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稱雄第469章 合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稱雄 >>明末稱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469章 合圍

第469章 合圍


更新時間:2016年02月10日  作者:木子藍色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木子藍色 | 明末稱雄 
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灤河,清軍老營。()●⌒,

劉鈞率部到達的時候,張國棟早已經將營地拿下,營地里千余留守的清軍被一舉殲滅,無一逃脫。

隔著灤河,劉鈞眺望著對岸。

“跨過灤河,前面就是被我們圍堵住的清虜。反擊的時候到了,大漢帝國的勇士們,讓我們一起,殲滅這些來犯的韃虜,將這片土地重新收復,建設成美麗的燕北省。”

劉鈞對著身旁的御前侍衛劉成功道,“吹響前進的號角,渡河!”

整整五萬漢軍,開始渡河,出其不意的從清軍的東北面包抄合圍。

“韃子一定會大吃一驚的,他們會震驚我們神兵天降。”張國棟大笑著道,他率領的先鋒騎兵輕而易舉的殲滅了這里的這支留守清軍,連帶著他們好不容易征集到的那點糧草也直接奪取了。而且這一戰的消息還沒有泄露出去,起碼現在還沒有。

對于這次行動,劉鈞不但騙了清軍,甚至連朝中的眾臣一起騙了。從一開始,劉鈞就已經打定了主意,要給這次貪婪無恥的清軍一個痛擊,對付這種趁火打劫的人,你越是退讓,只會讓他們越發的得寸進尺,你退的再多,只會讓他們以為你軟弱可欺。

對付這種敵人,只有狠狠的回擊,才能讓他們知難而退。

而且通過各種情報的匯總分析,劉鈞也很有信心打贏這場反擊戰,他對于京畿一帶的控制還是很強的,京畿一帶匯集了不下三十萬精銳大軍,劉鈞有足夠的兵力可以抽出一支兵馬來行動,而不用擔心京師不穩。

漢軍是主場作戰,不論是士氣、裝備還是補給以及兵力來說,都全面占據優勢。清軍不過是虛張聲勢,實則內部種種不穩。所謂的十幾萬大軍,不用打都已經處于崩潰的邊緣。

這么好的機會,劉鈞豈會錯過。

為了穩妥起見。也為了更好的一舉擊跨清軍,劉鈞沒有直接讓燕北一線反擊。那樣的反擊,能贏,但很難全勝。劉鈞的胃口很大。他想要徹底的痛擊這支清軍。

為了麻痹清軍,劉鈞既沒讓燕北的漢軍發起反擊,也沒有調京師的兵馬。劉鈞甚至沒有讓京師的官員百姓知道他已經離了京,現在,京師的許多百姓還都認為他們的皇帝眼下還在紫禁宮城里面呢。

實際上。數天前,劉鈞就已經悄悄離開了京師,沒帶侍衛親軍沒帶禁衛軍,只帶著數名大將悄然離京,到了天津后坐船到了山海關。

劉鈞現在所帶的五萬大軍,是由山海關和寧遠一帶的漢軍,以及北洋和登萊、旅順幾鎮抽調來的部隊組成,整整五萬精銳,行動隱秘。

他們走遼西古道,沿青龍水走的無終古道。繞到了灤河的后方,然后向已經深入到潮河一帶的清軍包抄過來。

潮河畔。

“昨天補給就應當到了,可到現在也還沒有來。事情有些不對勁。”吳三桂站在自己的帳內心神不寧。

祖大壽一身戎衣,手按腰間的長刀,他已經好長時間都沒解過甲了。哪怕是在自己的營中,他身邊也起碼要帶上二百家丁。

他總感覺多鐸他們不對勁,懷疑他們要出賣他們。

“不對勁的地方太多了,長城關上的漢軍冷靜的不像話,不論怎么挑釁,都沒有半點回應。而他們的韃子自己還在鬧內訌。豪格已經打點好了行裝,他命令自己率領的五萬人馬撤回遼西,還給我們傳令,讓我們也隨著撤退。”

“可他娘的多鐸和阿濟格卻下令繼續緊守此地。甚至還反過來命令豪格手下的兩黃旗以及蒙漢軍旗的人馬也留下,我聽說現在兩黃旗和不少蒙漢旗的兵馬都選擇了留下,豪格氣的要死,一怒之下帶著他剩下的三萬人要立即撤離。看來誰都擋不住了,他娘的,這樣一來。咱們一下子就少了正藍旗的三萬人馬。”

吳三桂在帳中踱著步,喃喃的道,“不對勁,非常不對勁。長城上的守軍反應也太他媽的淡定了一些,還有補給也兩天沒來了,我總感覺要出事。”

“能出什么事,多鐸不是說他的探子都一直盯著關寧、燕北一線的漢軍嗎,真要劉繼業有動靜,大不了我們到時撤退就是。他劉繼業總不能飛到我們后面去吧!”

