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傳人在美國七大拳系(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魯班傳人在美國 >>魯班傳人在美國最新章節列表 >> 七大拳系(二)

七大拳系(二)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21日  作者:張無羈  分類: 都市 | 異術超能 | 張無羈 | 魯班傳人在美國 
»校園小說»»正文正文文/張無羈本章字數:14933:

&nb拳學理論編輯

&nb郭云深文武雙全,不僅拳法獨步一時,又熟練兵書,對形意拳理論,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遺著有《能說形意拳經》一書。;對形意拳理論的論述,其要點如下:“形意拳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三種練法。三層道理是:一練精化氣,二練氣化神,三練神還虛。三步功夫是:一易骨,二易筋,三易髓。三種練法是:明勁,暗勁,化勁。”郭云深在論述形意拳理論時,特別強調樁功,指出三體式(形意拳基本樁法)為萬形之基礎。這些理論對于后人學習形意拳有著重要的幫助。

&nb郭云深論訓練

&nb形意拳三體式,兩足要并重,不可單重。單重者,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著重于后足耳。以后練各形各式,亦有雙重之式,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之重心。故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也。三體式單重者,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勢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唯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

&nb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之式,無可無不可也。

&nb郭云深論三層呼吸

&nb練形意拳術有三層之呼吸。第一層練拳術之呼吸,將舌卷回,頂住上腭,口似開非開,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著意于呼吸,因手足動作合于規矩,是為調息之法則,亦即練精化氣之功夫也。第二層練拳術之呼吸,口之開合,舌頂上腭等規則照前,唯呼吸與前一層不同,前者手足動作,是調息之法則,此是息調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過借此以通乎內外也。此二層之呼吸,著意于丹田之內呼吸也,又名胎息,是謂練氣化神之理也。第三層練拳術之呼吸,與上兩層之意又不同,前一層是明勁,有形于外,二層是暗勁,有形于內。此呼吸雖有,而若無,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無,非有非無,是為無聲無臭,還虛之道也,此三種呼吸,為練拳術始終本末之次序,即一氣貫通之理,自有而化無之道也。

&nb郭云深論練功

&nb形意拳之道,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拳術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拳術之始終,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周身動作運用,亦皆平常之理,唯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于規矩之中,四肢動作而不散亂也。果練之有恒而不間斷,可以至于至善也。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術也,因動作運用,皆是平常之道理,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練之極易也。

&nb三體式

&nb中庸》云:“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簡單,而不良于觀,以致半途而廢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專好剛勁之氣,身外又務奇異之形,故鄉身練之而不能得著形意拳術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騖遠,看理偏僻,所以拳術之道理得之甚難。中庸云:“道不遠之,人為之道而遠人。”即此意義也。

&nb郭云深論神氣

&nb形意拳術之道無它,神氣二者而已。丹道始終全仗呼吸,超初大小周天,以及還虛之功者,皆是呼吸之變化耳,拳術之道亦然,唯有鍛煉形體與筋骨之功。丹道是“精中求動,動極而復靜也。”拳術是“動中求靜,靜極而復動也。”其初練之似異,以至還虛則同。《形意拳經》云:“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學也,丹道有三易,即練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拳術亦有三易,即易骨,易筋,易髓,此三易即拳中明勁、暗勁、化勁也。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亦與丹道煉虛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駕之時,下元真陽發動,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意,綿綿若存,念茲在茲,此武火之謂也,至神氣已交,又當忘息,以致采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起火、進退、升降歸根,俟動而復煉,煉至不動,為限數足滿,止火,謂之坎離交妒,此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無非自無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虛而積累,皆呼吸火侯之變化,文武剛柔,隨時消息,此皆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用其無過不及中和之道也,也不過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與拳術并行不悖,故形意拳術非粗率之武藝。余恐后來練形意拳術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氣之功,不知有先天真陽之氣,故發明形意拳術之道,只此神氣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在論拳術之詳情。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種練法.

