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第四十五章:閣下究竟是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五章:閣下究竟是誰

第四十五章:閣下究竟是誰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31日  作者:幾字微言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幾字微言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第四十五章:閣下究竟是誰

第四十五章:閣下究竟是誰

只見孫鐵東來回看著筆記本上記著的話語,又與朱慈烺問了好幾回,將一個個概念定義新詞匯的意思理解準確了,這才緩緩點頭,收住了聲。

屋內一時間無比的寂靜,所有人看著這個新冒出來的年輕人,都在思索著對方的來路。尤其是鄭安春的臉色一會兒青一會兒紅的,拼命地琢磨著這人是誰。

他實在是想找回場子。尤其是在煉鐵這一行當里,他自稱還是有幾分臉面的。

只是,眼前此人臉生得緊,實在是第一回見到。其他人看表情顯然也是不認得,讓他委實摸不準是什么來路。

唯一可以有些確定的是,這個年輕人靠著田英琦站著,而田英琦對于這個少年郎也是一雙眼睛時不時盯著,很是有些緊張的模樣。

想到田英琦背后的來頭,鄭安春決定還是讓技術的問題歸技術,想用其他的法子,恐怕結局會十分不妙。

到了這里,孫鐵東終于開腔了:“這一位公子所言,的確是字字珠璣。雖然老頭子我很多第一次聽見,這些新詞都是第一回理解。可理解了,也就都明白了,說的是沒錯。這兩點問題,的確都是問題。但……”

說到這里,孫鐵東微微一陣傲然:“我大明可不是西夷能比擬的。這些問題出現了,我輩今人,也是解決過的!”

孫鐵東的解決辦法不僅有,還有兩個思路。

首先就是在灌鋼的時候解決,也就是反復灌鋼。但灌成鋼團以后塑性便會變差,剛剛說將熟鐵鍛成鐵條卷曲,可對鋼要進行就困難許多。

另一個,就是改進灌鋼法。

也就是孫鐵東比較傲然的地方。

“凡鋼鐵煉法,用熟鐵打成薄片,如指頭闊,長寸半許,以鐵片束包尖緊,生鐵安置其土,又用破草履蓋其上,尤其此時粘帶泥者,不速化,其后泥涂其底下。洪爐鼓風,火力到時,生鋼先化,滲淋熟鐵之中,兩情投合。取出加錘,再煉再錘。”孫鐵東搖頭晃腦,竟是如同一個教書先生一樣。

事實上,當初他也是為了將這一段話記下來,不知道搖頭晃腦過多少回,這才將這一些技術要點仔仔細細地出記在心中,而不會收到師傅的皮鞭抽打。

至于教書先生的模樣雖然怪異,但是,能夠認字,能夠讀書,這樣的工匠就說是個高級知識分子也不為過。此刻搖頭晃腦的酸書生模樣卻是比起那種吶吶無言的老工匠看起來厲害多了,也高級多了。

“這個法子,的確是不錯的。”朱慈烺微一沉吟,便道:“熟鐵片不再打細,那也是有說透的。熟鐵松一些自然有助于讓碳成分滲入進去。至于那個生鐵放在熟鐵之上,看來也是利用了方才我所言的重力問題。我們的先輩雖然沒有總結出來這些物理規律,但在技術工程上的應用是十分讓人呢佩服的。利用重力,也就可以讓鐵水滲入進熟鐵里。至于多次灌鍛,那則是因為產品不再需要打細卷曲,所以可以多次重復灌鋼。”

見朱慈烺理解如此迅速,孫鐵東更加驚訝了,他忍住臉上動容的神情,倒是變得謙虛了起來:“敢問公子有何見教?”

見孫鐵東都端正了態度,一旁的詹飛宇微微有些慶幸自己沒有繼續過多插話進去。要不然,此刻沒臉的可就是自己了。

比如,一旁的鄭安春便是冷著臉,一言不發,只是怎么也不敢插話了。

“見教不敢當,的確是有些自己的想法罷了。”朱慈烺當然不是鋼鐵業的技術員,但他仗著自己后世現代人的科學素養,可不知道跑了多少回匠作大院。眼下經過兩三年的耕耘匠作大院今非昔比,全國的大匠都大有搜羅。孫鐵東這樣行當里的翹楚固然是十分厲害的,但匠作大院里比起孫鐵東不差的就數不勝數。