吳三桂感覺心神不安,他試探著對舅父道,“要不我們跟豪格一起撤回遼西吧。”

“那你還不如說我們再投降劉繼業。”祖大壽拒絕外甥的提議,“你知道的,豪格雖是輔政王,可在清廷也只是個被排擠的,要不然這次西征也不會是他來了。多鐸和阿濟格可是多爾袞的兄弟,如今清廷里多爾袞才是說話最算話的那個,說不定哪天,多爾袞就也跟劉繼業一樣篡位稱帝了,咱們現在跟著豪格撤退,這不是自尋死路?”

多鐸最后勸了豪格一回,讓他留下來,并聲稱劉鈞不過是在虛張聲勢,他一定會退讓的,到時他們就能拿到大清想要的結果,然后撤退回去。

但豪格對多鐸的這番自信,嗤之以鼻,頭也不回的上馬,帶著他的三萬人馬離開了潮河大營,向東北方向撤退。

多鐸看著豪格率部頭也不回的離開,氣的跳腳,沖著豪格的背影痛聲大罵。

攻占了承德的清軍老營后,劉鈞率領部隊如張開雙翅的九頭鳥,向南撲來。一路之上,沿著河谷前進,這里雖然一直為蒙古人占據,是喀喇沁旗的地盤,可實際上這里算不上草原,遍地山丘,滿是溝谷,樹林密布,道路難行。

喀喇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遠的時代,喀喇沁王的遠祖是成吉思汗的勛臣者勒篾,屬烏梁海氏。烏梁海氏,是近代蒙古喀喇沁民族的著名大姓,同時也是蒙古族歷史中的一個古老悠久的氏族稱號。烏梁海在古代歷史典籍中,也被譯寫為:“兀良哈兀良孩兀良海兀良罕”等等,音譯字樣雖不相同,其實內容相同,都是對烏梁海一詞的譯寫。

其實喀喇沁的先祖并不是世代居于燕北的土著。

他們的先祖其實是游牧于歐亞草原,在后世伊朗境內的烏古思人。

相傳,。烏古思人的首領烏古思生有六子,其六子又各有四子。從烏古思諸子中繁衍出二十四個支系,哈刺赤部就是其中支系之一。后來,哈刺赤部遷徙到了阿姆河以南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強大部族,與當地的其他一些游牧部落統稱為欽察人,他們共同形成了一個實力強大的欽察部落聯盟。

到了成吉思汗蒙古帝國時期,當時在中亞地區的康里、欽察各部先后歸附蒙古帝國。1221年,成吉思汗命幼子拖雷西征呼羅珊(阿姆河以南地區。包含現土庫曼斯坦、伊朗、阿富汗北部等地區)時,拖雷就把居住在哥疾寧的哈刺赤人征入蒙古軍隊,他們英勇善戰,被稱為欽察軍。后來這些人又被帶回到蒙古草原本部,奉命在成吉思汗汗廷的怯薛軍里服務,最初的哈刺赤就是由這些人組成,這就是喀喇沁部祖先的來歷。

到了元代時,由喀喇沁人組成的欽察軍已多達萬人,喀喇沁人為元朝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立下汗馬功勞。駐防漠北。

明朝建立,蒙古人退居漠北,喀喇沁軍和他們的家屬以及喀喇沁牧民也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強大的部族,就稱為喀喇沁部,他們當時仍居于漠北地區。

土木堡之役,明損失數十萬精銳,此后被迫放棄了之前所占領的漠南地區,全面退守長城以南。

喀喇沁后來與阿速部進入河套地區,成為河套的新主宰。后來衛拉特部也進入河套,蒙古各部經歷了三十年的混戰后。達延汗終于再度控制了蒙古諸部,并正式將蒙古劃分為左右翼六萬戶。其中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為右翼三萬戶,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為左翼三萬戶。

后來右翼三萬戶叛亂,達延汗親自率兵討伐右翼。經歷數場大戰,平定了叛亂。平亂之后,達延汗將右翼三萬戶分封給自己的子孫,從此,右翼的喀喇沁部也成為了黃金家族的世襲領地和屬民。

