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翻頁→鍵
熱門、、、、、、、、、
甄家后園花亭。:efefd
手扶柱子,甄宓望著亭外池塘,目光迷離滿是凄凄。
袁旭要走,她當然不舍。
雖沒見過幾次,但每每與他在一起,她都會覺著無比心安。
從懷中摸出繡著猛虎下山的錦帕,甄宓紅著臉說道:“本欲繡罷再贈于公子,奈何虎尾難以收針”
“你我又非再不相見”微微笑著,袁旭說道:“小姐可慢慢繡,待到重逢之日再贈于某。”
低頭看著錦帕,甄宓臉頰通紅沒再言語。
身為女兒家,她當然不便開口請求袁旭留下。
更何況她早說過,袁旭是英雄,是要成就大事的人
既然選擇了他,注定要忍受寂寞
握著錦帕,甄宓望向池塘,悠悠說道:“公子可還記得當日你我在此所說的話兒”
“記得”袁旭點了下頭。
“君為磐石妾為蒲,磐石不移蒲如絲”望著亭外池塘,甄宓輕聲說道:“奴家相信,公子是個言而有信之人。”
“初見小姐某便認定,此生非小姐不娶”袁旭說道:“不用太多時日,某定回返,風風光光迎娶小姐”
“奴家等著”轉身凝視袁旭,甄宓眸中流露無盡依戀。
上前牽住她的手,袁旭凝視她的眸子,二人久久不語卻已心意相通。
分別的日子總會來到。
在上蔡住了最后一晚,當朝陽普照大地,城池被披上薄薄金裝,袁旭引領祝公道等人離開董家大宅。
數百人的隊伍中混著幾輛馬車。
祝夫人乘坐一輛,受傷的念兒也被袁旭安排上了馬車。
胸口受傷,又未傷及要害,念兒已能夠走動,只是身子還很虛弱。
身為婢女,她哪里想過會有一天能坐上馬車。
本不敢上車,袁旭強令之下,念兒不得已才戰戰兢兢鉆進車廂。
馬車里鋪著厚厚的錦緞褥子,可坐可臥,即便顛簸千里,也不會覺著辛苦。
從未受過如此優待,在車廂里念兒總覺著坐臥不安。
她掀開車簾一角,偷偷望著騎馬走在外面的袁旭。
如此貼心的主子,即便真的為他死了,也是值得
走在空曠的街道上,袁旭左顧右盼。
商鋪依舊大門緊閉,昔日遍布小攤的路邊空無一人。
街道上甚至連個走動的百姓也是沒有
上蔡依舊被前一天廝殺的陰影籠罩,人們還沒從噩夢中醒覺
城內一派蕭瑟,袁旭反倒沒有半點擔心。
一座城池,吏治不清,猶如人的身上生了個毒瘡。
醫治之時,須將濃水擠出。
擠膿的過程疼痛不堪,痊愈之后卻是通體舒泰,再不受毒瘡之苦
上蔡需要的,不過是休養生息而已
城門外,甄逸帶領上蔡官員、商賈早已恭候。
除了官員和徐濟功等商賈之外,并無一個百姓前來送行。
袁旭為上蔡做了不少事情,百姓卻不知曉,甚至還認為他是個嗜殺的魔君
畢竟貪官是袁熙殺的,百姓對袁熙的好感,遠遠多于對他
朝稀稀拉拉的送行隊伍拱了拱手,袁旭說道:“承蒙諸位相送,某感激涕零”
“我等特為公子踐行”眾人齊齊行了個大禮,甄逸從一旁的官員手中接過早斟滿了的酒,雙手捧著遞到袁旭馬下。
仰臉看著袁旭,甄逸說道:“公子來此不過數日,卻如同數年一般。今日一別,還望公子保重”
甄逸只差一句話沒說,那就是等著袁旭回來娶他的女兒。
翻身下馬,袁旭接過酒一飲而盡,將碗口朝下向眾人說道:“諸公情義某銘記于心,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眾位請回吧。”
官員與商賈并未回返,而是抱拳躬身,保持行禮姿勢恭送袁旭。
正要策馬離去,無意間袁旭抬了下頭。
城頭上,一道靚麗的倩影吸引了他的目光。
甄宓竟是也來送行
她并未跟隨甄逸在城門外送別,而是立于城墻上,遠遠凝望袁旭。
當袁旭看向她,她甜甜一笑,抬手輕輕揮了揮。
袁旭并未回應,只是抬頭凝望,片刻之后一抖韁繩,策馬離去。
望著他的背影,甄宓面頰微紅,眸中流露不舍。
此一別,不知哪年哪月才能重逢
雖有婚約在身,尚未完婚,依舊須承受分離之苦
策馬離去,走沒多遠,馬義沒心沒肝的向袁旭問道:“公子與甄家小姐有婚約在身,因何不將她也帶在身邊”
“前途多有兇險,且某與甄家小姐尚未完婚,如何帶同”袁旭說道:“待某安身立命之日,自會前來迎娶”
“此去相隔千里,也是難為公子”馬義老氣橫秋的應了一句。
“人生總有無奈”淡然的微微一笑,袁旭說道:“又有何人可一帆風順”
跟在他身后,因董和之事還在耿耿于懷的祝公道,聽了袁旭這番話,臉色稍稍變了變。
祝夫人就在馬車之中,跟隨袁旭前往鄴城,他與馬氏叔侄從此再不是賊人,而是效忠袁氏的官軍
身份的轉變,讓祝公道感覺到,日后的路會比以往坦蕩的多。
然而每每想到董和就這么跑了,他還是無法放下心中怨念
生父又怎樣
沒有生養之恩,只有拆散母子之恨
“公子,我等不是要去青州投效長公子”正走著,馬飛向袁旭問道:“因何又要前往鄴城”
“長兄得了書信,必會趕赴鄴城”袁旭說道:“二兄、三兄此時都在鄴城,他豈會任由二人背后作梗”
“離開鄴城許久,某也須回去看望母親”
最后一句,袁旭是發自肺腑。
軀體內的靈魂來自兩千年后,他卻無法忘記,醒來時第一眼看見的是張氏滿帶擔憂的俏麗臉龐。
在鄴城生活的日子,生母張氏對他百般呵護,為他可謂是操碎了心。
身為庶子,他在袁家并無地位。
兄弟姐妹情薄如水,父親袁紹對他視而不見,就連婢女、仆役,也是陽奉陰違
把他當成個人看待的,只有母親張氏
體內靈魂與張氏并無牽連,身體卻終究受她所賜
推薦本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