不是說這孫鐵東不行,而是孫鐵東再厲害也是一個私家大工坊里的領頭羊,仗著幾手秘方厲害。可匠作大院卻是有數百頂尖匠人互相交流,更有帝國層面的資源支持進行實驗研究,那進步可謂是一日千里。作為親自推動這一切的皇帝,朱慈烺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自然可以勝過孫鐵東。

更何況,朱慈烺還有現代人的科學素養加持。

只是稍一沉吟,朱慈烺便整理好了思路道:“也的確有兩個問題。比如一公分多厚的熟鐵片,看來是沒有經過多次鍛打的,這樣的鐵片雖然疏松,有利于碳成分的滲入,但如此一來鐵之中的雜質就不會去除干凈,需要反復認真鍛打。非身高體壯經驗豐富者不能為之。這一點,是不適應京師鋼鐵廠大工坊生產模式的。”

大工坊的生產模式就是要易于掌握,便于推廣,能夠批量的,標準化的進行操作。后世曾經有過吹捧日本人的工匠之心,講究匠心獨運。如錘子手機就很是吹過一波匠人之心。

但再是厲害的工匠,那也是自己的手藝,沒法推廣,只能淪為少數人享有的萬物,其居高不下的成本注定就會讓高質量的產物遠離普通人。

朱慈烺不缺大匠手工打造,質量上等的試驗型號,他需要的,是可以批量生產,大規模產出的工業品。只有這樣,才可以讓量變發生質變。

試想,若普天下鐵質農具成本下降到十分之一,那將對全國糧食產量提高多少?

思路稍稍收回,朱慈烺又道:“另外,如果規格加大到長度5公分,厚一公分,這樣的鐵片基本上是不可能滲碳完全的,尤其滲碳劑是鐵水。至于,鐵片夾緊熟鐵,究竟緊到什么程度?如果太緊,鐵水難以進入熟鐵之間的縫隙,進一步加重滲碳不完全的毛病。這一點,又十分考校分寸的把握。這就更難推廣了。更不適應京師鋼鐵廠的生產模式了。最后,重力造成的成品上下部含碳量不一致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也就是說,還是沒有解決全部的問題。”

“這位公子,真是神人了。”孫鐵東輕嘆了一聲,不由道:“沒錯,這是老東家在南直隸的秘法,解決辦法是有的。但是……卻無法如實告知。還請莫怪。”

一旁,鄭安春重重地松了一口氣。

要知道,若是孫鐵東一置氣將這個秘密給說了出來,那他這一回回去可真是有大苦頭吃了。

這年頭做實業的許多都是靠著手頭幾手絕活不外露保持的競爭力,傳男不傳女便是擔心傳給了女子技術外露,這祖宗給的飯碗就吃不上了。

這個鄭安春便是徽州歙縣人,后來遷徙去了蘇州。鄭家從嘉靖年間便開始做起了這煉鐵的行當,至今數十年,自然是有自己的絕活。

這個絕活,便是蘇鋼法。

太湖流域鐵礦蘊藏量不多,歷史上并非是主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但要說起煉鐵,卻無法繞開江南。后世的寶山鋼鐵代表的是資金、技術與市場的結合。同樣,大明這時候,一樣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這個例子,便是蘇鋼法。

總體而言,大明的目前的煉鐵是產量高而質量低,但在質量之上,卻有蘇鋼例外。

“自歐冶鑄劍,吳中鐵工不絕。”朱慈烺贊了一聲:“蘇鋼之妙,的確讓人驚嘆。但是……此法,卻也不是最上等的法子。”

朱慈烺這話一出,原本已經忍住不想出來再開腔的鄭安春終于忍不住了,他忿忿不平又是忌憚萬分地道:“方才我等所言灌鋼法,這位兄臺認為不過如此。現在提及蘇鋼法,這位兄臺還是不以為然。那你……”

孫鐵東忽然間輕咳一聲,道:“還請這位公子手下留情啊。”

一旁,鄭安春瞪大了眼珠子,實在無法理解那個脾氣古怪,性格倔強的技術大拿竟然也會有一天朝著一個年輕人低頭。

更加重要的是,顯然,按照孫鐵東的話鋒,意思是朱慈烺竟然知道蘇鋼法!

