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文
他們聘請的司儀也被稱為司禮多達十二位,這是由安靜主家當總指揮,讓他們各自管上一攤,大家分工合作。★
整個大宋式婚禮在進行時都是井井有條的,當然,這個過程中還是與大宋式婚禮有一點點不同。
在大宋婚禮中,到了迎親日,要聘請公家或私人妓女來乘馬,以及還要請樂官鼓吹,引迎花檐子或粽檐子藤轎……準備了這些后,再前往女家,迎娶新人。
安靜主家當時就不同意了,大喜之日,請啥妓女呢?!
根本用不著她們來吸引別人注意……王德家主的婚禮本來就夠吸引人了!
王德主家屬于自己的別墅早已經被建好了,而且先前還結合了一下大宋的風格搞好了裝修工作。
羅娘的娘家呢,暫時就用張國安島主和安靜主家兩個人的別墅來充當了。
流求八道河口地區的建設現在日新月異,他們早都不缺房子居住,再來幾倍的娘家人,他們也都能安置下。
小老頭羅援當時對所謂的八道河式別墅大加贊賞,他對女兒羅娘說:“此地風光甚好,我的兒啊,可否在此地給老夫安置一處?”
說實話,先前羅娘還有些提心吊膽,爹爹是個守禮法的人,一但不滿所謂的化外之人,真不同意此婚事還難辦了呢。
但是,真的是百無禁忌啊……一切都順順利利的。
羅娘當時躬恭敬敬地回答說:“孩兒早就選好了位置,不久就為爹爹開工修建”
小老頭羅援當時喜不自禁。
話說回來,到了迎親這一天,安靜主家派出的是涂了紅油漆的三輛四輪/大馬車,它們都是由四匹挑出大紅馬來牽引,噠啦噠啦,非常氣派地來到了迎親地。
羅家的娘家人看見了,頓時感覺提氣,看到了吧,這可是十二匹棗紅大馬啊!
按照大宋的禮法,其女家以酒禮款待一眾行郎,散花紅、銀碟、利市錢會迄,然后樂官作樂催妝,克擇官報時辰,催促登車,茶酒司則互念詩詞,來催請新人出閣登車。
但是沒有樂官了,直接念詞吧,然后還按照安靜主家的要求放了兩掛各一千響的鞭炮……羅家的娘家人互相看了看,好吧,這算是流求風俗了。
鞭炮聲響過后,新娘子在兩個伴娘的陪送下登車了,看熱鬧的眾人一時看呆了!
新娘子和伴娘的裝扮都好漂亮……
只見羅娘頭戴珠冠,面前以珠簾遮面,外罩大紅羅霞披,內著五彩蜀織緞小衣,下有紅色羅裙……在她緩步行走時,腳下露出紅色皮子的坡跟鞋子。
兩個伴娘則是頭上插著鮮花,身上著有粉色上衣,下是粉色羅裙,腳下是粉色皮子的坡跟鞋子。
她們的胳膊上還挎著粉色皮包包……里面裝著可以隨時為新娘補妝的物件。
她們上車后,從人未肯起步,仍念詩詞,求利市錢酒,呵呵,等到某個司儀代女方家給了紅包,他們方才揚鞭趕馬,直至王德主家的家門。
新娘下轎入男家門的禮儀是整個婚姻正式進入到**,本來它的儀式順序相當繁瑣。
在大宋,新婦到男家門下轎,還不能立即隨便進門,須進行三個小儀式:一是樂官、妓女、抬轎、鼓吹之人等,“攔門”討“利市錢物”。
這種“攔門”也有一定程序儀式:
樂官、妓女等攔門時,要念吉利詩句、講吉利話。
例如,攔門二詩:
仙娥縹緲下人寰,咫尺榮歸洞會間。
今日門欄多喜色,花箱利市不須慳。
攔門禮物多為貴,豈比尋常市道交。
十萬纏腰應滿足,三千五索莫輕拋。
答攔門詩:
從來君子不懷金,此意追尋意轉深。
**諸親聊闊略,毋須介紹久勞心。
洞府都來咫尺間,門前無事苦遮攔。
愧無利市堪拋擲,欲退無因進又難。
這種攔門禮儀,本來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婚娶之家花點“利市錢”,便可以為婚禮增熱鬧氣氛。
但是安靜主家把這些全給取消了,婚姻進行中攔什么攔?!
