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稱雄第663章 填日本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稱雄 >>明末稱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663章 填日本

第663章 填日本


更新時間:2016年04月27日  作者:木子藍色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木子藍色 | 明末稱雄 
(求支持)

更新時間:20160427

清晨薄霧繚繞,贛江的支流同江邊上,一座古樸而又貧窮的小村子,木屋竹樓中間雜著幾間黃土坯屋隱現在晨光中。

村子里大多是這樣的房子,處處顯露出這個小村的落后與貧困。

村子雖窮,但村子卻不小,村頭還有一座廟,一座祠堂,還有一座私塾。在村東,甚至還有一座很大氣的青磚綠瓦的大宅子,宅子前還立著一座石牌坊,上面有進士及第四個大字。

天微微亮,如今被改稱為同江小學的院子里,鐘聲響了。

幾間教室里的幾十個孩童從教室里面笑鬧著涌出來,來到學校院子中間的那塊空地操場上。

這所學校是原來同江村的私塾改建而成,不但同江村的孩童都在這里讀書,甚至附近的七八個村子的孩子也都是來這里讀小學。學校分為初小和高小兩部,初小一至三年級,高小則是四五六年級。

同江在贛江邊上,屬于江西省的吉水縣。吉水自宋時起,就是文化之鄉。尤其到了明代后,科舉出身的極多,甚至有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的盛況。同江村這個小村子,也曾經出過一個進士。舉人秀才的,更是不少。

如今村小的校長就是一個老秀才,另外的幾名老師,也有兩個有秀才功名,其余的則多是有童生功名的。

同江處于一片平原地帶,這里幾乎看不到山,連個山包都見不到。而且人口密度極大,幾乎就是村頭挨著村尾,村與村相連。村子多人口,擁有的田地自然也就少。

各村都幾乎只有幾百畝地,而且幾乎都集中各村的極少數大戶的家里。同江村也是如此,全村三百多戶人,上千口人,但地不過五百畝,且基本上都是那位出過進士的李老爺家的地。村里的人也多是姓李。往上數還都是一家,但百年來,幾乎都是為李家佃田。

這點地當然養不活整個村子里的人,因此早在許久以前。村子里的人便養成了傳統,學手藝掙飯吃,要么學蔑匠、木匠、磚瓦匠泥水匠,要么就去學打漁做漁夫,或者去隔壁的峽江縣做燒炭工等等。

但村子里也對讀書十分重視。家里的男孩子基本上都會送他入私塾開蒙,若是資質好,肯定還會想辦法供他讀下去,將來參加科舉。若是一般的,那讀幾年書后便要跟著學手藝,或者送去店鋪里做伙計。

在這個連柴火都不能自產,只能靠撿牛糞曬糞球做柴火的小村子里,他們更有闖蕩攔的精神。也更明白,想要出人頭地,只有讀書這條路最有希望。

小學校長就是原來私塾的先生。也是村東頭李進士家當代的家主。私塾改建為村小后,他成為了校長,附近七八個村子的孩子都到這來讀書,學校里擁有三百多個學生,六個年級各只有一個班,學校里包括校長在內也只有十個老師。

除了校長是公辦老師,其它的都是民辦老師。十個老師,三個秀才,七個童生,師資力量也算是附近比較強的一所村小了。

因為老師的待遇比較高。校長和老師們對此都比較滿意。

早上晨讀過后,便是早間操,一位年輕的老師在前面領操,帶著學生們做著早操。早操也是上面要求的一項必須活動。形式類似于軍中的隊列,不過比較簡單一些。

十五分鐘的早操后,學生們還有五分鐘的休息時間,然后就是早上的正式課了,早上會有兩節課,上完這兩節課。孩子們便會吃點自己帶來的干糧,接著就是上午課。中午的時候,學校里會有一餐免費的午餐供應,由上面教育局拔錢。

下午課上完,則孩子們各自回家,一天的課結束,晚上沒課,也沒有寄宿學生。

一節早讀課加上八節正式課,學生們一天得上九節課。

六個年級十二個班,一天有九十二節正式課,十個老師基本上每天課時都是排的滿滿的,每人每天差不多至少九節課。

早操過后,李水生有些膽怯的來到校長的辦公室外。

“報告!”

