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稱雄第714章 閣院之爭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稱雄 >>明末稱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714章 閣院之爭

第714章 閣院之爭


更新時間:2016年05月21日  作者:木子藍色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木子藍色 | 明末稱雄 
714小說旗


正月里,京師的燈節比去年更加熱鬧,官吏士人,商賈百姓,都興致昂揚的逛著京師的燈市,欣賞著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美景。∷,

就連紫禁宮里,內務府也在年前就開始準備,甚至各宮嬪妃們也帶著自己的宮人內侍一起參與進來,新年期間,紫禁宮中,各宮也舉行了別開生面的賽燈會。

太上皇的皇極宮,皇太后的慈寧宮,皇帝的乾清宮,皇后的坤寧宮,還有四妃九嬪等處,難得有這樣熱鬧的機會,各宮上下都很是積極,正月里,紫禁宮中也是各式花燈爭彩。

三十那天晚上,劉鈞還在午門擺開了御宴,率后宮嬪妃與文武百官勛戚貴族們一起欣賞那歡樂的氣氛。

從正月初一起,京師就一直下雨,一場大雪夾幾場小雪,雪還未化接著又是大雪。

都說大雪兆豐年,大雪對于農人來說這是好事。大雪會凍死土地里過冬的許多害蟲蟲卵,同時雪水里據說還含有一種對農作物極有益的元素。有這樣的好處,因此雖然大雪帶來的寒冷和一些不便,大家也都不那么在意了。

過了年,劉鈞的兒女數量也增添了不少,如今已經有十一個兒子,十三個女兒。年輕的漢天子開枝散葉的能力確實驚人,這也利益于皇帝那寵大的后宮。到現在,皇帝的后宮里,嬪妃數量都早超過了三百之數,哪怕其中許多都是蒙古、女真、朝鮮等外族女子,但畢竟數量擺在那里,有些嬪妃甚至只被皇帝臨幸一回,就幸運的懷上龍種的。

兒女多了,也是好事。

對于劉鈞來說,兒女多了,選擇的機會也多了。帝國如此龐大,將來自然需要一個優秀的繼承人。兒子多,才有更多選擇的余地。

年長的皇長子劉和坤年后就四歲了,皇次子朝鮮郡王劉和垣年后也三歲了,皇子們的教育問題也擺在了面前。

劉鈞已經決定,以后皇子年滿三歲,就要開始接受啟蒙教育。皇子們每天得到外廷接受教育,并且漸漸的不能太多時間跟生母生活在一起了。到了六歲后,就得正式接受寄宿式的教育方式,每周五天得在外廷讀書,并且生活在宿舍里。一周只有兩天允許回到后廷生母的宮里。

他絕不愿意自己的皇子,最后成為那種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對外界并不了解的皇子。教育,自然得從小做起。

甚至等他們在宮里讀完小學課程后,就得正式出宮到宮外的學校里讀書。

對于女兒們,劉鈞倒是比較寬容,在這個時代,不管他想法多么超前。公主們也不可能得到繼承權,因此對公主的教育要寬松一些。書是要讀的,但沒必要那么嚴格。

陸皇后和李貴妃都有些不舍,孩子才三四歲。就得每天去讀書上課,可這事情沒得商量。劉鈞只用了一句話就讓她們沒話說了,不同意,那么兩皇子從現在起就將被廢為庶人。永遠搶劫繼承權。做一個庶人,便不需要那么辛苦。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只是不為非做歹。劉鈞可以讓他們做一輩子富貴閑人。

年后,梅清的孝期也將過了。

出乎劉鈞意料的是,李貞去信湖北,結果年前收到了梅清的回信。梅清拒絕了入宮,她向姐妹李貞提出,希望她能幫她向皇帝轉達她希望回軍隊的打算。

梅清希望重返軍中,而不是入宮做一個貴人嬪妃,這確實是讓李貞很想不通的事情,倒是劉鈞很快就理解了。梅清是個很要強的女子,可她現在入宮,宮中這么多嬪妃,她也僅能做一個品級不高的嬪妃而已。

