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才子風云錄第三十三章 練達寧弦外有音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才子風云錄 >>大明才子風云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三章 練達寧弦外有音

第三十三章 練達寧弦外有音


更新時間:2016年02月16日  作者:尚南山  分類: 歷史 | 歷史軍事 | 歷史穿越 | 尚南山 | 大明才子風云錄 


練達寧正要說,兩個丫環進來,一人端著茶盤,上面是一壺剛煮好的茶,另一人端著一個漆盤,上面是兩個青藍透明的瓷杯。卐

八一小說網、、81`、

“老爺公子請喝茶。”領頭那個丫環笑著說。

況且急忙欠身致意,為人處世就是這樣,寧對主人禮疏,決不怠慢下人,下人往往是主人的臉面。

唐代宗時,他派出去的宮女宦官到各大臣武將,甚至外戚家傳旨,回來后,代宗總要問都得了什么禮物,如果禮物少了,他就大怒,覺得此人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如果禮物豐厚,他就大喜。

有一些窮嬪妃,實在拿不出像樣的禮物,只好將皇上賞賜給自己的物件,再賞這些要命的使節。

代宗做得雖然有點過分,也有他的道理。你如果當著一個人的面踢打他養的貓狗,他肯定不高興。打狗看主人嘛。

見況且知書達理,練達寧頗為高興,說了一句:“你坐著就是,不用多禮。”

說到茶,只是在唐朝才逐漸被人們所飲用,早先一直是做藥材,有一些藥劑就講明要先煮茶湯,然后送下藥丸。

茶的日常飲用,是由禪僧明的,他們現茶葉具有提神醒腦作用,可以用來在坐禪時解除困意。

唐朝士大夫多數信佛,跟禪僧們彼此往來頻繁,也就學會了飲茶。

不過那時候的茶必須得煮著喝,沒法用滾水泡著喝。品茶名家們慢慢鑒定出許多好的茶葉品種,研究出茶爐、茶壺、煮茶用的水跟炭火等一系列考究至極的飲茶方式,形成了茶藝即茶道。

唐人6羽的《茶經》極盡繪聲繪色之能,把煮茶的工藝描繪成如同書法繪畫一般的藝術,成為茶道的開山鼻祖。

茶壺也是精美的瓷器,容量只有一茶杯大小,茶盞更是小如酒盅,可是一盞茶喝下去,卻滿口生津,舌底不住有甜津滋生,身體也瞬間似乎被茶香浸透了。

飲茶的習慣,在五代時得到揚光大,傳播到了民間。

中原普遍飲茶形成風氣后,塞外的游牧民族也開始引進,不但學會了喝茶,而且喝上了癮。

因為游牧民族是肉食族,對蔬菜從不問津,每日里除了牛羊肉就是奶制品,當然其他飛禽走獸的肉也都在食譜上。肉食多了,消化就是個問題,而茶葉最解油膩,通腸胃,提精神,幾碗滾燙的茶水喝下去,就覺得遍體舒坦,飄飄欲仙。卍卍八一中卍文網卐`、、81

中原朝廷由此現了一條財路,向塞外輸出茶葉,慢慢茶葉就成了國庫的大宗買賣之一。堪與茶葉相比的只有綢緞布匹與鐵器。

游牧民族引進茶葉布匹,輸出馬匹,由此形成了歷史悠久的茶馬古道。

明朝初,茶葉還是煮著喝,慢慢炒茶工藝提高,出現一些可以用滾水泡著喝的茶,稱為點茶,意思是說用滾水一點就能喝。這跟溶咖啡的明有的一拼。

說到點茶,《金瓶梅》里有所描述,書中人物飲茶,沒有煮茶的,基本都是點茶,甚至直接把茶葉嚼著吃。

不過考究的人,還是用爐具耐心煮茶喝。

用今天的話講,哥不是飲茶,哥飲的是一門藝術。

“好茶。”況且脫口贊道。

“那是,夫人的茶藝可是比我審案的功夫高明多了。”練達寧頗為得意地說。

“是師母親手煮的?這怎么敢當。”況且面現惶恐,十成十裝出來的。

“她聽說你會品茶,才肯親手給你煮,我平日里想喝,也不是隨時都能喝得到,怎么樣,不比陳老夫子的茶藝差吧?”

