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傳人在美國真正的木匠(三)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魯班傳人在美國 >>魯班傳人在美國最新章節列表 >> 真正的木匠(三)

真正的木匠(三)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21日  作者:張無羈  分類: 都市 | 異術超能 | 張無羈 | 魯班傳人在美國 
»校園小說»»正文正文文/張無羈本章字數:15006:

&nb現在所稱呼的木匠其實大部分都是釘子木匠和機器木匠。。。。如同虛設。真正的木匠有一種傲氣,而這些釘子木匠,會用個刨子,做個小板凳小勺子之類的。。。。所謂的木匠也有一種傲氣就讓人很不以為然。然而那種真真正正的木匠現在是少之又少,下面就來具體說一說什么才算得上真正的木匠與木匠的一切

&nb人類的發展,經過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直至進入現代社會,石器和青銅器早已成為被珍藏的古文物,但木器的使用,卻是延續至今。

&nb木業,是專門以木材為原料加工制作器物的行業。木匠,是專門從事木業的手藝人。這里所說的木匠,又主要是指新中國成立以前拜師學藝,而后走進新社會,生活勞動了幾十年的鄉村木匠。他們繼承了這個行業的古老傳統和技藝,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前輩匠人的形象和身影。

&nb可以說,自從有了人類,也就有了木匠。一個腰際圍裹著獸皮的原始人,有意識地從地上或樹上取來一段粗樹枝,然后把樹枝上細碎的枝杈去掉,并著意用石頭打磨幾下,最后做成一根光滑適手,使用得力的棍棒,用來攻擊獵物,或防御猛獸的攻擊。同伴們非常羨慕他的工具,于是他制作了更多的棍棒分送給其他原始人。這個棍棒的制造者,就是最原始的木匠。

&nb人類的發展,經過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直至進入現代社會,石器和青銅器早已成為被珍藏的古文物,但木器的使用,卻是延續至今。

&nb江河中滾滾涌動的波濤,既激揚起璀璨的浪花,也淘涮著石礫和泥沙。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注定了人類文化的新舊更替與演化消長。許多傳統行業技藝,在這種更替與演化中,失去了他昔日的輝煌。

&nb據說,在美國已有一百多種古老行業不復存在。在中國,也同樣有許多傳統行業消失或蛻變改形,或者成為應用范圍極小,只有在古裝電視劇中才顯露一下的道具似的行當。就木業而言,橡膠輪胎徹底的淘汰了板輪匠;桶匠、鞍子匠,不再是擁有廣闊市場的作行;隨著鋼筋水泥及新型建材的普及,使原來以木材為主的民用住宅,基本改變了結構;而家族意識的淡化,和城鄉建設的統一規劃,也使曾被人稱道的四合院成為了“保留項目”;馬車不再是運輸的主力,農業機械取代了舊式農具;室內家具的生產規模化、商品化,更方便了人們的需求和選擇;喪葬制度的改革和推廣,幾乎使人們忘卻了棺槨……許許多多過去用木材制作的器物,都被物美價廉的新產品更新取代。

&nb新的建筑格局,新的建筑材料,新的供求觀念,強烈地沖擊著舊式木業。木匠們也因失去了出售技藝的市場而歇業改行。不再青睞這一行業的年輕人,更使木匠師傅們失去了傳業對象。許多代代相傳的行業技能,由于沒了用場,逐漸被丟棄遺忘。傳統的,曾經擁有幾千年輝煌的木匠行業如今已是業老珠黃。

&nb雖然,從事木業的仍大有人在,但他們已不是傳統的“木匠”,他們是新生的或是由“木匠”演變成的現代型“木工”。

&nb木匠與木工(姑且如此稱之,以示區別)在內涵和形式上有很大區別,就如亭臺樓榭之樓與現代社區之樓,雖同類但不同型。他們之間有哪些不同呢?

&nb稱呼本身已然不同。一定的形式必定包含一定的內容。名稱的改變,必然是因為內涵的變化。木匠這種稱呼似乎已成隔世,現在的人們,包括原來的木匠,只用“木工”這個稱呼。

&nb外觀形象不同。現代木工大都接受些文化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給人以精明、精干的印象。過去的木匠,大多不識字,純樸的形象多一些。過去的木匠隨身背挎的是個木制的“家伙斗子”,由于工具的電動機械化,現代木工只需肩挎著帆布工具兜子。

&nb過去的木匠,是流動的小作坊式的自由勞動者,走村串鄉為雇主服務,為在行業競爭中求得生存,特別重視個人在民眾中的名聲。他們對雇主非常負責,工作盡心。一方面是由于職業道德和行業本能使然,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需要借重雇主的口碑。

&nb現代木工大多依附于某生產單位。諸如建筑公司,木器廠,或者某工廠、某單位內部的木工車間,木工班組。他們是工廠或公司的工人,聽命于公司老板或工廠領導。他們間接地為消費者服務,與消費者不直接發生金錢關系。雖然仍有一些流動木工,走街串巷,上門為雇主服務,但他與雇主之間似乎只存在勞務與報酬的簡單關系。你用木工嗎?干什么活兒?給多少錢?雙方約成,勞務關系成立。勞務結束,關系解除,再見面時形同路人。過去的木匠與雇主之間有一種不是親情勝似親情的互相感謝之情。這種情感在雇用關系解除后,甚至能延續幾十年。

