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第七章:明定國是(合并發布)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章:明定國是(合并發布)

第七章:明定國是(合并發布)


更新時間:2017年02月06日  作者:幾字微言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幾字微言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聽朱慈烺說要搞大新聞,大家一下子表情鄭重了起來。

朱慈烺繼續道:“此前遠征公司遠渡重洋,先期去了日本,重啟了貿易大門。日本幕府將軍表達了對中華的渴望。朕想了想,打算開展外事訪問。第一站訪問朝鮮,第二站看情況,當然應該沒什么大問題,會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

朱慈烺說罷,大家大眼對小眼,都沉默了。

也許是被朱慈烺的突襲襲擊弄了很多回,大家眼下都已經有了免疫力。

至少,沒有弄一個什么全場嘩然,驚訝得紛紛反對。

朱慈烺從來不是個開玩笑的人。既然朱慈烺已經有這個打算,并且嚴密的計劃了下來,那么……

絕大多數時候,作為人臣,他們只有乖乖執行的份兒。更何況,皇帝陛下眼下威望隆重,要做一個國事訪問,不管是為了帝國還是自己貪玩,他們似乎都找不到反對的理由……

更何況,看朱慈烺的模樣,大家甚至反而有些期待皇帝陛下接下來的話語會讓他們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明白這一場國事訪問有多大的好處。

要知道,往往著急著反對皇帝陛下的人,最終的結果都是恍然大悟明白朱慈烺的厲害。

最終還是李邦華打破了沉默,作為首相,他也許是唯一一個有本事可以阻攔的人。

他沉吟了稍許,心中悄然有了定計:“陛下,外事固然是國務之中重要一環。然則,以小邦之名,應是外邦先來我大明中華之地朝拜參禮才是。豈有我天朝上邦一國之君輕易外出的道理。這般隆恩,以朝鮮日本國之福緣,恐怕還承擔不起呀。”

眾人一聽,頓時紛紛頷首。

李邦華這話在后世看來是自大自傲,可只要稍稍想一想大明帝國的強盛與威名,就能理解這一點。

況且,對比大明與日本、朝鮮的關系也可以換個比喻。就仿佛后世的美帝與小弟菲律賓、澳大利亞這種國家,名曰盟國,實際上還是有遠近親疏,孰輕孰重之問題的。就仿佛美國總統川普救治,肯定是他國元首主動恭賀,亦或者謀求國事訪問獲得支持。而不是反過來,澳大利亞上下還未反應,川普反而就跑去了澳洲國事訪問。

哪怕是有再重要的事情,也肯定是得人家正兒八經恭恭敬敬地邀請皇帝陛下對自己的宗藩國進行國事訪問,然后朱慈烺再體面地過去。

李邦華的理由很是讓人信服,朱慈烺笑了笑,也覺得是妥帖。

但緊接著,李邦華便話鋒一轉,道:“更何況,眼下國中政務繁忙。還是請陛下待兩國君主先行朝貢恭請陛下訪問以后,再來談論此事吧。”

如果說,前者還是將大明捧著,將朱慈烺往好里說,后者,便是切切實實無法繞開的問題。朱慈烺心中感慨了一下姜還是老的辣,一個拖字訣,有理有據,讓人信服。

國務繁忙可不是簡單幾句話可以交代清楚的,朱慈烺遠在遼東,已經讓朝中政務處理不得不暫緩。要是朱慈烺再跑到海外去,那可真是音訊全無。一個奏章若是要等上一年半載,這帝國的發展就得停擺了。

對于這一點,朝臣們的體會可就比還未怎么接觸過的外事工作理解深刻許多。

能出現在這里的官員,自然都是高級官員,手中許多事情唯一的審批權就只在朱慈烺的手中。

皇帝陛下不批準,他們的事情就無法干。

盡管,朱慈烺已經下放了一定的審批權限,李邦華作為帝國首相,亦是可以對大多數的事情進行決斷。但涉及重大事情,沒有朱慈烺點頭,依舊無法辦理。

甚至,有一些百年大計,若是沒有朱慈烺親力關注,就連實際承辦的大臣們心中也沒有底。

比如這教育總署就極其關切這一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事情,非十年之功見不得效果。至于十年的時間,已經足夠一個部門迎來第三任長官了。那個時候,功勞是別人的,中間做事的過程里有什么過程是自己的。若是沒有皇帝陛下知曉,明白功過,力挺一切,朱之瑜等人也是不免心中惴惴。

