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四百八十一章 眾人拾柴火焰高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八十一章 眾人拾柴火焰高

第四百八十一章 眾人拾柴火焰高


更新時間:2019年02月23日  作者:米糕羊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米糕羊 | 逆水行周 


上午,實驗室里,穿著白大褂的技術員們忙碌著,將經過重新設計、優化的新式電報機組裝起來,發明了該項新技術現的發明者袁天罡亦在其列。

從那日在長安專利局展示自己的新技術起,已經過去大半個月,在眾多技術人員的努力下,袁天罡的新式電報通訊技術已經用于電報機的改進。

他所在實驗室,是精工院的電學實驗室,各種設備齊全,技術員們都是老手,所以相互交流、合作起來十分順暢。

袁天罡的新式電報裝置,其自制或者用教學模型改裝的電路元件,被精工院更加精密的元件取代,無論是電容器、電感器、逆變器、整流器,其精度都比原先的配件好許多。

高精度的逆變器,可以將直流電轉變為精準頻率的交流電,于是不同頻率的交流電信號,相互間的頻率可以“靠”得更近,于是可用的“報路”更多。

這道理,和士兵排隊類似,若士兵的間距長,那么有限的距離上,一列隊伍中的士兵數就會少;若士兵之間的間距短,同樣距離限制上,一列隊伍中的士兵數就會變多。

經過改進,現在的交流電報通訊,可以實現二十四條“報路”在一條電報線上共存。

這就意味著電報線的效率大增,朝廷花錢拉一條電報線,沿線會有更多地區享受到電報的便利,而對應地區的官府,其普通公文的傳遞會更加便捷。

在此基礎上,若一條電報線路實行“分時多(報)路制”,能夠參與電報通訊的電報收發點會翻倍。

譬如,一條線路上,上午八點到十二點(一時段),是甲組二十四個電報收發點進行通訊,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十六點(二時段),是乙組二十四個電報收發點進行通訊。

下午十六點到晚上二十點(三時段),是丙組二十四個電報收發點進行通訊。

這樣的“分時多(報)路制”,能讓一條電報線路上,參與電報收發的“點”達到七十二個。

如果全天二十四小時都劃分時間段(每個時間段為四小時),能參與電報收發的“點”將達到一百四十四個。

如果電報線變成兩條(原有的電線桿上多架一條線),這個數字又翻倍,變成二百八十八個。

這是一個能讓人歡呼雀躍的數字,全都建立在交流電報技術上,毫無疑問,大家盼了許多年的那一天,終于到來了。

但新式技術下的電報機要大規模實用化,必須重新設計、制造,所以袁天罡的“原理驗證機”必須變成“量產機”,隨著電報線的架設,銷往各地。

所謂“量產機”,就是同型號批量生產的機器,其制作過程、內部結構、使用方法都是一樣的。

如今的技術水平,能夠實現單線二十四報路,那么量產型電報機的發報和收報,就必須能夠在這二十四個頻率自由切換。

為了加快發報速度,必須采用打孔紙帶發報方式;為了方便維修,以及堅固耐用,機器的結構要優化且容易拆卸,以便更換故障零件。

同樣,為了方便大批量生產,量產機的結構也必須優化。

所以,如何將“原型機”優化成“量產機”,是袁天罡和精工院技術人員的任務之一。

當新式電報機定型,并且通過試用,確定性能合格,便會大量生產,屆時,朝廷拉起的一條條電報線,其線路上的各個電報收發點,都會用上這樣的電報機。

另外,不久前獲得專利的“電驛”,因為是針對直流電報線路而設計的,所以為了適應交流電報線路,也得進行改進。

大半個月時間,對于袁天罡而言仿佛稍縱即逝,在精工院實驗室的日子里,他如同一只掉進米缸的老鼠,歡欣鼓舞之余,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

在這里,他第一次見識到皇朝高水準實驗室的水平有多高,看著一座座精密車床及加工機械,看著一個個精密的電壓表、電流表,還有各種神奇的實驗裝置,袁天罡覺得自己不虛此行。

他本來一直在研究占卜、相術,試圖尋找天道變化的玄機,自從入了電學這個新天地,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電,實在是太玄妙了,袁天罡認為,電學就是悟道的根本,太極(交流電)和兩儀(直流電),玄而又玄,若能將其中奧妙一一掌握,那么參透天機便指日可待。

也許,他有生之年,看不到那一天的到來,但是,不努力一下,感覺自己就白白到世間走了一遭。

不知不覺中,已是正午,忙碌的人們,終于將量產型新式電報機的“原型機”組裝完畢,大家看著袁天罡,笑道:“先生,請給這機器取個名字吧?”