孫鐵東并不清楚朱慈烺是否知道蘇鋼法,但他可以確信的是……很大的幾率,朱慈烺今日一語道出,天下鋼鐵業都要生出驚濤巨浪。

只不過,光是這京師鋼鐵廠的出現,其實就已經是鋼鐵業的變革開端了。至于這一點,孫鐵東顯然并不了然。

朱慈烺顯然不打算留情,他緩緩搖頭道:“蘇鋼法的確是個超越灌鋼法的法子。將熟鐵料放到爐里鼓風加熱,再把生鐵一端斜放高爐口里加熱。待爐內溫度達到一千三百攝氏度時,爐內生鐵不斷融化低落,熟鐵料由此軟化,再用鉗子鉗住生鐵塊,讓鐵水均勻澆落到熟鐵上。澆落完畢后,鼓風關閉,夾住鋼團上砧錘鍛,去除雜質。如是兩次為妙,我所言對否?”

孫鐵東頹然地坐了下來,拱手一對,默然無言。他很清楚,朱慈烺說對了。不僅說對了,很多細節的問題上更是做的精妙。也就是說,人家并非是竊取的機密,而是自己研發出來的技術。比如那個一千三百攝氏度,就是他們自己也沒有。

顯然,這是一個單純在技術上超越自己的強大存在。如果說,對方是偷竊的技術,那他還會掙扎一番,認為自己是正氣盎然,不會退縮。

但……如果對方是堂堂正正自己研發出來的技術,那還真是無話可說,唯有認栽了。

一想到認真,孫鐵東就是滿腦子的官司。

至于另外一邊的鄭安春更是瞪大了眼珠子,他看了看自己身后帶過來的家丁,又死死盯住眼前幾人,不斷地想著要怎么處置。

這可是整個家族的絕頂機密啊。

眼下,竟然在這里泄漏了!

回去,家里人會怎么看?恐怕只會以為他們將機密泄漏!

可他們根本就沒有干過這種事。

無論如何,整個家族的不傳之秘已經泄漏,幾代人的飯碗等于是在這一刻被砸掉了。

“必須解決這個問題!不然,這次回了家,恐怕別想留個全須全尾了!”鄭安春腦海里不斷地想著應對之法,眼中漸漸兇光大冒。

顯然,他已然打算直接殺人滅口了!

朱慈烺又如何不知曉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之事?

只是,朱慈烺卻又很清楚這根本就已經不再是秘密。雖然,按照原定歷史發展,這個蘇鋼法一直到清朝才會漸漸流傳出去,取代灌鋼法,但一旦京師鋼鐵廠發展起來,這些技術落后的小作坊就不會有存活之地。

蘇鋼法再秒,其實也已經是半公開的狀態了。

在從前,大明技術發展緩慢,千年過去了,才有一個蘇鋼法替代掉灌鋼法,以至于被西人超越落后。

而現在,有了朱慈烺匠作大院將這蘇鋼法推倒研究出來,那實在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朱慈烺能知曉這些,不是因為朱慈烺是個逆天的技術人才,而是匠作大院已經有過成型的論文發表在保密狀態之中,由匠作大院自行出版刊發的《自然》雜志上。

眼下的匠作大院規模已經越來越大,管理,也越發需要規范而科學。由此基礎上,科研雜志便應運而生,成了一個交流技術的平臺。

蘇鋼法的論文被發表到《自然》雜質上,最終被人買去進入到實用化階段也只是個時間問題。朱慈烺的泄漏,不過是稍稍提前了一點罷了。

此刻的場上一片寂靜,所有人聽著朱慈烺將這等發家隱秘道出,都預感到了不對勁。別有心思的打算悄悄將朱慈烺剛剛透露的要點記下來。

縱然不打算做些什么的,也知道一場暴風雨在醞釀。

“煉鋼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行業。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的世界,沒有足夠的力量與雄心,是無法與更強大存在比肩的。”朱慈烺緩緩地說著,

“嘿,說的再好聽。這京師鋼鐵廠不一樣還是要倒斃?”鄭安春大笑起來,笑容戲謔。他終究是忍不住朱慈烺這一番狂言了。

“哦?”朱慈烺微微抿起唇,笑道:“若是我沒有解決之法,又如何會出現在這里?”

一直沒有說話的方以智終于忍不住出聲了:“閣下究竟是誰?”(未完待續。)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


上一章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