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一百章 稻麥輪作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章 稻麥輪作

第一百章 稻麥輪作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25日  作者:米糕羊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米糕羊 | 逆水行周 
歷史軍事


聽得宇文溫不懷好意的發問,楊濟心中咯噔一聲暗道不妙,走又不能走,再說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無奈之下他只能硬著頭皮說略通一二。

宇文溫見楊濟如此識相,直接將他今日的一個重大‘發現’說了出來:秋收過后無論是官田還是農田都閑下來了。之前他一直忙著練兵打仗,直到現在親臨官田才發覺這一情況。

“使君,此時水稻一年一熟很正常。”楊濟答道,對面這位似乎什么都懂,唯獨農學幾乎是白丁,這讓他頗為‘自豪’,“若要一年兩熟,得到宋以后了。”

“本官知道,只是覺得太浪費了,又找不到一年兩熟的稻種。”

“使君的意思?”

“要想辦法增產啊。”宇文溫面露凝重。

水稻有早、中、晚之分,早稻一般在六七月間收獲,余者在**月間,但無論如何,這個時代江南種植的水稻大部分是一季稻,也就是一年一熟。

這樣問題就來了,過了秋收后農田就閑置下來,當然也是征發農民去打仗的大好時節,但是宇文溫不這么想,他覺得打一般的仗用職業的脫產兵就行,農民還是多種地為好,農田閑置就是浪費。

見著空蕩蕩的農田他就郁悶:有沒有搞錯,地本來就少,你還給我閑置幾個月,為了想辦法囤積糧食養兵,我都已經掉頭發了魂淡!

宇文溫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農田這么寶貴的資源自然是不能浪費,能夠一年兩熟甚至三熟的稻種不是沒有,大名鼎鼎的占城稻就是其一,但是他暫時弄不到。

占城稻在中原的大規模推廣是在宋代,當然并不是說要到宋代時占城才會有這種水稻,所以如今這個時代也有可能弄到,但關鍵是時間問題。

占城遠在東南亞也就是交趾以南,大約陳國的日南郡能接觸到,雖說讓無利不起早的商人去弄也行,但誰知拿到手上會是猴年馬月,更別說被人用山寨貨行騙,一切皆有可能。

嶺南一帶應該是有一年兩熟的本地稻種,但是宇文溫不是農學專家,與其走遍山山水水去找這種稻子,還不如直接弄占城稻劃算。

稻種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那么在土地上做文章就成了必然,有句話說得好,“沒法換女朋友,那就換姿勢唄”。

如今的時代關于農作物有句俗語叫做“南稻北粟”,當然麥類的種植也開始普及,北方的麥類種植面積在擴大,而南方也開始有少數地方開始種植,宇文溫打得就是小麥的主意。

“使君莫非是想稻麥輪作?”楊濟問道,面前這位果然是不折騰不甘心的主,為了增產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稻麥輪作,一般認為興起于唐朝,在兩宋普及,尤其是南宋對江南流域大開發后,稻麥輪作成為普遍現象,顧名思義,稻麥輪作就是同一塊地上輪換著種稻子和小麥。

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就有些麻煩,南方有水澤之便所以種的大多是水稻,水稻自然是長在水田里,而小麥是旱地作物,要想實現稻麥輪作就得解決這個問題。

水稻秋收過后,將水田排干成為旱田,然后趕緊種上冬麥,到了來年春天收完麥子,趕緊蓄水變成水田,然后也是馬上種水稻,直到秋天收獲,再次循環。

這樣同一塊地的收成就明顯增加,宇文溫思來想去,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解決農田閑置的問題,然后楊濟直接潑了一盆冷水:倉促下實施的話怕是不行。

見著宇文溫追問其中原因,楊濟便一項一項說開來:

