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稱雄第502章 新科舉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稱雄 >>明末稱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502章 新科舉

第502章 新科舉


更新時間:2016年02月23日  作者:木子藍色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木子藍色 | 明末稱雄 
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科舉的目的是什么?

取士,也就是選拔官吏,其實只是選拔官員,科舉考出來的人基本不會去做吏員。(起Q筆i屋u)而官員選拔,卻正是國家管理中極重要的一環。畢竟不論什么樣的國家制度,終歸還是需要官員來施行。

自隋開創科舉,到了明朝時,已是鼎盛時期。明朝也是各朝中對科舉最為高度重視的,科舉的方法之嚴密也過了以往歷代。

到了如今,科舉的鼎盛,也造就了明代龐大的讀人群體。

天下此時擁有秀才功名者,就有六十余萬人,擁有舉人功名者,也有兩萬余人。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數字。而要成為一個秀才,得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三道難關,才能進學成為一名秀才。

而天下秀才居然有六十余萬,可想而知,此時讀識字的人該有多少。

而秀才想成為舉人,更難。得通過省提學官舉行的歲考和科考,才能獲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然后參加鄉試,考取舉人。鄉試的錄取率大約三十取一。考中舉人,再進京參加會試,最后還要通過殿試,才能真正成為進士。

不過明代的科舉不同于唐宋時期,唐時主要考貼經墨義,宋朝主考策問。而到了明朝,鄉試、會試頭場都考八股文。

能否考中,都主要取決于八股文的優劣。

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就是以四、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既所謂代圣賢立言。結構還得有一定的程式,字數又還有限制,句法還要求對偶。

八股文就是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有六段。

在這種考試制度下,無數的讀人都把畢生的精力用于研究八股文。

而在劉鈞看來,八股文更像是一個文字游戲。他比做詩填詞,要求更多。而這種選出來的八股高手,對于管理國家。治理地方,有什么作用幫助嗎?

劉鈞覺得沒什么幫助。

官員需要的是哪些能力?

劉鈞認為是領導能力和執行能力。需要的是他們的品德操守,以及個人業務能力。

讀圣賢經典,固然能提升品德操守。但業務能力也得強。明末之時東林黨等自認為君子的那些官員,他們少部份人有節操,大部份人道貌岸然,至于個人業務能力更是幾近于無。

當官需要哪些業務能力?

當官得有文化有知識,連字都不識的人當不了官。沒見識少閱歷。而且這個有知識,還不能僅是熟讀四五經就行。你還得有專業的知識,不會熟通經典,你也還得懂得些數學,知道些地理、天氣,甚至懂些管理,明白些人際關系、公關廣告等這些知識。

還得有組織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判斷力和用人能力等。

而科舉出來的許多官員,往往最缺的就是這些。

用這樣一群人來管理天下,劉鈞覺得很憂傷。

這就好比用一群呆子去指揮軍隊做戰一樣,一竅不通。只會亂拍腦袋,結果不吃敗仗都不可能。

劉鈞的軍隊為何能戰無不勝?拋開裝備和訓練不說,楚軍從來不用外行指導內行是個關鍵。

袁繼咸也是科舉出身的,他對于科舉制度是很維護的,聽說皇帝想要改革科舉,很是擔憂。

看著他那憂心忡忡,欲言又止的樣子,劉鈞不由的搖頭笑了笑,。

“元輔你了不必太擔憂,我也很明白科舉的重大意義,實行了千年的取士制度。一度改革,必然會觸及無數人利益,尤其眼下還是多事之秋,不能一棒子把天下讀人都惹怒了。”

天下的讀人有多少。怎么也有百萬。

若是把識字的都算上,估計得有千萬。

不論是高門大戶還是寒門子弟,無數的人都在盯著科舉這條路呢,千軍萬馬都想要擠獨木橋。

劉鈞若敢突然把這橋拆了,那真是引天下讀人眾怒了。

“朕也知道飯要一口口吃,但有些事情卻得早做考慮謀劃。這一次的科舉還是照以往形式進行。但我也希望有些小小改革,算是探探路。不如就從取消八股策問,改為貼經墨義加策問如何?”劉鈞問袁繼咸。

從隋朝開始的科舉,各朝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

隋文帝時僅有策問,隋煬帝時設十科。而到了唐朝時,考試科目也很多,有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科,到了明代,則只設進士一科。

