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一百一十二章 井陘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一十二章 井陘

第一百一十二章 井陘


更新時間:2016年08月31日  作者:米糕羊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米糕羊 | 逆水行周 
/正文正文←→熱門

聽得田益龍發問,周法明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不是他回答不出這問題,而是這問題太什么了,當然基于對方的出身,問出這種問題也算是情有可原。

“小股精銳可以,要是大部隊敢這么做...嘖嘖,就是死路一條啊。”周法明說道,“別的不說,糧草輜重怎么辦?攻城器械怎么辦?”

未等田益龍回答,周法明開始講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部隊消耗的糧草可不少,不走太行八陘翻過太行山,人是過去了可糧草過不去,那有什么用。

要走偏僻山路路,士兵隨身攜帶的東西不能太重,那么口糧也不會有多少,最多也就五六日,這能頂什么用,搞不好還沒翻過山就吃光了。

即便是順利翻過山也不行,除非對方城池守軍將領是蠢貨,見著敵軍來了望風而逃,否則堅壁清野據城死守,除非拿下陘道把糧草運過來,要不翻山過來的大軍去哪里找吃的。

更別說若是沒有輜重,連攻城器械都打造不出來,耽擱上幾日,餓得頭昏眼花不說,對方援軍一來什么都完了。

“所謂兵家必爭之地,其中之一就是糧道,不能保障糧道通暢那什么仗都是空談。”

“哦...”田益龍似懂非懂,他和周法明這種將門出身的人不同,沒有人教他該如何行軍打仗,所以對打仗大概的印象就是靠個人勇武還有兵多。

周法明又舉了一個例子:長江攻防。

長江從三峽開始,到下游入海全程兩千余里,江岸同樣綿延兩千余里,說實話船只要靠岸哪里不能登陸,為何南北雙方爭奪的都是那幾個渡口或河口?

很簡單,這涉及到糧草轉運和兵力調遣。

某北軍將領突發奇想,在南朝水師反應過來之前,率領數萬大軍選了個偏僻南岸登陸,那么問題接踵而至:這里不是傳統的渡口,所以方圓幾十數百里可能都沒有現成的路。

一大片沼澤、荒灘、蘆葦蕩、水塘、湖泊還有小河,你的兵怎么動起來去攻打南朝城池?

然后河邊都是爛泥,那些沉重的糧草搬上岸也得花費大量時間,接下來問題更大,因為沒有路無法運輸,要不現開一條道路出來?

開玩笑吧!等你這數萬大軍好容易開了條路,千辛萬苦走到官道上,南軍已經集結兵力等著你來送死。

想撤?南軍水師封鎖江面把你的船都燒了,還想走?

除非是奇襲江邊的城池,可若是稍有不慎就是完蛋,畢竟南軍水師不是吃素的,沒有擊敗水師就敢南渡,那和找死差不多。

好吧,你折騰數月把路開好了,把南軍水師、陸上兵馬打退了,然后千辛萬苦順利圍城了,然后雨季來了。

江南雨季可不是鬧著玩的,連綿陰雨搞不好一下就是大半月,雨天弓弦發軟用不了,也就不能作戰只能干等著,扎營地一不小心還會被淹。

攻城大軍在城外淋雨,不要說糧草、衣物,搞不好連人都發霉了。

為了一個隨便登陸的想法,數萬大軍就陷在江南發霉然后全軍覆沒,那就是一個慘字。

所以長江兩岸的攻防,除了水師決戰外,就是圍繞那幾個渡口、河口展開,而黃河一線的戰斗,也是圍繞著幾個渡口展開。

當然黃河沒有長江寬,可以在河面拉浮橋,冬天又會結冰,到時北軍騎兵踏冰渡河,什么都完蛋了,他們可以繞過南軍的據點,一路向南進攻。

當年宋軍元嘉北伐打到黃河一線,拓跋佛貍領著騎兵為主的魏軍大舉南下,直接踏冰過黃河接著一路沖到長江邊,把劉宋江北國土禍害一空然后打道回府,河南的宋軍只能困守據點,眼睜睜看著魏軍燒殺搶掠卻不敢出戰。

南軍騎兵不給力,要多慘有多慘。

“拓跋佛貍是誰?”田益龍根本不懂周法明說的這個人。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字佛貍。”宇文溫答道,他對于田益龍那貧乏的知識水平有些無奈。

這個時代,知識是壟斷的,無論是經學還是兵學,大部分的知識都是世家高門豪強壟斷,讀書需要老師講解疑難,而要請老師得花錢,求學也得交學費。

還得自備筆墨紙硯,這都要花錢,而且花費不菲,因為紙很貴,書也不便宜。

學習如何帶兵打仗則要靠人教授經驗,否則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自己去體會。

如何行軍、扎營、布陣、哨探、探查地形、管理士兵,這些知識沒人開堂授課,只有門閥或者累世將門才會代代相傳。

當然還有另一種途徑:自學成才。在一場場血戰里活下來,然后還得會總結經驗教訓,從軍數十年,用人血凝成知識。

然后極有可能遇見狗屁不通的監軍,逼著你和部下往絕路上走,平民出身的士兵,想要憑戰功爬上高位那是難上加難,沒有家族支持,沒有宗族幫忙,甚至連部曲都湊不夠。

沒有部曲,就鎮不住那些兵痞、兵油子,嘩變、臨陣退縮是家常便飯,這也是部曲盛行的原因之一。

所以宇文溫決定要改變現狀,一如他不喜歡虎林軍將領有部曲般,不喜歡手下將領大字不識一個,看不懂兵書,不會總結經驗,簡單的算術都不懂。

一個兵一日耗糧七升,一幢三百兵,那么該幢一月耗糧幾何?