&nb一、三層道理

&nb1、練精化氣;2、練氣化神;3、練神還虛(練之以變化人之氣質,復其本然之真也)。

&nb二、三步功夫

&nb1、易骨:練之以筑其基,以壯其體,骨體堅如鐵石,而形式氣質,威嚴狀似泰山。

&nb2、易筋:練之以騰其膜,以長其筋(俗云:筋長力大),其勁縱橫聯絡,生長而無窮也。

&nb3、洗髓:練之以清虛其內,以輕松其體,內中清虛之象:神氣運用,圓活無滯身體動轉,其輕如羽(拳經云:三回九轉是一式,即此意義也)。

&nb三、三種練法

&nb1、明勁:練之總以規矩不可易,身體動轉要和順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

&nb三體式

&nb齊而不可散亂。拳經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nb2、暗勁:練之神氣要舒展而不可拘,運用要圓通活潑而不可滯。拳經云:“圓者以應其外”即此意也。

&nb3、化勁:練之周身四肢動轉,起落、進退皆不可著力,專以神意運用之。雖是神意運用,惟形式規矩仍如前二種不可改移。雖然周身動轉不著力,亦不能全不著力,總在神意之貫通耳。拳經云:“三回九轉是一式”即此意義也。

&nb四、詳論明勁、暗勁、化勁

&nb1、明勁

&nb明勁者,即拳之剛勁也。易骨者,即練精化氣,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不合,體質不堅,故發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無不善,體無不健,根無不固,純是先天。以后,知識一開,靈竅一閉,先后不合,陰陽不交,皆是后天血氣用事,故血氣盛行,正氣衰弱,以致身體筋骨不能健壯。故昔達摩大師傳下易筋洗髓二經,習之以強壯人之身體,還其人之初生本來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擴充二經之義,作為三經:易骨、易筋、洗髓也。將三經又制成拳術,發明此經道理之用。拳經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與古之五禽、八段練法有體而無用者不同矣。因拳術有無窮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陰陽混成,剛柔悉化,無聲無臭,虛空靈通之全體。所以有其虛空靈通之全體,方有神化不測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內外一氣,動靜一源,體用一道,所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也。因人為一小天地,無不與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陰陽變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與天地道理相合,身體虛弱,剛戾之氣,豈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強,柔者易之剛,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經者,皆是變化人之氣質,以復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勁,練精化氣之道也。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于丹田之內,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規模鍛煉,練至于六陽純全,剛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

&nb2、暗勁

&nb暗勁者,拳中之柔勁也(柔勁與軟不同:軟中無力,柔非無力也),即練氣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練明勁,而后練暗勁,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勁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勁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勁,是將形氣神(神即意也)合住,兩手往后用力拉回(內中有縮力),其意如拔鋼絲。兩手前后用勁: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絲綿;又如兩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開之意。兩手或右手往外翻橫,左手往里裹勁。或左手往外翻橫,右手往里裹勁,如同練鼉形之兩手,或是練連環拳之包裹拳。拳經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兩手往前推勁,如同推有輪之重物,往前推不動之意,又似推動而不動之意。兩足用力,前足落地時,足根先著地,不可有聲。然后再滿足著地,所用之勁,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勁,如同邁大步過水溝之意。拳經云:“腳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憑后腳蹬”,是后足;“馬有跡蹄之功”。皆是言兩足之意也。兩足進退,明勁暗勁,兩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勁則有聲,暗勁則無聲耳。

&nb3、化勁

&nb化勁者,即練神還虛,亦謂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謂之柔順之極處,暗勁之終也。丹經云:“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柔勁之終,是化勁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練神還虛,至形神俱杳,與道合真,以至于無聲無臭,謂之脫丹矣。拳經謂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是謂化勁。練神還虛,洗髓之工畢矣。化勁者,與練劃勁不同。明勁暗勁,亦皆有劃勁。劃勁是兩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謂之短勁。如同手往著墻抓去,往下一劃,手仍回在自己身上來,故謂之劃勁。練化勁者,與前兩步功夫之形式無異,所用之勁不同耳。拳經云:“三回九轉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即明勁、暗勁、化勁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勁是一式;九轉者,九轉純陽也。化至虛無而還于純陽,是此理也。所練之時,將手足動作,順其前兩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頑空不用力,周身內外,全用真意運用耳。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之氣所用亦不著意,亦非不著意,意在積蓄虛靈之神耳。呼吸似有似無,與丹道功夫,陽生至足、采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之時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無,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莊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閉氣也。用工練去,不要間斷,練到至虛,身無其身,心無其心,方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之境。此時能與太虛同體矣。以后練虛合道,能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無可無不可也。拳經云:“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術與丹道合而為一者也。

