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第九十章:治亂循環的陷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章:治亂循環的陷阱

第九十章:治亂循環的陷阱


更新時間:2016年12月09日  作者:幾字微言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幾字微言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正文

熱門推薦:

日不落帝國是個新鮮的名詞。

地圓學說之舉更是沖擊著這個年代大明人的思想。在傳統天圓地方的理念里,眾人委實難以認可這樣一個概念。

但朱慈烺在京師大學堂點燃的火種不是白給的。

作為朱慈烺金口玉言所提,京師大學堂很快便展開了一場討論。

最終,這個討論漸漸變成了文理之爭。文法學院的大儒們引經據典,將天圓地方等老祖宗的詞句搬出。

卻不料,張正科卻帶著京師大學堂的幾個學子們親自跑了一趟天津。

在那里,他們親眼看到海平面上,當船只出現時,并不如所有人預料的天圓地方一樣,率先看到船頭。他們率先看到的,是那個高聳的桅桿。

以這樣一個標志**件作為節點,此后天圓地方學說漸漸被推廣開來。

學術風氣一新的同時,大家也就理解了這個日不落帝國代表著什么。

一個太陽永遠照耀著其領土的帝國。那是真正寰宇之中最強帝國的代表次。

甚至,也不用覺得這是什么荒唐做不到的事情。

實際上,葡萄牙與西班牙才是最早的日不落帝國。他們的殖民地遍布全球,當真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有他們帝國的領土。

被朱慈烺畫了一個大餅,大家卻是食欲旺盛,都是紛紛精神抖擻的昂首挺胸,等待著這一場會議的開端。

自然,翻閱文件的聲音更加密集了。

他們要在上面理解全部的信息,不漏掉一分。

文件上的內容信息量十分龐大。而機密等級,也是值得讓朱慈烺親自強調。

因為,這是整個帝國開始統計一些關鍵性數據。比如人口,比如財政稅收,糧食產量,就業率,新增工坊人數,新增戶口分布等等此前大明官員們聞所未聞的統計數據。

“我大明吉可能有一萬兩千萬人?這就是……一點二個億啊……”場內,不少人都紛紛為這一回的統計數據感覺到震驚。

要知道,這個年代大明原本官方的統計數據上,人口只有五千到六千萬人的規模。

沒想到,這一回朱慈烺新的統計卻是直接翻了一番,這實在太超出眾人的預料了。在古代,人口的多寡便直接代表著這個帝國的興盛與否。

每每盛世,不都是戶口數量不斷上漲的年份么?

當然,這里頭端坐的高官都是大明朝廷的核心人員,就算是黃道周、史可法這些有些清流習氣的人,在朱慈烺的帶頭之下也是片刻不敢耽擱,對政務已經頗為熟練,也明白這其中的關鍵點大約在何處。

就比方說,這戶口,在大明,戶口登記實際上是十分滯后的。

比如那魚鱗圖冊此刻就已經是大大落后于現實存在,如果打算按圖索驥,定然會鬧一個滿腦門的官司。因為,大多數縣內的文書圖冊這些東西都已經數年甚至數十年沒有過更新了。

饒是如此,大明的丁口依舊是年年下降。登記的納稅群體自然也是跟著每年減少。

于是,體現在帝國官方的統計數據上就是戶口一降再降,看起來就像是大明經歷了一個極其嚴峻的人口危機一樣。

不同于后世如日本一樣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人口危機。

大明的人口危機,是戶籍、財政意義上的人口危急。登記在冊的國民減少,會給大明交納賦稅的人口自然也是迅速下降。而這些,進一步加劇了財政情況的惡化,從而讓帝國國勢陷入了不斷惡性循環的困境之中。

現在,忽然間朱慈烺的報告上說大明的人口已經翻倍,人數已經達到了一點二個億,不管是誰都是震驚難以相信的。

“等等,下面有備注。也就是說,登記各省州縣里的戶籍人口依舊只有六千零兩百萬,但根據這一回特別調查隊的統計與估算,我大明的實際人口是高達一萬兩千萬人的?如果這么說,確實是如此啊。”李邦華看到了一旁的備注,感慨道。

