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末年第313章 敵我優勢對比,必勝的信念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末年 >>大明末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313章 敵我優勢對比,必勝的信念

第313章 敵我優勢對比,必勝的信念


更新時間:2016年04月16日  作者:昭陵秋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昭陵秋 | 大明末年 

“好啊!這一次戰馬和騎兵都有了,李登高,你要好生操持,將這三千戶安置好,切記要掌握在咱們手里,好生養活著,盡快將他們收心!”

山西淳縣,在接到郭勝收到這批戰馬和人丁之后,李璟意得志滿的吩咐著。,x.

“下官必然叫這三千戶盡快融入乞活軍之中,不給主公添半點麻煩。”

李登高是知道事情輕重的,眼下為了對付女真人隨時可能的南下,李璟不僅是調兵遣將到代州駐守,而且還在地方施行了嚴格的堅壁清野,即便地方唉聲載道,他也不為所動,甚至寧愿用銀子和糧食補給軍民,也堅決不給女真人留下任何可以補充的物資。

在這等待的十幾天里,山西各地各部都均有調動,在南線,兵馬基本上已經處于原地駐守狀態,殘存的官軍和流寇得以踹息,所有的一切,都為北線作戰讓道。

乞活軍幾乎全部的主力,都云集在代州寧武關一線,第二鎮的主力布防于雁門,繁峙一線,以小股兵力北出大同鎮。

親衛鎮和教導鎮,在代縣和淳縣駐扎,騎兵鎮一旦補充了這批蒙古騎兵,再加上從各部抽調的騎兵營,那總兵力就會突破到一萬五千人,在裝備了新式的鳥銃和馬槍之后,還得到了足足八十門火炮的支援。

而第三鎮和第一鎮,也相應東調,作為大軍最后的預備隊,第四鎮同樣如此。

毫不夸張的說,整條防線,如同銅墻鐵壁,就等著女真人南下撞個頭破血流了。

崇禎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后金黃臺吉帶率滿洲。蒙古韃子兵**萬人,囤積歸化城,以偏師兩萬,入萬全左衛,正式入侵大明,其主力由黃臺吉親自率領。大軍駐扎長城內外,前鋒兵鋒直指張家口和宣府中衛。

左翼則由濟爾哈朗,薩哈廉領滿洲鑲藍旗并蒙古八旗一部約一萬二千人,從鎮虜和懷安兩衛之間南下大同,右翼則由岳托,阿巴泰領正藍旗和兩紅旗一部并蒙古八旗一部約一萬五千人,從萬全左衛和中衛之間,南下大同。

左翼兵馬,直奔大同府。可是明軍雖然野戰不行,但是仗著城樓高大,兼有火炮之利,于是,女真韃子兵遇城不陷,遇堡則避讓,只劫掠地方人口財富不提。

而后,黃臺吉坐鎮大青山。再派正藍旗德格類率軍五千,從新平入關。以掩護劫掠的財貨丁口就近撤往關外。

而右翼岳托,阿巴泰,則深入大同鎮腹地,瘋狂劫掠,兵鋒直指廣義,渾源州。應州等地。

“韃子兵勢一日復盛一日,而朝廷大同鎮兵馬,龜縮不出,膽小如鼠,坐視黎民百姓受苦。凡五月下,各地或有三五百,或有一兩千,各被韃子俘獲,有勇武著抵抗,竟被整村屠戮,朝廷百姓,苦不堪言啊!”

魏小寶拿著從大同鎮密探發回的戰報,說話的聲音都有幾分變形,實在是太讓人憤怒了,大同鎮在冊兵丁十幾萬,居然無一人膽敢出城野戰,以致于后金兵馬三五百人,就敢攻擊一縣,二三十人,就敢劫掠一鎮,幾乎如入無人之境也。

李璟聞言,擺了擺手,沉聲道,“朝廷大同,宣府的兵備,形同虛設,幾乎未有膽敢出城接戰者,但咱們乞活軍,可不是擺著看的!”

就沖提前歸來的梁四九道,“現今,騎兵隊如何了?”

“回稟主公,得蒙古三千鐵騎加入,再者各部騎兵營歸建,有昔日三邊騎兵精銳加入,如今上馬可作戰著七八千,行馬放槍著七八千,皆可一戰!”

梁四九知道李璟這是要主動出戰了,一想也好,現在后金韃子的兵力,都處于分散階段,如果自己能夠集中兵力,吃掉幾股小的后金兵,一來可以削弱后金韃子的總兵力,打擊他們的囂張氣焰,二來可以積小成多,熟悉后金韃子的作戰方式,避免大規模主力決戰的時候,倉促上陣,畢竟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啊。

“先遣派數支精銳騎隊,出雁門關,讓咱們埋伏的內線,傳遞軍情,擇機消滅一兩支后金韃子兵,請切記,不要輕敵,亦不要貪功冒進,一旦遭遇敵人優勢兵力,即刻返回,不得戀戰。”

