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五百一十四章 嘆息之墻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一十四章 嘆息之墻

第五百一十四章 嘆息之墻


更新時間:2019年03月11日  作者:米糕羊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米糕羊 | 逆水行周 


“陛下,這玉米莫非是病變的?籽粒怎會如此稀疏,微臣記得...記得只有病變的玉米,才長這模樣。”

“朕一開始也覺得這玉米有問題,可是思來想去,覺得恐怕..你想想,人家為了換五彩玻璃珠,連真金白銀都拿出來了,沒道理拿病變的玉米充數吧?”

“呃...這...陛下說的是,可是...可是..莫非是品種不良?”

“唉,大概是吧....”

殿內,宇文溫和楊濟交談著,作為“不正常人類”,他們當然知道玉米,不僅知道,也見過、吃過玉米。

所以,當美洲航線開通后,兩人都翹首以盼,盼著高產作物玉米能夠提前來到中原。

日盼夜盼,終于盼來了玉米,結果卻是個“瘌痢頭”。

這種籽粒稀疏的玉米,要么是病變玉米,要么本身品種就不行,而種種跡象表明,至少探險隊去的那個城池,周邊地區種植的玉米,很大概率都是這鬼樣子。

很顯然,這樣的玉米不會和高產有任何聯系,但宇文溫先要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這種玉米只是美洲少數地區的劣質品種,還是說那地方的玉米都是這德性。

如果是后者,那就尷尬了。

楊濟看著手中玉米,思索片刻,說出了自己的看法:“陛下,要么這是劣質品種,要么.....莫非這個時候,美洲玉米的優良品種尚未選育出來?”

宇文溫聽了之后,呆了半響,隨后長嘆一聲:“只希望是前者....”

原本的歷史里,哥倫布發現美洲,應該是十五世紀末,而產自美洲的玉米傳入中原,大概是中原的明朝中期。

而“現在”,是公元七世紀初,所以,玉米出現在中原的時間,提前了近九百年。

也許,原本歷史里,七世紀的美洲,土著雖然已經將玉米從野生狀態選育為主糧作物,一如中原(南方)將水稻馴化為主糧作物那樣,但玉米的高產良種,實際上還沒出現。

又經過九百年的馴化,當哥倫布發現美洲時,歐洲殖民者看到的玉米,才是不斷優化后的品種。

這樣的品種傳到中原,才給中原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到了“現代”,世界各國種植的玉米,應該是經過現代技術科學選育的優良品種,所以宇文溫才有“玉米都是粒粒金黃、飽滿”的印象。

如果說宇文溫記憶中的玉米是“美少婦”、楊濟記憶中的玉米是豆蔻年華的“少女”,那么現在,七世紀的玉米,搞不好是流著鼻涕、一臉嬰兒肥的“童年玉米”。

若美洲各地玉米真都是這模樣,宇文溫之前那引入高產作物的“小目標”怕是要破碎了,至于另幾種高產作物土豆(馬鈴薯)、紅薯...

首先得找到,其次,美洲土著對土豆、紅薯的選育程度有多好,還是個問題。

不過不要緊,宇文溫又不是窘迫到要靠美洲作物來救急、解決糧食問題,若玉米果真是這鬼樣子,那也無所謂,反正有了辣椒,探索美洲也算是有成果了。

但楊濟卻不死心:“陛下,臣請陛下繼續派人在美洲探索,爭取能探索出好品種來。”

宇文溫意興闌珊的擺擺手:“此是自然。”

“陛下,臣..臣請陛下派差遣,臣愿組織人手,試著對玉米進行選育。”

“嗯?你?”宇文溫看著楊濟,良久,笑道:“莫非你要毛遂自薦,做...玉米使?”

“呃...是,臣覺得,即便以船隊運回來的玉米進行試種,也一樣有機會選育出較好的品種。”楊濟一臉鄭重的說,“五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二十年。”

宇文溫聽著聽著,嘆了口氣:“二十年?運氣好,也許探險隊明年就能帶回來優良品種的玉米,如果運氣不好,即便在中原選種育種,怕是要過上好幾代人喲。”

“陛下,前人種樹,后人納涼,自現在開始,數代人不斷努力育種,那就一定會選育出優良品種來。”

宇文溫被楊濟的干勁打動,沉吟片刻,說:“既如此,玉米選育,要群策群力,單打獨斗效率太低了,你這幾日擬定個章程,然后組織幾支隊伍,在各地同時開展這項工作。”

“既然要前人種樹后人乘涼,那么這件事必須定下制度,以便后繼有人,不能人走政亡。”

說著說著,郁悶的氣氛一掃而盡,楊濟見探索隊在美洲打開局面,又帶回辣椒,自然也來了興趣:“陛下,美洲那邊究竟是何情況?能否找到宜居之地?”