說起這一點,朝臣們盡皆顯得感慨深處,議論紛紛。

“遼東大勝,這是極喜慶的事情。到時候盛典禮部、太常寺這幾天都忙得頭暈眼花呢。再加上一個國務訪問,禮部上下人手可就要夠不上了。”

“戰后論功行賞,樞密院也是忙得一頭包呢。”

“還有遼東戰后恢復建制的問題,一省官員人事調配,州縣劃分,具是忙碌的時候。從巡撫到知縣,這具是要陛下過問首肯才行呀……”

眼見大家叫屈,朱慈烺雖然知道沒人說埋怨怪罪他,可話里話外,顯然也就是那意思。大家眼巴巴看著朱慈烺,還真是生怕朱慈烺跑了一樣。

朱慈烺無奈地拍拍手,讓大家冷靜下來,目光落在自己的身上,道:“這一點,朕也的確深思過,故而,這一回,便是要來解決這一點問題。”

說罷,朱慈烺拿出了一本白皮筆記本。

白皮筆記本之上,赫然寫著四個碩大的字:“明定國是”

是國是,而不是國事。工于文字的朝臣們迅速理會了這一點的含義。

“國是”則指國家大計,國家的指導方針、理論基礎、方針政策。也就是說,朱慈烺眼下要打算將未來國家的發展方向,國務的指導方針等等一切基礎性根基確定清楚。

換句話說,對于眼下大明帝國的政務運行,朱慈烺其實是頗為有些瞧不上眼的。

雖然平心而論,眼下大明的治政已經比起過往強出了許多。但貨比貨得扔,人比人得死。朱慈烺可不是什么沒見識的小朋友。

這位皇帝陛下來自后世,眼光自然超乎尋常。

別看各部官員對于本職工作都是盡心盡力,教育總署與禮部用心學校建設,工部發展科技,各部各司其職,亦是都有一番雄心試圖做出一番事業。

但在朱慈烺看來,這里卻有一個慘不忍睹的地方。

那就是……太亂了。

李邦華為一國首相,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調停各方發展計劃的沖突。也就是說,帝國的發展大計是很有些隨意,沒有統一規劃,科學調研的。

再細致一點,各部對于自己的本職工作提出了新的項目,比如增設學校,比如興修道路,這些都是可喜可賀之事。然則,提出了方案還只是第一步,繼續執行下去還得調配人力物力,以及最關鍵的財力。

前文提及過,大明的戶部很多時候就只是一個總會計部門,只能算賬。朱慈烺登基以后,情況大大改善。但是,帝國的財政支出仍然顯得欠缺。

比如,這個年代可沒有預算的。

“定國是、立預算……”朱慈烺輕輕地將這兩個詞念出來,頓時就如同兩顆深水炸彈落入海洋之中,將在里頭的魚兒們被炸的暈頭轉向。

無論是哪一個,這都是新鮮的東西。

但同樣,無論是哪一點,顯然都有助于解決皇帝陛下離京遠處的問題。

盡管李邦華心中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問題沒有提出來,但朝臣們已然被朱慈烺這兩個關鍵詞給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

一時間,大家紛紛圍到朱慈烺身前,嘰嘰喳喳說了起來。

“請奏陛下,這明定國是為何物?可是往后大政要務,先明定公告?”

“這般公告,又當是誰來首肯?”

“還有這預算之事為何物?可是預先計算往后費用?”