&nb二則

&nb形意拳起點三體式,兩足要單重,不可雙重。單重者,非一足著地,一足懸起,不過前足可虛可實,著重在于后足耳。以后練各形式亦有雙重之式。雖然是雙重之式,亦不離單重之重心。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單重之中心。故三體式為萬形之基礎也。三體式單重者,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式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惟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所以形意拳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此皆是被三體式雙重之所拘也。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之式,無可無不可也。

&nb三則

&nb形意拳術之道,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拳術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拳術之始終,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周身動作運用,亦皆年常之理。惟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于規矩之中,四腳動作而不散亂者也。果練之有恒而不間斷可以至于至善矣。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并不知其善于拳術也。因動作運用皆是平常之道理,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練之極易也。中庸云:“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形式簡單而不良于觀,以致半途而廢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專好剛勁之氣,身外又務奇異之形,故終身練之而不能得著形意拳術中和之道也。因此好高務遠,看理偏僻,所以拳術之道理,得之甚難。中庸云:“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即此意義也。

&nb四則

&nb形意拳術之道無他,神氣二者而已。丹道始終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還虛之功者,皆是呼吸之變化耳。拳術之道亦然,惟有鍛煉形體與筋骨之功。丹道是靜中求動、動極而復靜也;拳術是動中求靜,靜桓而復動也。其初練之似異,以至還虛則同。形意拳經云:“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學也。丹道有三易: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拳術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勁、暗勁、化勁也。練至“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亦與丹道練虛合道相合也。丹道有最初還虛之功,以至虛極靜篤之時,下元真陽發動,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氣穴,息息歸根。神氣未交之時,存神用息,綿綿若存,意茲在茲,此武火之謂也。至神氣已交,又當忘息,以致采取歸爐、封固停息、沐浴起火、進退升降歸根。俟動而復煉,煉至不動,為限數足滿止火,謂之坎離交妒。此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功夫,無非自無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虛而積累,皆呼吸火候之變化。文武剛柔,隨時消息,此皆是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用其無過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過略言丹道之概耳。丹道與拳術并行不悖,故形意拳術,非粗率之武藝。余恐后來練形意拳術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氣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陽之氣,故發明形意拳術之道,只此神氣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論拳術之詳情。

&nb五則

&nb練形意拳術有三層之呼吸。

&nb第一層練拳術之呼吸,將舌卷回,頂住上腭,口似開非開,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著意于呼吸,因手足動作合于規矩,是為調息之法則,亦即練精化氣之功夫也。

&nb第二層練拳術之呼吸,口之開合、舌頂上腭等規則照前,惟呼吸與前一層不同。前者手足動作是調息之法則,此是息調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過借此以通乎內外也。此二層之呼吸著意于丹田之內呼吸也。又名胎息。是為練氣化神之理也。

&nb第三層練拳術之呼吸,與上兩層之意又不同。前一層是明勁,有形于外,二層是暗勁,有形于內。此呼吸雖有而若無,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無,非有非無,是為無聲無臭,還虛之道也。此三種呼吸為練拳術始終本末之次序,即一氣貫通之理,自有而化無之道也。

