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稱雄第582章 大漢官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稱雄 >>明末稱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582章 大漢官話

第582章 大漢官話


更新時間:2016年03月20日  作者:木子藍色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木子藍色 | 明末稱雄 
››


奇書,移動版m.qibookw。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宮中家宴過后,一家人并沒有馬上散去。n∈n∈,

太上皇劉修入宮之后,漸也習慣了宮中的生活,不過如今反倒不如從前,要想與一眾兒女們見上一面,倒不如過去那般方便了。

如今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看著幾個年輕的外孫、外孫女和孫子們,劉修很欣慰。他過去只是一個秀才,國家大事這些他不太懂,也不想摻和。

“皇帝,聽說現在你宮里有十多個蒙古女子已經懷孕,此事當真否。”

皇太后與幾位長公主和皇后與四位貴妃還有幾位侯夫人們一起聊著天,這個時候,突然轉過頭來,問正跟父親兄弟說話的劉鈞。

劉鈞點頭應聲,“嗯。”

如今宮中蒙古女子眾多,前前后后送進宮來的嬪妃都有數百。這還是后來劉鈞眼看著越送越多,連忙又與蒙古諸侯們下旨,只有伯爵以上爵位諸侯,皇帝才納入宮中。這個旨意一下,惹得許多子男勛等小諸侯十分不滿。

最后,劉鈞又不得不另下一道旨意,子男勛騎士武士等蒙古貴族,朝廷每年從他們的適齡女兒中挑選一批送入宮中,不過是做為宮女。每人在宮中五年,五年里,在宮中學習禮儀文化,然后由大漢皇帝為她們賜婚,許給大漢官員及子弟。

若是有被皇帝寵幸的,自然也就能留在宮里。

不過雖然有這個改變,但劉鈞已經納入宮里且給予名份的依然超過了三百之數,此外這些諸侯女的陪嫁進宮的宮人也多達三千余,另外又有貴族送來的女兒也有幾千。

這結果就是現在宮中的太監不過三千,宮女卻已經過萬。其中且三分之二是蒙古女子。這么多的蒙古女人入宮,劉鈞自然不可能都晾著,哪怕就是為了與諸侯的盟約,劉鈞也得履行些義務。

到現在,宮里懷孕的蒙古妃嬪已經有十一人,若加上皇后和幾位貴妃和婕妤們也懷著身孕。明年皇帝將迎來不下二十個兒女。

“改天,你也帶她們過來,我也見見她們。”皇太后說道,“從遙遠的草原過來。也不容易。如今既然有了身孕,就更加要好好照顧,她們懷的可是我們劉家的骨肉。皇帝你要好好對待人家。”

皇后陸雪琪在一邊聽的很不是滋味,這事本來是她提起來的。她原本還想借皇太后的身份,來敲打下皇帝。也免得他越納越多,眼下納了幾百個蒙古女人進來,萬一回頭又弄幾百西南夷進來,那算什么事。

誰知道,皇太后和她根本不是一樣想的。

皇太后才不管兒子納的是蒙古女人還是朝鮮女子,反正進門都是劉家人,生的也都是劉家骨肉。劉鈞現在還只有兩個兒子,皇太后當然是希望皇帝多生些孩子才好。

劉釗卻是一臉羨慕的樣子。劉鈞看的想笑,便故意提高聲音,對他道。“大哥,你屋里也沒幾個人,到現在也只有洪兒一個孩子。要不,我從宮里挑幾個蒙古少女,賜給你做妾室如何?”

劉釗一臉豬哥像,忙不迭的點頭,“好啊。”

那邊嫂子梅氏卻已經臉色不豫了,不過當著皇帝和太上皇、皇太后的面,也不好直接反對。畢竟,如今不比從前。劉釗到現在也只有正妻一人,連個妾都沒敢納過,通房丫頭都沒。

蒙漢聯姻,從長遠來看。這是很重要的。

但也不能只是皇帝納蒙古女子,得全面放開。劉鈞早已下過旨,提倡蒙漢聯姻,不禁婚嫁。同時自己帶頭,納了三百多蒙古諸侯之女,現在又全國選秀。選出一些愿意嫁給蒙古諸侯子弟的民間少女,送入京師進行禮儀等訓練。

如今又弄了大批的蒙古貴族之女來京,同樣也是打算要許配給大漢的文武官員和子弟的。不過一般的文武官員都有了妻子,且就算沒娶妻的也不會愿意娶個蒙古女子。要改變這種觀念,還得很長時間。

