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九十五章 以史為鑒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五章 以史為鑒

第九十五章 以史為鑒


更新時間:2017年06月16日  作者:米糕羊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米糕羊 | 逆水行周 
回到住處,宇文溫躺在榻上無法入睡,他沒有在楊濟那里待太久便轉回來,不是話不投機半句多,是因為多說無用。(比奇屋逼qiwu的拼音)

若要試行開中法修棧道,甚至通過開中法來吸引商屯開發嶺南,都要花上許多時間策劃,若想憑一個晚上的詳談便考慮得面面俱到,那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楊濟說得對,他本人無需把太多精力放到嶺南,所以這些事只需要讓楊濟負責具體實施即可,宇文溫趕回來睡覺,是因為到了明日還有很多事要忙。

然而心里有事哪里睡得著,腦子一旦轉起來就停不下來,楊濟提到了開中法,宇文溫便琢磨起開中法,有句話說得好: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

凡事皆有利弊,開中法的興廢在明代是個很重要的事件,直接導致了晉商的崛起,所以宇文溫要‘以史為鑒’。

開中法源起宋代,明初時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解決邊軍糧食不足的問題,實行開中法,用納糧開中的辦法,吸引商人運糧到邊地,以此換得鹽引支取食鹽。

販鹽是暴利,行開中法,官府解決了邊軍的糧食供應問題,而商人得以進行食鹽買賣所以獲利頗豐,可謂是皆大歡喜,但隨著時間流逝,開中法慢慢就“變味”了。

具體原因,楊濟之前已經說過,主要就是參與開中的商人“困守支”,天長日久,開中法的吸引力越來越低,最后無以為繼。

種種弊病,連身在明末的楊濟都知道,那么明朝中期的朝堂諸公會不知道么?他們難道沒有采取措施補救么?

當然采取了措施,然而收效甚微,原因很簡單,開中法的敗壞,最大原因是統治者不守信用。

把開中比作一場交易,那么交易雙方就是官府和商人,官府招標解決邊軍糧食問題,商人中標后趕在期限到來之前將糧食運抵目的地。

商人完成了交易,官府便支付鹽引,但這筆交易還沒有結束,因為只有當商人拿著鹽引支取到食鹽,整個交易才算完成。

而開中法敗壞的原因,就是商人無法在短期內支取食鹽,出現數年甚至數十年都支不到食鹽的“困守支”,交易沒有完成,有人賴賬了。

所以開中法出現困守支的情況,實際上就是官府在耍賴皮,拿一張紙忽悠商人白忙活。

這種情況,即便在現代也很常見,以餐飲業為例,最出名的就是政府官員就餐后打白條,然后數年甚至十余年都不結賬,硬生生拖垮一個個飯店。

同理,鹽引變成了白條,參與開中的商人到鹽場無法支取食鹽,資金鏈斷裂欲哭無淚,而官府卻言之鑿鑿:本官沒說不給鹽啊,只是食鹽產量不夠,明年再說吧。

當交易變得極度不公平,當交易一方開始無底線的耍賴皮,傻瓜才會和他做交易。

那么,是因為食鹽產量不夠,才導致困守支的情況越來越多么?

不是,這只是其中較小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統治者無底線賴賬,肆無忌憚的通過鹽引獲取最大利益,吃相越來越難看,導致開中法崩壞。

當交易規則的制定者帶頭破壞規則,這個交易就沒辦法進行下去了。

開中法的規則,就是必須參與開中才能獲得鹽引,理論上說,鹽場年產多少鹽,那就發行多少鹽引,以確保完成開中的商人,憑借鹽引到鹽場能及時支取食鹽。

結果呢,第一個帶頭搞破壞的就是皇帝。

鹽引誰都想要,所以成了皇帝的最佳賞賜物之一,今天賞幸臣數千引,明天賞國戚數千引,后日又賞某人數千引,直接讓不參與開中的人獲得大量鹽引。

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帶頭搞“下不為例”,權貴們當然也要“下不為例”,各種關系戶不參與開中,就能獲得大量鹽引,其后果就是鹽引超發。

