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娛超新星第一百五十九章 “我想見你”“對不起”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韓娛超新星 >>韓娛超新星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五十九章 “我想見你”“對不起”

第一百五十九章 “我想見你”“對不起”


更新時間:2018年12月21日  作者:舊夢御歌  分類: 都市 | 職場 | 娛樂明星 | 舊夢御歌 | 韓娛超新星 


[原文]

治人事天1,莫若嗇2。夫唯嗇,是謂早服3;早服謂之重積德④;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⑤,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6。

[譯文]

治理百姓和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神更為重要的了。愛惜精神,得以能夠做到早作準備;早作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沒有什么不能攻克的;沒有什么不能攻克,那就無法估量他的力量;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國運長久,就叫做根深祗固,符合長久維持之道。

[注釋]

1、治人事天:治人,治理百姓;事天,保守精氣、養護身心。對“天”的解釋有兩種,一是指身心,一是指自然。此句意為保養天賦。

2、嗇:愛惜、保養。

3、早服:早為準備。

4、重積德:不斷地積德。

5、有國之母:有國,含有保國的意思。母,根本、原則。

6、長生久視:長久地維持、長久存在。

[引語]

本章講治國與養生的原則和方法。從文字上看,老子講了與別人不同的這樣一個道理,他把吝嗇當作人修身養性的重要美德加以頌揚,而不是專指財物的愛惜。老子認為,吝嗇就是在精神上注意積蓄、養護、厚藏根基,培植力量。真正做到精神上的“嗇”,只有積累雄厚的德,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這就與圣人治國聯系到一起了。這里,把“嗇”解釋為節儉也可以,因為就老子而言,他十分重視“儉”德,這也是道家一貫的思想特征。

[評析]

先談“治人事天,莫若嗇”。上面提到,“嗇”可以解釋為治國安邦的根本原則,同時也可以解釋為節儉的美德。老子提出“嗇”這個觀念,這在春秋末年的思想界是很獨特的。老子把“儉”當作“三寶”之一,他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他認為,要“儉”才可以進一步擴大生活的范圍,否則必死矣。張松如說:“嗇者,亦儉也。嗇就是留有余地;留有余地,才能早為之備;早為之備,才能在事物即將生之頃及時予以解決;在事物即將生之頃及時矛以解決,才能廣有蓄積;廣有蓄積,自然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自然就具有了無窮的力量。老子認為大而維持國家的統治,小而維持生命的長久,都離不開‘嗇’這條原則,都要從‘嗇’這條原則做起。所以說它是‘長生久視之道也’。嗇與儉當然符合‘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不過,如果強調它是一種消極、退守的政治傾向,就未免只從表面形式上看問題,不見得是看到了它的精神實質。”(《老子校讀》第331頁)

[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1,以道蒞2天下,其鬼不神3。非④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⑤,故德交歸焉6。

[譯文]

治理大國,好像煎烹小魚。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傷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傷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會傷害人。這樣,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傷害人,所以,就可以讓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澤。

[注釋]

1、小鮮:小魚。

2、蒞:臨。

3、其鬼不神:鬼不起作用。

4、非:不唯、不僅。

5、兩不相傷:鬼神和圣人不侵越人。

6、故德交歸焉:讓人民享受德的恩澤。

[引語]

本章講的是治國的道理,“治大國,若烹小鮮”是老子所說的一句傳頌很廣的名言。這是個比喻,“烹小鮮”就是煎烹小魚。這是用烹魚比治國。小魚很鮮嫩,用刀亂切或在鍋里頻頻攪動,肉就碎了。國家的統治者治理國家,要像煎小魚那樣,不要常常翻弄。此外,老子是無神論者,他并不相信鬼神,但這一章一再講到鬼神,這里是說,鬼神都不傷害人,治理國家的統治者,就更不能夠傷害、煩擾人民了。并不表明老子是有神論者。

[評析]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流傳極廣,深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家們。車載說:“這一段話就治國為政說,從‘無為而治’的道理里面,提出無神論傾向的見解。無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書無為的主張在政治上的運用。老子書很看重‘無為’,提出‘為無為’,提出‘無為而無不為’,反復說明這個道理,多方運用這個道理,這是它的‘道法自然’的見解的揮。它把這個道理運用在治國為政一方面,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當‘民忘于治,若魚忘于水’,就不需要再用宗教來輔助政治而謀之于鬼,于是鬼神無靈了。鬼神不再有任何作為,是為政的人‘無為’的結果,符合于‘道法自然’的無為的規律。這是它提出無神論傾向的一個方面。”的確如此,這句話喻示著為政的關鍵所在,在于安靜無為,不擾害百姓,否則,災禍就要來臨。要保證國家的平安,執政者就必須小心謹慎,認真嚴肅,不能以主觀意志隨意左右國家政治,這句話用極其形象、簡潔的語言概括了這個極其復雜的治國謀略。如果以個人的主觀愿望去改變社會,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國家就會動亂不安。相反,如果國家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夠得到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就會收到富國強兵之效。如此,則一切外在的力量,都不至生禍難的作用。

