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第二十章:治國大道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章:治國大道

第二十章:治國大道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07日  作者:幾字微言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幾字微言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天津的十二月已然寒風凌冽,路上隨意可見臥倒在地的尸身,那是凍死的軍戶。沒有人知道到底來了多少軍戶,風傳的十數萬或許是有,但人馬上萬,無邊無岸,究竟來了多少人無人知曉。唯一可以知曉的是,這黑壓壓圍過來的軍戶藏著毀滅這座城市的力量。

盡管……眼下這些圍在城外的軍戶們十分落魄。

他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住的窩棚既是簡陋又骯臟。

一開始城內還不知道這是兵變的時候只當這是熬不過冬天的災民。見來了災情,城內的寺廟與大戶便派出人來修筑窩棚容納災民,本地官府也是試圖接濟,在四城外的城郭地區立了筷子能插穩的棚子施粥。

但很快,不過三五日的功夫就又來了更多的軍戶,數量保守估計翻了一兩番。

這時候,口號響了起來,暴力開始出現。

不斷增多的軍戶壓垮了原本就不多的粥棚,凍餓不堪的軍戶們將城外的店鋪酒肆瘋搶一空。隨后,越來越多的消息傳入了城內。

沿途不少村鎮已然被洗劫一空……

軍變成了匪,騷亂迅速滋生。

一場巨大的兵變發生了。

城外無數貨棧店鋪,屋舍樓臺紛紛被洗劫一空占據。軍戶們蜂擁而入。當然,能夠搶到房子的人只是少數。大多數的亂兵們拖家帶口只能縮進窩棚里。

而那些率先搶到城墻外屋舍的人此刻便是在城墻下不斷叫喊著,手中提著銹跡斑斑的刀槍,拿著弓弦綿軟的舊弓,高呼著,吼叫著,氣力十足。

在楊維斗的話語下,侯寶森也注意到了城頭下軍戶的景象。

“尋常百姓見了官服來人,無不是戰戰兢兢,唯有城內潑皮亦或者訟棍才能這般舍得面皮。的確是有些古怪……”一旁,鹽運使吳燁宇道。

“但不管到底怎生個隱情,還是得解決眼下的兵變!”邱璧榮走的慢一些,聽兩人議論這些卻是一點都不關心。

“那就請邱大人仔細聽聽,這些亂兵說了什么?”楊維斗指向城外。

這時,亂兵們又喊了起來。

“我等非是賊人!實在是朝中有奸臣苛政,讓我們活不下去了啊!”

“我們不造反,不殺官,只求朝廷給我們一條活路!”

“不加賦,不改田政!”

鬧哄哄的聲音響起來以后,越來越多的軍戶們聚集起來,他們提著刀槍簇擁著一人湊近了城墻前。

“城里頭到底有沒有個主事的人過來?要是不答應俺們,俺們就親自殺將過來!”一個身材粗壯的大漢披著棉甲,提著一干鳥銃便對著城墻上開槍。

幾個巡撫督標營的衛士急忙沖上前去立起一個巨大的藤牌,隨后護衛著侯寶森退場。

其余人見這幅光景也是被嚇得夠嗆,紛紛后退。唯獨楊維斗冷哼一聲,道:“只不過一個賊人拿了一桿落后了不知道兩代還是三代的鳥銃,就要我等大明官員退卻了嗎?”

“楊大人……難道要我們直面亂兵?”邱璧榮面色有些發白:“那你倒是可以上前試試!”

楊維斗一言不發,只是從督標營的衛士手中奪過火銃,動作竟是頗為干練地裝填火藥,在城前后迅速裝填完畢,走到城墻前便粗糙瞄準,抬手就是朝著城墻下開火。

轟的一聲槍聲響起,瞄準得不佳并未有人中彈。但城頭下卻是頓時一陣雞飛狗跳,也無人叫喚著要來上前讓城里出個主事之人了。

“直面亂兵肯定不成……對于此等犯上作亂者,唯有一個法子,先剿平再追究此番禍事之人。不管他有多大冤屈,都絕不是作亂造反的理由與擋箭牌!縱然有冤屈要告狀,也必須遵守程序。要不然,往后此等大亂將遺禍無窮!”楊維斗長長出了一口氣。

