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第三十七章:蒙古與北伐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七章:蒙古與北伐

第三十七章:蒙古與北伐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24日  作者:幾字微言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幾字微言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朱慈烺的到來讓兩人一驚,齊齊上前行禮。請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小說

一番見禮后,朱慈烺背對著雙手,亦是走到了正堂上看著這幅巨型地圖:“將士們為了這幅地圖的繪制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啊。現在,終于能讓我們見到我大明全國的面貌了。”

這是朱慈烺在南京監國時就開始著力推行的一項舉措,全國地圖測繪。

為此,錦衣衛、樞密院以及各地州府都得到了相應的命令,有超過五百人的團隊在全國各地奔走,經過了足足兩年多的時間這才完成了華北地區的細致地圖。也正是如此,才終于讓朱慈烺眼前出現了與后世稍微相近,而不是錯漏四出的地圖。

比起后世而言,大明眼下的疆域其實是縮水了許多的。整個內陸的東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區都是大大不如。

在東北,出了錦州城以東為建奴占據這是老歷史就不說了。往北出了長城,茫茫一片的蒙古亦是不屬于大明,要知道,此刻可沒有什么內外蒙古之分。

在西北,大明的邊界線止于玉門關,再往西的吐魯番盆地自然也是不屬于大明,更西方一些后世的南北疆就更別提了。

至于西南,雖然云南與廣西的地方還占著,但礙于西南地方少數民族集中,很多地方都是土司羈縻政策,約束力不強。朱慈烺記得沒錯的話,再過幾年,來自南亞的挑戰就會到來,南方的緬甸與泰國便會蠢蠢欲動,向北進發。

至于**,名義上雖然是大明帝國的疆域,但一切也僅僅只是止于名義。

這樣的帝國看似龐大,卻是與朱慈烺心中強盛的中華帝國相差太遠。

倪元璐與楊文岳倒是沒有那么多感慨,只是望著大明周邊那一個個國家,最終眼光都徐徐落在了帝國的東北面上。

那里,是大明這二十余年來最強大的挑戰,一個險些就足以滅國的挑戰。

“不知道此刻的盛京那些的建奴貴族在想什么呢?還好,這半年來,多爾袞死了,建奴自己內亂了一陣子,也就沒有力氣南下了。”楊文岳喃喃著。

朱慈烺則是笑道:“應該說,是朕這些時候得著手內政,這才沒有趁著多爾袞造反,女真人權力真空混亂的時候北上。”

“寒冬臘月行軍,還是需要三思的。”倪元璐低聲勸了一句。

朱慈烺點點頭,沒有繼續這個話題,而是走到了樞密院的會議廳里。這是而今朱慈烺當政后各司衙門里修筑的最多的建筑。這也許是大明政治生態里變化最大的一個地方,眾人一同落座,彼此可以看到對方面目,再也不需要站著甚至跪著討論問題。

感慨了這些,看著幾個樞密院的書吏對照著一本小冊子擺弄著沙盤,朱慈烺躺在椅子上,沉聲道:“想必兩位愛卿已經知道朕要做什么了吧。”

“圣上……決意北征建奴了?”楊文岳肅然地問道。

“我們與建奴的戰爭,在努爾哈赤起兵造反的時候就開始了。他們與我們的關系,是你死我活的關系。建奴對我大明犯下的罪惡只有鮮血才能洗刷。朕不會接受被建奴擊敗的結果,所以從一開始也不會放棄將建奴斬殺殆盡,復我遼東千里沃土的目標。從前,我們的帝國只能想著守住眼下的疆土,而現在,是時候從戰略守勢扭轉到戰略進攻了!”朱慈烺看著地圖,拿著手中的棍子落在了地圖盛京的地方上。

倪元璐與楊文岳幾乎同時端坐了起來。

“還請圣上教誨。”兩人紛紛道。

朱慈烺擺擺手,示意大家放輕松:“朕今日來樞密院可不是來訓誡的。只是有所感慨罷了,兩位愛卿倒是可以仔細想一想,我們的戰略反擊要從哪里開始。當然,今天想不完也沒有關系。有了計劃,來找朕匯報便是。”

“臣等明白。”兩人頓了一頓,卻是倪元璐有些遲疑地問道:“敢問圣上……這一回是否還會御駕親征?”