登記在冊,那就代表這是國民,也是會繳稅的國民。

但不登記在冊,那當然就是黑戶,也不會繳稅,甚至不再朝廷視線里的存在。

這么一說,大家倒是很快理解了。

不管是哪一朝哪一代,都有無數官府管不到的地方。桃花源記是如此,那些深山老林一樣如此。再加上那些托庇在大家豪族莊園里,在云貴土司山寨里的百姓,也一樣不會出現在戶籍登記之上。

這么一說,這個一點二個億的人口雖然看起來十分驚訝,其實都在情理之中。

“沒錯,戶籍人口是一個意義。但同樣,實際人口,更是我們必須考慮的一個關鍵要點。”朱慈烺緩緩點頭:“在大明律法之中,這些人的確逃避徭役,賦役,不會科舉,不會讀書。但他們同樣真切的存在著這個帝國里,他們要吃飯,要種田,要就業,甚至可能渴望讀書出人頭地,渴望新的世界,有希望的未來。而漠視他們的存在,一樣會給帝國的治理帶來風險。吃不飽肚子,他們就會揭竿而起。”

說到最后幾句話的時候,朱慈烺的語氣一下子變得格外低沉。

平叛戰爭是朱慈烺在國內建立聲望的開端。

保衛鄉里看似是個十分義正言辭的舉動,但不管怎么說,一場內戰都是不體面的。依靠著內戰,朱慈烺收獲了聲望與一支軍隊的骨架,但更多的,是對底層的了解。是真切感受到這些百姓一旦沒有活路,就會走上極端的可怕。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對于已經格外柔順的中華兒女而言,只要還有機會能吃一口飯,都很難走上造反的道路。

故而,朱慈烺才會這么注意人口。

而這,便是后世鼎鼎大名的馬爾薩斯陷阱。

“圣上所言極是。臣等,這就在十日內,為圣上上報清查戶口的方案。”李邦華帶頭表了個態。

眾人紛紛應諾。

在他們看來,這似乎是已經想到最為重要的地方了。

逃避稅賦的人口很多,朝廷的財政自然會惡化。趁著眼下朝廷尚有余力,解決辦法的思路當然就是集中力量,將這種逃避稅負的趨勢扭轉,將那些黑戶登記上戶,增加稅源。

除此外,似乎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對于大多數傳統思想的大明官員而言,人口多就是帝國強大的標志,人丁旺盛,那都是形容一家子興旺發達的詞匯。用在帝國上,似乎也是一樣,并無二致。

朱慈烺深深的環視了眾人一眼,有種一個人負重前行的感覺。

超人一步是天才,但超過普通人十步呢?

很多時候,也許在普通人看來,那與瘋子沒有兩樣吧。

好在,朱慈烺是大明帝國的皇帝陛下。

他要當瘋子,那天下人就得跟著瘋。

這是他的無上威嚴與權柄。

也許,對于后世的許多人而言,這種**度菜是可惡的,應該唾棄的。

但對于一個蒙昧時代而言,這樣一個皇帝的存在,便是劃破黑暗的光明,是引領眾人渡過彼岸,登上無上天國的方舟。

朱慈烺看著一個個懵懂的官員們,斟酌著措辭,道:“不知諸位可否養過兔子?”

“兔子?”李邦華愣了。

楊文岳以及剛剛凱旋而歸就急匆匆來參會的倪元璐也摸不著頭腦。

著名的兩位反對派當家人史可法與黃道周卻是警惕了起來,他們知道,朱慈烺從來不說廢話。

養不養兔子,說不定有什么高深的意味。

于是,兩人思慮良久,還是老實道:“臣等沒有。”

眾人紛紛搖頭。

他們倒是打過野兔,唯獨的確沒有養過兔子。

朱慈烺輕咳一聲,環視眾人,倒是沒想到這個年代養寵物的事情還沒推廣開。也許,兔子只有小姑娘會養,這些小時候就用功讀書的大臣們還真沒幾個有這樣的經驗。

正當朱慈烺這么想著的時候,仿佛福臨心至一樣,孔洛靈舉起了手:“回稟身上,屬下養過。”

“好。”朱慈烺笑了,要是沒有人親身舉例,這個梗還真不好接下去:“孔醫師養過幾個呢?”

