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稱雄第547章 京師大學堂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稱雄 >>明末稱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547章 京師大學堂

第547章 京師大學堂


更新時間:2016年03月08日  作者:木子藍色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木子藍色 | 明末稱雄 


“京師大學籌備的如何了,明年二月可否如期開學?”劉鈞詢問新任教務司教務卿。○

教務司是新設機構,從原禮部中分出,主管全國的教育。教務司成立后第一個任務,就是籌辦京師大學。

京師大學,就是明時的國子監。但也不完全是國子監,明代的國子監也是沿用歷朝,是明代的最高學府。不但有北京國子監還有南京國子監,分稱南監北監,國子監一度規模龐大,監生眾多,最多時,人數過萬。

不過到了晚明之時,已不復曾經盛況。

大漢新朝立國,百官也奏請沿設國子監。但劉鈞卻沒同意,明代的國子監學習四書五經,兼習性理大全,并律令、書數等內容。但總體來說,劉鈞對于明國子監的教學方式并不滿意。

做為朝廷的最高學府,劉鈞希望這所學校教出來的都是國家需要的真正人才,而不是一群什么經史磚家。那樣的人,大明太多了,并不需要國家再花費大力去培養一批出來。相反,朝廷現在卻急需要一些真正的基層官員和吏員。

明和以往的朝代一樣,都只管官,不管吏。官是流官,吏卻是世家。所多官員科舉入仕,結果讀了幾十年四書五經,鉆研多年故紙堆,只會做八股,對于庶務,一竅不通。因此,上任之前,便要雇傭多名師爺,到了任上,真正的政事其實也都是交給師爺們處理。

這樣的官員,朝廷要的何用?

劉鈞希望朝廷官員能有更多擔當,更積極辦事,而不只是一群占著位置不拉屎,什么都不懂的人。

因此他才改革了科舉考試,但光是那樣還不夠。

劉鈞絕不會把那些通過科舉的新科進士直接放官,那是對朝廷的不負責任,對地方百姓的不負責任。

劉鈞要讓這些進士們再回爐改造一下。他們會在京師大學進行上任前的專業培訓。還得經過在衙門里的實習期后,才能給他們授官上任。

不過就算劉鈞提升科舉錄取率,但三年三千舉人六百進士,這點人對于如今寵大的帝國來說,也是遠遠不夠的。

而且劉鈞也有個計劃,打算以后吏員,起碼先把那些經制吏,也都由朝廷從科舉中考選出來再培訓出來的士子們出任。

把吏職,從那些地方吏員世家手里奪回來。

不能打破吏員世代相襲的現狀,想改變地方官場。是很難的。

今年是第一次科舉,因此劉鈞也是非常大氣的一次錄五千名鄉試落榜的秀才,等會試過后,劉鈞還打算再錄取所有兩千余名落榜舉人,到時再加上六百進士,都通通送入京師大學進修。

明年新開學的京師大學,第一批就將迎來八千名學生。這八千人,學習兩年之后,就將全都去京畿各部衙做一年吏員。再去地方做一年吏員。

兩年學習,兩年實習后,正式授官上任。

進士會從縣丞、主簿這樣的縣二尹三尹做起,不會直接就任一把手知縣。而那些舉人。則會從鄉長、鎮長、縣典吏做起。

原來明朝時,一個縣,正式官員也就這四個,甚至典吏都只是沒入流。

不過現在劉鈞已經把縣典吏納入了品官范圍之內。并且每縣的六房書吏,也都納入官吏體系。此外還增加了縣法院、縣警察分局、縣教務分局、縣稅務分局等機構,各部門的頭也都算是低級官員。

把吏也都納入國家官員體系。打破過去官吏嚴格的界線,劉鈞認為極有必要。

大漢朝也在縣以下,正式將在全國設立鄉鎮,把國家的管理級別向下一級。打破過去皇權不下縣的傳統,以后朝廷會管到鄉一級。

因此這鄉一級的派出官吏,自然也得納入朝廷管轄,而不是什么鄉村選舉自治什么的。

現在選拔出來的這五千名鄉度落榜秀才們,經過同樣的進修和實習后,擁有實際工作能力的他們,就會成為全國幾千個鄉鎮的基層官員。而且他們還得從鄉鎮的副鎮干起,一步步往上提升,到時全靠他們的考績升降。