“會。”朱慈烺笑了笑。

“若是如此,臣等希望這一回的戰略反攻,能夠先以北疆為重點。”倪元璐沉聲著將自己的打算說了出來。

朱慈烺眉頭一動:“你是說蒙古?”

“沒錯!”倪元璐指著北疆的地圖道:“若要平建奴,則不能不平蒙古。我大明反擊,則定然是以滅國目的進行。如此,若不解決蒙古,濺出建奴的側翼,則我大明的反擊就難以為繼。”

要說起蒙古,那就說來話長了。

可要是繞開蒙古,那又無可進行。遠的,從朱元璋起兵造反說起都可以。大明的江山就是從蒙古人手里奪回來的。整個大明的外交歷史,都可以說主要就是圍繞著與蒙古人進行的。

而事實上,大明可以說與蒙古人進行了長達兩百年的戰爭。從朱元璋起兵建立大明開始,開國之處的太祖皇帝與成祖皇帝都是北征蒙古,不斷打擊殘元勢力,后來依靠著龐大的九邊軍陣體系,以天子守國門的姿態這才維護了帝國安危,不再擔心帝國江山被蒙古人重新占據。

到最后土木堡之變,于謙守北京以及嘉靖年間與蒙古人的和談,都可以說與蒙古人的關系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帝國的安危。

就如同后世蘇聯解體之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大發展一樣。

朱慈烺明白,眼前依靠著重組三個軍團與一個**師一個近衛軍可以說暫時減輕了國防壓力。但若是不解決北疆的邊患,帝國就很難說可以維持長治久安,更別說朝著海外開發。

當然,嘉靖年間那是老黃歷了。當今蒙古人對大明的影響,便主要在于蒙古人而今是跟著女真人干的,也就是被建奴統治了。

首先是漠南蒙古。

萬歷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616年的時候,努爾哈赤建立后金。這時候的努爾哈赤已經控制了女真各部,朝著明國擴張以后的努爾哈赤沒有停止住自己征服的腳步,開始朝著蒙古草原進發。

那時候,蒙古察哈爾林丹汗(虎敦兔汗)雄踞一方,也有重新統一蒙古的雄心。位于后金和察哈爾部之間的科爾沁六部和喀爾喀五部,成為雙方爭奪的重要對象。

科爾沁部s首領明安和喀爾喀部的錫伯、卦勒察兩部曾參加反建州的九部聯軍,失敗后科爾沁部嗣首領奧巴首先服于后金。林丹汗率部逾興安嶺攻奧巴,被后金軍敗于趙城。喀爾喀五部中的錫伯、卦勒察兩部也先后為后金和林丹汗攻滅,其余巴林、翁牛特、扎魯特三部亦相繼臣服于后金。后金還誘使作為察哈爾東部前鋒的土默特、敖漢、奈曼、喀喇沁四部離林丹汗而附已,林丹汗勢力日削。

1628年,后金兵大破林丹汗于錫爾哈、錫伯圖、英湯圖一帶,也就是后世內蒙古林西至克什克騰旗一線,由此,林丹汗勢力被逐出西遼河流域。

到了1632年,也就是崇禎五年的時候,后金主皇太極會同歸附的蒙古各部大舉進攻林丹汗。后金軍冒雨西進,越興安嶺至達勒鄂漠。林丹汗不意敵軍突至,渡上都河西奔,部眾沿途散走十之七八。隨后,林丹汗一路逃至喀喇莽乃,聞追軍將至,倉猝走歸化城,又西渡黃河而南。后金軍在追擊中飛騎散發布告,瓦解察哈爾部眾。皇太極進歸化城后,兵騎四出,俘獲甚眾,土默特余部亦降于后金。

兩年后,林丹汗死于青海。

再過一年,后金軍繼續進攻察哈爾余部,林丹汗之子額哲歸降皇太極,并獻上據說是當年元順帝離開中原時帶走的傳國玉璽,鄂爾多斯部也為后金所并。至此,漠南蒙古遂被并入后金版圖。

失去了蒙古人這個已經與大明議和,雙邊關系恢復正常的屏障,大明便直面建奴全部的壓力。

以至于世人說:“明未亡,而插先斃,諸部皆折入建州;國計愈困,邊事愈棘,朝議愈紛,明亦遂不可為矣。”