這一時期,喀喇沁部已經從鄂爾多斯地區遷出。駐牧于宣府、張家口、獨石口邊外,并逐漸向東深入到了兀良哈三衛的駐牧地域。

后來兀良哈中的朵顏衛在其首領帶領下舉部歸附喀喇沁部,奉喀喇沁部首領為自己的領袖。

到了林丹汗時期,后金崛起,明朝進一步衰弱,而林丹汗妄想武力兼并統一漠南各部,結果導致漠南各部紛紛歸附后金。

喀喇沁部地處右翼蒙古的前沿,以前與林丹汗素來有矛盾,雙方矛盾一觸即發,喀喇沁部此后多次遭遇林丹汗的數次進攻,好幾次兵力林丹汗調兵十萬以上,最終喀喇沁部族軍大部潰散,一部分逃入明邊內躲避,一部分被林丹汗俘虜。

喀喇沁黃金家族首領和所擁有的人口因大多在察哈爾的兼并戰爭中被殺被虜而所剩無幾。喀喇沁內的兀良哈人所屬部民沒有參加艾不哈之戰,在長昂子色棱和孫蘇布地塔布囊率領下歸附后金,因而保存了實力,他們不久之后便參加了后金對林丹汗的戰爭。

原來幸免于難的喀喇沁部黃金家族臺吉和部民大部分被后金編入蒙古八旗而分離出去。這樣,色棱和蘇布地塔布囊就繼續沿用了原宗主部“喀喇沁”這一名稱。

喀喇沁部領導權由黃金家族徹底轉入到兀良哈人手中,兀良哈人成為喀喇沁部的新領主。這也標志著新的喀喇沁部落是由兀良哈人為主體重新組成的。

“這么說,如今的這些喀喇沁人,已經不是真正的喀喇沁人,也不再是黃金家族統領了。”劉鈞對于喀喇沁部很上心,因為他新設立的燕北省,如今就是喀喇沁人的地盤。

“如今的喀喇沁部,實際上是兀良哈人。”

兀良哈,明初時又稱朵顏三衛。明初,元亡,漠北蒙古分為三部,兀良哈部、瓦剌部、韃靼部。

不管這些蒙古人曾經是多么的狡詐貪婪,但如今,這些蒙古人終究還是沒落了。

劉鈞大軍所經之處,到處是一片殘破,看不到牧民,看不到帳篷牛羊。夾雜在漢清兩大勢力之間,他們的日子并不好過。

不過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

這些蒙古人早年也受明之招降,向明稱降納貢,尋求互市。可暗地里,又經常劫掠邊關,無惡不作。

畏威懷德,劉鈞不由的再次想到這句話。

好在劉鈞的這次出兵準備充分,每個士兵都帶了干糧袋,有肉干也有炒米炒面甚至有光餅鍋盔這些易保存的干糧。后面還有輜重營的糧車,攜帶著全軍充足的糧草。

要不然,現在這遍地的荒涼,還真是個大麻煩。

“陛下,豪格帶著三萬兵馬正向這邊開來。”

一隊輕騎飛馳而至,帶來最新的軍情。

接到這個消息,劉鈞有些意外,難道清軍已經發現了他們的動靜。

“好像豪格與多鐸發生了爭吵,兩人為進退之事鬧了矛盾,最終豪格下令撤退,而多鐸下令留守,最終有三萬余人隨豪格撤離。”

張國棟一聽這消息,不由的高興起來,“陛下,意外的收獲啊,清虜內訌,豪格帶著三萬人脫離大部,咱們正好先干掉他再說。”

劉鈞也點了點頭,這確實是個意外的驚喜。

豪格率領的部隊一路沿來時的路原路返回,部隊撤離時有些士氣低落。

鰲拜騎著馬跟在豪格的旁邊,他是正黃旗的,代旗主阿濟格下令讓他率部留下,但最終鰲拜卻沒有留下,他選擇了跟隨豪格一起撤退。跟他同樣選擇的兩黃旗人并不少,雖然如今多爾袞兄弟得勢,可他們并不肯信服。

“王爺,我們就這樣走了,合適嗎?”

“難道我們要繼續留下來,為多鐸那個蠢貨的錯誤決定付帳。拖的越久,我們越不利,我敢肯定,劉繼業肯定已經將我們的虛實瞧的清清楚楚,只有多鐸那個蠢貨,卻跟輸紅了眼的賭徒一樣不肯罷休。”

鰲拜想了想,問,“萬一我們一走,那他們豈不是更加不利?若是劉繼業就此出兵反擊,那?”

豪格望著前方,嘆了一聲,“如果真的那樣,那我們起碼還為大清保留了三萬人馬。”

話音剛落,晴空突然一聲霹靂震響,響徹山間,在山谷里回蕩。

許多清軍紛紛抬頭,“大晴天的,怎么卻打起了響雷?”(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明末稱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