她心里對劉鈞確實曾有好感,現在也依然還有,但入宮也數百個女人分享一個男人,并不是她的性格。

劉鈞并不喜歡強迫別人,她尊重梅清的選擇,雖然他心里確實有些遺憾。

他同意了梅清重返軍中,下旨讓她先入京,進講武堂先進行一年的進修,然后再下部隊。

梅清的選擇,只算是一個小插曲。

一年之季在于春,龍漢二年過去,龍漢三年來臨,朝廷也有著更多的事情要忙碌。

身為一國之君,劉鈞并不會事無巨細的去忙,他只抓大方向。但就算如此,也絕不輕松。新年一過,南方的戰事全面展開。但這事在朝中,也還算不了當前第一件大事。

新年剛過,朝廷第一件大事,就是朝廷中樞格局的正式變動。

內閣全面總領行政,新設御史大夫統領帝國司法系統,以及新增設的帝國參眾兩議院,這無不讓許多頭次知道這一變動的官員們大為驚訝。

這個變革的正式消息是在總理會議上宣布的,皇帝親口宣布,然后首輔立即贊同。皇帝和首輔的一唱一和,讓其它的總理參政們都有些撒手不及的感覺。

幾乎毫無疑問,這個皇帝和首輔連手推出的中樞官制變革計劃得到了總理會議的通過。

首輔袁繼咸依然領導內閣,但權力卻比之過去大了許多,過去內閣群輔制度,現在卻完全是首輔負責制,其它的次輔和群輔,完全就是他的佐貳和副手們了。

同為三大系統之一的司法系統,新設的御史大夫一職,皇帝直接交給了劉宗周。這位原先丁優守制在家的前朝顧命大臣之一,最終還是接受了大漢天子的詔書,赴京就任。劉鈞選了劉宗周來做這第一任御史大夫,也是因為劉宗周這人的性格和品性,比較固執,但也算是眾臣里比較能堅持比較有操守的了。

劉宗周主掌御史臺,統領都察院和大理寺。

原左都御史倪元路沒能擔任御史大夫這一職務,而是被劉鈞調到了議院,授為參議大夫。原內閣大學士姚明恭因年邁辭去內閣職務,劉鈞授他為眾議大夫,主持眾議院,其實也就是安排他去那里養老掛個名。

這三大系統設立分離后,原來京中的各部衙也都分別歸屬。各部寺司署局,都劃歸內閣統領。

都察院、大理寺、錦衣衛、東廠則都劃歸到御史臺。

六科和中書官員多轉為參議員。

總理處和軍機處這兩個特別衙門依然保留著。他們繼續做為皇帝的行政和軍事咨詢顧問機構存在。

而樞密院不隸屬三大系統,單獨存在,直接隸屬皇帝。

內閣首輔、次輔、御史大夫、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參議長、從議長、左樞密使、司禮監提督九人加總理參政銜。

左右樞密使、兵部尚書、總參謀長、直隸總督、侍衛親軍提督、九門提督七人加軍機參贊銜。

有皇帝和重臣們的支持,這次最上層的改革倒是推行的很順利,很快,三大系統分家,各部衙各自隸屬新的上級。

人員的變動不大,袁繼咸繼續是首輔,次輔則以原民務卿李邦華升任。而下面的七個群輔,則以吏、兵、禮、刑、工五部尚書以及財務卿和稅務卿兼任。

議院也迅速的成立了。參議院一百名參議員直接滿額,眾議員一千名額,也很快就都授滿了,眾議員的名額充分的按照皇帝的意思,是要讓士農工商各階層的都參與進來,參政議政,因此既有退休的高級官員,也有一些未出仕的進士舉人,還有一些鄉紳地主、商賈。甚至是工匠和農夫。也有一些蒙古的諸侯,還有比如僧道代表等等,總之是各式各樣的人都有。