“進來。”

“校長,我明天不能再來讀書了。”李水生怯怯的道。水生也是同江村人,論輩份,校長算是他堂爺爺,不過李家又是村里的地主,水生家也佃著校長家三畝地,他打小對校長就有些畏懼,他現在讀三年級,以前也是在私塾里由校長教的,校長教私塾時,最喜歡拿戒尺打人手心,水手以前背不出書時,沒少挨打,因此極畏懼校長。

因為校長頭有些尖,因此以前水生和村里的同學們曾經私下里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尖頭。

尖頭戴著頂萬字巾,身上穿的是綢衫,“你們家也打算遷去日本了?”

李水生點點頭,“我爹已經下主意了,我公公也同意了。”

校長嘆口氣,“既然這樣,那你上完今天的課明天就不用來了,不過有空還是應當多溫溫書,等到了日本,你們肯定也還是要再上學的,可不能耽誤了。”

“是的,校長。”

“去上課吧,快到時間了。”

李水生往三年級教室走去,進了教室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旁邊空蕩蕩的。他的同桌李文群昨天就已經沒有來了,原本五十多人的班級里,現在只剩下了不到一半的同學。

那些沒有來的同學,多半是家里已經決定要移民去日本的,他們此時正忙著在家里幫忙收拾行李呢,不會來了。

李水手家里猶豫了許久,最終父親草根昨天決定去日本。

這一天的課,李水手總是走神,集中不起精神,他總在想著那個既然要遷去的地方,聽說日本在大海的另一端。

要去日本,得先坐船去贛江,然后再沿贛江坐許久的船到南昌去,最后聽說要進入更大的長江里,再一路順江而下到大海邊去,聽說是到上海,然后那里有更大的海船。會送他們去海那邊的日本。

早上兩節課上完,李水生吃的是自己帶來的一個白水煮雞蛋,還有一個紅薯。學校里另給每個學生發了一杯牛奶,用奶粉沖泡的。因為學生少了大半。今天每個學生發了兩杯。水生很喜歡牛奶,味道很好。

中午飯則吃的是米飯,另外有一個海帶燉豬肉,加一個南瓜,豬肉的份量也比往日里足些。

吃飯的時候。一想到今后再喝不到學校早上發的牛奶和午飯時的白米飯和燉肉,水生不由的有些惆悵。

他家的生活并不好,他父親兄弟三個,每家又有好幾個小孩,可還全都擠在一棟不大的泥坯墻房子里,他們家只有兩間房,父母和兩個妹妹一間,他們兄弟和姐姐一間。做飯的地方,則是在正屋外搭的一個茅草棚里,和叔伯家各占一段。搭灶做飯。

父親和叔伯們一樣都是蔑匠,他們都是跟他的祖父學的,他祖父也是個老蔑匠,甚至他的曾祖高祖也一直是做蔑匠。蔑匠是他們家的祖傳手藝了,每年過年后,父親就會和叔伯們還有幾個堂哥們去隔壁的峽江縣做蔑匠,打制各種竹制品。

都是上門打制,主家備好竹子,然后還要負責他們的吃住,需要什么就打什么。蔑席啊竹筐竹簍等等。

他們家每年都去同一個地方,大約常駐四五個村子。這幾個村子就是他們家這隊蔑匠的地盤了,別的蔑匠是不能過來搶活的。一個蔑匠隊,就是一家子人。每年祖父帶隊,他父親三兄弟,另外還有堂哥們,另外還有幾個是親戚家的孩子跟著做學徒。

父親每年上半年在外做蔑匠,到了下半年沒有蔑匠活計了,就會去鎮上。他們會在那里的一家竹器坊做工。基本上,父親常年在外做活,母親則在家負責佃種校長家的那幾畝地,還帶著姐姐養蠶織絲,家里還喂了兩頭豬補貼家用。

可家里的生活總是很辛苦,一年到頭除了小咸魚干,基本上見不到葷的。

下午放學回家的時候,幾個同學問他,“水生,你們家真的也要去日本啊,聽說那里都是倭人的老家,那些人可兇了。”

李水生忙道,“聽說那里的倭人都被皇上遷走了,所以我們才能遷過去的。”

