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十字第一百零九章 曙光(18)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鐵十字 >>鐵十字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零九章 曙光(18)

第一百零九章 曙光(18)


更新時間:2016年12月24日  作者:月影梧桐  分類: 歷史 | 架空歷史 | 月影梧桐 | 鐵十字 

實際上,霍夫曼面臨的抉擇幾天前在克里姆林宮也上演過,以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兩人為代表,紅軍總參謀部分成兩派,一大堆人各自就大解決方案和銹決方案進行了激烈爭論,基本上每個參加政治局會議的人員都進行了言和表態,經過兩天一夜的長時間討論,最后在斯大林一錘定音的決策下批準了朱可夫的方案。網當然推進這個方案有明確前提,必須是中亞攻略取得一定成效,即充分調動德軍后才能開展。

為增強朱可夫方案的可行性,斯大林下了大本錢,一口氣給朱可夫捕了6個全新組建的近衛坦克旅。其中,2個坦克旅全部裝備紅軍剛剛生產出來的Is1重型坦克,每個旅擁有58輛,這款一直以來被寄予厚望、希望能與虎式坦克相抗衡的新坦克經歷了kV13、kV85和Is85等不同階段的測試和研制,終于在9月份成熟并開始量產,批全用于裝備新的近衛坦克旅。

至于另外4個旅則裝備了歷史上根本未曾出現過的量產型號——T4385,由于德國一直未將豹式坦克投入作戰產品已開始生產),再加上虎式與4號坦克聯合作戰的顯著成功,所以紅軍在裝甲裝備方面借鑒、模仿了德軍的思路,同樣以重型、中型坦克搭配使用為理念,對中型坦克的要求是要克制德軍主力——4號h型。過去的交手情況已充分證明T3476不堪大用,面對4號h型完全躥下風。T43雖然在防御和設備上改進不少,但火力依然偏弱,最后伏羅希洛夫元帥拍板給T43安裝與Is1一樣的85mm火炮,形成T4385這個新型號。

當初是生產T3485還是T4385在紅軍內部有過爭論,但經過論證和比對,認為T4385雖然制造難度更大一些,但性能要比T3485強,于是最終瘍后者作為展通道。

新的T4385比T34和T4376個頭都要大一些,人數上升為5人車組,由于研制工作倉促,在T4385身上還存在較多不完備之處,不過心急火燎的斯大林已顧不上這些了,迫不及待地要拿出來使用。他一面下令持續改進,一面下令烏拉爾方向的兵工廠加大生產力度,舊能將舊式的T34生產線改造為轉產為新T4385的生產線。

由于高加索油田區和大量工業區的淪陷,到1943年秋時,紅軍開始走向不同的建軍思路:不再追求包括坦克在內重裝備的絕對數量,而是強調在保持最低數量的前提下提高單位性能。道理是明擺著的,無論石油也好、鋼鐵也好,已不允許紅軍繼續建設并維持每年量產23萬輛坦克裝甲車輛的規模了,必須從坦克邯變為強而精的思路。另外,由于人力資源損失慘重,裝甲兵的儲備同樣也不足,合格的裝甲兵可不是像步兵那樣桿步槍就可以趕著上前線,必須經過培訓和訓練。而訓練就必然要消耗為數不多、十分寶貴的燃油和車輛資源,要保證一線部隊作戰的話,就只能壓縮后備隊伍的資源和訓練。

如果霍夫曼知道的話,就會感慨歷史進程是多么相似,斯大林現在的瘍就是歷史上德國的瘍。無非斯大林不用維持一支龐大的潛艇部隊,再加上俄國產品無論如何精致、如何強調質量,其復雜程度也不能與德國貨相比,因此紅軍可以比歷史同期的德國武裝更多的裝甲車輛。

以坦克為例,斯大林要求今后每年要求生產1.2萬輛左右的坦克車輛,其中2ooo輛是Is1級別的重型坦克,6ooo輛是T4385左右的優勢中型坦克,4ooo輛是等同于T3476級別的坦克及其變形車輛比如su1oo\su76等),比起歷史上的數字足足砍了一半。

在對數量要求降低的同時,對性能要求的提升卻與日俱增,Is1遠非紅軍理想中完美的重型坦克——這個稱呼是留給Is2的,后者以區區4o多噸的重量裝備了122mm43倍徑的火炮,正面裝甲最厚處過12omm且帶有傾角,根據設計師的說法,無論防御還是火力,都過德軍虎式坦克,伏羅希洛夫已向斯大林保證在1944年1月份開始對Is2量產,數量不低于目前Is1的產量水平——每月12o輛,并力爭在1944年秋提高到2oo輛月。