劉鈞相信,這些通過科舉出來,又有過專門的培訓學習,還有著中央部衙和省府官衙中實習,有過實際經驗的鄉官們,會更好的替帝國管理好鄉一級。

而將來這些擁有極不錯基礎經驗的鄉官們,可以步步上升到縣級甚至府級省級,這樣一步步從基層上來的官員,肯定會比那些原來的舊官僚更優秀。

縣鄉官和吏,將來都由朝廷選派,也就都成了流官,吏員不再是地方世代相襲,不再是土霸王,這對于吏治,對于朝廷來說,都將是極有助益,雖然這樣做,會大大提升朝廷的管事成本,但劉鈞認為這個成本值得。

以后大漢中央最高學府就是京師大學,甚至將來還會專門開設一些專業的班級,比如律法學院、稅務學院、海關學院等等,這樣專業的部門,就有專業的官員培訓出來,內行管理內行。

在他的設想里,將來大漢的所有吏員,那都要從科舉中選拔出來,但不會再是原來的科舉。

今年的科舉,就是第一步,而京師大學,就是這第二步。

“回陛下,京師大學用的校舍是北監原校舍,就是目前教師和課本還沒有完成。”

原本教務司是打算直接用國子監的老師的,但劉鈞否決了。不能直接沿用國子監的老師,但可以通過考核,選出合適者留用。

“從京畿各部衙中,選一批比較優秀的官員和吏員,用他們來當教師。”

“用京畿部衙里的官吏來當老師?”教務卿大為意外。

劉鈞笑笑,“我們京師大學教的是什么學生?全是科舉選出來的,全是國家未來的官和吏,我們也不需要教什么四書五經,四書五經今后只是京師大學里的選修課,他們主修的是如何做好一名官員,如何做好一名吏,不能講虛的。得實實在在的教他們如何理政處事,如何寫公文,如何辦事等等。”

要達成這樣的要求,不用官吏教,那用什么教?

“陛下,前國子監的監生如何處理?”

國子監最盛時有上萬人,現在雖不復當初規模,可也還是有好幾千人的。不過這里面,有好多人是捐監,許多是過去官吏子弟。

“這樣。舉行一次考試,內容就按此次科舉出題,對其中成績合格者,也錄入京師大學學習。成績不合格者,哪來的回哪去。”

“以后,禁止捐監,京師大學也不許有什么勛貴官員子弟塞進來。能進入京師大學的,必須都是通過科舉考選進來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帝國未來的官吏。”

“等京師大學走上正軌,教務司可以考試在洛陽、金陵、長安也再開設一所大學,用以培養優秀的帝國人才。”

教務卿又問,“那進入京師大學的這些學生。是算官還是吏?”

“在就讀期間,一律只是學生,沒有官身。但每個學生可以給予津貼,實習期間還有實習薪水。進修時成績好的,表現出色的,還能得到獎學金和助學金。這樣吧。設三百個獎學金名額,每年一選,每個每月十塊銀元。助學金設八百個,每個每月五塊銀元。實習期間的薪水,則為該崗位正式薪水的一半吧。”

教務卿連忙將劉鈞的話一字不漏的全都記錄下來。

他本來是禮部的官員,這次被選為正三品的教務卿,也是受寵若驚。

對于教育,劉鈞是很重視的。雖然說大漢這次科舉,參加童生試的人都過了百萬,但大漢兩億多人口,不識字的人更多。

“以后官學也要改一改了,縣學不能是只有考中秀才后才能進學。”劉鈞想了想道,明代的官學,是和科舉掛鉤的,縣學府學,里面都是那些考中的秀才。實際上,縣學并沒有什么真正的教學,生員并不需要常呆在官學,他們只要參加官學里的幾場重要考試就行。大多數時候,生員都是在私人的學院里讀書。

