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一百五十九章 竹制品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五十九章 竹制品

第一百五十九章 竹制品


更新時間:2016年12月25日  作者:米糕羊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米糕羊 | 逆水行周 


艷陽高照,長江北岸涢口,一列船隊從江中入涢水逆流而上,宇文溫坐在船艙里看著剛收到的戰報:朝廷大軍攻破虎牢,洛州總管、秦王楊俊棄守洛陽,西逃陜州,洛州隨后為周國收復。

中斷多年的黃河浮橋,重新出現在河陽以及孟津之間,大量周軍以及糧草沿著河橋南下,積聚力量準備一鼓作氣攻破陜州。

另一個消息,關中周軍收復華州州治鄭城以及華陰,兵臨潼關,和朝廷大軍東西夾擊陜州,蒲津河橋已經被燒斷,河東隋軍無法過河西進。

蜀地、隴右隋軍正在集結,準備奮力一搏,關中又到了關鍵時刻。

“關中滿地都是軍功,結果我卻在作壁上觀,真是義兵這邊推廣。

反響很好,因為做竹筒飯不需要炊具,在山地里作戰的‘義兵’最喜歡這樣解決吃飯問題,竹子在山中到處都是,只要帶著米,找到山泉水或者溪水,點燃一堆火就能搞定。

現砍的竹筒,兩頭是竹節,中間用刀挖開一個口,將米到進去約三分之二,再放入適量山泉水,將口子蓋好,讓米泡上一炷香時間左右。

然后把竹筒放在火上烤,邊烤邊轉動筒身,待得筒身呈焦黃色即可。

在山里和各處寨主捉迷藏的義兵,只需帶著米袋還有些許鹽,是不是獵殺野物作為肉食,靠著竹筒飯就能在山中待上月余。

而楊濟在蘄口守備之際,也讓士兵們做竹筒飯,好處自然是不需要炊具,吃起來也不需要碗碟,不足之處就是太浪費薪柴。

幾十人或幾百人倒無所謂,若是以千人為單位,例如兵力規模五千人的軍營里,大家分散在營區各處生火烤竹筒的場景太美,讓人不敢想象。

按照楊濟的總結,烤是不行的,后來改進的辦法就是蒸,可是這樣就得帶上炊具,違背了改善便攜性的初衷,更別說若是要大規模推廣,大軍出征時每日消耗的竹筒就很可觀。

若是提前準備,運送、存儲這么多竹筒會加重后勤負擔,如果是在宿營地附近現砍,萬一野生的竹子不夠,或者根本就沒有竹子該怎么辦?

所以繼速食米飯之后,宇文溫改良后勤的計劃再次失敗。

此是其二,接下來還有第三項,那就是水壺。

宇文溫一邊吃竹筒飯,一邊看著手里拿著的竹水壺,這竹筒做的水壺是楊濟交給他的,為西陽城工坊里的試作品,小范圍發給士兵試用,然后收集各種意見。

水壺自然是用來裝水,這竹水壺是作為士兵的攜行水具“研發”的,目的就是讓士兵能隨時喝到水。

行軍打仗斷糧數日還能忍,斷水可就忍不了,這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士兵不光宿營時需要喝水,作戰時也需要喝水。

雙方大軍對陣,一場仗可以從早上打到下午,列陣的士兵身著鎧甲忍受日曬加上心情緊張,會不停的出汗,口渴難耐卻沒機會回營或者去河邊、池塘邊喝水,這時候隨身攜帶的水具就很重要。

即便是熱兵器時代,軍用水壺對于士兵來說也是必不可少,所以宇文溫的“新思維”就是要把水壺制式化,那么選材成了關鍵。

這個時代裝水的攜行具,一般是皮水囊或者竹筒,要么就是葫蘆,無論哪種都有優缺點。

皮水囊用羊皮或牛皮、豬皮縫制,內膽用膀胱,若是在牛羊成群的草原上制作倒是方便,可在江南地域大規模制作那么造價降不下來。

葫蘆小規模使用可以,數千人的軍隊那得要多少葫蘆?基于省錢的目的,宇文溫選擇用竹筒作為士兵的攜行水具,竹水壺堅固不宜損壞,取材方便價格低廉,唯一的問題是用久了會長霉或者滲水。

而他手上拿著的竹水壺,其內壁就已經嚴重發霉。

滲水還好說,長霉了還拿來裝水,喝到肚子里天知道會生出什么病來,所以長霉的竹筒要么清洗要么換掉,而宇文溫的想法是做出耐用的竹水壺,成為“制式裝備”。

為了解決長霉的問題,采用的方案就是裝內膽,比如玻璃瓶內膽、錫瓶內膽,和竹筒之間的縫隙處填塞木屑作為緩沖。

科技含量很高,但是這種竹水壺的制作成本也很高,還不如等竹水壺內壁發霉后直接換個新的。

新思維接二連三失敗,宇文溫有些氣餒,不過他無所謂,如今作壁上觀閑得無聊,正好找事情來做。

江南竹子多,竹制品可以玩出許多花樣,速食食品和攜行水具,無論如何都要有突破,只要能增強軍隊的戰斗力,什么想法都要嘗試。

想到這里,面前的竹筒已經空蕩蕩,宇文溫意猶未盡的舔舔嘴唇:“張魚,再來一根竹筒飯!”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


上一章  |  逆水行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