&nb六則

&nb人未練拳術之先,手足動作,順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壯而老,以至于死。通家逆運先天,轉乾坤,扭氣機,以求長生之術。拳術亦然。起點從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轉其機,由靜而動,再由動而靜,成為三體式。其姿勢:兩足要前虛后實,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虛空、至靜無物,一毫之血氣不能加于其內,要純任自然虛靈之本體,由著本體再萌動練去,是為拳中純任自然之真勁,亦謂人之本性,又謂之丹道最初還虛之理,亦謂之明善復初之道。其三體式中之靈妙,非有真傳不能知也。內中之意思,猶丹道之點玄關、大學之言明德、孟子所謂養浩然之氣。又與河圖中五之一點,太極先天之氣相合也。其姿勢之中,非身體兩腿站均當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規矩之法則,縮回身中散亂馳外之靈氣,返歸于內,正氣復初,血氣自然不加于其內,心中虛空,是謂之中,亦謂之道,心因此再動。丹書云:“靜則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所以拳術再動,練去謂之先天之真意,則身體手足動作即有形之物,謂之后天。以后天合著規矩法則,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還虛,以至末后還虛,循環無端之理,無聲無臭之德,此皆名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術最初積蓄之真意與氣,以致滿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無形無相,此謂拳中之內勁也(內家拳術之名,即此理也)。其拳中之內勁,最初練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詳言之,免后學入于歧途。初學入門,有三害九要之規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學詳之矣)。手足動作合于規矩,不失三體式之本體,謂之調息。練時口要似開非開,似合非合,純任自然。舌頂上腭,要鼻孔出氣。平常不練時,以至方練完收勢時,口要閉,不可開,要時時令鼻孔出氣。說話、吃飯、喝茶時,可開口,除此之外,總要舌頂上腭,閉口,令鼻孔出氣,謹要!至于睡臥時,亦是如此。練至手足相合,起落進退如一,謂之息調。手足動作,要合不于規矩,上下不齊,進退步法錯亂,牽動呼吸之氣不均,出氣甚粗,以致胸間發悶,皆是起落進退、手足步法不合規矩之故也。此謂之息不調。因息不調,拳法身體不能順也。拳中之內勁是將人之散亂于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于丹田之內,與丹田之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此謂拳之內勁也。丹書云:“以凡人之呼吸,尋真人之處”,莊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術調呼吸,從后天陰氣所積,若致小腹堅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氣勉強積蓄而有也。總要呼吸純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雖實而若虛,有而若無。老子云:“綿綿若存”;又云:“虛其心,而靈性不昧;振道心,正氣常存”,亦此意也。此理即拳中內勁之意義也。

&nb七則

&nb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層:有有形有相之用,有有名有相無跡之用,有有聲有名無形之用。有無形無相無聲無臭之用。拳經云:“起如鋼銼(起者去也),落如鉤桿(落者回也)。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墜子。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松。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打人如走路,看人如嵩草。膽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鉆。進步不勝,必有膽寒之心”。此是初步明勁,有形有相之用也。到暗勁之時,用法更妙:“起似伏龍登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起意好似卷地風。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之中望為高,高之中望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鉆,一寸為先。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打破身式無遮攔”。此是二步暗勁,形跡有無之用也。“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隨時而發;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臥、以致飲食、茶水之間,皆是用;或有人處,或無人處,無處不是用,所以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勁神化之用也。然而所用之虛實奇正,亦不可專有意用于奇正虛實。虛者,并非專用虛于彼。己手在彼手之上,用勁拉回,如落鉤竿,謂之實;己手在彼手之下,亦用勁拉回,彼之手挨不著我的手,謂之虛。并非專有意于虛實,是在彼之形式感觸耳。奇正之理亦然:奇無不正,正無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變,如循環之無端,所用不窮也。拳經云:“拳去不空回,空回總不奇”,是此意也。

&nb八則

&nb形意拳術明勁是小學功夫。進退起落,左轉右旋,形式有間斷,故謂之小學。暗勁是大學之道。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循環無端,形式無有間斷,故謂之大學。此喻是發明其拳所以然之理也。論語云:“一以貫之”,此拳亦是求一以貫之道也。陰陽混成,剛柔相合,內外如一,謂之化勁。用神化去,至于無聲無臭之德也。孟子云:“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丹書云:“形神俱杳,乃與道合真之境”。拳經云:“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老子云:“得其一而萬事畢”。人得其一謂之大。拳中內外如一之勁用之于敵,當剛而剛,當柔則柔,飛騰變化,無入而不自得,亦無可無不可也。此之謂一以貫之。一之為用,雖然純熟,總是有一之形跡也,尚未到至妙處,因此要將一化去,化到至虛無之境,謂之至誠至虛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神之道理得矣!