況且心中一凜,他在陳慕沙府中品茶的事,練達寧如何得知?當時可是只有陳慕沙的一個大弟子在旁。難道……他有些不敢想下去了。

“茶葉不一樣,可是茶藝都是絕頂境界。”他笑著說道,心里卻充滿詭異的問號。

練達寧嘿嘿一笑,似乎看破了他的心事,卻把話題拉回來。

“咱們剛才說到哪兒了?對了,說到那兩個小姑娘的死相的事。”

兩個丫環本來侍立在練達寧身后,準備給兩人續茶,聽見老爺的話后,都不禁身子一縮,趕緊悄悄退出去了。

練達寧接著說,令他最感到恐懼的是這兩個小姑娘的死,舌頭腫脹著伸出嘴外,可是臉上卻掛著詭異的笑容,是的,不是痛苦,而是笑,很舒服很得意的笑容。

另外一件事更加深了他的恐懼,四個人都是身著大紅吉服自縊的,兩個小姑娘臉上還精心化過妝。八一中№文網

聽到這里,況且感覺有一股冷風從骨頭縫里冒出來,瞬間遍布周身。他急忙給自己倒杯茶,喝下去暖暖,同時也壓壓驚。

當時就有人下結論:這四人是被吊死鬼害死的,看情形應該是兩個吊死鬼,附身在兩個小姑娘身上,先誘惑兩個老的自縊,然后害死兩個小姑娘。

似乎也只有吊死鬼附身一說,能解釋兩個小姑娘臉上詭異得令人恐懼的表情:微笑。

練達寧對這種說法半信半疑,而且也無法形諸案牘,最后只好把案子懸起來,將卷宗封存。

“老師是想讓我從行醫角度,看看會不會是某種毒藥造成的?”況且問道。

“這我也打聽過太醫院的太醫了,他們完全否決了毒藥**的可能。所以我最后想,這會不會是有人下蠱?”

“下蠱?苗疆人的巫蠱之術?”況且驚問道。

“據說令尊曾為了采藥,深入過苗疆,對苗人的下蠱手段最為稔熟。也應該當故事對你說過吧?”

“家父講過一些,無非是些傳奇故事。跟三寶太監下南洋回來對成祖講的故事一樣,都是傳奇。”況且苦笑道。

這回輪到練達寧驚疑了:“怎么?你覺得三寶太監下南洋,記載下來的那些事不是實事嗎?”

況且當然知道南洋是怎么回事,那些小島國住民的生活狀況,在明朝時肯定和中原不一樣,但也絕對不會像鄭和口中所講的那樣。

什么有一個民族,慣會偷盜,夜間就讓自己的手臂飛出去,到別人家里偷東西,然后自己回來,再安在身上。如果被現了,手臂就被扣下,明天就要備重禮去把自己的手臂贖回,不然就成了獨臂人。

還有的民族更加奇葩,頭顱會飛出去,四處游玩,也有被人現扣住的危險。

凡此種種,荒誕不稽的事比比皆是。

鄭和沒事就在宮里講給成祖朱棣聽,朱棣也未必全信,卻是逗樂的好材料。旁邊給皇上做起居錄的翰林學士,卻老老實實把每個字都寫上了,后來也都堂而皇之寫在明史里。

“恕弟子大膽猜測,三寶太監下南洋的事當然是真的,可是他說的那些化外島民的事,根本不在天地情理之內,所以不敢置信。”況且巧妙解釋道。

“嗯,我原來也疑著此事,只是看到白紙黑字寫的明白,就只當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或許有些島民真如三寶太監所說的那樣,看來也跟吊死鬼的傳說一樣不可信。”練達寧沉吟到。

“然則,苗人下蠱的事也是虛無縹緲的嗎?”他又問道。

“這倒不然,苗人的確善于養蠱,放蠱,給人下蠱,其實是當地巫教的遺風。但是如江湖上傳聞的那樣,什么給人放蠱就能完全迷惑住一個人,然后盡情擺布,也只是傳說,至少沒人親眼見過。家父倒是親眼見過苗人祭司怎樣養蠱。這方面的傳說那是太多了。”

“令尊行醫多年,沒治過被人下蠱的病人嗎?”