關系戶們能仗勢到鹽場優先支取食鹽,老老實實完成開中的商人,拿著鹽引到鹽場排隊等候支鹽,其結果可想而知。

為了解決“困守支”的問題,從永樂年開始,官員們就不斷努力采取措施整頓,有的主張整頓吏治,懲處管理鹽務的貪官污吏,有的主張大力打擊私鹽買賣,但都是治標不治本。

很簡單,官府不守信用耍賴皮,這就是病因,可誰又能治得了?

皇帝要鹽引,權貴們要鹽引,鹽政敢不給?敢不超發?敢不給關系戶優先支取?

皇權時代,這就是個無解的問題,官府的信用,首先和皇帝的道德底線有關,其次就是財政問題,最后才是吏治問題,光整頓吏治其實對緩解“困守支”沒什么大用。

宇文溫不由得聯想到現實,如果他多方運作,讓朝廷批準在廣州總管府試行開中法,那么會出現困守支的問題么?

關系戶現在已經出現了,不過那是宇文溫特許的,作為各商家和家族踴躍擁軍的回報,但他不傻,沒有讓對方把廣州鹽場的食鹽全包了。

只要他守住底線,那么這個問題好解決,而要想借助開中法在嶺南推行商屯,時間跨度大,確實有風險。

自古以來,中原朝廷都重農輕商,加上官本位思想的長期熏陶之下,官員們欺壓商人基本沒什么思想負擔,這是個頑疾,基本不可能改變。

有鑒于此,宇文溫才不敢發行債券,以免日興昌被朝廷看中,淪為斂財工具,如同夜壺般用完就被人扔掉,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用隨之化為烏有。

開中法在廣州總管府試行,鹽引必然炙手可熱,那么權貴們會把手伸過來么?恐怕不會,因為廣州太遠了。

對于巴蜀、關中、河東、河北、河南、淮南的權貴來說,蜀地的井鹽、河東的池鹽、北起滄州南至吳郡的東部沿海海鹽,是最方便染指的鹽產地,與之相比,煙瘴之地的廣州,吸引力太低了。

那么只要繼任的廣州總管不蠢或者壞,基于某種目的故意敗壞官府信用,那么開中法就能順利實行,真要變味,那也是數十年后的事情。

然而問題不止這一個,還是因為“前車之鑒”,所以宇文溫要提防出現另一個負面影響。

明代開中法崩壞之后,朝廷無法保證宣、大等地邊軍的糧食供應,又不能裁撤軍隊,所以只能做出妥協,委托晉商來解決邊軍的糧食供應問題。

這不可能是虧本買賣,所以晉商得有收入來彌補輸送糧草造成的損失,然而山西不產鹽,那該怎么彌補?

很簡單,走私。

和誰走私?當然是和敵人也就是蒙古人做走私交易。

這樣的后果很嚴重,晉商和邊軍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本該為國戍邊的軍隊參與走私,誰敢來查誰就得死,朝廷即便知道也無可奈何:殺光晉商,誰來給邊軍提供糧食?殺光邊軍,新的駐軍同樣會如此。

而隨著時光流逝,更大的走私合作伙伴出現了,那就是建州女真。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宇文溫不想因為實行開中法間接導致走私集團的出現,這不是他杞人憂天,因為若要試行開中法,必然要擴大鹽場面積以增加食鹽產量,曬鹽法遲早會被嶺南沿海土豪學了去,然后私鹽的產量也蹭蹭蹭往上升。

可想而知,隨著嶺南食鹽買賣的日益興盛,私鹽泛濫導致走私食鹽的情況會越來越多,私鹽販子要做這種殺頭的買賣,必然選擇武裝走私。

如此一來,一個嚴重的不穩定因素便會隨之出現:鹽梟。

顛覆唐王朝的王仙芝、黃巢,可都是鹽梟出身!


上一章  |  逆水行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