劉鈞希望改變這種狀況,現在朝廷設立了京師大學,把那些選出來的士子統一進行任前培訓實行,那原來的官學模樣,就沒有什么作用了。

“教務司今后要在全國設立分支,各省設教務廳,各府設教務局,縣設教務分局。各縣鄉都要設立學校,但不是過去的那種官學模樣,得改變。朝廷要在全國各鄉都設立小學,分為初小和高小,初小三年,高小三年,初小為免費教學,普及教育。三年初小完,愿意繼續讀、有條件讀的,成績也合格者,升入高小。

縣府則設中學,分為初中和高中,同樣各三年。”

“陛下,這小學和中學,有什么不同嗎?”

“當然有不同,這初小,主要是啟蒙,教會學生識會一定量的字,并教些簡單的算學繪畫等。總之,初小三年畢業,我們不要求他們能考上一個秀才,但他們起碼能識得一兩千字,會些簡單的算術等。”

這是一個極低的要求,但絕大多數的人家,都沒條件送孩子上私塾啟蒙,因為讀書也要給孩子備紙筆,也要給老師準備束脩。甚至很多孩子還得幫家里做事,哪怕五六歲的孩子也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劉鈞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孩子不會做一輩子的睜眼瞎。

三年的初小,朝廷會把小學設到每個鄉,會提供孩子們的午餐,讀書的課本紙筆,提供教師。但也只有提供到這一步了,孩子五歲入學,三年初小后也才八歲。這三年他們在家也做不了多少事情,但如果有機會可以讀三年書,還是免費的,甚至能有頓免費午飯吃,劉鈞相信會有很多家庭愿意孩子去讀書的。

這筆三年免費教育的成本會不少,但劉鈞認為值得。

不過他也只能是盡量勸那些適齡孩子的家長送孩子上完初小,不會強迫義務教育。畢竟這個時代的條件就是如此,三年免費教育已經算是極致了。

但有條件的,還可以讀高小,讀初中讀高中,甚至將來考入金陵大學、洛陽大學、長安大學,甚至是京師大學。

等到條件適合的時候,朝廷甚至都不需要再開科舉,直接以這種學校制度來培育選拔人才。

“陛下如此重視培育民智,圣明!”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于每個大漢帝國的子民來說,受教育都應當是他們的權利,朝廷應當盡量提供百姓受教育的機會。”

教務卿大為感動,皇帝能說出這樣的一番話,這眼光確實非一般人可比。而身為一國之君,不但說出這番話,還要把教育機構單獨分設出來,還要花大價推出三年免費教育,這可就不僅僅是說的好聽而已了。

“陛下,全國都推行三年免費教育嗎?如果每個鄉設一所小學,那全國可是有好幾千個鄉,到時就需要上萬的小學教師,需要許多校舍,如果再給每個孩子提供免費午餐,這開銷就更大了,更不說還得準備那么多課本紙筆什么的。”

“這些你不用擔心,再窮不能窮教育,這是朝廷的職責。朝廷會盡量滿足教務司這邊的開支需要。”

其實只要朝廷能真正的把稅征上來,那么教育這塊的開支雖然會有不少,但若與軍隊等方面的開支來說,只能說是小頭了。而且劉鈞現在的商稅中,可是早就已經開征了教育附加稅的。

這部份稅,如數拔給教務司的話,已經不少了。

大漢要騰飛,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一個連字都不識的人,又能算什么人才,就是人才,也是大打折扣的人才。

如果三年免費教育能真正推廣開來,就算能讓一小部份人完成這三年的免費教育,那也能大大改變未來局面。

將來不管是軍隊招收士官生還是那些工坊招收技術人才,這些受過三年初小教育的人,就會成為最好的備選。

教育是國家的基石啊!劉鈞感嘆著!(未完待續。)

ps:感謝櫟陽樾、拿根棍走天下、山青盈的支持,謝謝!u

,歡迎訪問


上一章  |  明末稱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