“家父見過病例,有人在飲食或酒中下蠱蟲,被害者喝下去,蠱蟲就會存活在體內,吸食人的精血,直至亡故。家父曾經從病人體內查出了蠱蟲,還用藥物驅除出來過。”況且仔細回想著,慢慢說到。

“嗯,你回去再問問令尊,看看是否跟苗人祭司還有來往,可以就此案咨詢一下。另外,你拋開所有這些,用你的智慧大膽設想一下,這案子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練達寧布置作業似的說到。

況且點頭應諾道:“弟子明白。”

“嗯,此事跟破案已經沒關系,反而倒成了我的前世宿怨,我只是想解開自己這個心結,不想讓它時不時冒出來干擾我。”練達寧忽然長長喟嘆一聲。

“弟子一定竭盡所能!”況且這回答應得十分爽快。

他以前沒事時也研究過各種密室案件的可能性,而且很喜歡這種題材,就如同喜愛象棋殘局、圍棋珍瓏一樣,都是燒腦的活兒,卻能給自己帶來最大的成就感。

“那就好。但愿今世能解開這個謎團,不然恐怕我會帶到下世,難說不會成惡因而結惡果。”

“老師多慮了。您就是太勤于案牘了,這些事當由交給刑房師爺處置。”

“別人做官是這樣,我不行,看各房師爺做事顢頇、圓滑的樣子,總不放心,不能不用他們,卻也不能都由著他們來。一些事還是要自己親自動手才行。”練達寧慨然嘆道。

明人做官,都是通過八股科舉應試而得,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治理地方,大多數人一竅不通,更無動手能力,要想當好官,就得依靠別人幫忙。做官的方式形成了定式,并不復雜。

第一是自己聘請一些各方面的專家,組成幕僚團,由這些人來出謀劃策,官員只是按照他們的決定去號施令。

第二是各衙門的固定吏員,比如刑房專管刑事,財房專管財務,就是賦稅收入和各項花費等等,下面又有三班衙役、捕快等人,這些基本都是固定吏員,說他們固定,是因為這些職位都可以世襲。

是故,明朝有兩種繼承制度,一種是帝王公侯伯,一種就是由中央到地方的吏員。繼承者的地位雖是高低懸殊天地之差,但實質卻是一樣。

明朝將吏員的工作叫差事,什么布政衙門的差事,按察使衙門的差事等等。差事不僅可以由后代繼承,奇葩的是,差事還是一筆固定資產,沒錢時可以作價賣掉。

官員們自己聘請的幕僚有能力者實際很少,大多是生活困窘、不得不投靠某個官員的文人,這些人通行政管理的同樣少之又少。

是以,無論中央還是地方,大部分行政工作實際不是官員在做,而是吏員在做。

從古人的一些文章中可以看出端倪,官員們往往沒事就出去游玩、和朋友一起喝酒做詩,吟嘯自若。這不是他們真能干,也不是地方事情少,而是他們不能干什么,都交給手下人去做了。

了解了這些情況,況且不禁點頭道:“有道是,鐵打的衙門水流的官,老師卻是忠于職守。”

練達寧的確屬于那種喜好吏務的官員,凡事都親力親為,不想依靠手下吏員,所以方能以“能員”、“干員”聞名于江南官場。由此,也就有了他將要升為按察使的傳聞。

按察使就是一省主管官員紀律風紀的官員,每年負責考察所有官員的行政績效,然后向朝廷報告,又稱為臬史,這是所有官員都畏懼三分的官。

明初,布政使就是一省的地方長官,官職全名為承宣布政使,即直接領命于皇上,管理地方政務的意思,又稱為藩使,即封疆大吏的意思,權力最重。后來朝廷又加派巡按、巡撫,重要地方還加派總督,布政使的職權基本被瓜分,只保留主管財政的權力。

明朝中后期,就形成了巡撫(巡按)、按察使、布政使這一省級行政的三駕馬車。清朝幾乎完全繼承了這種行政制度,直到王朝覆滅。

兩人正談著,一個丫環進來稟報:“老爺,蘇州縣令求見。”

練達寧眉毛微揚,頗感意外,站起來對況且說:“你在這里等我,我去去就來。”

況且起身道:“是。”

練達寧轉身出去,先去了臥室,換上常服、烏紗帽和朝鞋,這才出去會客。

新書、、、、、、、、、、、


上一章  |  大明才子風云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