漠南蒙古降順后,向建州進九白之貢(白馬八匹、白駱駝一頭)表示臣服。

這意味著磨難蒙古成了建奴手中可以使用的力量,讓他不再擔心會被蒙古人從后方橫插一刀。為此,不僅讓建奴可以通過蒙古人從正北方進入滿場的長城防線,更擁有了海量的兵源,在整個戰略勢態上反而包圍了大明帝國的京師北面。

故而,倪元璐這才會要求首先解決蒙古的問題。

當然,蒙古問題也不止于此。除了漠南蒙古以外還有漠西蒙古以及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就是喀爾喀蒙古,這歷史就很遠了,可以追溯到15世紀末。當時木真十五世孫巴圖孟克,也就是達延汗統一東部蒙古后,將漠南、漠北原來各不相屬的大小領地合并為6個萬戶,分為左右兩翼。

喀爾喀萬戶屬左翼,共十二部。內五部居喀爾喀河以東,巴圖孟克封授第五子阿爾楚博羅特;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賚爾琿。巴圖孟克死后,內五部逐漸南徙,在后世清初編旗,屬內札薩克旗即內蒙古;格埒森扎留居故地,仍號所部為喀爾喀,轄地逐漸擴大,據有漠北地區即外蒙古。

當然,眼下這些事情也還沒發生。只不過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車臣汗都與建奴有了聯系。

再其后就是漠西蒙古,也就是莪魯特蒙古或者說衛拉特蒙古。現在這年頭稱呼他們為瓦剌。

歷史上蒙古民族是由兩個基本部分組成的。古代兩分為“草原百姓”和“林中百姓”(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到后來為東部蒙古(中央蒙古)和西部蒙古(以衛拉特為主)。

瓦剌先世為斡亦剌惕。原居住于葉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區,人數眾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稱。成吉思汗立國時,忽都合別乞領有四千戶。與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有世婚關系,在蒙古國中一直享有“親視諸王”的特殊地位。

總的來說,瓦剌分為四大部:綽羅斯或者說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另有輝特等小部。

元朝皇室衰微時,瓦剌遂乘機擴大實力,積極參予各派系紛爭。在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領瓦剌時,瓦剌實力強大,被稱呼為四萬衛拉特,示意自己人丁繁茂,實力強大,拳頭大。這點人口對于漢人而言不多,但對于蒙古人而言,這些就都是可以作戰的力量。

那時的瓦剌轄境除葉尼塞河上游外,還包括額爾齊斯河上游、科布多東南札布罕河流域等地。他們為同控制著汗位的東部蒙古貴族分庭抗禮,并進而稱雄于漠北,一面結好于明廷,遣使向明廷貢馬。一面又積極同東部蒙古統治集團進行斗爭。

永歷十二年,明成祖統兵北征西部蒙古,與瓦剌戰于忽蘭忽失溫,也就是后世烏蘭巴托東,此戰馬哈木敗。東部蒙古阿魯臺又發兵往擊。馬哈木又敗,積憂憤死。馬哈木的兒子脫歡繼襲,為此,朝廷仍封之為順寧王。

九年后,東部蒙古阿魯臺與朝廷關系惡化被明軍擊敗,脫歡趁此時機于飲馬河進攻阿魯泰撿了個桃子,俘獲大量馬駝牛羊和部眾。飲馬河之捷讓脫歡趁機做大,統一瓦剌各部。

有過了十一年后,時間到了宣德九年,脫歡出兵進攻阿魯臺于母納山,殺阿魯臺及其子失捏干,吞并阿魯臺部眾,東西蒙古一時間紛紛被脫歡所統治有。

歷史證明,一旦帝中國北疆擁有一個強大統一的政權,那么對于中國而言,便將意味著再難。好在,一統蒙古后的脫歡雖然打算自立為汗,卻因為不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遺裔,沒有血統光環加持反而受到部下的強烈反對。

對此,無奈的脫歡只能先解決內政,擁立元裔脫脫不花為汗,并讓其管轄阿魯臺舊有部眾,居住于********草原一帶,又將己女嫁與脫脫不花為妻,自為太師居住漠北,弄了一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事實上控制了蒙古的全部實權。

到了五年后,英宗正統四年,脫歡病死,其子也先繼位。

聽到這里,朱慈烺眉頭一揚,他大概知道倪元璐想說什么了。

是那一場作為大明由盛轉衰之轉折點的戰爭。(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29/29887/index.html


上一章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