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稱雄第300章 有人要虎口奪食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稱雄 >>明末稱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300章 有人要虎口奪食

第300章 有人要虎口奪食


更新時間:2015年12月30日  作者:木子藍色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木子藍色 | 明末稱雄 


與劉僑談了許久,劉鈞也對京中的朝局有了更清楚的認識。FqXsW…。…

“皇上還在等你入宮覲見,我就不多留了,有空來府上吃頓飯,我們再談談。”劉僑望著侄子道,朝中局勢越的復雜起來,此時不論從哪方面,他們叔侄兩個都應當更加的親密一些才是。

送走了劉僑,劉鈞回到皇上御賜的鎮南侯府里。偌大的侯府里,如今只住了兄弟劉鍵一人,在年初的會試中,他同樣中取,成了新科進士。他的名次并不低,也是二甲賜進士出身。因為有劉鈞的關系,他也成了庶吉士進了翰林院。

知道劉鈞回了京,他早早回來,兄弟倆做一起聊了會,然后吃了頓便飯。

親兵捧來蟒袍玉帶,伺候他更衣。

劉鍵見劉鈞不肯脫掉麻衣,小聲問,“二哥,你入宮見圣,穿這身孝衣合適嗎?”

“這有什么不合適的。”

“白麻網巾總要換下才好,畢竟會露在紗帽外面,陛見時被皇上看到,是為不敬啊。”

劉鈞卻揮揮手,“看到也沒什么,國家以孝治天下,皇上也不能說什么。”

白孝衣白麻網巾穿在蟒盤玉帶里面,劉鈞就這樣直接入宮陛見。依然是王之心前來接他,兩人并排騎著馬,在大隊禁衛的護衛下前往皇宮。

王之心是曹化淳的干兒子,大明的太監算是歷朝中最龐大權利也最大的一群太監,屢屢出現權宦,說到底就是皇帝對朝廷控制力不足,只得重用這些身邊的太監。而太監一旦得到權力,往往又無監督,加之又多沒有良好的道觀觀和自控力,最終就會**失控,加之文官們向來對他們沒好感,不出事也要攻擊,出事了還要踩幾腳。便得明朝的太監向來名聲不好。

太監們在宮里相互依靠,通過收干兒子來穩固自己的實力,甚至等老了,也有接班人。保自己安養晚年。曹化淳老了,也并不戀棧不去,數次主動乞病歸鄉,今年終于去了南京養老,但也還兼了南京守備太監一職。

京師這邊。王承恩接了司禮監掌印太監,下面另有四位秉筆太監,但他依然掌握著批紅審核大權。王之心則接了東廠提督之職,雖然權力要次于王之恩,也算是宮中太監中的新貴人物了。

劉鈞看著王之心,一個很高大魁梧的太監,長的很健壯,皮膚微黑,高鼻子,讓人覺得他可能有些混血。他穿著大紅的蟒袍。披著一件大披風,很是威風。據他從劉僑那得到的情報,這個太監最是好財,在京中的太監中,他也是最有錢之人,據說家財不下百萬兩銀子。不過這人辦事能力不錯,很得曹化淳和崇禎的看重,甚至今年他的子侄還得到了世襲武職的賞賜。

“勞煩王公公辛苦了。”一面說,劉鈞一面隨手遞過去一張銀票。

王之心笑著接下,飛快的掃了一眼。

四海銀行的見票即兌的全國通兌五萬塊銀元兌票。王之心臉上的笑容更熱切了,鎮南侯出身果然爽快,之前他就收過好幾次劉鈞派人送去的錢財,可這次一下子五萬塊。還是讓他非常高興。

“侯爺,您這就太見外了。FqsW.OM”王之心道,“干爹去南京前就仔細交待過我,以后侯爺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一定會認真好的,哪需要這個。”

“公公何必跟我見外?原來曹公公在京時。該有的孝敬,我一分也不會您的。我比較喜歡交朋友,王公公當不會不給這面子吧?”