“更重要的是……”侯寶森擺擺手,示意衛兵讓開,自己湊到城墻前望著亂作一團又試圖重新聚合起來的亂兵,道:“停罷田賦的事情絕不是我們天津一地能做決斷的。不管是掀起這一番衛所軍作亂的人,還是朝中……”

說著,侯寶森又明白此刻人多眼雜,也就沒心情繼續解釋了。

幾個大頭兵當然不懂得這里頭的彎彎繞。但對于楊維斗以及邱璧榮等人而言,卻是轉瞬了然。

他們的面色都凝重了起來。

事實上,除了楊維斗是早就烙下了潛邸舊人的印記以外,整個天津官場幾乎沒有人認可這一回的田賦改革。畢竟,這涉及到了每一個官紳的切身利益。

就算他們自己懷著百倍崇高的信念想要支持,只要一想到自己身后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以及詭寄在自己名下的鄉親父老就脫不開臉面。更何況,這些詭寄都是給他們交納分成的。

他們有無數個理由反對取消對官紳的優待。

什么不與民爭利,不苛待賢良,不動亂國本,這都是冠冕堂皇的由頭。

只不過,這一回他們碰上的是朱慈烺。是一個不依賴于原來朝廷而取得帝國權力的皇帝。這意味著朱慈烺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他們在堅定地執行著皇帝陛下的命令。

最重要的是,皇帝掌握著強大的軍隊,有能征善戰打下無數勝利的新軍。這都讓皇帝的強勢可以忽略過往皇帝不得不繞開的問題:權力來源。

對于過去的大明皇帝而言,他們的權力既是來源于繼承的合法性,又來源于官員的效忠。

而皇帝對于官僚體系的控制則基于君權神授等一系列道德體系下的語境。這都讓掌握了輿論,掌握了道德解釋權的文官可以用無數個法子來讓端坐于皇位之上的皇帝不得不進入文官政治下的一系列規則。

現在,朱慈烺創立了新的規則,也有一套權力基礎支撐著這樣的規則執行。

面對朱慈烺的不按常理出牌,巨大利益受損的那些人憤怒了……

他們索性直接掀開了桌子。

于是,兵亂爆發了。

侯寶森并不關心兵亂之中到底是如何引發的,由頭又是什么。在他看來,天津已經成為這群人用以要挾改革派的一張牌。沒錯,或者****一點……人質。

那更意味著,如果改革派依舊我行我素而沒有猜去任何解決的措施,那么……這些事情還會繼續發生。

回去巡府衙署的路上,侯寶森邀請了楊維斗上了自己的馬車。

自從皇帝陛下特別喜愛這種四**馬車以后,這種堅固平穩舒適的大馬車取代了原來的兩輪馬車。同樣,也成了各地官員喜好的配備。為此,養活了規模上千人的京師兵械工坊第二分坊。當然,現在他們也已經**在通州建立了單獨的工坊,改名叫做京師第一車輛工坊了。

馬車行駛得平穩而舒適,厚重的車廂密封極好,進了馬車內外間的喧囂便頓時如同隔了兩個世界一樣消失無蹤。

楊維斗上了車,侯寶森笑著招呼著它坐下。

車內還有個侍女,靜靜地泡著茶,一套行云流水的茶藝展示后,茶好了。

望著平靜得掀不起一點波瀾的茶水,楊維斗低聲道:“圣上登基后,我大明真是變好多了。”

“哦?”侯寶森知道楊維斗還有話要講。

“比如這四****馬車上竟然還能泡茶,一壺水下來,竟是一點波動都沒有。要在往常,旅途奔波勞頓可不是這般輕省的。再好的馬車,坐上去顛簸一番也能讓人筋骨酸痛,哪里還有功夫泡茶,更是早就撒出去了。這說明了什么?”楊威楊沒有等侯寶森回答,這是他的敘述方式。

“這說明,四****馬車造的好。這更說明,咱們天津的道路修好了。那是從啟明市里采購回來的水泥鋪就的路,年中的時候大家都在怪,怪子為兄一上任便拆拆拆,得了個拆遷縣令的名頭。可眼下,這一番大變樣,卻讓咱們天津比起往日可不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侯寶森品著茶,凝眉道:“看來,你想將這件事在天津解決。”