&nb過去的木匠,因為匠作范圍廣,打造的東西種類多,內容龐雜,大量的手工操作,客觀上造就了他們必須具備全面的技能。而現代木工,分工較細,服務范圍比較局限,相對來說,技術適應范圍沒有過去的木匠廣。現代化的建筑材料和大量的機械化作業,減輕了木工的勞動強度,但同時也削弱了木工的手工操作技能,準確熟練的手工技能已不再是評價優劣的重要條件,而能夠不斷地接受新信息,新潮流,才是一個優秀木工的先決條件。

&nb現代木工對過去木匠的許多“講究”不再講究。

&nb現代木工也有傲性,但冷傲多些,有時又傲不起來。過去木匠的傲性表現的含蓄,但很徹底。

&nb用尺不同。過去,木匠用營造尺。現代木工用米尺。而正向著現代木工蛻變的木匠,不得不使用這兩種尺。做新式活兒用米尺,做舊式活兒用營造尺,或將兩種尺換算后使用。

&nb總之,從事舊式木業的木匠連同他們的作業內容,離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去了。

&nb寫文章的作者總要在作品上署名。鐵器鋪的鐵匠也常在自己打造的器物上留下印記。但是,盡管在人們生活的地方,目光所及,大到宮殿樓閣,小到桌椅板凳,到處都是木匠的作品,卻見不到作者的名號。木器伴隨著人類的生活,木匠們以匠人的心智和靈巧的雙手,為人類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服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的,木匠的工作技術絕算不上尖端,木匠們也根本沒有想過是否會得到什么紀念。他們似乎只是為了生活而勞作,規規矩矩地做事,規規矩矩地做人,一代又一代,默默無怨,把汗水灑在大地上,把智慧的結晶留在人間。

&nb時間的灰塵悄無聲息地落在歷史畫面上,年年歲歲,灰塵厚積,歷史漸漸被掩去真面目,被后人奮力發掘出的所謂真實,不過只是當時的遺殘,當時的一斑。

&nb《木匠藝事》不為傳承,也不為紀念,只為他曾經有過,曾經發生在人世間。今天的人,應該把昨天的事,傳記給明天。

&nb木匠舊事

&nb木業的分作

&nb解放前的木匠行業,主要分為大木作和小器作兩個作行。

&nb小器作的活計精致小巧,用料講究,做工細膩,以加工制做室內裝飾和擺放物為主。服務對象多是較富有的人家兒。作坊設在城里。

&nb大木作,基本沒有固定的作坊,木匠們走村串鄉上門為雇主服務。雇主備料,木匠加工。主業是房屋建筑,包括木架和門窗的打造。大木作用料將就,幾乎所有樹種的木料都可一用。

&nb室內家具和喪葬棺槨的打造,分別由嫁妝鋪和棺材鋪經營著。

&nb箍桶匠,鞍子匠和板輪匠,也屬于木匠行業。箍桶匠專門做木桶木盆之類,鞍子匠專門做騾馬毛驢背上的鞍子,板輪匠專做木轱轆車。他們是各自加工業的專門家,技術專擅。

&nb過去,由于金屬鑄件種類很少,所以沒有專門的木模工。到后來,工業發展了,鑄件品種數量繁多,且質量要求精細,木模工才成為一個獨立的工種。

&nb古代建筑,也是一個分支,主要從事古代建筑的建造,復原和修繕。

&nb木業的分作,界限不是很嚴格,它應是施業技術側重部分的名稱概念。雖然按照古老的行業規矩,各作行各有自己的施業范圍,但不可能絕對限制外作人的進入。木匠們大都涉足各個分支工種。聰明的木匠模仿能力很強,只要有實物參照,或有簡單的圖樣,就能模仿。他們的技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仿造實踐中提高的,不過由于對某些專業工種的內在原理和規則不甚了了,雖能仿其形,卻達不到真正的技術標準。

&nb各作行都有一些多年積累的施業經驗和關鍵技術,用來保證做工的質量和技巧,并因此保住市場地位,控制著業務不流失,因為顧客們知道,專門家才是他們的首選。外人不經拜師學藝,輕易得不到技術真諦。

&nb鄉村木匠應屬大木作。“大木作、大木作、差一星半點不用說”。大木作的木匠們常常戲謔地自嘲,“差一寸不用問,差一尺湊合著使,差一丈才不象樣”,這可能是大木作的一大特點了。

&nb解放后,私營作坊沒有了,木匠們的工作內容更龐雜了。諸如,房屋木架的打造,門窗裝修,室內家具,農具犁耬,棺槨,車轎,以及各行各業的專用設備等等,全是木匠們應知應會的工作。人們認準了一個道理,凡是用木頭制成的東西,就應該由木匠來做。于是,他們雇請木匠做任何木活。

&nb魯班門下的三匠

&nb從古至今,木匠中的佼佼者當屬魯班為最。他有很多項發明創造,從根本上改變了木業的工作面貌。傳說,有一次在山坡上被一種邊緣呈齒牙型的葉片劃傷了皮膚,于是啟發了他的靈感,結果他發明了鋸這種工具。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應該不亞于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從此,人們可以用鋸隨意地切割木料,這不僅加快了施工的速度,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工程的內在質量和外觀美。試想,只用砍削工具把樹木加工成構件,那是怎樣的一種工作情景,而砍削出的成品又是怎樣的不盡人意。

