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南宋同行第十章 誠實守信洪七公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與南宋同行 >>與南宋同行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章 誠實守信洪七公

第十章 誠實守信洪七公


更新時間:2016年02月04日  作者:小樣有型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小樣有型 | 與南宋同行 

確定穿越成功后,安靜也很快就恢復了平靜,這里只不過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山區。

中年婦女的身材你懂的,現在年輕了,她也要換換衣服了。

她和張國安鉆進了樹林的深處后,換好了事先準備好的宋朝人的衣服……

在樹林里,安靜突然又哭了,摟著張國安說:“我回來了,我的青春回來了!”

張國安摟著她說:“好,好,你現在感覺怎么樣?”

“我什么毛病和不適都沒有了,我要永遠這樣!”

“好好,我永遠陪你!”

等他們兩個人再出來,眾人看到了一個大個子的宋朝美女,還有一個傻頭傻腦的大個子宋朝男生……

兩個人在這個時空看起來也是非常般配,一米八五的身高配上一米七五的身高,還是比較合適。

張國安學著宋人的樣子做了一個叉手,然后笑著說:“你們兩個怎么還不換衣服,這宋朝衣服真是寬松啊,很舒服的……”

吳大鵬和宋子強一起給了他一個鄙視,你妹的,你去和你妹子一起換衣服,我哥倆一起干活……我們有時間嗎?

這個宋人的叉手可不是指十指交叉,而是用左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去抓右手的大拇指,而把左手的大拇指高高翹起來,再把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向左下方平平伸開。

兩只手這樣交叉以后,還要懸在胸口,但是不能貼身,要跟前胸保持一點距離,好像是要護住心口一樣,這樣的禮節就是叉手。

叉手是宋朝男士跟陌生人見面時常用的禮節,該禮節比作揖要輕一些,比磕頭就更輕了。

在宋朝,這個百姓見官員同樣是要磕頭的,晚輩見長輩要作揖,而在摸不清對方的身份和輩分之前,叉手是最安全的行禮方式,既能表示客氣和尊重,又不會顯得過于客氣和尊重。

五個中年大叔都是苦練過的,動作很熟練了。

那塊地方的青草現在已經被兩名力工清理干凈了……足夠能搭一個行軍帳篷。

安靜說:“準確地說,我們年輕了二十二歲……”

宋子強說:“沒有吧,我記得我身上……”

安靜的雙眼有些紅,說:“就有……女人更能記住自己受傷害的時間,記得更準確……”

好吧,宋子強不說話了,剛才他沒有看到安靜的眼睛有些紅,好像剛剛小小的哭了一下。

四個人搭手,他們更快地搭起來帳篷,并把一些必須的設備從車上拿下來。

要吃早飯了。

早飯其實很簡單,就是幾個茶雞蛋加礦泉水……這還是他們從那邊帶過來的。

王德發和萬士達也回來了,他們把周邊地區粗略走了一圈,大概有了一定的了解。

六個人蹲在地上,頭碰頭,看著王德發用一根小棍子在地面上劃來劃去,不停地介紹著周邊地形,萬士達適當地做著一定的補充。

此地是山區,這是廢話,可還得說。

周圍一公里處都是茂密的雜木樹林,在西南部分發現有被人砍伐過的痕跡,看來是樵夫所為。在東北角有一條小溪,那溪水現在正在酒精爐上煮著,水質有待燒開后評價。

沒有發現大型動物,小型動物較多……感覺蚊蟲較少,雖然天氣為26攝氏度,但是,沒有那面世界蚊蟲撲面的感覺……目測遠處的最高峰不過千米左右。

吃完午飯后,他兩個再出去走得更遠一些。

這一上午最重要的是要給宗申正向三輪摩托車找一個家。

南宋期間,天目山山腳下的嘉前鄉目源屯村,有一戶洪姓人家,自祖先洪載遷居到這里,一直耕讀傳家,禮孝待人。

話說到了洪咨夔這一代,這耕讀世家就有了結果。

洪咨夔一共生有三子,長子為洪熏、二子為洪燾、三子為洪熹,都在當地頗有名望。

這洪咨夔和他的長子洪熏分別在宋嘉泰二年(1202)、淳祐四年(1244)考取了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和兵部尚書。

