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一百八十一章 理論指明方向,知識就是力量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八十一章 理論指明方向,知識就是力量

第一百八十一章 理論指明方向,知識就是力量


更新時間:2018年09月25日  作者:米糕羊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米糕羊 | 逆水行周 


夜,驛館里,林有地在下塌處挑燈夜讀,看著一疊資料,不由得入了神,本來這種技術資料是不可以輕易拿到私人住處翻閱的,但他下榻的驛館,本身就在軍器監內,所以不算違反規定。

這些技術資料圖文并茂,詳細介紹了火炮工場所用雙汽缸蒸汽機的與眾不同之處。

雙汽缸蒸汽機,早幾年就出現過,那是因為受限于大尺寸汽缸制造不易,所以人們為了提升蒸汽抽水機的抽水效率,用兩個小尺寸的汽缸來一起挑大梁。

隨著鏜床的廣泛運用,大尺寸汽缸的制造成本降了下來,而制造精度也上來了,所以雙汽缸蒸汽機就很少出現。

現在,出現在火炮工場的雙汽缸蒸汽機,卻有了不一樣的技術改進,達到了質變,所以專利申請獲得了蒸汽機行會的批準。

林有地,此時就是在看相關技術介紹。

雙汽缸同時運轉,每個汽缸的工作模式都是一樣的:注入蒸汽推動活塞移動,然后蒸汽冷凝收縮,活塞往回走,冷凝水外排,下一個循環開始。

所以雙汽缸必然有雙氣路、雙冷凝,這是鐵律,但現在不是了。

蒸汽抽水機,是靠著汽缸活塞帶動杠桿的一端,使得杠桿另一端帶動抽水唧筒,若抽水唧筒換成飛輪,于是往復運動變成旋轉運動。

雙汽缸的活塞連桿分別連接在杠桿的左右兩邊,如此一來,有一個汽缸(暫且名為汽缸甲)實際上不需要進行蒸汽冷凝,因為另一端的汽缸(暫且名為汽缸乙)然會將汽缸甲的活塞“壓”回來。

于是,汽缸甲可以省去冷凝步驟。

問題隨之而來,汽缸甲的蒸汽不需要冷凝,就這么排出去太浪費了,那么要如何加以利用呢?

技術員的解決思路很新穎,那就是將汽缸甲的蒸汽排入汽缸乙,這些蒸汽最后在汽缸乙冷凝,以冷凝水的形式排出去。

如此來,不僅雙冷凝變成了單冷凝,雙汽路也變成了單汽路,兩個汽缸從“并聯”模式,轉變為“串聯”模式:

蒸汽先進入汽缸甲,推動活塞移動,然后進入汽缸乙,同樣推動活塞移動,然后冷凝,使得汽缸乙的活塞往回走,而汽缸乙活塞的運動和汽缸甲的運動方向相反,正好把汽缸甲的活塞“壓”回去。

蒸汽機啟動時,杠桿先靠汽缸乙動起來,之后切換為雙汽缸模式,機器就能正常運轉。

這樣的流程,看上去有些簡單,但實際效果是:這樣的雙汽缸“串聯”使用方式,同樣的蒸汽量,要比單一大汽缸強很多。

因為對于蒸汽的使用效率,新式雙汽缸比單氣缸提升了至少二成。

這是個不小的進步,林有地看這個數字,心跳忽然加快,但接下來的數字,讓他心跳愈發快起來。

技工學校在教授學生理論時,必然會提到一個公式:壓力等于壓強乘以面積。

這個公式用在蒸汽機原理上,就是壓力(汽缸的出力)等于壓強(蒸汽壓)乘以面積(活塞面積)。

林有地對于這個公式再熟悉不過,而火炮工場的那幾名技術員,把這個公式作為理論指導,發現了蒸汽機發展的新方向。

雙汽缸,甲、乙兩個汽缸不需要尺寸一模一樣,串聯模式下,最先接受高溫蒸汽的汽缸甲,活塞直徑、氣缸容積要小些,而第二級的汽缸乙,活塞直徑、氣缸容積大一些。

原理,依舊是那個公式得出來的:要保持壓力不變,面積小,壓強就大,反之亦然:

高溫蒸汽進入汽缸甲,此時蒸汽壓力是最大的,作用在小活塞(活塞面積小)上,最終的出力假定為十斤。

蒸汽在汽缸甲“做功”,體積變大,溫度降低,進入汽缸乙后,蒸汽壓也降低,此時作用在較大的活塞(活塞面積大)上,只要活塞面積足夠大,那么汽缸乙活塞的出力,同樣也能達到十斤。

如此來,小、大雙汽缸串聯使用時,蒸汽二次使用導致輸出力量減小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而這樣改進后的雙汽缸,蒸汽實際上是發生了“復式膨脹”(二次膨脹)。

蒸汽的利用效率又有了提升,所以“小、大雙汽缸串聯”模式下,雙汽缸對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起單汽缸又有了明顯提升。

這還沒完。

串聯大小汽缸、單冷凝模式下,需要多連桿裝置來自動調節汽缸甲、汽缸乙的進汽口、出汽口,協調兩個汽缸的進汽、出汽及冷凝、冷凝水外排。

與此同時,還得有一個自動裝置控制汽缸甲的進氣口,確保以下效果:打開閥門,讓高溫蒸汽進入汽缸甲,推動活塞移動,待得活塞移動到行程(沖程)的八成,閥門關閉,停止向氣缸供汽。

這樣做,是為了節省蒸汽,避免放入過量蒸汽進入汽缸甲,白白浪費掉。

但是,新式雙汽缸蒸汽機的樣機在實驗運行時,不知何時,這個自動裝置出了故障,導致關閉閥門的時機提前了。

后果就是本該放入十份蒸汽進入汽缸甲,結果只放進了六份蒸汽時閥門就關閉,按理來說,進入的蒸汽不足,會導致汽缸甲的活塞行程不夠,于是出力下降,這一異常情況會很快引起技術人員的注意。

然而并沒有。

因為汽缸甲的出力依舊很正常。

技術員們是后來檢修機器時才發現這個問題,隨后詫異起來:怎么六份蒸汽也能讓活塞擁有十份蒸汽才能產生的力量?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大家低估了蒸汽膨脹的威力,以至于認為要用十份蒸汽,才能推動活塞達到最大行程。

于是新的改進出現,蒸汽被更有效的利用起來,最后,“完全狀態”下的新式雙汽缸蒸汽機,對于蒸汽的利用效率,比單氣缸蒸汽機提升了至少五成。

這是不得了的提升,所以獲得專利理所當然,林有德隨后想起了火輪船,他覺得若是火輪船換上這樣的蒸汽機,速度一定能有明顯提升。

除此之外,他還從這份資料里得出了一個無奈的結論:蒸汽膨脹的威力,可能都被人忽略了。

這就意味著,這么多年來,那么多蒸汽抽水機,實際上都在浪費蒸汽,浪費大量燃煤。

而火輪船的技術攻關小組,耗費的無數精力、無數個日夜的加班加點,仿佛成了漫無目的的蠻干,研制方向有偏差,對于知識的應用也不夠。

放下資料,林有地忽然覺得眼眶一熱,想哭。

理論決定技術路線的發展方向,他們的理論不行,所以火輪船的研制走了冤枉路,距離目的地越來越遠。

知識要靈活運用,結果他們拘泥于所謂的“鐵律”,思路被限制得死死的,陷入技術上的牛角尖,怎么都繞不出來,面對各種技術難點,虛弱無力。

他們這么多年的努力,好像都是白忙了

新書、、、、、、、、、、、


上一章  |  逆水行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