&nb后來的木匠們尊魯班為祖師,是情理中事。從事建筑業的石匠和泥瓦匠也都尊魯班為師。這是建筑業中互相關聯不可或缺的三個工種。施工中必須設計相符,尺寸相合,互便操作。“人不親藝親,藝不親錘子把兒親”,是工匠們的口頭禪,也是共同奉行的維護匠際關系的信條。同宗同源,都是手藝人,工程使他們走到了一起。

&nb相傳,三種工匠按干活兒時的姿勢排序座次。以坐姿加工石料的石匠排行老大,經常蹲著干活的瓦匠是二師兄,而干活兒時體形多為站姿的木匠是最小的師弟。還有一說,凡建筑先造地基,用石為先,泥土繼之,所以石匠為大。兩種說法,誰對誰準,無從考證。只是前一種說法在行業內才有流傳。石匠為大,木匠最小則為定論。

&nb工匠間的這種親和關系,使三個工種在缺乏統一領導,統一管理的狀態下,分工合作,施工順利。

&nb家長的選擇

&nb解放前的木匠們,大多出身窮苦,不識字,有念過一兩冬私塾的,就是鳳毛麟角了。窮人家的孩子,打小就跟家里人一起去田地干活,春種,夏管,秋收,只有到了冬天,地里收拾凈了,沒農活干了,有心計的大人才讓孩子去村里私塾,識幾個字,為的是以后好討生活。往往讀上三冬兩季,孩子已半大,農閑時也要做事幫補生活,于是就斷了念書的機會。

&nb窮人家田地也少。孩子大了,不能都依靠田地過日子,家長們就送孩子離家外出學生意,學手藝。學生意又叫學買賣。店鋪里有商品經銷,學徒的內容雖然也有一定的操作技術,但主要是學經營方略,學“買賣經”。在店鋪里學生意的學徒,多是穿長衫,尤其去城里學生意,家長更覺面上有光。議論起孩子時,大人們高聲大嗓,似乎孩子一準要成為老板。學木匠,即使去城里學,以后總要回來走村串鄉地賣力氣干活,所以大人們只好謙謙地說“學個農村手藝”。

&nb“能耐是能耐,手藝是手藝”

&nb學徒先得拜師。現代的學徒也現代化,師徒只是個認識過程,不舉行什么儀式,師徒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也不是很明確。解放前,其他行業的學徒拜師,儀式任何,過程如何,實在不敢妄言,只知木匠學徒拜師,確實是要拜的。現在有些心靈手巧的人,可自學成木工,能應接木工活兒,但在過去,沒正式投過師的手藝人,在行業中是不被認可的,在社會上是不被看重的,被人稱為“自鉆師傅”,“雨生木匠”。農民播種的莊稼有行有距,而散落的糧粒遇雨后雖也發芽成苗,但必然不成畦垅。他們常被迫在宣傳上稱某人是自己的師傅,來穩定自己在行業中的位置。而那位所謂的名譽師傅,大多不予理會,也不計較,隨他去。“能耐是能耐,手藝是手藝”如何理解?差別可能在規矩上。人雖能,手也巧,只是少了行業規矩。

&nb行業規矩是什么?它是一個行業經歷許多年代,經過反復實踐,摸索,提煉,總結出的施業經驗和規范準則,涉及人品修為和專業技術。這些經驗和規范準則必須符合本地的文化思想意識,被社會和業內接受認可,同時能夠便于本行業操作,又與其他行業有所區別。

&nb沒經過艱苦的學徒生活磨礪,沒有優秀師傅的科班傳授,就沒有行業規矩,也就沒有規范的施業操作。

&nb“自鉆師傅”,“雨生師傅”的最大特點是,他們的行為做派沒有“師傅”樣兒,他們做出的同一種木活,完全沒有一定的模式,今天一個尺樣,明天又是一個尺樣,自己也拿不準哪個才是標準。

&nb學徒拜師

&nb木匠學徒多是未婚的年輕后生,十七、八,二十郎當歲。學生意的年齡可以小些,但學木匠不行,木匠學徒從第一天學徒生涯開始,干的就是力氣活兒。刮拉鑿砍錛,沒力氣是不行的。“老先生,少木匠”。木匠這個行當,是年輕力壯人干的,人老了,雖有多年的技藝,但沒了強壯的身體,就吃不開了。所謂“老先生”,指的是看陰陽風水的先生和給人看病的先生(醫生),這些先生越老越被人看重。所以,木匠學徒最好要有健康而且強壯的身體,這是以后當一個優秀木匠的重要條件。木匠中,也有身體狀況欠佳的人,或身單,或體弱,甚至還有殘疾者,他們大多出于子弟班。明知子弟不具木匠體,但父兄輩為使他有一碗飯端,偏要傳他這門手藝,結果,不僅拖累了自己,也為難了子弟,因為身單體弱的木匠永遠不能成為木匠群體中的強者。在雇主心里永遠不占首選地位,施業必然困難。