因此現在劉鈞就打主意,準備讓文武官員們納蒙古女子為妾,他已經開了頭,接著準備讓自己的兄弟們也帶個頭。

午后,陽光正暖,難得的好天氣。

結束家宴后,劉鈞提前回到了乾清殿。

今天臘八,明天就是十二月初九,也正是大漢第一次科舉的會試開考之日。原本每年鄉試在頭年秋,會試在次年春。而如今鄉試依然在秋,但會試卻提前到了年底臘月初。

不過該準備的都已經準備好,如今京師到處都是舉人士子。既有來應考的,也有沒考上,但得到了同舉人身份的大批士子,他們是要來準備明年春的京師大學堂的入學。

還有許多士子既不來應考也不是來入學,他們只是前來湊個熱鬧,看看這科舉盛況,順便與同道交流交流。如今中原太平,士子們也樂于出來游學走動。

成千上萬的士子的涌入,讓京師這段時間越發的熱鬧起來,帶動著京師的經濟都越發的紅火。

到了乾清殿,劉鈞一時也沒心情理政,干脆便傳旨,讓太監頭前帶路,他挨著前去那十一位懷孕的蒙古妃子那邊坐坐。

這些懷孕的蒙古女子,俱被劉鈞晉封為嬪,分別賜給昭儀昭容等封號,有了二品的品階。這也算是母以子貴,雖然現在還不知道她們生男生女,但在宮里,和普通家庭里也是一樣,生了子女的妾肯定比沒生養的地位高。

劉鈞的突然駕臨,讓這些蒙古嬪妃們十分驚喜。

不過劉鈞很快發現,十一個懷了他孩子的女人,他居然并不能認全。其中清貴妃娜木鐘和清公主馬喀塔是很熟悉的,但其它的女人,卻總覺得有些臉盲,若不是一邊有內務府的太監在旁邊小聲的介紹,他有好些個叫不出名字,或者跟別人搞混。

本以為和她們會難以交流,結果他意外的發現,這些蒙古諸侯之女,居然已經都會說漢話。雖然說的不太流利,但起碼他聽的懂。

這時他又發現了一件事情。她們說的并不是皇帝的家鄉話,也不是明朝皇帝的家鄉話,也不是洛陽讀書音,他們說的是北京話。

嗯。不是后世的北京話,但差不多。

這個時候的北京話,應當叫大都話。

大都話跟后世的北京話很接近,也是北京城幾百年來最通行的話語。

在遼、金、遠等北方草原部族不斷的入侵以及統治下,北方的語言千百年來逐漸的發生了變化。

到了元代時。官方規定以北方話為基礎的大都語音為標準的天下通語。

當年元人占領中國后,開始強行推廣大都話,漢語中大量的加入了蒙古語詞匯,漢語的結構都發了改變,漢語和蒙語同化。

劉鈞這時也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云南、貴州、四川人的語言,跟淮河以北的語言,與大都語極為相近。

其根本原因,就是蒙古人率先把這些地方征服了,然后在這些地方推行的大都話力度最強。

明初曾修訂洪武正韻。是將江淮方言做為官話推行的。不過永樂遷都北京之后,大都話依然流通甚廣。

歷史上,后來滿清入主中原,也大力推行大都話,最終后世的普通話就是以大都話為標準普及開來的。

說起官話,中國地大特博,幅員遼闊,族群眾多,因此語系也眾多。粵語、閩語、客家、吳語等數個大的語系下,還有形形色色的各種方言。

在江西等地。甚至有十里不同言的現象。一個縣里,相隔不遠的兩個鄉鎮,說話可能都完全不同。

北方話和南方話差距更大,就跟外語一樣完全聽不明白。

劉鈞就曾經在接見幾位在地方表現出色的官員。結果他們匯報工作時,說了大半天,劉鈞卻一句沒聽懂。

秦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計量衡,統一文字,對中國的文明進程有突出貢獻。

歷史上。各朝各代的官話都不一樣,各朝也都有標準官話,推出韻書。但一般來說,語言還是難以統一。

讀書人有讀書音,古洛陽音為準。隋唐等朝立都關中,以關中語言為主,明代皇帝出身淮南,便以江淮話為官話推行。

但后來遷都北京,因為大都話在北方的流通最廣,因此其實大都話的影響范圍最大。

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以及云貴川等地,語言都與大都話很近,雖各有些不同,但起碼能相互交流聽明白。

