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歷四年第七十七章 偉力(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永歷四年 >>永歷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七章 偉力(上)

第七十七章 偉力(上)


更新時間:2017年06月17日  作者:張維卿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張維卿 | 永歷四年 
正文

正文

熱門小說:、、、、、、、、、、、、、、、、、

新軍有新軍的強大之處,但是新軍也有著新軍必然的弊病所在。m.KanShuZhong陳文對于耍些陰謀詭計來削弱新軍興致缺缺,他堅信的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唯有最大化的實現江浙明軍的強大,才是徹底消滅滿清的必由之路。

吳三桂在渭南遭逢慘敗的消息陸陸續續的傳來,新軍大獲全勝,繼而不戰而下西安,吳三桂帶著殘兵敗將倉皇而逃,一時間也不知所蹤。但是,為了安撫參戰八旗軍的軍心、替陜西西安右翼四旗復仇以及震懾陜西地面的漢人,清軍先后在渭南縣和西安府城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屠殺。

渭南縣城里的百姓盡數被殺,生還者不過是個位數字;西安府城稍微還好一些,由于距離夠遠,再加上滿城被屠,府城里的百姓對于清軍的報復有了一個預估,所以在吳三桂出征后就大量逃亡鄉間,等到慘敗的消息傳回,更是傾城而出,以至于清軍只能靠著屠殺周邊鄉鎮的百姓以及一把大火焚毀了這座歷史名城來泄憤。

從陜西到南京,相隔數千里之遙,拋開軍情司的匯報,最快的還是河南的一些地方文武。只不過,比之此前吳三桂反正和更早的時候,專程派人前來送信的文武官員已經很是少了一批了——大抵是新軍的強悍戰斗力把他們嚇到了,已經不太敢把寶全部壓在陳文這邊了。

“這群狗娘養的墻頭草,遲早收拾了他們。”

話一出口,鄭奇便意識到了有些失言,連忙拜倒,口稱死罪。陳文對此倒也不以為意,一句帶過就轉到了今天他將鄭奇和小野一郎這二人傳來的原因上面。

“朝鮮那邊詳情,可是調查清楚了?”

“回大王的話,已然調查清楚。”

“那就說說吧。”

這時代沒有無線電,沒有網絡,更沒有什么影音資料,消息靠著人們口口相傳,真實性隨著經過越多人的口舌往往就變得越加的偏離真相。陳文倒是不怕那幾個朝鮮流亡官員胡說八道,因為任他們怎么說,陳文都是要先弄明白真實情況再作決斷的。

“回大王的話,末將奉命前往日本和朝鮮打探情況,朝鮮現在確實已經被韃子滅國了,而且朝鮮國內也沒有爆發太激烈的起義,有限的一些也都是小打小鬧,根本不成氣候。去年有過兩次,韃子甚至連那些駐防大城市的駐軍都沒有派去,只讓那些邦子就鎮壓了下來。”

“果然如此啊。”

那一次召見過后,那幾個朝鮮流亡官員也求見過幾次,報上了一些與他們有聯絡的義軍的情況,并且表示一旦王師開進朝鮮,這些朝鮮義士可以成為王師助力云云。

這些家伙一次次在齊王府里慷慨陳詞,說的有來道去的,可惜陳文是連一個標點符號也不會相信的。

壬辰戰爭,不是明軍越過鴨綠江,朝鮮早就被日本滅國了,抵抗的也不是沒有,但卻絕大多數都是些廢物,唯獨出了個李舜臣,倒是被后世的那個半島民族吹得天上有地上無,甚至就連對朝鮮有再造之恩的明軍也被他們極力丑化,因為不這樣做根本沒辦法凸顯出他們的那位英雄在壬辰戰爭中的卑微作用。

就算是后世,日本殖民朝鮮,朝鮮人的抗日烈度也低得可笑,反倒是更加踴躍的加入日軍。像是那幾個朝鮮官員所說的什么各地已然烽火四起,韃子在朝鮮損失慘重,差的只是王師的致命一擊云云,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陳文是不會相信。

當然,設身處地,亡國之臣竭力救亡,哪怕是利用欺騙的手段來求取到大國的助力,這本無可厚非,但是他又不是朝鮮人,自然還是要顧著江浙明軍自身的利益,總是要分得清輕重緩急才是。