&nb九則

&nb拳術之道,要自己鍛煉身體,以卻病延年,無大難法,若與人相較,則非易事。第一存心謹慎,要知己知彼,不可驕矜,驕矜必敗。若相識之人,久在一處,所練何拳,藝之深淺,彼此皆知。或喜用腳,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誰勝誰負,尚不易言。若與不相識之人,初次見面,彼此不知所練何種拳術,所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藝淺者,自立時相形見絀。若皆是明手,兩人相較,則頗不易言勝。所宜知者,一見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虛靈,氣質是否雄厚,身軀是否活潑,再察其言論或謙或矜,其所言與其人之神氣形體動作是否相符,觀此三者,彼之藝能,知其大概矣。及相較之時,或彼先動,或己先動,務要辨地勢之遠近、險隘、廣狹、死生。若二人相離極近,彼或發拳,或發足,皆能傷及吾身,則當如拳經云:“眼要毒,手要奸(奸即巧也),腳踏中門往里鉆。眼有監察之精,手有撥轉之能,足有行程之功。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乘其無備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此是近地以速之意也。兩人相離之地遠,或三四步,或五六步不等,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勞,不等己發拳,而彼先發之矣。所以方動之時,不要將神氣顯露于外,似無意之情形,緩緩走至彼相近處,相機而用。彼動機方露,己即速撲上去,或掌或拳,隨左打左,隨右打右,彼之剛柔,己之進退,起落變化,總相機而行之。此謂遠地以緩也。己所立之地勢,有利不利,亦得因敵人而用之,不可拘著。程廷華先生亦云:與彼相較之時,看彼之剛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剛吾柔,彼柔吾剛,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長吾短,彼短吾長,彼開吾合,彼合吾開,或吾忽開忽合,忽剛忽柔,忽上忽下,忽短忽長,忽來忽去,不可拘使成法,須相敵之情形而行之。雖不能取勝于敵,亦不能驟然敗于敵也。總以謹慎為要。

&nb十則

&nb拳經云:“上下相連,內外合一”。俗云上下是頭足也,亦云手足也。按拳中道理言之是上呼吸之氣與下呼吸之氣相接也。此是上下相連,心腎相交也。內外合一者,是心中神意下照于海底,腹內靜極而動,海底之氣微微自下而上,與神意相交,歸于丹田之中,運貫于周身,暢達于四肢,融融和和,如此方是上下相連,手足自相然顧,合內外而為一者也。

&nb十一則

&nb練拳術不可固執不通。若專以求力,即被力拘;專以求氣,即被氣所拘;若專以求沉重,即為沉重所捆墜;若專以求輕浮,神氣則被輕浮所散。所以然者,外之形式順者,自有力;內里中和者,自生氣;神意歸于丹田者,身自然重如泰山;將神氣合一,化成虛空者,自然身輕如羽。故此不可專求。雖然求之有所得焉,亦是有若無、實若虛,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而已。

&nb十二則

&nb形意拳術之橫拳有先天之橫,有后天之橫,有一行之橫。先天之橫者,由靜而動,為無形之橫拳也。橫者,中也。易云:“黃中通理,正位居體”,即此意也。拳經云:“起無形”,“起為橫”,皆是也(此起字是內中之起,自虛無而生有,真意發萌之時,在拳中謂之橫,亦謂之起)。此橫有名無形,為諸形之母也。萬物皆含育于其中矣。其橫則為拳中之太極也。后天之橫者,是拳中外形手足,以動即名為橫也。此橫有名有式,無有橫之相也。因頭手足肩肘胯膝(名七拳)外形七拳,以動即名為橫,亦為諸式之干也,萬法亦皆生于其內也。

&nb十三則

&nb形意拳術,頭層明練,謂之練精化氣,為丹道中之武火也;第二層暗勁,謂之練氣化神,為丹道中之文火也;三層化勁,謂之練神還虛,為丹道中火候純也。火候純而內外一氣成矣。再練亦無勁,亦無火,謂之練虛合道。以致行止坐臥,一言一默,無往而不合其道也。拳經云:“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至此無聲無臭之德至矣。先人詩曰:“道本自然一氣游,空空靜靜最難求,得來萬法皆無用,身形應當似水流”。