接到眾議員授封者,都十分高興。尤其是那些地主、商人、工匠、農民、退伍軍人等等這些本來地位不高的人,全都興奮不已。

忙忙碌碌的,正月里,京師是熱鬧不已。

百姓們白天看報紙。熱情的討論著朝堂格局的變化,晚上則又攜妻抱子的去逛燈會。

新的內閣設立了,新的參眾兩院也設好了。

按新的朝廷制度。內閣得將去年的財政支出到參議院做報告,還得將今年的財政預算提交參議院審核。

不論是去年的財政支出結果,還是今年的財政開支預算,其實都已經在年前完成了。這一次,在內閣看來,那不過是表示對議院的一個尊重,走個過場罷了。

但結果卻是,內閣的報告送到參議院后,受到了參議員們的為難。

以原六科給事中和中書舍人為主的新任參議員們,對于去年的財政開支結果非常不滿,而且對于今年的財政開支預算報告也同樣不滿。

在他們看來,這兩份報告都非常有問題。

結果自然就是不予通過。

按朝廷新制,內閣負責行政,收稅和花錢都歸他們,但是。稅收以及其它朝廷收入,錢收上來后是得進入帝國銀行的國庫里的。然后這錢雖然是在內閣手里,但這錢如何花,得由他們做出報告,最后是得議院通過的。

只要議院覺得不行,那你有錢也用不了。如果不經議院同意,國庫里的錢出不來,你若敢不經議院同意就把錢花出去,這可就是大問題,輕則丟官重則下獄。

劉鈞搞出來的議院,可不只是為了三權分立說說而已,而是要確實的達到監督制衡的效果。

在皇城里,參議院離內閣的衙門并不遠,朝廷已經計劃要建一座新的議會衙門,包含參眾兩院,新衙門會有專門的大會堂,有能容易起碼兩三千人的主廳,還有可以容納千人的中廳,以及數百人的小廳。

一大早,內閣首輔袁繼咸、次輔李邦華帶著內閣群輔兼五部尚書,還有諸位卿、少卿、署長等一起來到參議院。

呼啦啦來了數百人,倒是聲勢不小。

議會衙門的守衛連忙跑去向參議大夫倪元路報告。

“首輔大人帶著內閣一眾官員全來了,看起來來者不善!”

倪元路放下手里的筆,不以為意的笑了笑,“莫要自亂陣腳,我們只是遵照陛下的旨意行駛行政監督審核權,又不是故意為難內閣。怕什么,不要弱了自家氣勢,去,通知在家的所有參議員,一起隨我前往門口迎接內閣一眾大人們!”

那些年輕的參議員們聽說內閣來砸場子了,更是一個個擼袖子趕來。

“內閣果然打上門來了。”參議員陳名夏一臉興奮,對著旁邊的參議員同伴黃宗羲和顧炎武道。

“內閣的人不會那樣胡來的,你也別見風就是雨的,還是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黃宗羲倒是比較穩重。

內閣人很多,但議院人也不少。

參議院現有一百名參議員,同時還有不少為參議員們服役的吏員,甚至眾議院里這幾天也還有許多趕入京接受委任狀的眾議員還在這里沒有走呢。一聽說有熱鬧看,都跑來為同是議員的兄弟們助威。

于是乎,議院大門打開,參議大夫倪元路領頭,旁邊是眾議大夫姚明恭,身后跟著參眾兩院議員好幾百,還有大群吏員們站在后面。

而在門外,內閣首輔袁繼咸和次輔李邦華,同樣帶著數百位內閣各部寺的人站在那里了。

“元輔大人興師動眾,這是欲討伐我議院乎?”倪元路往門口一站,倒也很有氣勢。身為參議大夫,可是跟內閣首輔平級的,他自然不虛袁繼咸。

首輔袁繼咸拱了拱手,“不敢,不敢。本官只是因內閣兩份報告都在議院被駁,今日特親自前來聽下議院的解釋。究竟我們的報告哪里不符朝廷制度,哪里需要更改,總要弄清了才行。早一日把這預算報告通過,我們內閣也能早一日拔款下去,各地方還都在等米下鍋呢,一年之計在于春,可不敢耽誤。”

倪元路笑笑,“元輔言之有理,都是為了公事,我們也想要早點通過報告,但是內閣提交上來的報告,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我們也是忠于職事,可不敢玩忽職守,元輔大人你說是吧?”

“當然,本官相信參議院的職守節操,這不,今日我特地與內閣諸位同僚前來,就是想認真聽聽,看看我們的報告究竟哪里有問題,一條條一節節,咱們好好議一議。”

“好,那就請進。”倪元路側身一邊,伸手示意。(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明末稱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