“五百只。實驗室有需要用兔子做實驗。也有些新學生需要練習醫術,也需要養一批兔子。故而,病理實驗室里一共養過的兔子是五百余只。”孔洛靈目光不自覺間對視上了朱慈烺,仿佛猜到了朱慈烺心中所想,說道。

眾人原本聽一個小姑娘養了五百只兔子還有些驚訝,畢竟就是養個小寵物,也絕不止于要養這么多吧。

此刻一聽原委,倒是紛紛理解了。

陸軍醫院的醫術大家都是知道的,既然是練習醫術要養個兔子開刀練手,那自然是沒錯的。拿兔子練手總好過拿人練手。這年代,大家還是沒什么動物保護精神的。當然,這也許是一個好處呢。

撇去閑話不提,朱慈烺悠悠道:“讓朕來猜,病理實驗室一開始應該不是買的這些兔子吧。也許,只買了四只八只?”

孔洛靈瞪大了原本就很大的眼睛,看著朱慈烺,驚訝道:“圣上如何知道?我本來只是打算買四只用的,后來身邊護士朝著要多買,便又買了四只。其中四只做了試驗以后,另外四只就養起來了。沒想到……沒想到這才過了一年的時間,竟然,竟然都生出了好幾百只。以至于,后來整個醫院需要動物的時候,都找到了病理實驗室里來。”

“這……一年下來,四只兔子就升了五百只?”李邦華震驚的聽著。

屋內嗡嗡鬧鬧的,都被孔洛靈這事給驚到了。

事實上,這雖然聽起來十分離譜,但的確是如此。

母兔懷孕周期僅為31天,它每年能生產4~6次,每窩大約在6~10只。幼兔在出生兩個月以后,就已經具有繁殖能力。

孔洛靈一共買了八只兔子,一年下來就生出好幾百只真是一點都不奇怪。

尤其是醫院這種地方,就是出了什么事,也能給救活。

四變五百,百倍的變化,讓大家都是意外與驚嘆。

落在黃道周與史可法的眼里,卻是猜到了什么,低聲討論了幾句。

朱慈烺又道:“如果說,八只兔子,一個病理實驗室養起來,是無礙的吧。但五百多只兔子,光是每天喂食,都得你和你那小護士一起做事,忙個不停才一天才能處理完了。更別提其余繁瑣之事。單從喂食消耗來說,養四只兔子,孔醫師用一些閑錢是無礙的。但若是到了五百只的地步,恐怕是不送去醫院里作為全院解剖練手所用,也得進了廚房里,才能止住荷包的失血吧?”

朱慈烺說得風趣,孔洛靈也是坦然笑道:“圣上明鑒。要不是院中接手,屬下實在是無論如何也養不活這么多兔子的。”

“古人云:見微知著。這個例子,想必諸位也能明白吧?”朱慈烺又拋出了一個問題:“那么,諸位,不如就再回答朕一個問題:縱觀我中華千年歷史,總是皇朝極盛之后迅速衰落,天下大亂,人丁死傷十之**。隨后橫空出世一豪杰,起雄師,并九州,再造一統,隨后勵精圖治,初見盛世之像。如秦漢時,人口死傷數百萬,十步存一,漢時劉邦貴為天子,車架連毛色一致的好馬都湊不出。如隋唐,李淵立國,一樣是建立在隋末紛爭,人丁消減的基礎上。更如我大明立國之處,正是蒙元殘殺九州,堂堂華夏,丁口不如盛唐十一。諸位,誰能告訴朕,這治亂循環為何解?歷數秦漢隋唐宋元明,其間盛世與亂世的因果又為何物?”

朱慈烺一連拋出終極一問,問得屋內先是一陣嘈雜的討論,但隨后,討論便是漸漸凝滯,落為沉寂。

“大亂之后有雄主出?都道是,亂世顯英豪。我太祖皇帝便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英豪。”

“然則宋元之間數十年間,英豪之輩無數,為何一直到太祖時,才出來太祖這般的天子?”

“也許是天命……?”

“天命在我大明,這當然是毋庸置疑,也無需討論的……”

“也是,也是……也許,是亂世之后,亂極思靜,物極必反吧。”

“物極必反或有哲理,卻無法足夠解釋啊。”

眾人一開始討論一陣倒是很熱切,但伴隨著討論的深入,大家都發現,這事,還真沒這么簡單。

眾人各自聽著,以至于最后都逐漸沉默了下來,凝眉對視,紛紛都是透著不解。

唯有孔洛靈盯著朱慈烺,光芒閃亮,他相信,皇帝陛下知道答案。(未完待續。)

完結推薦:


上一章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