兩個新鮮的東西引起了大家極大的興趣,朱慈烺瞇著眼睛看著大家看過來,緩緩頷首:“沒錯,便是這么一個事情。”

李邦華漸漸聽出了意思,也跟著湊過去,眾人一問一答,討論熱切,很快就明白了朱慈烺所言的明定國是是何物。

所謂明定國是,并不意味著朱慈烺要搞一個什么變法。

改革,其實每天都有。一個擁有著遠超旁人數百年目光的皇帝陛下,如何會容忍帝國沉悶迂腐的現狀?自然是大刀闊斧,不懼艱難險阻。

不管是在河南,亦或者面對宗室,甚至面對天下士紳,朱慈烺都有能力。

在朱慈烺這兒,明定國是,其實通俗易懂一些,是朱慈烺打算搞一個五年計劃。而今大明官員多數任期是三年左右。內閣大學士因為一開始只是五品的侍從文學之職,故而實際上成了一個不定期的長壽職務。能當多久,實際上取決于自己的權柄有多穩固。

在政治上,任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任期太長,就要多想想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若是任期太短,那又要擔心官員急功近利,不考慮長遠。

朱慈烺取舍良久,最終決定以五年為一個任期。

這個任期里,也不能每天大臣們臨時想一個計劃,然后各方調配。亦或者朱慈烺主動出擊,試圖改革。

于朱慈烺而言,李邦華與楊文岳都是老城可靠之人。尤其李邦華,當年在京營時便是雷厲風行,手段強硬,執行能力強。

但這樣的人往往不是一個有點子的人,李邦華雖然有意推動革新,卻難免讓朱慈烺有些瞧不上那些敲邊鼓的東西。

故而,朱慈烺便決定明定國是,置頂一個五年任期內的“國是”。

如此一來,帝國的發展戰略便可以明定清晰。到時候,一來不需要頻繁地請示皇帝陛下,從而讓朱慈烺不厭其煩。二來,一開始就制定規劃,也不用到時候重新調配資源,極大減少內耗。

如此種種好處,大家只是一想就不由拍著大腿贊嘆皇帝陛下之英明。

這一點,倒是真的讓大家發自肺腑。

朱慈烺笑著受用了眾人的夸贊,心中也不由有些自得:“懶人真是社會進步的源頭呀……”

微微吐槽了一句,傅淑訓便趕緊繞開眾人,找了計劃趕忙將自己的疑問都給講了出來:“請奏陛下,這預算制為何物?有何意義?眼下戶部缺人舊矣,若是再開新制,亦是需要眾多人手吶。還有此番斬獲,戶部清點亦是人手極度緊張。還有這預算制,誰來批準?”

朱慈烺沒有著急回答問題,而是待身邊的中書舍人將傅淑訓的對話記錄下來以后,朱慈烺這才拿著草稿細細地看了起來。

對于臣子而言,皇帝發問,要么直接認慫說需要回去查閱,要么就得立刻當場回復。

但對于皇帝而言,臣子的問題,卻是可以從容回復。要是不爽,一個先擱著就可以不顧。當然,朱慈烺是不會那么不負責任的。

雖如此,作為皇帝,朱慈烺還是有很多優勢。

比如,隨時在一旁觀察著皇帝言行的史官,他們會寫起居注。而朱慈烺,一樣可以讓身邊人將大臣們的對話一個個記錄在案。比如眼下,朱慈烺就不用一個個記住,立刻就回復,而是可以慢慢地看,慢慢地想。

經過這么一個緩沖,對于傅淑訓的問題,朱慈烺心中答案已經有了輪廓。

所謂預算制度,說到底是一個工具。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先進的工具,是治國理政之中很好用,效果出眾的工具。

當然,就其產生之初而言,這并非是因為治國理政的需要而產生的工具。這是一個斗爭而產生的工具。

預算制度權力制衡之下產生的結果。如果要算歷史,作為最早建立憲政體系的英國,其憲政政體的產生很多時候就是以稅收作為中心而產生的財政權力的爭奪。

預算制度的出現,便是始于資產階級、貴族以及國王的權力博弈。通過不斷對財政的約束與監督,英國建立了預算制度。依次,反過來規范制衡政府。最終完成了憲政體制。

對于朱慈烺而言,情況其實有些反過來。

而今的朱慈烺并不擔心被貴族與大臣們爭斗而限制皇帝的權力。

在這方面上,朱慈烺反而是有一種無欲則剛的心情。簡單說,為何皇帝要擴張自己的權力?不外乎是有欲望,而大多數的欲望,便是始于要用錢。

建立宮室、攻滅一國、醉心萬物、癡迷美色。這些都要用錢。


上一章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