“西夷當年,以美洲為發家之地,運大量美洲白銀入中原,以至于白銀通行于中原,如今,可否依葫蘆畫瓢?”

“這想法不錯,可談何容易啊...”

宇文溫感嘆完,拿出幾張素描畫,遞給楊濟:“你看看,仔細看看這幾幅圖。”

楊濟接過素描畫,仔細看了一會,眉頭緊鎖:“這都是山脈的風景....莫非..莫非北美海岸的綿延山脈,擋住了探險隊東進之路?”

宇文溫點點頭:“沒錯,綿延山脈,層巒疊嶂,宛若一道天塹,擋住了東進之路..”

他拿出草圖,在北美洲西海岸區域,點了點:“西海岸,先是有一道南北走向、綿延數千里的海岸山脈擋著,其以東數百里外,又有一道更大的南北走向山脈..”

那是一條巨大的山脈,擋住了探險隊東進的道路,一年多以來,周國的探險隊以四處碰壁的結果,初步證實了這一點。

按照宇文溫那所剩不多的世界地理知識,他記得北美洲有落基山脈,是西海岸的一道巨大屏障,為南北走向,綿延數千里,宛若一道長城,將西來之人擋在遼闊的北美大平原西端海岸線上。

這樣的地理位置,導致從亞洲過來的殖民隊伍(歷史上并沒有)遇到大麻煩,無法進入肥沃的北美大平原。

與此相反的是,從歐洲來的殖民者,登陸北美洲的東海岸后,毫無山脈阻擋,就能直面遼闊的北美大平原。

如此一來,當這個時代有了自西而來的中原探險隊,登陸北美西海岸后,想要向東進入北美大平原,就得面對宛若青藏高原一般的西海岸山脈。

即便勉強翻越這山脈,在山脈東麓、大平原西側建立定居點,但定居點和海邊登陸點距離太遠、交通不便,一旦碰到什么突發事件,定居點根本就是孤立無援,想要發展起來,很難。

落基山脈的東西跨度很大,其間重山峻嶺,又有大量荒漠和沙漠戈壁,中原的探索隊,短期內根本就沒能力跨過這么多障礙以翻越山脈,進入東面的大平原地區。

更別說按照探險隊去年的初步探索,發現群山密林之間,生活著許多漁獵部落,這些部落非敵非友,對于向東跋涉的探險隊,是一種巨大的隱患。

探險隊要翻山越嶺、跋山涉水,還得和沿途遇到的部落周旋,又得提防各種猛獸的襲擊,在這樣的掣肘下,想要向東進行遠距離探索,恐怕要花上十幾年時間。

可以說,落基山脈如同一道難以翻越的天塹,將來自中原的移民隊伍擋在北美大平原之外,移民們只能望著這看不到盡頭又難以翻越的天塹,發出一聲聲嘆息。

北美是這樣,南美也是如此,南美洲西海岸,同樣有一堵綿延數千里的巨大山脈(安第斯山脈)橫貫南北,宛如一道天塹,將西來之人擋在南美洲大陸西邊緣。

將來,中原想要往北美洲、南美洲大規模移民,就要面對這兩堵“嘆息之墻”,難度很大。

宇文溫看著草圖入神,楊濟則看著探險隊的考察報告,對北美洲西海岸那綿延千里的山脈感到頭痛,不過他“當年”聽西洋傳教士說過,美洲分南北,中間相連地區似乎很狹窄,其東西海岸線之間的距離十分近。

“陛下,是否可以考慮,讓探險隊從南北美洲之間狹長地區走陸路東進,到東邊海岸再造船出海,如此,不就能繞過北美洲西海岸那巨大的山脈?”

宇文溫點點頭:“此是自然,既然前方路上有堵高墻,怎么都翻不過去,那么與其對著墻發呆,還不如抄小路繞過去。”

不好意思,知道正確答案的人,就是可以這么任性!


上一章  |  逆水行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