但除了些特制科目外,不管明經也好進士科也好,考試的主要內容都是儒家經典。

唐朝主要是墨義、口試、貼經、策問和詩賦等,到了宋朝主要考經義、策問、詩賦等。

而到了明代時,便只剩下了經義一門了。

所謂經義,便是圍繞著四五經中的義理展開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揮的作地,那么經義便無所謂個人思想,考生都惟朝廷指定的圣賢是遵。

這就跟考馬列一樣。

墨義則是圍繞經義及注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貼經則有如現代試卷的填空和默寫,考官從經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句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要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系的上下文。

唯有策問還算有點實用價值,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者時事的問題,考生表見解,提出對策,一般范圍也較廣,難道較大。

貼經和墨義比較簡單,經義較難,策問最有價值。

“不用八股?”袁繼咸真的很驚訝,八股是相當難的,無數讀人一輩子都在鉆研這個制藝技能,有些人六七十歲,都考不上秀才。

劉鈞覺得這八股制藝,完全就是一種文字游戲,甚至不如詩詞的價值,起碼詩詞是在創造新的詩詞,代表著自己的思想。而八股文呢?純粹的一個文字游戲而已。

“嗯,朕覺得八股劍走偏鋒,已經走入歧途了,引無數讀人窮經皓,但實際意義何在?”

“陛下,八股文做的好的人,詩詞歌賦自然也沒問題。通過八股制藝考試,能選取最優秀的讀人。”袁繼咸道,八股如此之難,當然只有最聰明的讀人能做的最好。

劉鈞承認這個說法,但他要說的是沒這必要。

“八股也許確實能選出最聰明的讀人,但卻也把無數的讀人引入這個歧途。科舉,需要的是選拔官員,最重要的應當是選拔出優秀,適合做官的士子,而不是科舉這個過程。”

換言之,優秀的官員人選,并不一定需要都是八股高手。

袁繼咸有些迷惑了。

“元輔,這次科舉,我希望不再用八股制藝,而是考墨義、貼經和策問。三者綜合計分,加大策問的分數。甚至我們的墨義、貼經并不只局限于四五經,還可以加入一些其它的學科內容,比如算術、律法、比如一些地理、天氣等生活常識性內容。”

袁繼咸更加迷茫了,這還是科舉嗎?

科舉不考儒家經典,圣賢之言,考算術律法地理天文?還考生活常識?

“元輔,我們要選的是合適的官員人選,而不是經典大家,儒學宗師。”

想了想,袁強咸勉強接受了,畢竟科舉還是科舉,朝廷還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的。

只要這一點不變,那么天下讀人雖有不滿,也還是會接受的。

不過劉鈞下一句話,就讓袁繼咸無法淡定了。

“科舉考試過后,朕準備再舉行一場考試,專門選拔吏員。選拔出人選后,再給他們集中培訓,然后分派各地。或許可以改個名字,就叫公務員考試。以后經制吏都自考選出,甚至可以考慮,如果表現優異,那么兩任考滿后,可以晉級入流,授予官品,任官理政。”

這是真的驚到袁繼咸了,雖然說官吏官吏,但事實上官和吏是嚴格區分,界線分明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甚至官為流,吏稱為濁流,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吏有多種,其中有一種是經制吏,也就是有朝廷正式編制的吏員,一般數目不多。但就算是這些經制吏,一旦為吏,基本上也就不可能再為官了。哪怕在吏的任上干的再好,也是一輩子的吏。

吏和官之間的那道壁壘,是極其森嚴的。

而現在,皇帝居然準備通過考試來選拔吏員,甚至打算打破這道千百年來的壁壘,讓做的好的吏員升為官。

那如此一來,豈是公務員考試,跟科舉考試有什么區別?

面對輔的疑問,劉鈞笑了笑。

有什么區別?當然有區別,劉鈞的長期計劃里,就有一項是準備等以后公務員考試成熟后,等這批新的公務員成長起來,有了一定數量好,就要用他們來淘汰那些雖然通過科舉出身入仕,但根本不會做官的庸官,那些貪官,那些呆子們。

將來,他還要建立全新的學校制度,學校不再只是那些有功名的士子們寄名和考試的地方,而將是寄育人和取才合為一體。再通過公務員考試,選拔人才。

將來的官員,都得從最底層的吏做起,想一朝中舉,就做知縣,絕不可能。(未完待續。)

地一下云.來.閣即可獲得觀.手機用戶請訪問.piatian


上一章  |  明末稱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