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喚之三國霸業第1063章 唐王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召喚之三國霸業 >>召喚之三國霸業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63章 唐王立

第1063章 唐王立


更新時間:2017年03月23日  作者:雪戀1988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雪戀1988 | 召喚之三國霸業 


李翊最后說道:“如今朝廷治下十三州穩定,賦稅有結余。應該提高官員俸祿三成。”

百官聞言,大喜過望,齊聲道:“大將軍英明。”

李翊笑道:“此乃高薪養廉。本公也不怕明說,給官員更多的俸祿,保證大家衣食無憂還有富余,但如此一來,誰再敢貪污,別怪律法無情。”

百官聞言,心中大驚,但是看看李翊虎視眈眈的,也只得是齊聲道:“大將軍英明。”

只是,這聲音就低了許多。

天子依然是點頭道:“大將軍所言甚是,照準。”

不少百官望著小雞吃米一般點頭的天子,就開始琢磨,若是大將軍突然說:陛下您讓位吧,估計上面這位爺也會照準吧。

有這樣想法的官員不在少數,一些人甚至非常的心動,決定試探天子一番。其中一人就是華歆。

華歆隨曹操投降李翊后,并沒有得到李翊的重用,只是在朝廷中擔任了一個沒什么權利的議郎。

議郎是郎官的一種。秦朝的時候開始設置。西漢沿置,屬于光祿勛,秩為比六百石,與中郎相同,高于侍郎、郎中。議郎職為顧問應對,毋須輪流當值,充當守衛門戶等工作。東漢時一般郎官均受五官中郎將、左右中郎將管轄,議郎例外。其官秩也提高到六百石,并得參預朝政。

但是,如今北疆朝廷都在李翊的控制下,華歆的這個議郎,就顯得非常雞肋了。事實上,如今擔任議郎的,都是一些不得李翊看重的人。

不過,華歆顯然不甘于這樣清閑的生活,他在積極的尋找著被李翊重視甚至是得到李翊重用的機會。而現在,他就看到了機會。

華歆出列后拜道:“今十二州平定,然而還有三州在亂賊手中,其百姓無主也。唐公仁德傳于天下,今已經擁有了十二州之地,可應天順人,進位為王。”

“稱王?”剛剛回到位置上的李翊就是一陣激動。他來到東漢,從一介草民開始,就夢想著有一天能夠稱王。但真的走到這一步的時候,又感到是如此的虛幻,幾乎不能相信是真的。

李翊其實想要稱王,但一般古代若是前朝還在的情況下,想要稱王稱帝都是要推脫的。要一副最終被手下逼迫無奈,才稱王稱帝的模樣。這才能彰顯對前朝的仁德忠心,讓天下人知道,我本不愿意取代,是所有人都勸,被逼無奈。如此一來,本身也就構不成道義上的叛逆了。

最經典的就是趙匡胤的皇袍加身,其實他早就巴不得當皇帝的。可最終,他睡覺的時候,被手下將士刀架脖子上,說主公不當皇帝,大家就一起死翹翹吧。于是,趙匡胤當了皇帝,又給天下人一種:你們看,我本不愿意當皇帝,然而所有人都要我當皇帝,不當大家伙還要殺我,我只好當皇帝了。

李翊偷偷的看了華歆一眼,心說這家伙倒是挺會抓住機會的,而且他的能力也還可以,看來應該找個機會,給他換個好點的工作。

心里面這么想著,李翊卻是連連擺手道:“子魚此言差矣,本公雖然有些功德,但乃是臣子也,若是稱王,乃是反漢,此舉萬萬不妥。”

賈詡等人自然也是知道,古代進位,都要三辭三勸的。眼見主公開始推辭了,眾人都向徐茂公望去。畢竟徐茂公是首席軍師,可謂是北疆文武之首。

這讓徐茂公心里一驚,心說你們個個絕頂聰明,怎么都看我干什么。

李翊擁有十州二都護之地,治下人口超過四千萬,皇帝也當得,然而需循環漸進。眾人一起攛掇賈詡這個首席軍師快快想個好說辭,勸說主公。

徐茂公心說這言辭不好組織,畢竟現在可是在朝堂之上,天子面前。他要是表現的太過急切,無疑就是得罪了那些忠于漢室的臣子。但是要是不開口,那又會得罪主公和一眾同僚。

李翊本以為自己推脫后,麾下文武馬上就會嘰哩哇啦的開始勸說,但事實上卻是半天都沒了動靜,心說什么情況,爺還沒有三番五次推卻,只是推了一次,你們就不勸了,還讓不讓本主公稱王了?