看的出來,李璟對后金韃子的估算,是十分謹慎的。

以自家乞活軍主力精銳,對陣三邊明軍主力,尚且吃力,而三邊精銳對陣蒙古韃子,若是指揮得當,三軍用命,倒也能維持不勝不敗,但根據李璟有限的記憶中,韃子兵往往出動千余,數千,就能擊敗數倍于自己的蒙古兵。

足見后金兵的紀律性和戰斗力,再看遼東關寧軍主力,其一部曹文詔,在陜西幾乎戰無不勝,無論是哪一路賊軍碰上,都無法幸免,而號稱大明第一精銳的關寧鐵騎,遇到后金兵馬,卻是鮮有勝績。

雖然其中也有遼東將門保存自己實力的想法,但真心實意的拼殺起來,關寧軍無論是士氣還是戰斗素質,都不一定比的上后金真韃子。

所以,在紀律和組織方面,李璟自認為不懼怕后金,但是在戰斗力和裝備方面,乞活軍缺不一定能夠比的上后金兵馬,一方面是后金兵大多是經歷過無數次廝殺出身的百戰精銳,一方面是因為后金國小民寡。

雖然國力匱乏,但是劫掠大明的錢糧人口并其他物資補充,反倒使得后金真韃子裝備比普通的大明將士還要好,關鍵還是后金控制和附庸部落能夠提供大量的戰馬,這就使得后金兵的機動性也強勁起來,等閑的明軍,絕非他們的對手。

但是乞活軍在這點上,也做的不差,通過和大同鎮并繳獲三邊兵馬的盔甲,使得乞活軍單兵裝備盔甲的人數急速增加,如今盤踞在代州和應州等地的乞活軍四萬人馬里頭,足足有鐵甲3000具,棉甲一萬一千具,幾乎兩個人里頭就有一副盔甲。

而且新式火銃,在李璟親自負責的情況下,以水利鉆孔,成品率和合格率都激增,如今這四萬大軍之中,足足裝備有超過一萬支新式鳥銃,并且還得到了超過三百門火炮的支援,連攻城用的大將軍炮都有6門之多。

后金兵馬,凡屬出兵作戰,在努爾哈赤時代,均是繳獲私有,故而人人拼死作戰,到黃臺吉時期,先是改為收為各旗公中,后改為中央分配,但是在此時,后金兵馬在各個戰線上都獲得了勝利,繳獲極多。

所以各旗各牛錄也是越戰越強,劫掠基本比損失要大得多,所以在戰場上,后金韃子兵作戰就更為勇猛,因為戰爭,可以使得他們出人投地,升官發財。

而乞活軍呢,以軍功爵位制度建軍,一切以敵人的首級記功,首重戰場拼殺勇士,而且招募兵丁的地方,幾乎都是貧苦之地,兵丁以往大多都是苦哈哈出身,沒見過什么世面,沒有多少文化,又加上日夜不停的洗腦,大多對乞活軍,對李璟有一種病態的信仰。

加上訓練起來簡直就是后世流水線,先招來人馬,往新兵訓練營塞,三五個月之后,領一套軍裝,發一把長矛或者鳥銃,憑著在訓練營中學習的服從和鍛煉,很快就能成為戰陣中合格的一員,配合不間斷的洗腦,也能湊合使用。

這些都是李璟帶著參謀司的文書參議等一起合計起來的,那就是,后金的兵馬,人口基數擺在那里,是死一個,就少一個,現實就是,后金打不起消耗戰。

而李璟呢,撫恤銀子雖然定的高,但是卻免除了軍士上陣的后顧之憂,哪怕這場戰死了一萬,頂多也就是幾十萬兩銀子,而李璟查抄陜西王府和地方得來的銀子,足足有數百萬兩之多,加上糧食也不短缺。

所以,在權衡利弊之后,李璟干脆就擺了一個鐵桶陣,先消耗后金的軍心士氣和體力,然后坐等拼消耗,用訓練簡單,裝備著鳥銃的部隊,去用性命消耗后金兵馬的性命,哪怕能做到五比一的消耗,李璟也能承受的起。

第三鎮拼光了,不怕,哪怕親衛,教導,騎兵鎮全部拼光了,他還能掌握第四和第五鎮,還有陜西守備鎮,這些兵馬,仍舊能夠讓他迅速拉起一支更大的軍隊,陜西和山西控制地區的五六百民眾,就是他最好的根基。

“穩扎穩打,局部反擊,一旦事態不對,馬上收縮兵力,和后金玩持久戰,打攻堅戰,騎兵鎮的任務最重,也最危險,一定要發揚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梁四九,你有沒有信心?!”

“有!請主公放心,我騎兵鎮自我以下,各級營正,校尉,都立下了遺言,誓要為乞活軍的大業粉身碎骨,在所不辭!”

“好!”

李璟懷揣必勝之信念,下令騎兵鎮各部陸續開撥,除開先期北上的四個營之外,其余五個營分別被集中成兩個拳頭,配屬給第三鎮和親衛教導鎮,作為全軍最后決戰時的利器,這一戰,定將是決定中華未來的一戰,絕不容有任何失利!(未完待續。)


上一章  |  大明末年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