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歷四年第八十九章 落幕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永歷四年 >>永歷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九章 落幕

第八十九章 落幕


更新時間:2016年07月09日  作者:張維卿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張維卿 | 永歷四年 

陳文并不打算為圖一時之快而往自家身上潑上一身毫無意義的臟水,但懲罰和折磨卻是必要的。

當天晚上離開了軟禁曹從龍的寓所,陳文便再沒有卻理會過。數日后,由府城中的兩座大宅子改建的昭忠祠和忠烈祠也先后進行了隆重的首祭。

昭忠祠建于督師大學士朱大典的故居,為的是祭奠在金華之屠中死難的百姓。陳文著人將金華府城分為幾十個塊區域,按照區域的方位修建亭臺,在亭臺內樹立銘刻著本區域內遇難百姓的石碑,以為永紀。最重要的大殿,主祭的則是督師大學士朱大典,另外如幕僚杜學伸、參將俞繼音等文武官員配祀其旁。而昭忠祠外,還有馬進寶的跪像,至于如博洛般其他參與金華之屠的滿清主要將帥,外面的廣場地方足夠,只等著日后將他們一一擒獲或是挖出后再鑄跪像。總要讓后世記住這段苦難的過往,以及屠戮華夏生民者的下場。

關于朱大典的祭祀,作為同鄉和曾經的幕僚,孫鈺在明軍光復府城后穩定了義烏縣的局勢便回到闊別已久的府城,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祭奠儀式。

等到昭忠祠修建完畢,孫鈺便推了主持祭祀的責任,由陳文當先祭祀。不過待祭祀結束,看著主殿里朱大典以及那些曾經的同僚們的塑像,孫鈺還是不由得淚流滿面,一句“此生未能有幸與諸君同死實乃一生憾事”的懇切話語將陳文聽得一時無語。

然而,直到片刻之后,重新緩過勁來的孫鈺看著陳文卻是滿臉笑意。因為他很清楚,他未能同死,但卻有幸為那些先死者記下姓氏,修建祠堂,讓后人銘記,使他的那些同僚們能夠得到永世的香火供奉,這就已經夠了。

而這一切,都是從在大蘭山勸說陳文留在浙江開始的……

與昭忠祠不同,忠烈祠祭奠的則是他這支金華明軍的陣亡烈士。他們為驅除韃虜、恢復華夏舊地而戰死,應該得到后人的銘記和血食。只是和昭忠祠不同的是,忠烈祠前的跪像并非是滿清的官員,而是剛剛因發動叛亂而被囚禁的前浙江巡撫曹從龍,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導致了局勢再度有利于清軍,辜負了這些將士們的犧牲。

結束了祭奠,雖然如抄沒家產、分地等諸多事情需要他去分心,但陳文還是帶著抄沒來的大批糧草返回了龍游。

“現在才六月,還有半年的時間,抓抓緊,還能做很多事情。”

陳文返回的衢州之時,遙遠的北方,已經淪為虎狼巢**的紫禁城中,滿清的高官顯宦們在此前設計先破陳文,再戰鄭成功的那座大殿里相顧無言,反倒是先前還在為馬進寶推卸責任的端重親王博洛已經不在了,反倒是多了個敬謹親王尼堪,弄得在場的索尼、鰲拜和洪承疇等人還有些不適應。

出乎他們的意料,兵力處于絕對劣勢的金華明軍提前出兵,順利的擊退了督標營,不只拿下來了龍游縣城,還將浙閩總督陳錦包圍在了衢州府城之中。而被他們寄予厚望的杭州駐防八旗卻與提標、撫標這兩支浙江綠營精銳一同頓兵城下。只是他們并不清楚,那座名為安華鎮棱堡的防御體系已經開始逐漸演變為浙江清軍的噩夢。

由于陳文在浙江的攻勢,福建的鄭成功再沒了歷史上一波接一波的援閩浙江綠營的干擾,穩穩當當的將漳州府城為得里三層外三層。漳州府城雖然屯糧甚多,但是長期的圍困,連一個援兵都看不見的日子,卻還是導致了人心惶惶程度的進一步提升。尤其是最近的一個月,已經開始出現清軍逃出城向福建明軍投誠的現象,或許過不了多久,這場圍城就將會以清軍的崩潰而宣告結束。

除此之外,與這兩支東南明軍無關的西南戰場,四月時已經改奉永歷天子為皇明正統的西賊余孽,一個叫做李定國的明軍大帥攻陷了靖州,續順公沈永忠北躥,西南明軍收復了湖南絕大多數的府縣。而這個李定國,此刻卻正在向廣西進軍,看那份架勢似乎是打算恢復兩廣,進而與東南明軍連成一片。