&nb學木匠拜師,一般在正月大年初五,由保人街面上有頭面的人,領著拜師人到師傅家,引薦之后,由保人當面講明師徒之間的約定。主要約定是:學徒期限為三年零一節(學徒三年后到第四年的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中途不準退師;學徒期間不開工錢;學徒期間不準結婚成家;師傅打罵徒弟,萬一打失手,不償命;師傅負責徒弟的穿衣吃飯。這些條款,保人早已對徒弟及其家人預先講妥,這時是正式宣布生效。拜師人點頭表示同意,然后認師行禮,跪地磕頭。第一個頭是要磕給祖師魯班的,魯班像是沒有的,那里擺放著一張鋸和一把斧子。由師傅念叨一聲:給祖師爺磕頭!徒弟沖屋子正面墻方向磕頭就是了。然后給師傅磕頭。師母若在場,自然也要磕頭禮認。大禮行過,拜師儀式結束。

&nb儀式雖然簡單,約定也未寫在紙上(學徒的約定,一般都是口頭形式,原因可能是解放前木匠多不識字,請人寫還得花費,也不方便。另外,拜師學徒的條款內容,早已成為風俗定規,世人皆知),但效力卻是不容置疑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是社會上和行業內人人認可的信條。徒弟一生都以父禮尊崇師傅。“師徒如父子”,師傅如愛自己孩子一般愛護教育徒弟。

&nb拜師儀式完成,徒弟就留住在了師傅家。除非師徒兩家十分臨近,徒弟才回自己家住。“要想會,跟師傅睡”(還有一種解釋,要為師傅獻身——過去木匠一年四季在外奔波,****不能解決,只能找徒弟)。只有常和師傅在一起,一起干活,一起生活,關系上成為師傅家庭中的一員,感情上達到親如父子的程度,師傅傳藝自然會盡心盡力。有不少需用“意”傳的道理,有時就含在師傅的“閑話”里,常在左右,能從師傅的話語中悟出很多東西。

&nb木匠學徒不能說很苦,但確實很累。徒弟要勤快。早上必須早早起床,先收拾好自己的事。待師傅起床后,給師傅倒尿壺,打洗臉水是必干的活,然后干些雜活。等師傅洗漱完畢,收拾整齊,即與師傅一起去雇主家。

&nb約定中雖有師傅包徒弟吃飯一款,實際上,除了個別歇工日外,木匠一日三餐都在雇主家吃。所以早上外出的很早,步行到雇主家,先搬出工具干一陣子活兒,雇主家也預備好早飯了。晚上收工后,吃罷晚飯,回家時常常是暮色蒼茫。早出晚歸是木匠生活的真實寫照。

&nb若路途較遠,干脆就住在雇主家。不論住在哪里,晚上徒弟都要為師傅打洗臉水,倒洗腳水,伺候師傅上床休息了,自己才能休息。總之,從早上起床到晚上上床,沒有閑暇功夫。

&nb盡管如此,師傅稍不如意,就說個故事挖苦徒弟:有一個學徒的站在門外沖屋里喊:“師傅,我學徒來了。”師傅在屋里問:“你想學什么呀?”學徒說:“我想學懶。”“進屋來學吧。”“沒人撩門簾,我怎么進屋呀?”“不用進來了,你已經學會懶了。”

&nb這樣的故事肯定是杜撰的,言下之意是徒弟還不夠勤快。

&nb到了解放以后,木匠大多只在雇主家吃中午一餐,學徒也不再長住師傅家。

&nb三年零一節

&nb學徒三年滿師,為什么零了“一節”呢?這個規矩是演變而成的。學徒期間,徒弟給雇主干活兒,掙的工錢都歸師傅所有,是約定中規定的,是徒弟理所應當盡的義務。干滿三年,學成了手藝,可以出師獨立了,為感謝師傅的三年教誨和傳授,徒弟自愿將來年端午節以前的工錢收入孝敬給師傅,以報師恩。也就是學徒干滿三年后,再順延幾個月,工錢仍由師傅收賬。久之,倒成了三年零一節的硬性規定。

&nb木匠與工眼兒

&nb約定中,雖有學徒不得工錢一條,并非雇主不付工錢。師傅做一天工計一個工日,學徒做一天工同樣計一個工日,雇主根據工日給付工錢,并且不分師傅徒弟,每個工日給付同樣的工錢。乍一看,這似乎不太合理。師傅做活兒當然要比徒弟效率高,質量好。尤其剛進師門的學徒,幾乎什么都生疏,什么都不會,干活兒肯定效率低,質量更談不上,但工錢照付,雇主豈不是吃了大虧?虧是要吃一點的,但不至于太大。木匠做活兒,都有工日標準(木匠叫它工眼兒),做什么活兒有什么活兒的工數。比如蓋房子,有個上七下八的標準,即打做木架(五檁架,全柁全檁),平均每間房七個工日;門窗裝修(半裝修,窗樣一模三件),平均每間房為八個工。這是個大概標準,不絕對,因為所用木料的加工難易度,是影響工日的一個因素。順手的木料,自然就省工,費事的木料用工就多些。但不會相差太多,與標準工日略有出入。師傅帶徒弟,師傅要付出更大的體力,要把徒弟沒完成的工作量,盡量補上。既要照看教授徒弟牽扯著精力,同時還要替徒弟干一份兒活兒多出力氣,辛苦是可以想象的。有時不得不采取延長工時的辦法,以盡量維持工日的大概標準。盡管如此,工日仍是只多不少。雇主們對帶徒弟的木匠,大多都能通情達理,“沒有徒弟就沒有師傅嘛”。