&nb十四則

&nb拳意之大道,大概皆是河洛之理,以之取象命名,數理兼該,順其人動之作之自然,制成法則,而人身體力行之。古人云:天有八風,易有八卦,人有八脈。拳有八勢,是以拳術有八卦之變化。八卦者,有圓之象焉。天有九天,星有九野,地有九泉,人有九竅,拳有九宮,故拳術有九宮之方位。九宮者,有方之義焉。古人以九府而作圜法,以九室而作明堂,以九區而作貢賦,以九軍而作陣法,以九竅九數(九數者,即九節也。頭為梢節,心為中節,丹田為根節;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三三共九節也)而作拳術,無非用九,其理亦妙矣。河之圖,洛之書,皆出于天地自然之數,禹之范,大撓之歷,皆圣人得于天地之心法。余蒙老農先生所授之九宮圖,其理亦出于此而運用之神妙,變化莫測。此圖之道,夫婦之愚可以與知與能,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矣。其圖之形式,是飛九宮之道,一至九,九還一之理,用竿九根布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當中一根。竿不拘粗細。起初練之,地方要寬大,竿相離要遠,大約或一丈之方形,或一丈有余,或兩丈,不拘尺寸,練之已熟,漸漸而縮小,縮至兩竿相離之遠近,僅能容身穿行往來,形如流水,旋轉自如,而不礙所立之竿。繞轉之形式用十二形:或鷂子入林翻身之巧,或如蛇拔草入穴之妙,或如猿猴縱跳之靈活。各形之巧妙,無所不有也。此圖之效力,不會拳術者,按法走之可以消食,血脈流通;若練拳術而步法不活動者,走之可以能活動;練拳術身體發拘者,走之身體可以能靈通;練拳術心中固執者,走之可以能靈妙。無論男女老少,皆可行之,可以卻病延年,強健身體,等等妙術,不可言宣。拳經云:“打拳如走路,看人如蒿草。武藝都道無正經,任意變化是無窮。豈知吾得嬰兒玩,打法天下是真形。三回九轉是一式”之理,亦皆在其中矣。此圖明數學者,能曉此圖之理;練八卦拳者,能通此圖之道也。此圖亦可作為游戲運動。走練之時,舌頂上腭。不會練拳術者,行走之時,兩手曲伸,可以隨便;要會拳術者,按自己所會之法則運用可也。無論如何運動,左旋右轉,兩手身體不能動著所立之竿為要。此圖不只運動身體已也,而劍術之法,亦含藏于其中矣。此九根竿之高矮,總要比人略高。可以九個泥塾,或木塾,將竿插在內,可以移動練。用時可分布九宮,不練時可收在一處。若地基方便,不動亦可;若實在無有竿之時,磚石分布九宮亦可;若無磚石,畫九個小圍走之亦無不可。總而言之,總是有竿練之為最妙,此法走練,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七**之路,反之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此圖外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當中一根,又共比喻九個門。要練純熟,無論何門,亦可以起點,要之歸原,不能離開中門,即中五宮也。走之按一至二,二至三,至九,返之九至八,八至七,又還于一之數。此圖一圈一根竿也。一至九,九返一,即所行之路也。名為飛九宮也,亦名陰八卦也。河圖之理藏之于內,洛書之道形之于外也。所以拳術之道體用俱備,數理兼該,性命雙修,乾坤相交,合內外而為一者也。走練此圖之意,九竿如同九人,如一人敵九,左右旋轉,曲伸往來,飛躍變化,閃展騰挪,其中之法則,按著規矩;其中之妙用,亦得要自己悟會耳。其圖之道,亦和于乾坤二卦之理。六十四卦之式,皆含在其中矣。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得之莫不有拳術之奧妙之道焉

&nb李書文

&nb李書文(18621934年),字同臣,河北滄州鹽山縣王南良村人。一生為人光明磊落,疾惡如仇。他以登峰造極的精技純功,鎮邪惡,御外侮,以武揚威,譽滿海內外。更因其槍法、拳術天下無雙而得“剛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之美譽。

&nb李書文是八極拳界出世最早的名師,御拳師霍殿閣等一大批八極拳家均系其高足。在李書文和他的徒輩們的傳播下,八極拳在東北得到極大的發展,長春成為了八極拳的第二故鄉。李書文可謂是東北地區八極拳的開拓者。李書文經十二年寒暑,將八極拳和**大槍演繹得出神入化,為了紀念這位被武林界稱為“神槍李書文”的宗師,吉林省武術協會昨日舉辦了“神槍杯”八極拳大賽,最小的參賽者年僅13歲,最大的91歲。著名導演王家衛指導的影片《一代宗師》不久即將上映,張震在片中扮演八極拳師。據悉,王家衛曾為八極拳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他團隊的工作人員昨日也出席了李書文誕辰150周年紀念大會。[1]

&nb今后八極拳將據不完全統計,“神槍李書文”弟子傳入國內外現有萬人之多。每年清明節前夕,常有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膚色的崇拜者飛抵滄州,前往李書文的墓地拜祭。更多地被搬上大銀幕。

&nb2012年12月03日是八極拳五代宗師、神槍李書文誕辰150周年,昨日,數百名八極拳界弟子會聚長春市體育館,為一代宗師舉行紀念大會,以武會友的“神槍杯”八極拳大賽隨后也擂響戰鼓

&nb后天——到先天的過程——先天精氣!

