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娛超新星第一百五十一章 告訴他,等到明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韓娛超新星 >>韓娛超新星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五十一章 告訴他,等到明年

第一百五十一章 告訴他,等到明年


更新時間:2018年12月21日  作者:舊夢御歌  分類: 都市 | 職場 | 娛樂明星 | 舊夢御歌 | 韓娛超新星 


[原文]

善行,無轍跡1;善言2,無瑕謫3;善數④,不用籌策⑤;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6;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⑨。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⑩。

[譯文]

善于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于言談的,不會生病疵;善于計數的,用不著竹碼子;善于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于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圣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于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涂。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注釋]

1、撤跡:軌跡,行車時車輪留下的痕跡。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謫:過失、缺點、疵病。

4、數:計算。

5、籌策:古時人們用作計算的器具。

6、關楗:栓梢。古代家戶里的門有關,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繩約:繩索。約,指用繩捆物。

8、襲明:內藏智慧聰明。襲,覆蓋之意。

9、資:取資、借鑒的意思

1o、要妙:精要玄妙,深遠奧秘。

[引語]

本章是對“自然無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作喻指,說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處無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費太大的氣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無可挑剔。這一章又揮了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從正面“貴其師”,不從反面“愛其資”,做到“雖智大迷”。因而,本章的主導思想,是把自然無為擴展應用到更為廣泛的生活領域之中。

[評析]

本章所講的內容,重在要求人們尤其是圣人要恪守“無為而治”的原則,說明有道者順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達了有道者無棄人無棄物的心懷。人無棄人,物無棄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處的。善者為師,惡者為資,一律加以善待,特別是對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棄他,一方要勸勉他,誘導他,另一方面也給他一個成為善人借鑒的作用。這就考慮到事物所包涵的對立的兩個方面,不要只從一個方面看。浮皮潦草、粗枝大葉;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沾沾自喜。自以為無所不通、無所不精,恃才傲氣,都是不可取的。

[原文]

知其雄1,守其雌2,為天下溪3。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④。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⑤,為天下式,常德不忒6,復歸于無極⑦。知其榮⑧,守其辱⑨,為天下谷⑩。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⑾。樸散則為器12,圣人用之,則為官長⒀,故大制不割⒁。

[譯文]

深知什么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澗。甘愿作天下的溪澗,永恒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深知什么是明亮,卻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么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樸素本初的東西經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樸,則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注釋]

1、雄:比喻剛勁、躁進、強大。

2、雌:比喻柔靜、軟弱、謙下。

3、溪:溝溪。

4、嬰兒:象征純真、稚氣。

5、式:楷模、范式。

6、忒:過失、差錯。

7、無極:意為最終的真理。

8、榮:榮譽,寵幸。

9、辱:侮辱、羞辱。

1o、谷:深谷、峽谷,喻胸懷廣闊。

11、樸:樸素。指純樸的原始狀態。

12、器:器物。指萬事萬物。

13、官長:百官的長,領導者、管理者。

14、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引語]

這一章重點講“復歸”的學說,前幾章雖多次講到這個問題,但本章是作為重點專講的,給人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老子提出這樣的一個原則:知雄、守雌,用這個原則去從事政治活動,參與社會生活。這種原則在老子所處的時代,可以作為一種生活態度的選擇。當時正處在春秋末年,政治動蕩、社會混亂、你爭我奪,紛紜擾攘,面對這樣一種社會狀況,老子提出了“守雌”的處世原則。他認為,只要人們這樣做了,就可以返樸歸真,達到天下大治。此處還應注意,不僅是“守雌”,還有“知雄”。在雄雌的對立中,對于雄的一面有透徹的了解,然后處于雌的一方。本章所用的幾個名詞,代表著老子的一些基本觀念。

[評析]

“樸”、“嬰兒”、“雌”等可以說是老子哲學思想上的重要概念。在十五章里有“敦兮其若樸”;十九章“見素抱樸”;本章的“復歸于樸”以及三十七章和五十七章都提到“樸”這一概念。這些地方所提到的“樸”的字,一般可以解釋為素樸、純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是老子對他關于社會理想及個人素質的最一般的表述。在十章里有“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二十章有“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本章里有“復歸于嬰兒”以及后面的章節中也有提及“嬰兒”這個概念的地方。“嬰兒”,其實也是“樸”這個概念的形象解說,只有嬰兒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寵辱所困擾,好像未知啼笑一般,無私無欲,淳樸無邪。老子明確反對用仁、義、禮、智、信這些儒家的規范約束人,塑造人,反對用這些說教扭曲人的本性,這就涉及到老子所說的“復歸”這個概念,即不要按照圣賢所制定的清規戒律去束縛人們,而應當讓人們返回到自然素樸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在本章里,老子還主張用柔弱、退守的原則來保身處世,并要求“圣人”也應以此作為治國安民的原則。守雌守辱、為谷為溪的思想,自然不能理解為退縮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不僅守雌,而且知雄,這實在是告誡人們要居于最恰切、最妥當的地位,面對社會紛亂爭斗的場面。陳鼓應說,“守雌”含有持靜、處后、守柔的意思,同時也含有內收、凝斂、含藏的意義。