“末將前往朝鮮,小野則在日本搜集在日朝鮮人的情報。現在得到的情報匯總表明,韃子在完成對朝鮮的滅國之戰后,很快就建立起了對朝鮮的統治。”

“早期,韃子借著反清擁明的罪名,殺了一大批朝鮮朝臣,將宗室也都押到了京城,威嚇住了文武兩班的余下之人,沒了領頭的,朝鮮人也就鬧不起來了。接下來的日子,靠著給招募來的蒙古駐軍和邦子分地,以及組建所謂高麗八旗和開科取士,朝鮮一國就輕而易舉的變成了韃子的兩個行省,根本沒費什么氣力。”

所謂邦子,即是朝鮮的賤民階級,中國明清以來乃至后世的那個高麗棒子的蔑稱也是從朝鮮向中國派出的使者的那些賤民仆從身上來的。

對于朝鮮人是個什么尿性,陳文早有預料,聽了鄭奇的粗略講述,他對朝鮮的現狀也有了一個基本上的了解。細節的東西在情報匯總里有,陳文在召見他們前來之前也詳細的看過了,有幾個問題卻還是要向他們做出問詢的。

“本王看過報告,韃子在朝鮮沒有竭澤而漁,反倒是用了類似于漢地的統治方式。本王記得那個朝鮮官員說過,朝鮮一年的歲入只有二十萬石,韃子這么統治,如何補充江南丟失后的漕糧斷絕問題?”

八旗從滿清入關之后就已然是趴在華夏這棵參天大樹上吸食營養的蛀蟲,現在滿清對八旗的優待還沒有后世那么夸張,但是漕糧斷絕,八旗軍的糧草也會成為問題。滿清此前進攻朝鮮,為的就是重新獲取一片產糧區。奈何江南區可不是江南,就憑這點兒歲入,滿清還沒有竭澤而漁,實在是奇怪得緊。

“回大王的話,朝鮮的糧食產量其實沒有那么少,都是那些東西兩班的文武大肆兼并普通百姓的土地,而他們有不繳納稅賦,才落到這般田地。韃子在攻破漢城之后,狠狠的殺了一批文武兩班的官員,把他們的家產和土地都沒收了,土地除了分給駐軍和邦子以外,還分給了不少的無土平民,讓他們自行屯田,收入的具體數字還不清楚,但是兩百萬石左右還是有的。”

歲入二十萬石這個數字,這對于朝鮮這么一個千萬人口級別,全國不下兩百萬平方公里領土的國家而言,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要知道,同時代的明朝,一個中等的府也有十幾二十幾萬石糧食的歲入,而且這還是在明朝那么奇葩的稅收制度之下產生的。

事實上,根據日本人在壬辰戰爭時的計算顯示,朝鮮的歲入應該是八百萬到一千兩百萬石之間。這個數字,夸大是肯定的,但是和那個二十萬石的差距也實在太大了。而這里面的差距,就來自于朝鮮的文武兩班。

“韃子收上稅來,是要供應京城的八旗軍的。按照你們的報告上顯示,那些糧食其中的一部分用以供應駐軍,大部分則取道海路,用朝鮮的糧船運往天津,再行轉陸路運往京城,可是如此?”

陳文的問題問在了點子上,鄭奇也立刻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回大王的話,正是如此。末將以為,當設法攔截韃子糧船,就算是無法繳獲,將其擊沉或是焚毀當也可以削弱韃子的實力。”

有此一問,陳文要的就是這句話。不過嘛,具體的東西,陳文還需要拿到聯席會議上進行會商,現在卻也不是著急的時候。

點了點頭,陳文不再繼續與鄭奇問及朝鮮的事情,而是轉向了小野一郎,問起了此前他讓船隊給日本送去的那些東西。

“回大王的話,卑職親自帶著東西去見了天皇和幕府將軍,也將其交給了長州、薩摩等各藩的大名,他們對上面的東西都比較感興趣,其中薩摩藩在私下與卑職表示,如果幕府橫加干涉的話,可以在琉球展開合作。”

“琉球?這狐貍尾巴不藏著了?”