張飛等武將抓耳撓腮,琢磨不出來好詞,所以不敢先說。而文官們,因為賈詡等軍師的動作,齊刷刷看著徐茂公。

徐茂公也看出主公想要進位的意圖,當李翊的目光已經開始陰沉的時候,徐茂公直冒冷汗,腦筋急轉,勸道:“主公此言非也,方今天下大亂,叛逆四起,割據一方,百姓怨聲載道。而主公仁德布于四海,百姓所仰望。主公避嫌守義,恐失人望,愿主公熟思之!”

李翊聞言松了口氣,按照套路,趕忙又推脫道:“僭居尊位,乃大不道,可再商議長策。”

賈詡急忙勸道:“百姓乃天下基石,如今只仰望主公。若主公不順從天意,就是逆天而行,這才是大不道。”

李翊又道:“不可不可,不得天子明詔,是僭也!”

李翊這話一出來,眾文武大臣就齊刷刷的看著臺上一言不發的天子劉協。

這時候,孔融站了出來,朗聲道:“大將軍平黃巾、定遼東、安北庭、討董卓、破公孫、滅袁紹、伐西疆、除曹操、收荊州,不但光我我大漢十州之地,更是開拓了遼東、大漠和西疆數萬里土地,功蓋衛霍,萬民仰望,宜進爵為王!”

孔融是孔子的后人,在這獨尊儒術的年代,由他來說,便代表天下文人的意愿。

見到孔融這樣的老臣都站出來這樣說,天子的心里有些悲涼,勉強笑道:“孔太常所言甚是,朕這就草擬詔,冊封大將軍為唐王。”

建安十年正月初一,群臣表奏天子,頌唐公李翊功德。天子劉協即令孔融草詔,冊立李翊為唐王。

李翊假意上三辭,天子三詔不準,李翊最終接受唐王爵位。

建安十年正月中旬,薊城南,有宏偉的,轉意為唐王進位而建造的祭天壇,此壇中央高二十丈,四方皆有分壇高十丈。五方封壇,占地方圓九里各設有旌旗王公儀仗。

正月十八乃是吉日,這一天,祭天壇四周兩萬親衛軍拱衛,外圍又有數十萬百姓匯聚,共計百多萬人觀禮。

大紅的毯子,從李翊下車處開始,直到中央壇上,竟有三里多長。

李翊龍行虎步,望祭天壇而去。所經之處,親衛軍的重甲將士依次拜倒在地,震天的歡呼聲不斷。

群臣依次序排列,跟隨唐王來到祭天壇下。

孔融、華歆請李翊登壇,進獻王冠冕璽綬訖。

根據加冕的詔,為了向天下彰顯李翊的功德,唐王李翊可用冕冠十二旒,這冕冠也就是前后有珠簾的華夏皇冠。

漢代規定,只有皇帝的冕冠為十二旒,也就是十二排珠簾。冕冠為玉制,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并在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下巴系結。

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后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

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于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唐王又有金根車,駕六馬。

金根車者,金薄繆龍,文虎伏軾,龍首銜軛。左右吉陽筩,鸞雀立衡,膚文畫輈,羽蓋華蚤。車身又畫日月升龍,象鑣鏤錫,金鍐方釳,插翟尾,朱兼樊纓,赤罽易茸。

還有五色安車,五色立車,分青、黃、赤、白、黑,所駕四馬,馬與車同色。五色為副車,秦王所御駕六,此乃天子法駕,取意駕六龍,以御天下者也。

當這一天真的到來的時候,李翊反而又十分平靜。他沉穩的帶上冠冕,穿上冕服,配上唐王綬。

高臺上,他緩緩張開臂膀,欲意將天下囊括懷中。

臺下,群臣百姓三呼萬歲:

“唐王萬歲!”

“萬歲!”

“萬萬歲!”

兵士高舉起刀槍,鋒芒在祭天壇下匯聚。他們會用自己的武勇,拱衛自己的君王,拱衛君王的天下。

百姓歡呼雀躍,他們是唐王天下的基石。

面對這一切,李翊亦是無法平靜。初入東漢時的潦倒,一次次險死還生中不斷聚壘的大業,回憶在他的腦海中劃過。今天,他終于成就了天下億萬生靈皆無法達到的成就。

而這對他來說還不夠,在不就的將來,他一定會再一次高舉起帝王的權杖,為這天下帶來非同一般的氣象。

一己之力,便能讓天下繁榮三百年的圣天子的氣勢,在這一刻,開始匯聚。

李翊面南而坐,受文武百官朝拜,進位唐王。他完成了一生中,重要的一步。

然而他不會就此停滯下腳步,因為這才僅僅是他的開始。

本來自&#/


上一章  |  召喚之三國霸業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