“侯爺爽快人,這朋友我交定了,以后侯爺有事盡管吩咐。”

盡管朝臣交給內宦屬于大罪,可如今這大明天下,哪個有點權勢之人,跟宮內沒關系?就算是東林甚至是那些后起的復社,都相當聰明的知道結交內宦為助力。

王之心帶著劉鈞一路到達御花園,劉鈞本以為皇上會在御書房見他,卻沒料到來了這里。一處優美的荷塘中,有曲折的路直退塘中心的水榭小亭。

“陛下,鎮南侯求見。”

亭中,崇禎正與十余名朝廷重臣一起吃著西瓜,觀賞著池中的金魚。

新的輔周延儒、次輔吳甡,另外還有倪元路等四名輔臣,此外還有吏部尚書鄭三俊、兵部尚書傅宗龍、都御史劉宗周等九卿重臣也全在。

“臣拜見陛下。”

崇禎起身上前,親自攙扶起劉鈞。

他上下打量著劉鈞,“慈燁,轉眼大半年不見,你清瘦了一些。”這時他看到劉鈞蟒袍中的麻衣,“節哀順變。”

“臣違旨入京,還請陛下降罪。”

“百善孝為先,國家以孝治天下,侯爺對兩位老師如此至孝,為父豈會降罪,只感到欣慰。朕在宮中,也接連收到遼南捷報,你出征以來,接連攻破金復蓋諸州,殲滅韃虜數千,解救我大明百姓二十余萬,勞苦功高,忠勤可嘉。”

崇禎給劉鈞賜坐。

周延儒問劉鈞,“侯爺入遼之后一路凱歌高奏,連奪數州之地,形勢喜人,只是為何又不戰而棄守蓋復二州,又退回金州呢?為何不趁勝北進?”

劉鈞抬頭看了眼周延儒,朗聲道,“回輔大人,統兵作戰最重要的就是知已知彼,明白形勢。絕不能為一時之勝利而輕敵大意,也不能為一時之敗而氣餒惶惶。某率兵入遼趁敵不備,連破蓋復等地,確實可喜,但并不表示我們就能無視建虜。”

“作戰,當以保存自己的情況下再求殺敵滅虜,如此,才能長遠,輔大人你說是嗎?”

周延儒微微一笑,“我只是覺得錯失一個擴大勝果的大好機會了。”

“上次金復蓋之勝,正如一拳打中無備之敵人,雖勝,可拳已用老。適時收回拳頭,不是消極避戰,而是為了積蓄力量,再打出第二次重拳。目下,我征遼將士正在掃蕩遼東沿海諸島的韃虜,等蕩平沿海外,下階段就將再登6掃蕩金州至鴨綠江沿岸地區。”

“飯要一口口吃。仗也要一步步打。積小勝,也能為大勝。”

這時吳甡開口了,“侯爺說的很有道理,打仗。還得由侯爺這樣戰陣經驗豐富之將帥指揮,我等這般遠在京師又不懂戰陣的外行,就不瞎指揮了。我們做好后勤補給,籌措好糧餉就好了。”

他這話一出,周延儒臉色難看了幾分。吳甡那番話像是在說自己。可實際上卻是在指責周延儒外行插手內行,瞎指揮。

可在皇帝面前,他也不好怒,只得一口氣憋在心里。但對吳甡卻越的不滿了,自他們入閣以來,這吳甡就處處的跟他對著干。

吳甡繼續道,“聽說侯爺此次攻遼,取得如此驕人戰績,皆因憑借西洋火炮之利?據說是侯爺上次東南海上破紅夷之時所得巨艦大炮,那些火炮遠朝廷的紅夷大炮?”

劉鈞笑了笑。他就知道朝廷肯定會打這些火炮的主意。

“朝廷現今所鑄之炮,主要有三種,紅夷大炮、佛郎機炮和將軍炮,這三種炮,紅夷大炮因得自荷蘭人商船沉船上,因之命名紅夷。朝廷所鑄三千斤紅夷炮,其實相當于荷蘭等國之十二磅左右長炮。而西洋各國如今的戰艦上,已經普通使用十八磅甚至是二十四磅乃至于三十二磅的大炮,重達五六千斤,射程更大更遠。”

劉鈞向著崇禎等人解釋了一下如今各國火炮種類以及口徑規模等。聽的崇禎等人大為驚嘆。

“蓋州城墻用炮只轟了片刻就倒塌了?”吳甡等驚嘆道,他們之前聽到報告,說新式火炮之犀利,都還不太相信。以為是夸張之語。可現在看來,都是真的。

“如此利器,當給寧錦兵馬裝備。”兵部尚書傅宗龍立即道。

崇禎望向劉鈞,“繼業,你手里有多少這種火炮?可否移交一些給寧錦兵馬?”