就連如今宮中的這些蒙古女子,學的都是大都話,她們學這些話更有基礎,學起來快。而若是學江淮話,那就很難。

劉鈞坐在那里有些出神。

一時都忘記了與那蒙古嬪妃說話,那嬪妃還以為惹得皇帝不滿,心中不安。

劉鈞已經顧不得她了,他想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帝國這么大,如果連一個通用語都不能推廣普及,這是相當不利的。通用語的作用是極大的,語言和文字一樣,都是一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份。

從大了說,沒有一個普及的通用語,就會導致帝國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往小了說,這也使得百姓交流不便。

大漢要以哪種語為通用語普通話?

北方大都官話還是江淮南京官話,中原官話?

或者粵語、閩語、客家語、吳語、湘語、贛語?

記得有人曾說過,粵語是古漢話保存最好的。不過粵語的流通普及性遠不如北方話,北方話中,肯定又是以大都話普及流通最高。

若選定一種語言推廣普及,一般做法就是要制訂韻書。但以往歷朝的韻書,都是使用漢字反切,這種方式還是有不法的缺點的,音韻難以精準。

難道要推行漢語拼音?

拼音也是音韻的一種,但更精準。尤其是使用字母的話,效果更佳,雖然也不是百分百完美,但起碼比其它各種更強一些。

通用語最大的要求,就是得足夠簡單便捷,這樣才能迅速推廣普及開來。這就跟漢字一樣,同樣需要簡便。

劉鈞甚至覺得,推行通用語,搞漢語拼音的時候,也可以推行下簡體字。

如今的繁體字,確實很不便書寫,筆畫太多。

現在朝廷準備推廣教育,搞初級普及教育,這個時候推行普通話、簡體字,劉鈞認為將大大增強推廣力度。

不過簡體字也不能太簡,適量而行。就好比后世的時候,推行簡體字的時候,曾一度還弄出了二級簡體字,結果那些字簡是簡了,可根本就已經失去了漢字象形字的基礎,根本表達不出意義來。

那些字最后還是沒真正流通開來,只是成了一些簡寫異體字。

簡體字其實也不是憑空而來,應當說簡化漢字由來已久。漢字多最早的甲骨文、金鼎文,再到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漢字是一直處于不斷的變化中。

最古老的漢字是甲骨文,也是筆畫最簡的,但總量過少。在戰國和秦漢時期,漢字形體變動最大,從篆書到隸書,再到楷書,都在這段時期完成。

東漢后期出現的楷書,從此字體穩定下來,這也正是后來把文字稱為漢字的原因。

不過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行書和草書又是隸書的簡化。

在現在正式的楷書字體外,其余也有許多簡體字流通,從漢唐宋明等時代的書法作品中,本就有許多漢字的簡便寫法,這些書寫習慣中的簡寫字,數量還很多,多達數百個。

劉鈞覺得,推行簡體字,能大大降低教育難度,提高識字率,也能增加漢字的書寫效律。不過簡體字也不能亂簡,若是簡化成了后來的朝鮮字、日本字那種樣子,都是圈圈點點的,那其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也就沒了。

在漢以來的歷朝以來已經有書寫簡化習慣的字,可以整理推廣,也可以在這種基礎上,把一些簡便的古字、俗體字、形聲字等等拿來使用。

其目的還是要讓漢書讀書更加簡單,提高識字率和效率。

劉鈞也是反對大量合并漢字的,大量合并沒必要,只是把一些特別復雜的字簡化一點就好。

大漢現在有兩億多人口,雖然有六十萬秀才,幾百萬讀書人,但對于兩億多人口來說,其實識字率并不高。

尤其是那些邊疆之地的土著,識寫漢字的更少。

簡化字不但能夠加強漢字的識字率,還能讓那些邊疆少民土著也迅速的接受漢字。若再全面推廣通用語,那時帝國的向心力凝聚力必然更強。

而要提高識字率和普及通用語,劉鈞覺得推行簡體字和流通最廣的北京話是最佳方案,再給北京話加一個漢語拼音,相信能夠更提高效率。

嗯,對于朝廷來說,效率最重要。(未完待續。)

ps:感謝巴斯、浮云流水1989、dllliin等的支持,謝謝大家,求票票!fff5601211手機用戶請訪問m.piaotian

奇書書迷同時還在看:


上一章  |  明末稱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