[原文]

將欲取1天下而為2之,吾見其不得已3。天下神器④,不可為也,不可執也⑤。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6,故無敗,故無失。夫⑦物⑧或行或隨⑨;或覷或吹⑩;或強或羸⑾;或載或隳12。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⒀。

[譯文]

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紡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注釋]

1、取:為、治理。

2、為:指有為,靠強力去做。

3、不得己:達不到、得不到。

4、天下神器:天下,指天下人。神器,神圣的物。

5、執:掌握、執掌。

6、無為:順應自然而不強制。

7、夫:一本作“故”。

8、物:指人,也指一切事物。

9、隨:跟隨、順從。

1o、覷:輕聲和緩地吐氣。吹:急吐氣。

11、贏:贏弱、虛弱。

12、或載或隳:載,安穩。隳,危險。

13、泰:極、太。

[引語]

要平日可以看作老子論“無為”之治,對于“有為”之政所提出的警告,即“有為”必然招致失敗,“有為”就是以自己的主觀意志去做違背客觀規律的事,或者把天下據為已有。事實上,老子所講的“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在客觀現實面前無能為力。他在這里說,如果以強力而有所作為或以暴力統治人民,都將是自取滅亡,世間無論人或物,都有各自的秉性,其間的差異性和特殊性是客觀存在的,不要以自己的主張意志強加于人,而采取某些強制措施。理想的統治者往往能夠順任自然、不強制、不苛求,因勢利導,遵循客觀規律。

[評析]

在《道德經》里,老子多處談到統治者應行“無為”之治。他極力宣傳“無為”的政治思想,主張一切都要順應自然,因應物性,希望那些得“道”的統治者治國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極端,不要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1。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2。善有果3而已,不敢④以取強⑤。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6則老,是謂不道⑦,不道早已⑧。

[譯文]

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強于天下。窮兵黷武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軍隊所到的地方,荊棘橫生,大戰之后,一定會出現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達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強大而逞強好斗。達到目的了卻不自我矜持,達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驕傲,達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為是,達到目的卻出于不得已,達到目的卻不逞強。事物過去強大就會走向衰朽,這就說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會很快死亡。

[注釋]

1、其事好還:用兵這件事一定能得到還報。還:還報、報應。

2、兇年:荒年、災年。

3、善有果:果,成功之意。指達到獲勝的目的。

4、不敢:帛書本為“毋以取強”。

5、取強:逞強、好勝。

6、物壯:強壯、強硬。

7、不道:不合乎于“道”。

8、早已:早死、很快完結。

[引語]

歷來在解釋《道德經》的學者中,有一派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兵書。究竟它是不是一部兵書,這個問題在本章評析中再作論述,但老子具有反戰思想則是無疑的。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動蕩不安,大小戰爭此伏彼起,給國家帶來破壞,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災難。老子反對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在本章里,老子認為戰爭是人類最愚昧、最殘酷的行為,“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揭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后果。老子主張反戰的思想,無論在當時還是后世,都有其積極的意義。

[評析]

在《道德經》的這一章和下一章里老子都講到用兵問題。但必須重申,《道德經》主要是一部哲學著作而不是兵書,他論兵是從哲學的角度,而不是軍事學的角度。講到許多哲學問題時,也涉及到軍事,因為哲學與軍事雖非屬于同一學科,但有許多內在相通之處。他著重講戰亂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后果,這是從反對戰爭這一角度出的。因為戰爭是人類最殘酷最愚昧的行為。本章中所講“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就是講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唐代王真《道德真經論兵要義述》說,“五千之言”,八十一章,“未嘗有一章不屬意于兵也”。明未王夫之也認為《道德經》可為“言兵者師之”。近人章太炎說,《道德經》一書概括了古代兵書的要旨。他指出,“老聃為柱下史,多識故事,約《金版》、《六韜》之旨,著五千言,以為后世陰謀者法。”(《訄書·儒道》)當代學者張松如認為,八十一章中直接談兵的,本章、下章及六十九章,共三章而已。講哲理偶以兵事取喻者不及十章。所以《道德經》不是兵書,例如從軍事學角度講,它無論如何也不能與《孫子兵法》相提并論。


上一章  |  韓娛超新星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