實際上,楊維斗是想說服侯寶森一力平定此次兵亂,不讓這一回的亂兵沖擊到朝廷田賦改革的實施。

此事若是能在天津解決,自然不會讓在中樞的皇帝感受到壓力,讓朝中反對改革之人有了這一張幾乎堪稱絕殺的王牌。

“帝國弊病,由來已久。百年修補下來,碰上這內憂外患的時候,已經再難修修補補下去了。這大明,若不做出根本性的變化,再多的修補還是一個病根不除,時日無多的絕癥患者……”楊維斗說著,回想起了當年他在朱慈烺手底下做事時候的景象。

出宮親眼見了大明天下的朱慈烺比起歷史上任何一個皇帝都要深切明白這個國家的面目,亦是深切明白這個帝國若無改革,任何勝利都只能是鏡花水月,一時間的喧囂過后還是沉珂難掩。

“年輕人有理想,有斗志,這都是很好的。”侯寶森的笑容溫和,只是這樣的溫和笑容下,藏著的卻是難言的疲倦與無力:“但雙拳難敵四手。我不是說,那幾個犯上作亂,引發兵變的狂徒不好對付。大明的強軍殺了擁兵百萬的李自成,也殺了精兵二十萬的多鐸。糜爛了百年的衛所軍自然不在話下。我說的,是那些藏在這一切一切重重殺機后的人……”

“那又如何?奸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楊維斗毫不畏懼。

侯寶森重重點頭:“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說得好啊,但光是口號沒有用。就仿佛城外那些亂兵,他們的目的是在于攻城嗎?不,他們是在于攻心。所以,我們喊口號有用嗎?還只是為了表達立場?”

楊維斗默然,他當然不是表達立場。他也想做出實際行動,但是……如何行動呢?

侯寶森輕聲道:“我們的敵人是誰?我們的朋友是誰?這一句話,圣上應該教導過你。與反賊李自成作戰,與建奴作戰,我們都能知道我們的敵人是誰,我們的站友是誰。但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呢?這是政治斗爭,殘酷冷血,卻又讓你很多時候連敵人的面目都看不到。”

“還請扶憲賜教……”楊維斗輕輕一禮。

侯寶森沒有去扶,只是徑直開口道:“對于我一人而言,區區免稅優待算不得什么。故而,以本心評判,圣上既然發令,那我照辦便是。但是……我可以超脫個人的得失。然則,所有被侵犯了利益的官紳呢?有超脫得失之個人,絕無超脫得失之官紳。反彈,是必然的。而這一回,最關鍵的是……”

“被推上對立面的是我們曾經的隊友啊。那這個時候,你分得清要與誰作戰,要與一同并肩作戰嗎?”侯寶森輕聲道。

楊維斗囁嚅著,心中要萬千想要道出來的話語,但到了最后卻是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他不得不承認,侯寶森說的太對了。

“本心而論,陛下做得很好。京畿的宛平縣與大興縣都做得很好。”侯寶森繼續道:“可越是做得好,官紳必然越是反彈。”

“大明就沒有法度了嗎?這是圣上親自簽發的命令啊!這可不是什么奸臣作祟,這是圣上的意志!”楊維斗說到這里的時候目光徒然堅毅了起來。

侯寶森欣賞這樣的堅毅,那是一種無畏追隨的信任,對皇帝的忠誠,他們堅信朱慈烺能勝利完成改革。

“小晚,下去吧。”侯寶森輕輕揮退了侍女,隨后目光落在了楊維斗的身上:“法度?我們帝國之治理,是簡單因為法度嗎?想想你讀的圣賢書!”

楊維斗猛然間領悟了什么。

“想想吧,到底是什么維系著帝國兩萬名官吏在同一個意志下治理這個國度?是道德,是利益。道德是儒法治國的內核,利益,是百官維系的紐帶。如今世道,禮樂崩壞。而今官紳,利益受損……他們做得出什么都不意外!”

良久,侯寶森由緩緩道:“退一萬步說。縱然我這里彈壓了兵亂,然則……朝廷里,哪怕是最樸素的忠君愛國之心,他們都不會希望我們敬愛的皇帝陛下走上一條必將引起天下大亂的不歸路……”

楊維斗喃喃道:“所以宛平大興做得越好,官紳受損越大,反彈越是激烈……而治國的根基,也就越發動蕩……”(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29/29887/index.html


上一章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