[原文]

大邦1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2。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3。大邦不過欲兼畜人④,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譯文]

大國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匯在這里,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居于柔下的緣故。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忍讓,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和依賴;小國對大國謙下忍讓,就可以見容于大國。所以,或者大國對小國謙讓而取得大國的信任,或者小國對大國謙讓而見容于大國。大國不要過分想統治小國,小國不要過分想順從大國,兩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國特別應該謙下忍讓。

[注釋]

1、邦:一本作國。

2、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一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交,會集、會總。

3、或下而取:下,謙下;取,借為聚。

4、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養護。

[引語]

本章是老子針對當時兼并戰爭帶來的痛苦,講到如何處理好大國與小國之間的關系,表達了老子治國和國與國關系的政治主張。在老子看來,國與國之間能否和平相處,關鍵在于大國,所以一再提出大國要謙下,不可以強大而凌辱、欺壓、侵略小國。這章中仍有社會政治的辯證法思想。大國應該像江海,謙居下流,天下才能交歸。大國還應像嫻靜的雌性,以靜自處下位,而勝雄性。這里的國,是指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本章文字淺顯,易于讀懂。

[評析]

春秋末期,諸侯國到處林立,大國爭霸,小國自保,戰爭接連不斷地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災難。任繼愈說:“這里老子講的大國領導小國,小國奉承大國,是希望小國大國維持春秋時期的情況,不要改變。他希望社會永遠停留在分散割據狀態。這是和歷史展的方向背道而弛的。”(《老子新譯》)任繼愈先生這樣分析,自然有其道理。因為老子學說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小國寡民。國與國之間相安無事,和平相處。然而,深入一步研究這個問題,我們感到老子還有另外一種考慮。古今中外,人類社會能否得到安寧與和平,往往由大國、強國的國策所決定。大國、強國的**不過是要兼并和畜養小國、弱國;而小國、弱國的愿望,則是為了與大國修好和共處。在這兩者的關系中,最主要的一方便是大國、強國。本章在開頭和結語一再強調大國應該謙下包容,不可自恃強大而凌越弱小。只有這樣,才可以贏得小國的信服。從此看來,老子的用心又是符合百姓們的愿望。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1,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2。美言可以市尊3,美行可以加人④。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雖有拱璧以先駟馬6,不如坐進此道⑦。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⑧,有罪以免邪⑨?故為天下貴。

[譯文]

“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貴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時候還要求它庇護。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棄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設置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壁在先駟馬在后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道”進獻給他們。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不正是由于求它庇護一定可以得到滿足;犯了罪過,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就因為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注釋]

1、奧:一說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另一說是藏,含有庇蔭之意。其實兩說比較接近,不必僅執其一。

2、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3、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敬仰。

4、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于人。

5、三公:太師、太傅、太保。

6、拱壁以先駟馬:拱壁,指雙手捧著貴重的玉;駟馬,四匹馬駕的車。古代的獻禮,輕物在先,重物在后。

7、坐進此道:獻上清靜無為的道。

8、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9、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過。

[引語]

本章再一次宣揚“道”的好處和作用。老子認為,清靜無為的“道”,不但是善良之人的法寶,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須保有它。所以有人認為,這一章的新意就在于指出世人在“道”面前應該一律平等。“道”保護善人,但也不拋棄不善人,它有求必應,有過必除。這是“道”的可貴之處。如果說在上一章,老子強調統一即“和”的思想在國與國之間關系上的運用,這一章則是在人際關系上的運用。本章的目的,在于曉諭人君行“無為”之政。

[評析]

“道”是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所以可貴就在于“求以得,有罪以免邪?”這就是說,善人化于道,則求善得善,有罪者化于道,則免惡入善。“道”并不僅僅是為善良之人所領悟,不善人并不被道所拋棄,只要他們一心向道,深切體會“道”的精髓要義,即使有罪過也是可以免除的。老子在這里給人們包括有罪之人提供了新的出路,還是很有意義的。這種想法與孔子所言“君子過而能改”的說法是有相近意義的。君子不怕犯錯誤,只要能認真改正,就不算錯誤,而且,這只是君子才可以做到的。老子則從主客觀兩個方面為有錯者提供了出路,“道”不嫌棄犯罪之人,肯定會給他改錯的機會;而犯罪者本人也必須體道、悟道,領會道的真諦,主客觀這兩方面的條件缺一不可。

如果你看到了這段話,說明你正在閱讀防盜章節。請前往起點主站訂閱本書,謝謝。如果誤訂了防盜章節,請重新下載,給各位添麻煩了,抱歉。


上一章  |  韓娛超新星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