&nb化勁頂峰,就到了先天的過程!!!!

&nb后天(明勁——暗勁——化勁)——先天(初期——中期——頂峰)——筑基(除,中,頂峰(又稱假丹))——金丹(初,中期,頂峰)——元嬰

,本義指地球自轉一周,即晝夜循環一周;后經引申,被內丹術功法借喻內氣在體內沿任、督二脈循環一周,即內氣從下丹田出發,經會陰,過****,沿脊椎督脈通尾閭、夾脊和玉枕三關,到頭頂泥丸,再由兩耳頰分道而下,會至舌尖(或至迎香,走鵲橋)。與任脈接,沿胸腹正中下還丹田。因其范圍相對較小,故稱小周天。又稱子午周天、取坎填離、水火既濟、玉液還丹等。

是古代氣功主要流派之一內丹術功法中的第一階段,即練精化氣的過程,也稱百日筑基。內丹術認為:人到成年,由于物欲耗損,精氣已不足,必須用先天元氣溫煦它,使后天精氣充實起來,并使之重返先天精氣,這就是小周天練精化氣的目的。完成這步功法,就可防病去病。

就是指內氣從下丹田開始,逆督脈而上,沿任脈而下,經歷尾閭、夾脊、玉枕三關,上、中、下三丹田和上下鵲橋,上鵲橋在印堂、鼻竅處,下鵲橋在會陰、谷道處)作周流運轉。內丹術中,特別重視任督兩脈,正如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指出的:“任督兩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離水火****之鄉。”故小周天又稱子午周天,或取坎填離、坎離****、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等。子時為陰氣已極陽氣始動之時,午時則陽氣至極轉衰,陰氣初萌。故子午代表天體的日月,人體的心腎,卦象中的坎離,方位中的南北。元代肖延之在《金丹大成集》上說可以用后天八卦圖表示。因為小周天要求后天返還先天,內丹術理論中就用后天八卦圖進行指導。所以著眼點放在坎、離兩卦上。而坎離兩卦在后天八卦圖中,處于子、午、水、火、日、月等地位,因此有了以上多種名稱。

&nb進行小周天功法的鍛煉,內氣感覺在督任脈上流走,開始于活子時。在活子時之機,下丹田氣動,產生小藥,又稱真種子。而后開始督任兩脈的流轉,并正確地掌握進陽火、退陰符,沐浴等要求,周天有時也按六字氣訣把呵、噓、呼、呬、吹、嘻六字,順次各鼻吸口呼,默念字音各六次,共計三十六次。小周天循環示意圖《太上玉軸六字氣訣》)。

&nb選一清凈之室,開窗闔戶,空氣新鮮,避免風向,然后寬衣解帶,靜坐床上或沙發上,平直其身,脊骨不

&nb合并圖冊(2張)

&nb曲,端正不歪。靜坐姿勢分雙盤、單盤、自然盤,任選一種。坐時要做到三折式,即臀部略向后,腹部稍鼓起,胸部微前俯,不故意做作,以舒適為度。雙手相握置于腹下。然后微閉雙目,安然入靜,不思,不看,不聽,不動,舌抵上鄂,口中津滿隨即緩慢咽下。初練者往往雜念紛紜,時滅時起,可采取隨息法消除之。呼吸要求由緩慢細柔逐漸達到深長,若有若無,一似龜息。呼氣時,意識隨氣息經胸胃直達小腹,心窩略內陷(即心窩下降法)。這時,練功者有氣息下沉的感覺,即氣貫丹田。意識若不隨之而下,即無此感覺,也即有了雜念。所說隨息、心窩下降、氣貫丹田,全是意識暗示,現實的呼吸仍然是鼻吸鼻呼,僅在呼氣時意識暗示氣貫小腹,用此法沉氣既可避免產生雜念,又可避免久練后出現胃滿胸梗之弊,可謂一舉兩得。如此練習三月,小腹必然產生熱氣,此時即可運氣,使通小周天。小周天有一定線路,即任督二脈,從后上經前下,來回不止,循環不息。具體操作方法如下:用意識假想丹田有一股熱氣,由丹田下行,循小腹,抵臍下四寸中極穴,經會陰,過谷道(****)至尾閭,沿夾脊棘突中上行,達頭頂百會穴,再下顏面,過喉,由胸腹正中線入丹田中。略頓一頓,仍循前法,周而復始,循環不已,至練功畢時為止。小周天所說丹田,為臍下一寸五分之氣海穴。