洪咨夔還被加授翰林學士和端明殿學士,成為當時南宋朝庭的重要輔臣,當地民間人士到現在還稱他為“洪丞相”;他的長子洪熏卒后也被追贈端明殿學士。

南宋景定五年,是個甲子年,這一年天下風調雨順。

洪家此時也傳到了第四代人,主家的長子名為洪喬祖,其人樂善好施,平常極好禪學,此時正一心思索,以求參悟。

嘉前鄉目源屯村山清水秀。

天目山如何秀麗不必多言,此村還有一條寬闊的溪水穿村而過,把這個村子分成了兩半,分為溪南地區和溪北地區。

在這座村莊的兩邊,遠遠望去,還有兩座突兀而出的山脈,它們分別叫作龍陽山和龍陰山。

龍陽山在前,龍陰山在后,龍陽山的龍頭直指村口。

這個村子里此時有兩家大姓,除了洪姓之外,還有一家阮姓。其它的姓氏比較雜亂,都是世代自耕農,還有一些佃租者。

這阮家與洪家主分居在溪南和溪北,兩大家族相處甚好。

只可惜這阮家人丁不旺,總人口還不到洪家的一半。但是阮家都也出過一位進士,在南宋紹定二年(1229),阮家的長門長子阮烈高中進士。

到了現在,阮家也正好是第四代人,長子為阮山,他此時正在南宋的行在,臨安府,做些生意,不算時常回來。

這個村子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古時候有一老道途經此地,正好趕上雷雨交加、烏云翻騰的天氣和天象,他見到一條似龍非龍的動物從龍陽山飛躍而出,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向西飛行,隱沒在龍陰山上。當時就被這現象驚住了。

于是,他悄悄畫了兩道符,一道符貼在村口,一道符燒掉了。

此后這溪南、溪北之地只出了幾任進士、將相后,便停止了。

后來傳說,那飛出的怪動物叫“夔牛”,這夔牛現身時卻被那老道用符鎮住了。這真是太可惡了……

那洪家洪咨夔的“夔”字也正來自這個傳說。

后來又慢慢有了新的傳說,說如果有人能破了那道符,想必這目源屯村子里仍然會人才輩出……但是,如何破得那符?

村子里的人有關心此事的,便四處尋問破解方法……可是各方術士提供的破解方法太多,而且大多方法千奇百怪,眾人都一一試過之后,也沒有什么辦化,慢慢地村子里的人便失去了興趣。

不過村子里也有人說,那洪家長子洪喬祖早有辦法,只不過正在尋找最好的一個妙法……要不然為何總有僧人來到洪家,而且每次僧人走了后,都見到洪喬祖時常仰天大笑?其他人休得胡亂操心……

此話傳到洪喬祖耳中后,他微微一笑,不予理會……山區農家、市井俗子,只想得那異物庇佑,他們如何能理解參究禪法的妙處?

這一段時日,他正在苦苦思索著一個話頭:“生從何來,死向何去”。

這個話頭是住持凈慈寺的斷橋妙倫禪師留給他的。

他曾經去凈慈寺居住過半個月,期間,雖然他一直參究不止,用功精勤,以至于脅不至席,口體俱忘,但卻未有所發明。

事實上,在他的內心深處,還有一個更高深的話頭,他平常想都沒有去敢想。

大約在兩年前,名震天下的雪巖祖欽禪師四處云游時,碰巧來到這目源屯村,見到此地山水皆佳,便有了在此地參悟之心。洪喬祖有幸請他在洪家小住了幾日。

洪喬祖日夜侍奉,不敢有虧待之處,祖欽禪師也就略微點撥他一二。

祖欽禪師臨行前,洪喬祖每次入室請益,祖欽禪師都要問他:“阿誰與你拖個死尸來?”

而洪喬祖每次剛要開口應答,祖欽禪師卻先是一拄杖打過來,不讓他發言。

如是情形,發生過好多次。

洪喬祖剛想要苦思這“你為什么拖個死尸來”的話頭,祖欽禪師卻大怒,讓他四十歲之后再去思索參究……現在不得去想。若要再想,終生不得靠近我佛家。

好吧,洪喬祖現在便不去參究它,把它深深壓在心中,就專心等到四十歲之后再去參究。

此時,洪喬祖二十有六,有一子,活潑可愛。

阮山二十有七,有一女,聰慧伶俐。

這本應該就是一個充滿著山水田園風光的地方。

在這里,大宋村民們過著平靜謙和的生活,收成不多也不少,過去是多少,如今還是一樣……山外現在一直在因那賈似道所推行的公田法而紛紛擾擾,但這個村莊里卻沒有受到影響……官家要如何那就如何了,只是這村莊里卻沒有田地多于二百畝的人家。

爺爺洪咨夔的一生當中,禮孝、廉潔、直諫是出了名的,以致成為后人做官廉正的楷模。所以家中無甚積蓄,良家而已。

洪七公是洪家的一個旁枝,為人善良本分。前些日子偶爾進山,說是于途中遇到一個怪人,渾身是花綠的樣子,走路時,雙手舉著一個白色東西,竟然還有紅光!

當時,他馬上被嚇跑了,但沒見那物追來。后來尋些子侄再回去探看,無甚異狀。

那一處進山小路本來就是十分偏僻,一出現傳聞后,靠近那里的人更少了。連打柴的人都不再去那里了。

這天目山大著呢。

洪喬祖原本是不信這些虛妄之言,一心向往神佛之人,如何能被魑魅魍魎所惑亂……

但是洪七公的話,他又不得不信,從小時起到現在,他就沒有聽過洪七公說過一句虛言……如此看來,這件事情定是實言了。

又過了幾日,村子里什么也沒有發生,個把月后,大家都把這件事情忘掉了,也許是洪七公年歲已大,眼睛花了。

洪喬祖也忽地想起一句話: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他對此言深深領悟了,頓時感到自己的悟性又進了一層。

其他書友在看:


上一章  |  與南宋同行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