說出了這話,陳文也哈哈大笑了起來。繼而又問及了小野一郎準備入漢籍的事情,表示此番事了就會同意他的申請,又是引來了一番千恩萬謝。

對于朝鮮和日本,陳文有了計劃,但卻還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實行。不過這份力量其實已然存在于江浙明軍,差的只是如何展開而已。

接到新軍擊敗吳三桂的消息沒幾天,陳文便啟程出發,趕往南京上游的太平府。那里的馬鞍山鐵礦早已開始了挖掘,如今更是已然形成了規模,江浙明軍軍工司工坊搬遷之后,所使用的鐵料也都是在那里的煉鐵工坊生產出來的,此前陳文曾多次前往視察,不過這一次卻是有著更新鮮的東西。

“大王,這就是《科學》雜志上刊登的那個軌道。”

看到了游標卡尺,陳文干脆以當年與李漁相交時用過的那個魯迅的筆名向《科學》雜志投稿,只說是在河南的山區里看到過,據當地鄉民說是秦人制造用來運輸貨物的。

此時此刻,呈現在陳文的眼前的正是一條從遠處的礦洞綿延而來的鐵軌,上面正有一只健騾拉著幾車的鐵礦石向遠處的煉鐵工坊的庫房駛去。

堅實的夯土地基上是較軟的枕木,枕木上面則是兩道鐵軌并排而來。光看那幾車鐵礦石,怎么也該是一兩只牛才能拉得動的,可是現在一只騾子都夠了,誰說非要有了火車才能用上鐵軌。

“本王也看過雜志上的文章,說是鐵軌上摩擦力較小,所以能夠拉很多貨物。”

“大王博學多聞,下官欽佩。”

苦瓜臉排起了馬屁,陳文也笑著搖了搖頭,繼而對這位軍工司的主事說道:“這東西成本如何,損壞率還過得去嗎?”

“回大王的話,損壞是常有的,主要是鐵軌的用料,硬度和韌度上現在還在繼續實驗。不過,這東西確實是派上了大用場,平常都是那些礦工靠著人力背出礦洞的,現在礦洞可以挖的大一些,光靠著這一條軌道就能節省很多人力,礦山的產量也直線攀升。”

馬鞍山的礦場里面,多有各種各樣的機械,雖然挖礦的礦工還都是那些被俘的八旗和綠營,尤其是前者更是消耗的對象,但是陳文關心的是產量,為了確保產量礦場的管理方——軍工司也投入了大量的機械,如今看上去也是頗為喜人。

鐵礦產量倍增,煉鐵工坊也大量使用了從明時現有技術和歐洲傳來的技術。陳文對此了解不多,也將以前在網上看過的那個排氣口和進氣口并排以提前加熱空氣的辦法拿了出來,此外照著以前的慣例,煉鐵煉鋼都要使用焦炭以確保質量。新技術和舊傳統交織,如今的煉鐵工坊也享受到了技術的福利,鋼鐵產量也在逐步提升。

“不出意外的話,到了明年,這里的鋼鐵產量就可以支應其他方面了,光是一個軍工司工坊已經吃不下這么大的產量了。”

產量倍增,徐毅這個主管官員可謂是深有感觸。當年他接手軍工司工坊的時候,那還是個金華府城里的用高墻圍起來的作坊群,后來由于大量使用水力機械,工坊搬到了城外,但是生產能力提高了,他也陷入到了每天為原料發愁的境地。記得那時候,有能力從韃子占領區運來原料的商人,他都是客客氣氣的,不敢有絲毫的怠慢,甚至就連當地的地方官也是如此。可是再看看現在,原材料的產量已經超出了用度,頗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下官這些日子琢磨了,等鋼鐵產量繼續攀升,或許可以考慮在南京城里修一條環城軌道,這樣無論是百姓,還是駐軍在城內也都要方便許多。”

南京城面積甚大,從一地到另一地,哪怕都是在城內也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在路途上面。徐毅的提議引起了陳文的思索,環城鐵路提前上馬,雖然有些超前了,甚至可以說能有這份創意顯然是徐毅已經發愁產能過剩的問題,但這總是好事,不是嗎?

“這個提議有些意思,慢慢來,還是先顧著既有的各個方面,產量富裕到了那個地步,莫說是南京環城軌道,就算是從南京修到杭州也不是不可能的。”

陳文的這話著實的嚇了徐毅一跳,兩地之間不下五百里,這得多少鐵軌。但是在陳文看來,清末第一條中國人自主修建的京張鐵路也有四百里的長度,詹公在清末的環境之下還修建起了這么一條鐵路出來,等到“寧杭軌道”上馬,大抵也已是天下抵定的時候了,一條五百里長的鐵路好像也不為過吧。

新書、、、、、、、、、

全本、、、、、、、


上一章  |  永歷四年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