通達后,即可運用此法治病,但需事前弄清楚病區病灶與十二經絡、奇經八脈的關系,然后才能引氣循經運行,氣攻病所,取得預計的效果。例如,足少陽膽經所屬病區病灶或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有疾病痛癢,即可引氣循足少陽膽經運行。具體運行線路,用意識暗示丹田有熱氣下行,過小腹,繞陰器,過谷道,到尾閭,即向兩側旁開一寸五分沿足太陽膀胱經上行,抵后頸大椎穴會合,上達頭頂百會穴,下顏面,向兩肩的肩井穴去,然后入腋下三寸淵液穴,至乳前第二肋骨期門穴,斜向臍旁九寸章門穴,直下至環跳穴,再下經風市而至膝下外側陽陵泉,達踝上三寸懸鐘穴而抵終點足底涌泉穴止。

&nb另一種小周天治病運氣法,不經過小周天迂回老路,而是以意領氣,抄直就捷,直達病所,醫治疾病。此種方法若順其勢,可氣到病除,若逆其勢,則弄巧成拙,增加病情。

&nb不論是靜坐吐納,周天運氣或運氣治病,都必須在收功前氣沉小腹,然后微開雙目,輕伸手足,緩慢移步;切勿匆促,然后按摩八會穴,輔助周天運氣之不足。

,古代天文術語,指地球繞太陽轉一圈。大周天是古代氣功主要流派之一的內丹術功法中的第二階段,即練氣化神的過程。它是小周天階段基礎上進行的。內丹術認為:通過大周天,使神和氣密切結合,相抱不離,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稱它為大,是由于它的內氣循行,除沿任督兩脈外,也在其他經脈上流走。相對來說,范圍大于小周天,故稱為大周天。根椐內丹術理論,通過小周天階段,后天精氣得到充實,并逐步返還成先天精氣,故大周天就采用先天八卦圖進行指導。在先天八卦圖上,南北方位已是乾坤兩卦,但實際上,在內丹術中總總是著眼在坎離兩卦上,而坎離兩卦,已處在卯酉的位置上,故大周天或稱乾坤****,或稱卯酉周天。

&nb本功法是在小周天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二階段的修練,是練氣化神的過程。大周天內氣運行的路線除任督二脈外,也在其他經脈上運行。

&nb擺好姿勢,放松身體,入靜。先呼氣,舌舐下腭,氣沉丹田,小腹隨之鼓起,再將氣下沉到會陰,分作兩股沿大、小腿內側,直下足心涌泉穴。再吸氣,小腹隨之收縮,舌舐上腭,以意領氣,從足心出發,沿小、大腿外側回到會陰部,然后提肛,將氣沿督脈過三關,上達頭頂,再順兩耳前側分下,會合于舌尖。此時恰與呼氣時的氣息相接,如此自頭頂的百會穴,至足底的涌泉穴,周而復始,循環運行。

相對于小周天而言的,小周天是打通任督兩脈為標志,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練功,氣感慢慢消失,意念慢慢變輕,這樣我們初級進入無為的清靜境。

&nb想練成周天功夫、進入先天無為之境,我們須安于“本分”盡“人事”:扎扎實實練好基礎功夫,比劃好每一個功法動作、運用好每個功夫心法,后天階段就按有為的法則盡力而為,不要理會結果如何,“上天不會辜負任何人的努力”,某天會突然之間發覺自己修成周天功夫、證歷先天之境。

不是刻意用意念引導氣運行某部位或某穴位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nb現實中每個門派定義的大周天都有差異,并不是像小說里的統一了路線。

&nb如果你已經通過了氣功小周天的階段,最好拜個明白師父,這樣再往下不容易偏差。

&nb如果執意自己練,就有風險,可以繼續練小周天,當氣積累足夠,會自動發動大周天。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上一章  |  魯班傳人在美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