算不出來?

大部隊連同輜重開拔日行軍約四十里,從巴州到安州以四百里計,一千人需要攜帶幾日的糧食?

又算不出來?玩蛋去吧!

宇文溫一想到這里就來氣,帶兵出動搞不清楚要帶多少糧食,這就是遲早被軍需官坑死的節奏。

打完仗后開總結會,咿咿呀呀說半天都不得要領,此戰的經驗是什么,教訓是什么,優點應該怎么改進,或者缺點如何避免,什么都說不清楚。

沒有學習能力,哪里來的成長空間?

所以宇文溫要求虎林軍將領要會讀書寫字,還得會算術,看兵書時有問題的至少能獨立思考,或者和別人交流討論,這都需要‘有文化’。

不光如此,還要會看和寫公文、軍令,免得被代筆的人糊弄后還不知道。

正思考間,天子車駕緩緩前行,宇文溫招呼隨行人員跟進,望了望西面那綿延的太行山脈,隨即策馬揚鞭疾馳而去。

‘井陘,東面出口就是后世的石家莊地界,石家莊趙...常山趙子龍哎...’

太行山,由北向南迤邐而來,層巒疊嶺幾無間斷,其東麓特別陡峻,一如秦嶺北坡般難以攀登,如此天塹幾乎隔斷了東西兩麓的交通。

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太行山脈中亦有東西走向的裂谷,為山脈東西兩方交往提供了天然孔道,這些孔道較為著名的有八條,是為太行八陘。

有滹沱河支流綿河橫穿斷裂谷流出,其沿河隘道使是“井陘”,即太行第五陘。

由井陘東出太行山,是為河北重鎮真定,如今隸屬周國恒州常山郡;井陘西出太行山,是為北方名城晉陽,如今隸屬隋國并州太原郡。

井陘兩邊石壁峭狹,車不能方軌,騎不能并行,險厭難行,但凡晉冀之間有戰事,太行山東西兩方行軍多取道于此。

井陘東段出口有井陘山,其山之上有土門關又稱井陘關,隸屬周國恒州真定郡井陘管轄,此關于漢時設置,與南面白陘的壺關、太行陘的天井關并稱“上黨三關”。

有鑒于此,周國在井陘口的土門關布下重兵,嚴防陘西面的隋軍沿著井陘偷襲,然后東出進入河北地界,而當周軍準備完畢后,也可由此出發西進,突入并州地界直擊晉陽。

井陘又稱秦皇古道,當年秦始皇東巡時病故于河北,其遺體便是從井陘入晉陽,又走雁門、云中入九原,最后從九原直達甘泉的直道返回咸陽。

七百多年前,在井陘曾經發生一場大戰,是為井陘之戰,又名“背水一戰”,當時由韓信率領的漢軍從井陘東進,攻打河北地界的趙國,趙軍問訊后于井陘口集結準備迎戰。

井陘口以西有南北走向的綿蔓水,韓信率領新練不久的漢軍東渡隨后背靠河水列陣,趙軍見狀嘲笑漢軍將領不知兵,竟然置兵于死地。

趙軍傾巢而出全力來攻,漢軍將士無路可退背水一戰,最后將趙軍擊退,而此時韓信派出的偏師已將井陘口的拿下,進退兩難的趙軍只能投降。

有鑒于此,歷代井陘口守軍不再輕易出擊,他們只要死守關隘即可頂住西來敵軍的攻勢,對方軍糧耗盡只能退兵,而周軍也是秉承著如此‘傳統’,守軍主力集結在井陘關。

只要守住了井陘關隘,那么即便小股隋軍走其他小路翻山而來,其大軍卻依舊被堵在井陘那狹窄的山路內無法動彈。

沒有后援兵馬,沒有糧草,翻山而來的小股隋軍掀不起風浪。

秋風蕭瑟,南下過冬的大雁掠過井陘山上空,其北側群山之中,一群人正在由西向東翻山,他們身著布衣卻帶著武器干糧,忽有一人不慎失足,哀嚎著跌落山崖粉身碎骨。

“不要看了,繼續前進!”

“將軍,秋雨過后山路濕滑,若是趕得太急,怕是...”

“沒有什么怕是!軍法如山,我軍必須如期繞到井陘關后側,要是失期不至,誤了大軍行程誰也擔待不起!”

手機請訪問:m.abc169←→新書《》是作者“米糕羊”寫的一部小說,為您提供連載、、,最新。


上一章  |  逆水行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