲午中日戰爭前后

一、日本陸海軍發展梗概

用武力侵占中國是日本政府一貫的戰略目標,進而在亞洲和世界稱霸的擴張野心,1867、1868年日本政府即把“富國強兵”、“布國威于海外”列為基本國策,并逐漸由被侵略者轉化為侵略者。本著“八弘一宇”(—統天下,稱帝世界)的立國精神,日本政府決心盡力發展軍事工業、改革軍制以強化軍隊。1869年(明治2年),即派出山縣有朋、兩鄉從道等人,以軍事考察團名義赴美、英、法、德、俄等國考察軍制及兵器。經過調查比較,日本政府逐漸認識到實行中央集權,建設帝國陸軍,統全國兵權于中央是當務之急,遂從統一軍隊體制入手開始兵制改革。為此,日本政府先后頒布了保衛日本天皇的近衛軍法令以及“征兵令”等。到1879年(明冶12年)時,日本陸軍已有步兵16個聯隊;騎兵1個大隊1中隊、炮兵10大隊、工兵3大隊1中隊、輕重兵1中隊2小隊。1882年日本政府升始采用師團、旅團和聯隊的編制體制,并規定師團長必須由中將把任,直接隸屬于天皇。師團下轄2個旅團,旅團下轄2個聯隊。

從1890年起,日本統治音加速了擴軍備戰的步伐多次進行大規模的實兵演習。1893年5月,建立了海軍軍令部(由海軍參謀部改稱),負責擬定出兵、作戰、沿海防御汁劃等等,直屬于天皇。同年日本政府頒布《戰時大本營條例》,并成立了戰時大本營。同年4至7月,日本參謀本部次長川上操六先后視察了朝鮮的釜山、仁川、漢城和中國的天津、北京、南京及長江流域一些地區。實際上是日本政府在進行臨戰前的偵察和部署。此時,日本陸軍巳達7個師團即近衛師團、第1、2、3、4、5、6師團。平時陸軍總兵力約7萬余人。其中,近衛師團約9500人,第1至第6師團共約6.1萬人。戰時可動員兵力約15萬人,加上其他后備軍總兵力約達27萬人;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日本陸軍總兵力已增至12.3萬余人。海軍總噸位已達5.98萬余噸,計軍艦31搜,魚雷艇37艘。

甲午中日戰爭時期的日本陸海軍

1893年6月24日的豐島海戰,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序幕。當時,由日軍少將大島義昌指揮的大島旅團(以第5師團2個聯隊為基干),由朝鮮漢城的龍山駐地出發,準備攻擊在朝鮮的清朝軍隊。隨著侵略戰爭的擴大,同年9月11日、10月3日先后編成第1、2軍。

第1軍司令官山縣有朋大將、野律道貫中將(12月8日繼任):第5、3師團。

第2軍司令官大山巖大將:第1、2、6師團。

翌年3月臨時編成的戰斗序列為:

第1軍:近衛師團、第1、2師團、臨時第7師團。

第2軍:近衛師團(由第1軍調入)、第2、4、6師團、臨時第5師團。

其他:后備6個大隊、要塞炮兵4個中隊等。

參戰總兵力為240661人,火炮294門。

海軍艦隊編成序列: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中將。

常備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中將:本隊:海防艦3(松路、橋立、巖島),巡洋艦1(西京丸)。游擊隊:巡洋艦5(吉野、浪速、高于穗、秋津州、千代田),通報艦1、水雷艦6、附屬艦6。

西海艦隊司令長官相浦紀道少將、井上良馨少將(繼任):舊式炮艦9只(金剛、赤城、武藏及其他)。


上一章  |  抗日之鐵血兵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