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喚之三國霸業第0477章 最后的疑慮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召喚之三國霸業 >>召喚之三國霸業最新章節列表 >> 第0477章 最后的疑慮

第0477章 最后的疑慮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05日  作者:雪戀1988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雪戀1988 | 召喚之三國霸業 
正文

大臣們爭論了一會,盧植的意見逐漸占據了上風。?書?閣?網ww.shuGe

楊彪說道:“這樣吧,請大將軍立即回朝。此事必須要和大將軍商議,我們說沒用。”

接著他指著神情興奮的穆桂英說道:“穆夫人,你給大將軍寫一份信,把我們的意思大致說一下,請他務必即刻回朝。”

穆桂英高興地答應了。她萬萬沒有想到,袁紹的一份奏章,竟然徹底改變了朝廷中興社稷之策。

“這個大帳內除了殿下,就我們十三個人……”蔡邕指著張溫、崔烈、馬日磾、丁宮、陳紀、盧植、楊彪、袁滂、穆桂英、蕭綽、寇準、田豐說道,“今日之議乃我大漢中興之策,關系到社稷存亡,國祚興衰,絕對不能泄漏。所以今后諸位的任何來往信件,都要先經監御史蔡邕和寇準驗審。諸位可有意見?”

眾臣一致表示贊同。

張溫突然指著穆桂英等人問道:“你們都跟大將軍有很深的淵源,尤其是穆夫人和蕭夫人,你們都是大將軍的夫人,我想問你們一句話,因為下面要議的事,和你們有直接的關系。如果你們持否定意見,前面所議之事一概作廢。”

穆桂英等人互相看看,心里已經約摸猜到張溫的意思。

“長公主為什么到北疆,朝廷為什么要建在北疆,原因相信你們的大將軍都很清楚,我不說了。你們是忠誠于天子還是忠誠于大將軍,這個問題也沒有任何意義,我也不問了。我只想問一句,大將軍執掌權柄后,北疆強大,社稷穩定后,你們如何保證他不會成為大漢國的第二個王莽,第二個梁翼?如何保證他成為大漢國的第二個霍光?如何保證他不會重蹈董卓的覆轍?”

穆桂英等人驚愣無語。張溫要問的事和他們心里想的大相徑庭。

“太傅已經走了,因為皇統的事,他不可能再執掌權柄。將來天子主政,太傅能保住性命就非常不錯了。除了太傅,現在還有主政資格的,只有驃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乃大漢上卿,開府,儀同三公,行大將軍事,泉州侯,秩俸萬石,位高權重,身份極為尊貴。雖然冀州牧韓馥和蔡邕也可以暫理國事,但兩位都是秩俸兩千石的大吏,和驃騎大將軍比起來,官爵上有一定的差距。他們即使主政,也是暫時代理國事,暫掌權柄,這和驃騎大將軍主政有本質上的區別。”

張溫指指蔡邕說道:“比如伯喈,如果不考慮到跟大將軍的私人關系,看到大將軍,要行下官之禮。讓一個下官去號令上官,于禮于法都不合適。本來我們指望太傅和驃騎大將軍互相制約,但現在不可能了,只能讓驃騎大將軍獨掌權柄了。驃騎大將軍獨掌權柄后,會發生什么事,我們不知道,也無法去制約。所以,現在我們要議的是,如何制約驃騎大將軍的權勢,如何保證驃騎大將軍能為穩定和振興大漢建立功勛。”

張溫看看眾臣,神情嚴肅地說道:“太傅袁隗的錯誤我們不能再犯,和武人對抗的結果大家已經看到了,社稷傾覆在即。現在我們要拯救社稷,需要武人的力量,但我們怎樣才能激發和制約武人的力量,使他們為拯救社稷而戰,而不是為毀滅社稷而戰呢?”

“你們三個有辦法嗎?”張溫問道,“如果沒有辦法,這個朝廷立即解散,我們到燕京大學堂授學去,免得助紂為虐。”

當天深夜,冀州牧韓馥的急奏送到長公主府。

韓馥在奏章中說:“正月中,王匡、張揚和劉勛的大軍在河陽遭到黑山黃巾軍的襲擊,兩萬大軍全軍覆沒。我冀州一萬大軍匆忙撤出溫縣趕到沁水河,于野王城一帶阻擊黑山黃巾軍大軍。此時袁紹驚惶失措,不但不支援我冀州軍隊,反而帶著大軍退出懷城,屯兵于朝歌清水口,見死不救。袁紹這種卑劣行徑,實在令人憤怒。此等重大軍情,袁紹竟然一直隱瞞不報,可見其居心叵測,存心要讓北疆軍遭到重創。韓馥同時再次奏請長公主,請長公主和朝廷速速遷到冀州,以鎮制袁紹,圖謀興國大業。”

盧植看完奏章,大為氣憤,怒道:“如此禍國,豈能不殺?”

丁宮苦笑道:“也許,韓馥也是剛剛得知……”

“怎么可能?”盧植氣道,“韓馥的大軍就在沁水河一帶,王匡、張揚、劉勛的大軍全軍覆沒,他們怎么會不知道?他們知道了,怎么會不稟報韓馥?”