其實他對于日本,對于倭人,也沒有什么印象。

他心里舍不得離開這里,舍不得學校晨的伙伴,也舍不得學校里每天早上的牛奶還有午餐能吃到的肉。

可父親已經決定要遷去日本了。

背著書包跑進自家的屋里,一家老少都坐在那里。

大伯家的二堂哥對他招招手。

“水生,這支鉛筆送你。”二堂哥的小舅縣城里做伙計,上次來他家做客的時候,帶了一盒鉛筆送給他,二堂哥把那些鉛筆當成寶一樣,平時碰都不能他們碰一下。

“你馬上就要去日本了,這個你帶著。”

“水平哥,你不去日本嗎?”

“我爹說我們家不去。”

祖父坐在堂屋上首,正在跟父親他們說話。

“我還是那個意思,老二想去日本,沒錯。咱們這地方人多地少,本就生活艱難,雖說這兩年皇朝政策好了,日本好過了一些,但日本也還是過的緊巴巴的,只是背的債少點而已。”

“都說樹挪死,人挪活,窮則思變,該挪就得挪,我們這里的人,都喜歡往外闖,因為家里實在難活。”

祖父以前也是讀過幾年私塾的,說起話來很有條理。

“不過咱們也不能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里頭,我們屋里有你們三兄弟,老二老三出去就好,老大留在這里。畢竟這里是我們家的根,宗祠祖墳都在這里,總要有人守著。再說,我也老了,不想還飄洋過海的,我跟你們娘娘留下,你們七妹也要留下,過兩年在這家里跟她找個人家。老大一家就留下來,照顧我們兩個老不死的,守住我們家的這條根。老二老三家,你們出去闖一闖,闖好了,將來在外發枝散葉,還能攜帶下老大家的,若是萬一在外過不好,再回來家里也有個接應。”

同江人向來不怕外出闖蕩,加之這兩年外出移民的人很多,雖然村里頭還沒有人外移過,但是也聽了不少移民的事,知道許多人移民出去了后,生活過好了。

這次朝廷要移民日本,擬定的計劃就是從閩浙和三江移民過去,兩邊離的近,二來這些地方的人口也多,過去之后能夠更快適應那邊的新生活。

江西自明以來,就是人口大省,在明末時就有兩千多萬人口。每年都有許許多多的江西人往久移,移湖廣閩浙,許多。

這次朝廷移民,基本上還是讓地方百姓自愿報名,然后官方組織過去。

路上都有官府安排,加上官府說了,日本那邊都是現成的房子現成的田地,因此這次移民不比過去,還要拓荒建房子,這次是去了就都是現成的。

因此這次的移民,更加的有吸引力。

李水生家之前一直有些猶豫,最終父親還是決定要去。在家生活這么艱辛,總看不到出頭之日,聽說了移民的好處,過去就有田有地有房子,還有幾年免稅等等政策,那還猶豫什么。

祖父在家里說話總是一言九鼎的,他做了決定,無人能置疑。

最后決定,伯父一家留下來,祖父祖母還有未出嫁的小姑也留下。

二伯家和水生家則報名移民。

決定后,祖父又安排分家。

雖然以前住在一屋,但都是單獨過,可祖父的意思,這次不是尋常情況。

“老二老三去日本,這家里的東西也帶不走,房子啊,還有那些鍋碗瓢盆啊,一些家具啊,還有這屋里喂的豬養的雞,還有你們兩家佃的田,就都給老大家。你們路上也不用帶那些鍋碗瓢盆了,我跟老大湊一筆銀錢給你們兩個,路上富裕些,到了那邊也好再置辦些家當。”

水生家里的田雖然也是佃的,但卻是擁有田皮的,就是永佃權,這也是值不少錢的。其它的也就是兩家名下的屋子,以及那些各種家具生活用品等。

都不是什么值錢的東西,最后祖父做主,給出去的兄弟兩,一個湊了二十塊銀元。大伯手里也沒這么多錢,還得去信用社里先貸點錢出來。

對這個分家法,最終都沒有異議。

以后大伯負責照顧祖父祖母,將來祖父名下的那份家業,也全歸大伯名下。(未完待續。)

PS:感謝山青盈和我愛我姐我弟的支持,謝謝!


上一章  |  明末稱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