&nb由徒弟到師傅這個過程,明里是師傅的教育和傳授,暗里也有雇主們的捧場和培養。

&nb木匠與伙伴

&nb一般情況下,木匠做活總是搭幫合伙的。幾個脾性相投的人,根據雇主活茬兒的大小,時分時合,形成一個松散的小班組。“一個木匠不算木匠”,許多活茬兒不是一個人干得了的。譬如拉大鋸,一定要兩個人才能干。做木架,木料粗大沉重,一個人搬挪很不方便。打做高大的器具,有人幫扶著才好干。尤其是木匠經常進出于雇主家,有了伙伴,一人為私,兩人為公,萬一有什么事情,兩個人總比一個人說的清楚。總的來說,要想長期從事這個行業,一個人單干不搭伙,會有好多不便不利。

&nb師傅帶徒弟,尤其是初始階段,徒弟是個絕對的生手,一切都須從頭學,師傅又費力,又費心,如能借助“班組”的力量,會輕松許多。但這時的師傅是不愿借他人之力的,原因是他“吃”著徒弟的工錢。即使是關系很好,一直搭伙的木匠毫無怨言,帶徒者也不愿欠下人情。帶徒,有再大的艱辛,也要自己挺過去。直到一年以后,徒弟能夠熟練地使用工具,操作基本到位,不至影響工眼兒了,師傅才會松一口氣。以后再搭班入組,心理負擔會小些。若帶第二個徒弟,也省力很多了。因為大徒弟可以幫助師傅帶新徒弟,雖然他仍在學徒,但他能把已經掌握的技術和知識,不斷地傳授給師弟。

&nb約定與現實

&nb師徒約定中,師傅包管徒弟學徒期間的穿衣,只是個籠統的約定,沒有詳細的內容和說明。一年四季,冬棉、夏單、春秋穿的夾衣,除棉衣外還要有換洗衣裳,以及鞋襪等,是不小的開銷。為師的自然不能違反約定。過大年穿新衣,年底除夕日,師傅拿出一件新布長衫,給徒弟穿。徒弟穿著長衫回家去過年,大家看了,都說師傅家給做的衣裳很體面。這樣的長衫只適合過年時穿三、五天,可穿用很多年。

&nb其他衣裳,每到節令換季時,學徒家長已自提前準備好了,為師的當然不必再操辦。可敬天下父母心,孩子在人家手下學徒,不能讓孩子委屈著,也不能惹師傅不開心。約定歸約定,“破籃子”別揪(究)系(細)兒。供養孩子學徒三年,家長心甘情愿做經濟投入。

&nb學徒不準成家

&nb學徒是沒有經濟收入的,沒有收入就無法成家養家。雖然隨著學徒時間的增長,技術的不斷成熟,有時到了年底,為了鼓勵,師傅可能給徒弟點錢,但是這種錢是賞賜性的,很少的。過日子養家靠的是長期穩定的經濟收入,師徒約定中的學徒期間不準成家一條,防的就是徒弟有了家小,但無養家之資而中途輟去。為了娶妻成家,又苦于收入菲薄而中途退師者,大有人在,師傅又無奈其何。(拜師時的所謂保人,并無“保”的作用,當時只起為師徒兩方聯系溝通當中間人的作用。)結果,師傅不僅失去了徒弟的那份工錢收入,而且初帶徒弟時的那份辛苦也白費了。再帶徒弟還得從頭開始,為師的豈不冤枉!所以,必須硬性規定,學徒時不許結婚成家。現在簽定合同,條款內容利益多向甲方傾斜,過去當師傅的同樣不希望利益流失,徒弟若想學成手藝,只有堅持到滿師以后才能成家。

&nb曾有一青年,先投師小器作,滿師后自覺不足,又投師大木作,數年后再去投師古建筑,幾次投師,使他成了一方名匠,但青春逝去,最后學成時,早過而立之年,以后一直未娶,獨身終老。“經師不到,學藝不高”,師承優秀,基礎好,掌握的技藝知識更廣泛,更全面。“名師出高徒”,后來他傳帶的徒弟也個個不俗。

&nb“師傅領進門,學藝在個人”

&nb“師傅領進門,學藝在個人”,拜了師,這只是跨進了行業門檻,至于能學到多少本領,全靠自己的用心和努力。木匠傳藝,主要通過直觀的實際操作演示和實物展示,并輔以口授。學藝者應能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模仿,領悟到技藝的基本原理和規律,并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學會了做方凳,就應能試著做方桌,就應能做其他方形物件。學徒三年,不可能對各種木器活兒都有實踐機會,關鍵在于要掌握技術操作要領,善于使用結構原理,并廣泛用于形不同但理同的實際工作中。工作中存在著太多的“同理可用”。

&nb有些木活,師傅也沒見過實樣,僅憑著前輩師傅的講述,繼續講給徒弟聽。這就要求后輩匠人在口傳的基礎上,結合多方面的技術知識,開動腦筋,反復琢磨,做出聽說過卻不曾見過的東西。