一律改成紅包,人手一份!
第二步倒是按照大宋的禮法來了,行了撒谷豆之禮。
有司儀執斗進前,斗內盛谷、豆、錢、果、草節等,咒祝,然后望門而撒,圍觀者爭相搶拾之……因為這里面還有紅包。
其實大宋謂之撒谷豆,俗云是壓住青羊等殺神也。
此表達對婚姻之家的祝愿,希望能通過撒谷豆之禮,消災滅難,確保新婦平安。
這種方法在大宋代京城及民間較為流行,安靜主家想起來這個類似自己當年撒喜糖的行為,于是便給保留下來,讓新婚夫妻照作。
接下來的第三步是新婦跨馬鞍之禮。
大宋結婚禮法中有規定,新人下車檐,踏青布條或氈席,不得踏地;一人捧鏡倒行,引新人跨鞍驀草及秤上過,入門。
這里解釋幾點。
第一,跨馬鞍之禮,在唐代士大夫婚禮中流行,到了宋代,則沿襲未改,鞍與安諧音,新婦跨鞍而過。
第二,新婦下轎到入婿家門的路上,新婦“不得踏地”,必須鋪上青錦褥,青氈花席。
其實這個過程很簡單,安靜主家給與保留。
第四步,則是由一位貴婦人引一對新人房室,坐于床上。
一般是男坐床右,新婦坐于左,稱為“坐富貴”。
婚房門額上預先掛好一新緞、新婦入門之時,眾人都爭扯一小片而去,謂云“利市繳門”。
這個貴婦人也就由安靜主家親自上馬了。
當時,王德主家還小聲問過:“安靜,還有幾步啊?!”
急什么,聽司儀安排吧。
安靜主家小聲地回答:“入鄉隨俗吧!”
這個時候羅娘已經蓋上了紅色的蓋頭,她在蓋頭里笑了笑,夫君還是一個性急之人呢。
第五步,入中堂舉行參拜禮,這才是婚禮中最重要的大禮。
由司儀請新郎新娘出洞房,到中堂舉行。
新郞王德于床前請新婦羅娘出來,二人先前就用彩緞,綰了一個同心,謂之牽巾。
王德將此牽巾掛于笏上,羅娘則搭于手上。
王德在牽出羅娘期間,一直是倒行,保持兩人始終相向。
本來按照大宋的要求,要有男家雙全女親,以秤或用機杼挑掉女方蓋頭,然后至堂前,舉行參拜男郎父母、家廟等。
但是,安靜主家又給改了,讓新郞自己挑了蓋頭不說,還安排司儀學會了“三拜謝”的口令司儀覺得很新奇,但是一一照做了。
喊到拜謝父母時,王德只能領著羅娘向著一對空椅子拜,沒有辦法,只能這樣來表達告之那面世界的父母的意思了。
第六步簡單了。
伴娘們執雙杯,分別交給新郎、新娘,以紅綠同心結綰盞底,行交巹禮,即交換酒杯盞而飲。
飲訖,則擲盞于新婚床上,盞一仰一合,俗云大吉。
這個交杯禮之后,再行合髻禮。
新郎、新娘并坐,男左女右,各以頭少許合梳為髻,因此這個合髻,又稱結。
這種結的儀式,寓有吉意,表示以二合一,寄托夫婦今后白頭偕老,同生死,共命運的良好愿望。
在這個過程中,王德主家才真正明白了“結”為什么會成為了正式婚姻的代稱和標志。
然后雙方正式洞房了,別人休得打擾!
鬧洞房一說,那是韃靼人的習慣。
班固曾經在《漢書·地理志》中就記載過北國燕地的風俗:“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
大宋時代嘛,一點點也沒有這個風俗,參加婚禮的人員都去準備好的答謝酒宴好好吃一頓了。
其實按照大宋的民間規矩,夫婦完成婚禮之后,還有拜門、三朝等禮。
還好吧,這個不難,岳父羅援就在附近。
整個婚禮都在熱鬧而吉慶的氛圍中進行,不管是圍觀的,還是正式參加婚禮的人,都感覺這個婚禮吉祥而有趣,也感謝不時就有飛出來的大小紅包,多少都是意外之喜!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為這一對新人高興有一個姓梁名蕭白的年輕人,鐵青著臉,站在陰暗處暗罵:
強娶我******者,必死在我手下!(未完待續。)8
,歡迎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