“回陛下,臣手中繳獲自夷人的長炮并不多。而且這種長炮極其沉重,只適合裝備艦船之上作戰,并不適合6上運輸,也不適合于守城作戰。因為這種炮彈道直平,長于攻城而拙于守城。”

“這樣啊!”崇禎拖著著聲音,但明顯并不接受劉鈞的說法。很顯然,在他看來,劉鈞是舍不得拿出這種火炮來了。還不等他在想用什么辦法讓劉鈞分出一些大炮來,劉鈞又說話了。

“陛下,臣以為長炮不適合裝備寧錦兵馬,但臣手里還有一種得至西洋人的大炮,很適合寧錦軍。這種火炮更加輕便,但卻能射更大的炮彈。比如十寸口徑的攻城大臼炮,配上炮車不過兩千來斤,但卻能將一百斤重的石彈投射一千七百步遠,能夠直接在三里多外的距離,攻擊到城池之中。”

“真有如此厲害之物?”崇禎忍不住驚呼。

一千七百多步的射程,能投一百多斤重的石彈,但大炮卻僅重兩千來斤,就算對火炮不算在行的崇禎和一眾重臣,也都明顯感覺到這種大臼炮似乎更好了。那些長炮動不動五六千斤,移動會十分不變,可兩千多斤的距離,比現在朝廷的紅夷大炮還要輕便,有五六匹馬就能拉的跑。

“這種臼炮你有多少?”傅宗龍急問。

“這種炮我手里倒有幾門,我可以給寧錦拔兩門。”

“兩門太少了。”

劉鈞笑笑,“其實這種炮倒也不復雜,如果有足夠的材料,再給我些時間,我當能仿制幾門,但威力可能稍弱。”

“需要什么材料,馬上讓工部拔給你,威力弱些也不要緊,多造一些。”崇禎立即下令。

得了幾門大臼炮,一群人還不滿足,“還有其它什么厲害的火器嗎?”

“臣可以從軍中拔出一些佛郎機以及滅虜、虎蹲等炮。”

“只有這些小炮嗎?”傅宗龍有些不滿足。

劉鈞道,“佛郎機等炮雖小,可適合近戰,尤其是射散彈,殺傷力很強。而且這種火炮輕便,適合機動運輸。也不需要特別培訓炮手,精確度要求也不高,實是殺敵利器。某當初中原剿匪,正是憑此等火器,大破流匪。”

反正不管他們怎么說,劉鈞也頂多給些虎蹲佛郎機給關寧軍,再多加幾門臼炮,想要新式的加農炮和榴彈炮、霰榴彈等,想都別想。

而且這種炮對于炮手要求很高,給了他們炮,沒有好的炮手也是白搭。況且,關寧軍主要是守城,要那些加農炮干嘛。萬一落到清軍手里,憑白給自己添堵。而且火炮這種利器,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而他相信,寧錦還沒有人懂得如何良好的運用火炮。

就跟二次鴉片戰爭時一樣,當時虎門等廣東各地沿海炮臺裝備數千門火炮,可面對海上的英**艦時,往往根本沒有瞄準,只是胡亂的把炮彈都打出去就算了事,純粹是浪費炮彈。

虎蹲炮等給他們一些倒無所謂,反正一點不出血是不可能的。而如今九頭鳥的炮兵已經基本上可以淘汰虎蹲等小炮了。

“繼業,如今你控制著遼南金州,還控制了渤海灣沿岸各島,手里又有一支強大的水師,朝廷呢有一個新計劃,打算從海上運送糧草到寧遠,希望由你派戰船護航,你看有問題嗎?”

朝廷如今調集十幾萬軍隊入遼,而糧草都需要自關內轉運,從6路運糧往寧錦,實在是太遙遠了,運的少還慢。

“海運糧草,是李卿去世前上的最后一道奏折。”崇禎說道。

從山東海運糧草到寧錦,并不是什么創舉,當年李長庚還在朝為戶部尚書的時候,就曾經主持從海上運糧餉去遼東。

現在朝廷很多運往關外的糧草其實都是從東南轉而來,先運到京師,再運往寧錦。李長庚去世前再次奏請,直接把東南的糧食運往山東登州,然后從那里船運出海,在北洋水師的護衛之下,從海上直接運往寧遠。省時省力還節省錢糧。

對這個任務,劉鈞沒有拒絕的接下了。

崇禎親自給劉鈞拿了一片西瓜,這番動作,讓周延儒吳甡等重臣都看在眼里,都意識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皇帝對于這位義子的恩寵,遠于他們的想象。梅李二輔臣離世,鎮南海不但沒失勢,反而越的得寵了。

“皇后和太子他們知道你回來,也等著見你呢。你先去拜見皇后和太子他們,一會留在宮里咱們一家吃頓團圓飯,在京里好好休息幾天再回遼南去。遼南幾萬大軍還等著你主持呢,朕就不多留你。”

劉鈞聽了只得點頭,有太監過來,他便告辭離開,去拜見皇后和太子。(未完待續。)

新書、、、、、、、、、、、


上一章  |  明末稱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