&nb干到老,學到老。“藝無止境”。即使一位手藝出眾的老木匠,畢其一生所掌握的技藝,其實也是很不全面的,總有他接觸不到的東西。

&nb什么是手藝?手藝應是匠人智慧運用和工具使用的結合,并在某專業中實施時的作為。有些手藝只有在作為時才好傳授。只憑口授和用手比劃,或幾道簡單的畫線、不可能全面的,清楚地顯現技藝的真內容。而使用文字,則更難準確形象地描述手藝作為。

&nb“糙”木架和家伙斗子

&nb拜師后的第二天,徒弟就要隨師傅上工干活了。過去,一般農家過了正月初五大多也開始了農事。木匠在春季里是很忙的,需要蓋造新房或翻修舊房的人家,都打算在春季或至遲在雨季到來之前,完成工程的大部分。只要房子“口兒朝下”,心里就安定了,剩下的門窗裝修活兒,往后推遲幾個月也是可以的。房子有房頂才叫房。蓋房子時,有了房基和四面墻壁,而沒有房頂時,“口兒”是朝上的。

&nb春季正是木匠忙于蓋房做木架的時候,也是學徒生涯開始的好時機。大木作的木匠,對木架的外觀標準,用一個“糙”字來形容糙木架。意思是說木料的外表加工程度,總不似室內家具那樣光潔平整。當然“外糙里(理)不糙”,規矩不能糙。學徒開始,首先要學習使用工具,“糙”木架為他提供了絕好的練習條件。帶徒拜師的時間選在正月初,也是有其客觀道理的。

&nb上工第一天,徒弟對木匠行業幾乎一切都是茫然不知的,甚至對某些工具叫什么名稱也不知道。師傅首先教徒弟認識工具,學會查點工具。現在的木工,有了電動工具,鋸、刨、鉆、鑿等多種功能都集中在一臺機器上,把機器搬到工作場地,其他零星工具用一個帆布兜子提著就行了。以前的木匠作業都是手工操作,干什么活用什么工具。去新雇主家,要根據所要做的活茬兒,查選相應的工具。小件工具全都裝掛在一只木制的工具箱內。木匠們叫它“家伙斗子”。木匠管工具叫“家伙”,或叫“行李”。修整工具叫“拾掇行李”,收斂工具叫“歸攏家伙”。家伙斗子,用木板釘制而成。(如圖1)

&nb兩側的高膀之間,用粗鐵絲拴成一個提梁。可用手提著,也可用錛子把兒穿進提梁,扛挎在肩背上。斗子分為兩層,上層盛放小件工具。后壁上固定著一根半懸的木條,寬約二寸,懸空部有大小不等七個孔,應著北(背)斗七星之數,插放鑿子用的。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五分,五種規格的鑿子以及扁鏟和斜刀子(斜鑿)依次排插,選用時很方便,鑿刃也不致與其他工具混放在一起,因互相碰撞而傷損。高膀上另鉆有兩個透孔,用鐵絲或粗皮繩結成套子,插掛刨子用。每個套子可插掛兩、三個刨子。斗子下層是個小抽屜,屜臉開在右側高膀下部,可存放鋼銼、玻璃刀之類,抽屜后側幫釘有一條薄鐵板,做成彈片,是個暗銷兒。斗子后側,正對彈片處鉆有一孔,拉開抽屜時,用一枚大釘子,插進孔內,頂動彈片,才能打開抽屜。不知此機關的人,打不開抽屜,關閉抽屜后,彈片會自動封鎖,可防止背挎斗子走動時,抽屜自行滑出掉落。

&nb木匠的工具,除了鑿子之外,主要的還有二十八種,應天上二十八星宿之數。如大鋸應亢金龍,錛子應奎木狼,摟鋸子應婁金狗,墨斗應昴日雞,小刨子應房日兔等。輔助工具不在此列。

&nb不常用的工具多是些專用工具,平時留在家里,用時才帶上,用完后隨時帶回家。這樣一只家伙斗子就能裝帶兩個人的常用工具了。如果雇主家很遠,需要住宿,那么,可能用到的工具也要盡量帶上,結果把斗子裝的滿滿的。

&nb砍木架須用好幾種鋸。截木頭用的截鋸,挖“碗口”用的挖鋸,小沙鋸和篩鋸是常用鋸。篩鋸一般不混用,師徒各用各的,每人一張。丈量木料要用“伍尺”,一根五尺長的方木尺,是做木架不可缺少的工具。木匠們都說伍尺和錛子能辟邪,所以走夜路時常隨身攜帶。

&nb查選完工具,師傅教徒弟用錛子大頭挑起家伙斗子,挎在肩背上,另把幾張鋸穿掛在錛把兒上,用手把扶著,形成挑擔樣。自己也用錛子穿挑一、兩張鋸,扛在肩上,另一手提著伍尺就行了。師徒二人,一同朝雇主家走去,合情合理,和諧自然。

&nb師傅認識的鄉人很多,鄉人也都認識木匠,至少是半熟臉,一路走著,不厭其煩地和來人打著招呼,寒暄而過。來人看見背挎著家伙斗子的學徒,知道是新收的徒弟,也都恭維幾句。