短短半年的時間,情勢急轉直下,西南那邊且不說,東南戰場上,浙江的陳文牽扯了滿清在東南太多的機動兵力。不只是福建的鄭成功,江西戰場上的那個平江伯張自盛據上報也已經突圍而出,若非剛剛得到的消息,陳文由于后方的監軍文官發動叛亂而被迫回師平叛,只怕現在衢州已經丟了,江西和浙江的明軍徹底連成一片。

今天一早,浙閩總督陳錦的八百里加急已經送到御前,陳文平息了叛亂,似乎有再戰衢州的打算,而杭州方面的清軍還在那座安華鎮頓兵不前,所以他希望滿清朝廷能夠抽調“真滿洲大兵”前來助剿。

滿八旗軍乃是滿清皇帝最核心的奴才,與炮灰一般的綠營兵不同,就連漢八旗和蒙八旗都比不了,自然輕易不會使用。而且隨著圈地、投充的擴大化,原本的滿洲大兵們開始在北直隸享受富貴,對于南下與明軍血戰也出現了一定的抵觸情緒。

可是即便如此,在經過了激烈的討論后,在座的權貴們還是決定派出一支大軍南下,以護軍統領阿爾津為定南將軍,會同固山額真馬喇希一同南下。不僅僅是浙江的陳文,最好一舉將鄭成功之流的東南明軍徹底鏟除。至于兵進廣西的李定國,還是讓兩廣的漢人藩王們去應對,暫時還沒必要再動大兵。

大致的方向已經議定,只是具體的細節還需要在議政時商討。現如今,洪承疇勉強擠進了奴酋福臨的核心團隊,但是陳文這個他從未聽說過的世襲武將的出人意料的表現還是讓他的籌謀落空了些許。

不光是先人一步的預判,他的身份也是一個謎團。

直隸總督在天津右衛的記錄里不光找不到余丁陳文,就連從洪武朝的青州左衛開始查起,世襲百戶陳有弟的記錄也沒有,導致了以親屬相要挾的手段無法使用,著實讓他感到了一些不尋常。

難道,陳文只是化名,天津右衛世襲百戶也是虛構的身份。若真是如此,或許在這個武將背后還有一個更大的反清集團。只不過,要不要去調查清楚,現在的洪承疇還有一絲猶豫不決。

永歷六年七月十二,自抵達福建已有大半年的時間了,魯監國朝的文武勛貴們在鄭成功的排擠下已經大批大批的轉投到福建明軍的旗下,就連錦衣衛楊燦出發時僅存的三位勛貴中,英義伯阮駿和平夷侯周鶴芝也先后領了鄭軍的差遣,只有定西侯張名振以及極少數的文官還在曹從龍策動陳文兵進臺州的幻想中苦苦支撐。

可是今天,隨著陳文派出的使者抵達金門行在,魯監國君臣目瞪口呆的聽著陳文的親兵隊長張俊將曹從龍之亂的細節娓娓道來,就連魯監國都已經淪落到吃紅薯的境地的君臣們相顧無言,連陳文預料中的指摘都出口。因為他們知道,曹從龍的魯莽行徑導致了雙方已經徹底撕破了臉皮,陳文那邊已經徹底指望不上了。

看著文武兩班僅存的這些老臣子,魯王朱以海仿佛老了十歲一般,嘆了口氣,隨即便派人去將鄭成功幕下的一位文官請來。

“殿下,再等些時日,或許還有轉機也說不定呢。”

聞言,魯監國搖了搖頭,繼而苦笑道:“此番,云霖乃是為了寡人才會如此,元輔無須再勸了。”

片刻之后,鄭成功幕下的那個負責招待魯監國的文官壓抑著激動的心情趕到作為大殿的廳堂,在行禮過后,只見魯監國將冠冕一摘,繼而說道:“勞煩閣下告知威遠侯,從今日起,孤愿自去監國號,奉桂藩永明王為皇明正統。”

原本的歷史上,魯王乃是在三月便自去監國號,可是隨著陳文光復金華,魯監國集團寄希望于借此重振旗鼓而導致了曹從龍之亂,一直遷延到了現在魯監國集團才改奉永歷天子為正統。

只不過,原本是借此希望曹從龍能夠有機會活下去的,但是隨著陳文的預言開始一一得到印證,永歷六年的除夕夜,前浙江巡撫曹從龍在來自靈魂深處的責難中選擇了自殺,只為不去看到后面的歷史。(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永歷四年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