稻麥輪作,關鍵兩種作物的收獲和播種之間能否順利銜接,尤其秋收后再種麥子其時間間隔很短,這樣會增加勞動量,加上水田排水變旱田,十分考驗排水溝渠的排水能力。

水田排水,要過多久才能適合種麥子,這沒人知道所以要摸索,時間短了萬一麥子長不好怎么辦,時間長了耽誤播種又怎么辦。

到了春天,麥子要收割然后種水稻,又得折騰一番,旱田要放水變水田,如果操作不當導致影響當年的水稻收成,那就得不償失了。

當然農民對于能增產很歡迎,累些都無所謂,但這樣一來全年大部分時間都在農忙,州衙要征發力役、兵役勢必受時段限制。

還有一點,按照如今各國律法,每年的租調只在秋收后征收一次,種植冬麥所得那就是不用上繳的,如果想以此增加州衙收入,強行加租的后果就是激起民變。

“使君,當務之急是普及插秧法,百姓們若是還沒熟悉插秧法,又來個稻麥輪作,一旦中間銜接不上怕是會歉收。”

“若是在官田試行呢?”宇文溫問道,不過隨后便自己否決了自己的想法,現在秋收已過,要想種麥子一來要把水田排干,二來沒有準備充足的麥種,今年是不可能實行的。

“使君,貪多嚼不爛,還是以普及插秧法為先。”楊濟勸道,明年開春要讓巴州地界普及插秧法,還有其他州的吏員過來學習,正所謂一心不能兩用,他覺得還是做好準備,明年秋天再試行稻麥輪作比較好。

“也罷,留一年時間好好規劃,爭取明年秋后能夠試行。”宇文溫點點頭,糧食生產事關重大,當務之急是先把水利修好,讓三臺河北岸免受水患影響,增加可開荒的土地面積。

剛開墾的農田其糧食產量肯定不高,要過上幾年才能達到普通水準,其間還得精耕細作,不是一覺醒來就能產量翻番的。

“使君先前所說,要到那...西夷所說的新大陸尋找玉米、番薯、土豆,此話當真?”楊濟又問道,他來自明末,知道西夷在東海以東極遠之地找到了新大陸,上面有許多類似玉米之類的神奇作物。

玉米、番薯、土豆,在明末開始推廣種植,奈何天災**沒能盡早起到作用,連年大旱讓莊稼絕收,愈發沉重的遼餉逼反了無數饑腸轆轆的北方百姓。

楊濟一直覺得,若是朝廷能盡早推廣這些作物種植,到了崇禎年間想必能熬得過去,如果不是內外交困,陛下也不會在煤山殉國。

‘又來了,又來我大明了...’宇文溫無語,面前這位口中的朝廷可不是如今的朝廷,陛下也不是如今的陛下,不過他之前所說要找辣椒、玉米、番薯、土豆,這也不完全是戲言。

玉米、番薯、土豆推廣種植是明末清初人口大幅增長的原因,這些作物的優點是產量高,對耕地的要求低,能夠極大增加土地利用率。

但是這些作物的熱量不高,只有同樣重量稻米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也就是說要維持人體基本熱量需求,消耗的玉米、番薯、土豆要明顯多于稻米,當然這是通常而言,特別品種另當別論。

所以被譽為穿越神器的玉米、番薯、土豆,其最大的作用是救荒,它們不需要完整的土地,即便是零星破碎的土地、坡地都能種,單位熱量不高但勝在量大,能讓饑腸轆轆的百姓們填飽肚子。

而玉米有個缺點,那就是生長時需水大,容易造成土地水分流失,清朝時推廣玉米種植,許多山林被砍伐化作坡耕地,大量種植的玉米反而導致水土流失加重。

所以要種田增收還得靠水稻,如今這個年代兩湖地區開發度還不高,只要能興修水利、治理血吸蟲,荒地變良田,產出的水稻就足以養活這個時代的天下百姓。

“湖廣熟,天下足”,這是宋以后的事情,如今的湖廣地區還是處于初步開發的階段。

宇文溫對遠在美洲的玉米、番薯、土豆不感興趣,修水利開荒種水稻才是王道,他最糾結的就是辣椒,辣椒原產于中美洲,后世要到明朝中晚期才傳入中原,但這個玩意真是好東西。

沒有辣椒,吃貨帝國是不完整的,更別說風靡無數人的辣條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  逆水行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