&nb木匠在人們心中的位置,雖然不是很高,但也沒人看低。

&nb錛子辟邪的故事

&nb如果走的路遠,師傅會邊走邊講故事給徒弟聽。

&nb從前,有一個木匠給一家雇主做活兒,這家人平時只有婆媳二人在家。家里養了一只大黃狗。婆婆習慣把一些吃食放進一只籃子里,蹬著桌子把籃子吊掛在屋內房梁的鐵鉤上,為的是防老鼠偷吃。她常常發現籃內的東西少了,就懷疑是媳婦偷嘴吃。媳婦為這挨了不少罵,受了不少氣。

&nb有一天,在院子里干活兒的木匠,發現那只黃狗用嘴巴拱開門簾,進了屋子,就悄悄跟過去,透過窗紙破洞往屋里看。狗進屋后,跳到桌子上,象人一樣站立起來,用前爪把吊掛在房梁上的籃子舉摘下來,偷吃里面的食物,吃后又把籃子舉起掛回原處,然后溜出屋子,沒事一樣到院子里趴臥著。

&nb婆婆發現籃子里的吃食少了,又要和媳婦吵鬧,被木匠攔住,并指著那只黃狗講了他剛才的發現。于是婆婆用棍子狠狠地把狗打了一頓。晚上收工后,木匠突然發現黃狗不見了,心里打了個激靈。他每天收工回家,要走很長一段山路,就多了個心眼,臨走時把錛子扛上了。走到一荒僻處,發現那只黃狗在路上蹲著沖他狠聲吠叫。他趕過去,狗就跑開,但馬上又在前面攔著。幾次驅趕,狗幾次攔著。木匠發急,就追著狗一直打,且追且跑,漸漸地狗把木匠引到一處。暮色朦朧中,木匠睜大眼一看,前面荒草遮蔽下,有一深坑,是狗用爪子剛剛刨出來的,再向前一步就會跌進坑里。木匠心里明白,這是白天他向狗主人告了狗的狀,狗挨了打,要報復他。他想,這樣纏斗下去非常不利,如果往回跑,狗肯定會從背后撲上來,夜色不清,搞不好要吃虧。怎么辦呢?他心生一計,于是他故意做出向前猛打的姿勢,狗果然向后急退,他扭身就跑,狗越過土坑縱身撲了過來,說時遲,那時快,木匠一扭身,手中的錛子閃出一道紅光,狠狠地砍在狗頭上,鮮血迸濺,正好落在它自己刨挖的土坑里。

&nb故事講完了,狗在故事中成了精怪。

&nb“錛子能辟邪吶。伍尺也辟邪”。師傅最后補充說,算是總結。

&nb其實,每個民間傳說的故事,都有寓意。徒弟跟隨了師傅,師傅就要對徒弟負責。這也是一種傳授:人身安全,自我保護。木匠外出做活兒,免不了晚歸走夜路,隨身帶把錛子或帶根伍尺,既能壯膽,也確能防身。伍尺和錛子在木匠工具中,算是長“兵器”了。斧子雖然也可以帶著防身,但其形象似有攔路剪徑之嫌。斧子人人可有,錛子和伍尺卻是木匠獨有的,隨身帶著,既當用,又不顯露本意。

&nb木匠心中的“富”是什么樣子呢?他自己也說不清楚。既沒有具體的金錢數字,也沒有確切的財產標準,只知道十分辛苦的勞作和每天的收入,與富人相比,“人家每天都在享福”。

&nb藝人不是愚笨的人群,憑他們的心智和勤勞,為什么“不富”呢?各行業自有苦衷。就木業而言,木匠出售手藝,按工日計酬,當是主要原因。做一天工得一天薪,工錢只夠維持稍微體面一點的生活,沒有太多的剩余去購置產業,擴大財富,逐漸發達。手藝好,干活速度快,為雇主省幾個工錢,只能贏得雇主的贊譽,提高知名度。名聲好,雇主多,活茬兒多,不至于停工歇業,但決不會有額外的收入增加。

&nb“鐵匠哼一哼,頂木匠半個工”。鐵匠施業,利潤含在每件產品中。多出力,“哼一哼”,多打造一件產品,利潤就多一點。而木匠不論怎樣多出力,也不能多記工日,多收入。他們只能珍惜每一個工作日,不歇工,頂風冒雨,甚至不顧小災小病,堅持每天都去干活,用不損失收入的方法,達到多收入的目的。歇工,就意味著損失。然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出日落,即使一天不歇,又能如何!