“袁紹身邊肯定有韓馥的人。韓馥知道袁紹不但欺騙了他,還倒打一耙,密奏長公主,大概氣瘋了,于是才有了這道急奏。”盧植連連搖頭,“太令人失望了,他們眼里除了權勢和性命,哪里還有半絲報國之心?”

“快,以八百里快騎急書大將軍,立即停止攻擊長安。”

二月中,驃騎大將軍李翊回到泉州。

李翊遠遠下馬,恭恭敬敬地對蔡邕說道:“天氣寒冷,怎敢勞外父大人親自來迎?愧不敢當,愧不敢當。”

蔡邕客氣了一番。

穆桂英站在一旁說道:“夫君請上車,在夫君進城之前,老大人有話對你說。”

李翊笑笑,請蔡邕先上車。他心里有數,太傅劉虞離開泉州后,朝廷的權力需要重新分配,蔡邕要談的,無非就是這個最棘手的問題。

蔡邕待李翊坐好后,笑著說道:“近兩百多年來,我大漢歷經劫難,其中尤以王莽之禍,梁翼之禍,奸閹之禍和現在的董卓之禍對大漢社稷的摧殘最為嚴重,翊兒知道發生這些劫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嗎?”

李翊稍加思索,恭敬地回道:“因為外戚、奸閹把持權柄,禍亂綱紀。”

“那外戚和奸閹為什么能攫取到國家權柄?”蔡邕又問。

“因為內廷權重,皇權至上。”李翊立即回道。

蔡邕贊賞地點點頭,繼續問道:“內廷為什么權重?外廷為什么權輕?皇權為什么會凌駕于相權之上?為什么皇權和相權不能互相制約?”

李翊想了一下,說道:“當然是因為制度導致的,自從大漢立朝以來,它的制度就注定了皇權的高高在山。”

蔡邕驚喜地看著李翊,大聲贊道:“翊兒真乃奇才。那翊兒覺得,要如何才能實現權利的相互制約?”

李翊笑道:“難道你們忘記了,當初籌劃建朝的時候,太傅劉虞、張溫,還有其他諸位,都反復對我解釋,為什么要用舊制三公為朝廷構架。其中一個理由,就是要削弱皇權,把皇權和相權分開,以控制外戚和宦官專權。”

蔡邕高興地連連點頭,說道:“幾十年來,士人和奸閹為了爭奪權柄,屢遭失敗,究其原因,不是因為沒有武力,而是因為皇權至上,皇權凌駕于相權之上,完全失去了制約。”

“太傅袁隗和一幫大臣們策劃并發動了討董,從表面上看,是為了爭奪國家權柄,但其實真正的目的是要利用這個國家權柄,恢復舊制,重建皇權和相敘的平衡,從而鏟除沉疴積弊,重振社稷。說得難聽一點,就是要限制皇權,擴大相權。”

“袁隗為什么要給袁紹那份承制詔書?袁紹、韓馥和討董聯盟的大吏們為什么要執意重建皇統?我們幾個老家伙想了很久,終于從這個問題上,想到了袁隗突然改變既定討董之策的原因。因為當今天子已經十歲了,再過十年,天子行了冠禮之后,就要主政。用十年的時間重建舊制,根本不可能。”

“為什么?”李翊問道,“難道恢復一個舊制,十年時間都不夠?”

蔡邕嘆了一口氣,說道:“翊兒,你要知道,孝宣皇帝的改制失敗了,否則,怎么會有后來的王莽篡國之禍?”

李翊遲疑了一下,問道:“孝宣皇帝的改制為什么失敗了?”

蔡邕搖搖頭,捋須說道:“因為石渠閣之議。”

孝宣皇帝時有“石渠閣之議”,孝章皇帝時有“白虎觀之議”,這是本朝經學的盛事,李翊對于漢朝的了解不多,但是這段時間以來,這兩個事情他可是不止一次聽荀彧等人提起。但李翊真的不知道,這經學如何就決定了國策的制定和國家的命運了。

李翊躬身受教,輕聲問道:“外父大人到底要對我說什么?”

蔡邕說道:“我想大將軍你從中明白三點。“

李翊一愣,他從蔡邕對他的稱呼中,已經感覺到了蔡邕對此事的鄭重,于是問道:“哪三點?”

蔡邕說道:“一是官學。自孝哀帝建平元年,劉歆作《移讓太常博士書》,要求立古文經學為官學之后,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開始爭斗,至今已有近兩百年。這兩百年來的事實證明,今文經學是禍國之學,應該立即予以廢除,官學改為古文經學。”

“二是國策。朝廷要立即以儒法兼融、德主刑輔為制定國策的基礎,大量修改既定國策。”

“三是官制。皇權和相權必須分開,皇室和朝廷必須分開,否則,社稷振興無望。”

蔡邕看看神情凝重的李翊,鄭重問道:“大將軍能否承擔起中興社稷之重任?”(未完待續。)


上一章  |  召喚之三國霸業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