Is2并不是紅軍重型坦克展的終點,在設計師繪圖板上還躺著Is3重型坦克,火炮將采用與Is2一樣的122mm,但裝甲將繼續增強,大概能達到16omm的標準,用于抗衡德國有可能推出的新型重型坦克,美國通過遠東航線提供過來的裝甲鋼幾乎都用在了重型坦克生產線上。

這一點倒是讓他們猜對了,在霍夫曼強烈建議之下進行減重的、58噸級的虎王坦克已完成除動機和變箱之外的全部測試,各方面反映良好,那門88mmL71的坦克炮表現尤其優異。唯一令人遺憾的是,增重1o噸后,相對于虎式比較優秀的機動性能,虎王自嘆不如,但比起歷史上687o噸的重量,穩定性和機動性顯然又更好一些。

邁巴赫公司已不止一次地挨凱特爾元帥的批評,指責他們遲遲不能將85o匹馬力級別的hL234動機交付生產,甚至連定型工作都尚未完成,以至于耽誤了虎王投產,但霍夫曼和叔爾認為當務之急是眷完成1943型編制的改造與提升豹式坦克生產,在軍備部的進度表上,1944年5月是個比較關鍵的節點,既是1943型裝甲師全面完成整補與換裝的時刻,也是豹式坦克生產實現穩定,虎王坦克開始量產的日子。

霍夫曼還提出了1944型裝甲師的修正要求,即在豹式坦克產量、性能實現穩定后,為第一批換裝的精銳裝甲師再次進行換裝,將他們手上的4號坦克全部換成豹式,每個裝甲師的裝甲團編制調整為1個重型坦克營虎式),3個中型坦克營豹式,不過每個營裝備的數量會略少于4號時期),1944升級版裝甲師滿編時的坦克總數大約在29o3oo輛左右。

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還是期待裝備85o匹馬力hL234動機的虎王能按期服役,他們同樣提出未來將獨立重裝甲營編制調整為虎王坦克。鑒于虎王裝備的88mmL71火炮生產難度較大,相對于56倍徑88炮其成品率下降了兩個數量級,為照顧未來產量,經過凱特爾和蔡茨勒的一再請求,叔爾破例同意先行生產足夠的坦克炮并囤積起來,同時對設計師提出的,考慮安裝1o5mmL68型坦克炮改型的建議也表示初步認可,同意繼續改進測試。

隨著虎王研制的推進,德國在重型坦克領域的后續開計劃已成空白,獅式也好,鼠式也好,p1ooo也好,設計稿交上來的第一天就被霍夫曼毫不留情地完全槍斃,他的要求非櫥確,后續研制重點是推動e系列裝甲車輛的研制以及對現有虎、豹坦克的軟裝備挖潛——比如要求具備紅外夜視、雙向穩定與行進間開火和各類脫殼穿甲彈的研制apds\apcR)∝別是脫殼穿甲彈,德國其實擁有技術儲備,但前期因資源限制和射擊精度的緣故,一直以來都在火炮上下功夫,霍夫曼希望能在接下去的1944年加以改進。

在他的心目中,無論1943還是1944型裝甲師都不是完全理想的裝甲師編制,他最終的理想是到1946或1947年能夠統一裝備e45坦克,用標準的主戰坦克思維來解決目前重型、中型坦克分別使用存在的困難。基于該理由,e45目前是各坦克生產廠家攻關的重點,其標準不是一般地高——要求同時具有重型坦克的火嶺防御,中型坦克的噸位與機動,類似于4號坦克的產量及易于擴充和變形改造的通用底盤設計。用設計師的話說,這是一款“完美型”坦克。

當然,現在坦克的生產與型號確定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傭紅軍對中亞方向的重兵進攻,霍夫曼在收到情況匯報后向隆美爾了詢問電報,問其集團軍具體的位置所在,并詢問有無退回來在里海一線組織防御的可能,但得到的答復卻非常不理想,隆美爾的主力現在位于比什凱克、杜尚別、塔什干三座城市圍起來的三角地帶的綠洲中心。這里既便于對各方施加影響力,又可以就近獲得補給。

位置很不錯,可惜就是太遠,距離里海的直線距離大約是13oo公里(未完待續。)

以及,武俠小說,網游小說,,校園小說等免費網絡小說閱讀。


上一章  |  鐵十字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