&nb只專不副,不可能富起來。長年外出干活,每天早出晚歸,既賣體力又費腦力,回到家里只想休息。有時回到家里,也要在心里過濾一遍今天的關鍵操作,檢查是否有紕漏,并為明天的工作做出預想,不能安心休息。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其他什么,改善一下自己。他們從事了這個職業,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今天已經安排好了明天的工作,也安排好明天的收入做工,按日計酬。對行業外的事情,隔行如隔山,不會經營。只能安于本業,苦心支撐自己熟悉的小天地。他們滿足于當個“師傅”,沒有到“外面”闖一闖,當個老板的**。

&nb再者,這個行當本身,就沒有美好的前景,古來如此。木匠干活,人們看到的,不過是技術操作,看不到蘊含的腦力和心智。雖然有人能解決很大的技術難題,甚至發明創造,得到的不過是一個好字好木匠,一個好字,就是對他的最高封賞,涵蓋了一切,但他不會因這個好字而晉升到什么,待遇優厚多少。技能再高,職稱只有一個木匠。沒有升值的先例,包括祖師魯班。想富,想發達,只有放棄這個職業。

&nb現在,許多年輕人不愿從事木匠職業,很大原因就是來錢太慢,用有限的時光換取有限的工薪,不能驟富,而且沒有前途。

&nb一個木匠的年輪

&nb普通人的一生,從兒時到老年,各年齡段各有特點,人到中年,最大的特點,莫過于對周圍的一切失去了新鮮感。一個普通的鄉村木匠,已經習慣了他的生活,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重復地做著已經做過許多次的木匠活兒。他勞作的目的,好象只是為了養家糊口,培養孩子們長大成人。他年輕時也曾有過激情和沖動,在受到舊當權者的敲詐勒索,捆綁吊打時,憤而怒罵;在同胞的啟發和鼓勵下,用磨洋工的辦法,應付外族入侵者的奴役,一天只刨出一小堆刨花;在烽火歲月里,他分得了土地和房屋,揚眉吐氣,并真心地回報給他帶來新生活的人們,成為“前方擔架隊”隊員,與戰斗員一起行動在前沿,敵人的槍彈打在腳邊地里,“噗噗”地冒起土泡兒;在礦山工作中,有所發明創造,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卻沒有得到已經許諾的獎勵。當一切都平靜下來,他已進入中年,以前的一切都已成為過去。他不過是人群中的一個分子,一個不重要的分子,一個靠耍手藝謀生的人,他只是一個木匠。當他坐在雇主的飯桌旁,談笑著呷吮杯中酒時,頗有些志得意滿,而當他依靠著木垛,雙手墊在腦后,凝望著深邃的天空小歇時,神色中流露出無限的迷茫和惆悵。

&nb他重復著前輩木匠走過的路,為新離師的年輕人提供幫作的機會,也照樣帶徒弟,但新的時代,已沒了舊時的過場,徒弟不再磕頭認師,甚至沒有行鞠躬禮,師傅不再滿吃徒弟的工錢,只適當扣取些工具費。好在一個木匠不算木匠,他只當是為了施業方便找一個干活時的幫手。幫作的也好,徒弟也罷,都象石板上炒的豆子,熟一個蹦走一個。他時常一個人單干。木匠們都是這樣,在不斷的離離合合中渡過一生。

&nb除非父子班,才是鐵作。人到中年,兒子們逐個長成。他沒有其他奢望,只想把自己的手藝傳給孩子們。操作時手把手的教,把前輩制作的實物指給他們看,把沒有機會實踐的技術和無形的知識講給他們聽。待兒子們都相繼學成,他終于松了一口氣。這是一個鐵作,不散的鐵作。但他已人過中年,向老年跨進了。

&nb他不知老。靠了兒子們的年輕力壯,他可以在作中干些體力較輕的活兒,繼續在木匠堆里顯示自己的技能。他不愿意放棄他熟悉的生活,閑待著。直到實在感到干活吃力時才不情愿地留在家里,不無遺憾地看著兒子們結伴而去。但是,只要心有所想,他仍要到兒子們干活的場地去,為雇主當一個義務員,或把一些突然憶起的技藝繼續傳授給接班人。

&nb每當完成了一件作品,木匠總要站在它面前,著意地欣賞它,就象農夫欣賞自己秋天的收獲。他為它的成功而喜悅,為世間又多了一件自己的作品而欣慰。這時,象孩子一樣的純真笑容漾在臉上,快樂發自他的心底。這種快樂因沒有人能與他分享,于是瞬間之后,又被埋回了心底。木匠的心底埋藏了許多這樣的快樂,當他老態龍鐘,步履蹣跚地在自家院子閑步時,仍遙望著遠處的村莊,憶想著那些作品,翻閱出那些歡樂。那是他一生的功績!

&nb木匠對自己的一生,沒有反省,沒有總結,只有回憶。回憶磕頭認師,回憶學徒生活,那是他生活的轉折;回憶平淡一生中的許多亮點,但回憶最多的,甚至在最后的日子里,回憶的仍是過去的勞動場景和留在人間的勞動成果。

&nb木匠們以匠人的心智,靈巧的雙手,辛勤的汗水,為人類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一代又一代地前傳后繼,隨著人類的延續而延續。直到那一天,這人,連同他心底的歡樂,一起悄然逝去。

&nb后話

&nb過去,根本沒有象現在這樣多的金屬和化學建材,房屋建筑和用具的制作,必然以木材為主要原料。人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木料,雇請木匠來家里打做各種必需物。

&nb科學技術和工業的高度發展,使木材不再是打做器物的主要材料。物美價廉的木制成品銷售,也使人們犯不上費心、費事自備木料,雇請木匠。終于,大批的木匠失去了上門服務服務的業務和機會,自動結束了賣藝生涯。只有極少數人還在艱難地維持著傳統的勞作方式,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人又會是怎樣的前景呢?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上一章  |  魯班傳人在美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