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個微信去地府第六百九十章 可道(二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發個微信去地府 >>發個微信去地府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九十章 可道(二更)

第六百九十章 可道(二更)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23日  作者:逗逗是豆豆  分類: 都市 | 異術超能 | 逗逗是豆豆 | 發個微信去地府 
正文

難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如何分離雜質不影響到原液?一個是如何在封閉條件下達到這一點?

現在孫老也清楚,影響原液純度的就是封閉條件,但封閉條件做到完美分離雜質又很難。原液一旦吸附雜質就意味著失敗。

不過李若凡關于防毒面具的建議倒是給了孫老不少啟發。而且現在納米級的材料也幫了孫老的大忙。

孫老雖然在煉制小還丹這些一籌莫展,畢竟那個還要解決幾種藥材的平衡。所以就連黑玉斷續膏他都是有些心灰。好在這個給了他一個用武之地。

科技的魅力在于一開始出現都是粗糙的,像汽車飛機電腦這些都是如此,但關鍵的就是第一步。后面就是在不斷完善的過程,而且還會在完善中有嶄新的發現。

孫老對這個青蒿原液的提取熱心也就在于此。假如這個可以萃取成功,純度達到非常高的比例,那么其它就只是時間問題。

這個和李若凡想法就完全兩樣的。李若凡是不會去想到這些的,有玲瓏鼎完美解決,自然不用考慮再用一種笨方法。

看到孫老的儀器越來越完善李若凡也是高興的。不然自己得累的夠嗆,有孫老幫忙介入,更重要的也是利益均沾。順便還對中醫的感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中醫典籍孫老已經看過太多,可以說已經穩穩的站在這個時代中醫的巔峰。

越是這樣,,進步也就越難。

李若凡就是幫他在屋子里面忽然搭個張梯子,還在屋頂開了個天窗,可以欲窮千里目。

華夏的許多東西和西方科技有一個天壤之別的地方,就是西方科技都是開始的時候很不成熟,然后慢慢完善。而華夏的都是一開始就非常厲害,直接就是圣人大道。

就像黃帝內經那樣,一開始創立就站在了巔峰,然后幾千年后來者都是在學習闡述。不好的地方就是一旦學生愚笨就會一連串的愚笨。

以前三清講大道的時候,可謂是天花亂墜,但是三清說的太深奧了,往往弟子的體悟也是個個不同。早就了三千大道的說法。其實大道只有一。

后來據說是佛祖親自講的《金剛經》也是如此,通篇都是譬喻。就是創始人都掌握著最高的學問,然后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既視感。

三清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封神,佛祖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分成了幾派。而且沒有一派是能夠向圣經那樣一以貫之的影響下去。一會兒尊道,一會兒禮佛,沒有個消停的。

老子寫《道德經》和佛祖說《金剛經》大概都是認為自己的思想幾乎已經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了,因此不停的比喻,最后自己都繞糊涂了。

而圣經里面就避免了這一點,用伊甸園的故事娓娓道來,有一種親民接地氣的感覺。就是說里面的大多數人物故事都是普通人,這是他的長處。

這大概也是為何政教分離圣經任然影響西方人成為道德層面信仰的主要原因。

看著孫老在練習提取青蒿原液,李若凡浮想翩翩。

謝絕了孫老的挽留,李若凡還是決定去大姨和姨姐那邊吃個午飯,實地不打招呼的看看伙食到底如何。

承包食堂就沒有不貓膩的,這很正常。當你需要的量多到一定層度,你甚至有定價權。就像超市對于入場者那樣。

李若凡也很清楚,不可能讓大姨做圣人。因為這個會有許多供應商主動來找你,找你的親戚關系來上門。就是那些以前不會登門的有些遠親,忽然都可能笑容可掬的出現在你家門前。

對這些李若凡倒是慶幸先讓父母規避。不過大姨那邊的大姨夫那邊的,張三李四,哪家沒有幾個掛角親?皇帝還有三門窮親戚!

李若凡的底線就是賺錢沒問題,但不能降低伙食標準。做體力活的人,他可以忍受加班加點勞動強度很大的活。因為本來就是出賣體力的。但假如吃不飽吃不好就會讓他們牢騷。

牢騷多了就會有戾氣,戾氣多了就會出事。這是惡性循環。好的良性循環是不讓好人有變壞人的機會,不讓壞人可以輕松作惡。道德的底線不是法律可以代替的。華夏的拐賣兒童刑罰是最嚴的,但也是拐賣極猖獗的。

在湯山腳下還能看到那塊據說是當年武則天選定的墓碑,但不知為何放棄了,就一直放在那兒。

湯山石碑也確實是天下聞名的。但準確的說應該是陽山碑材。

陽山碑材位于南京市江寧區湯山鎮西北側的陽山南坡,是明成祖朱棣為頌揚其父明太祖朱元璋功德而開鑿的神功圣德碑遺址,為取此石材。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得侄兒朱允炆的帝位,為了籠絡人心,穩定政局,就決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

于是,他征集了全國萬余工匠依陽山南麓開鑿碑材三塊。

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寬16米,長30.35米,重達1.6萬噸;碑身石材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重約8799噸左右;碑額石材高10米,長20.3米,寬8.40米,重約6千噸左右。若此碑立起總高為78米,重31167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碑!

為取此石材,古代漢族勞動人民付出了非凡的艱辛與血汗,數千民工累死采石場,今碑石附近墳頭村即是當時民工的合葬地。

這三塊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額已與山體分開,碑身、碑座也僅有一端相連。

此石材又為何遺棄不用?說法有二:一說明朝國勢漸衰,朱棣又遷都北京,故不用;一說因南京地理與氣候所了限,不適古代的滾木與冰運的方法,無法運輸而不用。

陽山碑材又名孝陵碑材。奇怪的是,這些石頭是在明朝永樂皇帝朱棣手上開鑿的,用途是為朱元璋立“神功圣德碑”。然而,這么大一項工程,又是皇帝親自抓的形象工程,可在整部《明史》里卻沒有一個字記載!只有清代詩人袁枚的一首名為《洪武大石碑歌》,算是間接證明了關于陽山碑材的民間傳說,它確實是為朱元璋歌功頌德而修建的。

考古專家們經過數年努力,終于查到一篇永樂年間的文人日記。日記里寫道,朱棣當上皇帝后,征集全國數萬工匠,在陽山開鑿碑材,為建孝陵功德碑之用。但這項工程僅開工一年半之后,就不知什么原因停工了。

要說國力衰弱根本站不住腳,皇帝不缺一塊石碑的銀子。說運輸困難也沒有什么道理,湯山到金陵都是下坡路。而且武則天的無字碑就是取之湯山。(未完待續。)


上一章  |  發個微信去地府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