袁天罡聞言覺得奇怪:“取名字?此是為何?”

有人解釋:“先生,但凡作為商品出售的機器,都會有型號或名字,以方便銷售,譬如蒸汽機、抽水機,甚至火輪船,都有型號或者名稱的。”

“要么取名‘某某式’,要么是‘某某型’,或者‘某某一型’、‘某某二型’等。”

“這樣啊”袁天罡沉吟起來。

這算是父親給出生的兒子取名字?

“迅雷型電報機,通過在兩京線的試用,展現了多路通信的能力,達到了設計指標,可以讓單條電報線路實現至少二十四個電報收發點同時收發電報的能力。”

“如果電報通訊采取‘分時多路制’,電報收發點的數量會大幅增加”

政事堂內,將作大匠林有地向天子及三高官官們介紹新式電報機“迅雷”,這種電報機已經通過兩京線的“試用”,性能不錯。

宇文溫看著手中資料,品味著“迅雷”二字,覺得有些好笑。

“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于形容“快”,而電報通訊相對于驛使的“日行八百里”,確實是快如迅雷,所以新式電報機取這個名字,確實不錯。

此刻,林有地在向三高官官演示“迅雷”是如何多點同時收發電報,宇文溫的注意力,卻全在手中的資料。

這份技術資料,三高官官們基本上看不懂,但他可以,因為他關注電報技術發展已經關注了快三十年,所以對于各種名詞、術語都很熟悉。

卻又很陌生。

逆變器、整流器、變壓器、電容器、電感器,他多多少少記得這些名詞,卻記不不太清楚其原理是什么。

所以,歷時二十余年終于誕生的“多(報)路式電報機”,可以說有很多“父親”,其中卻偏偏沒有他。

各類電路元件,是許多技術人員在不斷實驗中摸索出來的,至關重要的“濾波器”,是一個半路改行的算命先生袁天罡所發明。

能讓長距離電報線擺脫人工中轉的“電驛”,由一個幾近于科學文盲、接觸電報知識不到兩小時的小娘子發明出來。

孔帶式發報機,是一名愛好打孔紙帶音樂盒的技術人員發明,其改進,是一位閑來無事、喜歡擺弄音樂盒的鐵路電報中轉員完成。

這些人,根本就沒接受過什么“初中”、“高中”物理學教育,卻可以從宇文溫的回憶碎片里,將電學知識漸漸完善,然后發揚光大。

無數人的智慧累加在一起,超過了他這個“不正常人類”的智慧,將一件看起來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變成了可能。

新式電報機是這樣,蒸汽機也是這樣,各種新技術也是這樣,宇文溫感受到了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氣。

在這股強勁的朝氣面前,他忽然覺得自己老了。

正如一個父親,一把屎一把尿拉扯著兒子,蹣跚學步、時不時尿褲子的兒子漸漸長大,開始當家,開始拿主意,開始嫌棄“老頭子”嗦、落伍、跟不上趟。

此時此刻,這種感覺分外強烈,宇文溫忽然覺得,從技術角度而言,自己老了。

當越來越多的技術問題浮現,越來越多的技術發展需求出現,他已經力不從心,無法解答,無法指點迷津,他真的老了。

但是,我的“兒子們”長大了,成才了!

二十年到二十五年,是一代人的時間,我用一代人的時間,培養出了基礎科學的教育、研究體系,未來的科學家們,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了!

宇文溫心中的些許惆悵,很快被喜悅沖刷得無影無蹤,他漸漸失去了“技術領路人”的能力,但這是好事。

眾人拾柴火焰高,宇文溫知道自己不可能一輩子都要給技術發展當“領路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走在隊伍前面,漸漸承擔起這個責任,難道不該高興么?


上一章  |  逆水行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