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第一章:意外的野心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章:意外的野心

第一章:意外的野心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21日  作者:幾字微言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幾字微言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南臺上,午后湖中的微風吹散了朱慈烺耳鬢的發絲,吹到眼前進了眼睛里,朱慈烺目光微微有些濕潤,他看著朱由檢的背影,心理感覺暖暖的。

其實,朱慈烺也只是不滿二十的小少年罷了。雖然軀殼里面藏著一副成熟的心靈,但將近兩年生里來死里去的戰爭與勾心斗角委實還是讓朱慈烺覺得格外困倦。朱由檢的支持讓朱慈烺心中輕輕松了一口氣,那個禮物,更是讓朱慈烺心中多了一份底氣。

這時,內侍來報,倪元璐求見。

作為樞密院的副使,倪元璐這一回主抓的是全軍的裁汰工作。

九邊軍鎮遍布整個長城,關寧軍亦是分散在遼西關寧錦防線上的各個堡壘上。如此分散,光是軍額統計起來都夠嗆。至于紙面上的軍額那當然是不作數的。

從前將官吃兵血上頭管不到,現在朱慈烺登基了,自然不會繼續容忍這種事情發生。軍費的缺口是如此之大,饒是樞密院上下對軍隊的強大歡欣鼓舞也不想繼續浪費縱容引得眾人非議。

而這一回,倪元璐是作為樞密院的長官前來向朱慈烺匯報軍額統計詳情的。

會見的地方依舊是在涵元殿。倪元璐手捧著筆記本,與朱慈烺兩相落座以后,倪元璐放下了筆記本,一連串數字張口便來,隨后表情嚴肅道:“軍費的缺口恐怕比想象的大。裁汰的人數,亦是比想象的多。若是陸軍學校的骨干能再多一些就好了,眼下的景象,超出預料。”

大明初年,北邊各鎮軍額約60萬,永樂北征后約40萬。遷都之后,京師置七十二衛所,約官軍不下三十余萬,竟是內有五十余衛所,約官軍不下二十余萬。自嘉靖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遼東、宣府、大同、延綏、甘肅、山西、固原共募軍60635名,占嘉靖二十八年九邊軍數的13。通過招募、清勾,嘉靖間九邊軍數超過了40萬。隆慶、萬歷朝九邊軍數號稱80余萬,實約60萬。

到了而今,朱慈烺登基的時候,九邊軍陣的軍額一共是590574人。其中宣府鎮80128人,大同鎮76626人,山西鎮535人,薊鎮127718人,延綏鎮45140人,寧夏鎮25167人,甘肅鎮40548人,固原鎮59830人,關寧軍81994人。一共五十九萬余人。

這一連串數字從倪元璐嘴巴里念出來,端的是讓朱慈烺覺得口袋一陣緊張:“這么多張口啊……就是不知道到底養了多少將士,又肥了多少人中飽私囊。”

五十九萬張口,大明真要有這么多兵馬,早就碾壓建奴好幾個回合了。只可惜,朱慈烺要想抽調真正有戰斗力的士兵時,打個一折還不行,還得再打個對折。打一折是因為各鎮喝兵血的情況太嚴重了,侵吞軍餉,冒名領糧都是尋常。打對折則是因為各鎮都要守御,不能盡數抽調兵馬。

聽朱慈烺如此說,倪元璐也是覺得心中一緊,道:“回稟圣上,樞密院最近商議聯絡國子監,培訓財務人員,核對賬簿賬冊。以此理清軍中糧餉分發情況,絕不讓將士們再被喝兵血。”

“朕明白,樞密院做這個,有心了,做得好。”朱慈烺也只是感慨了一下,近衛軍團可比各鎮好多了,樞密院對的只是軍餉數額,實際上發放都是在恒信錢莊上劃撥。當然,貪污的人一樣也有。只不過近衛軍團旭日初升,自我清查以及監督的能力就強多了。

“最終實際上有多少人,可有個數?”朱慈烺其實也不太報希望。

“最先清查的是宣府軍,軍額八萬余人,但實際上的軍隊人數只有一萬一千九百三十七人。按照宣府軍的情況推測,此番邊軍加上關寧軍人數一共約在十五萬人左右。”倪元璐沉聲道:“這一回,微臣前來,其實是發現了另一個情況。”

“哦?”朱慈烺心中有點不太好的預感。

果不其然,倪元璐說的是個徹頭徹尾的壞消息。只見倪元璐輕嘆一聲道:“這一回,宣府、大同以及山西三鎮合并為第一軍。但陳永福先整頓宣府軍的時候,卻發現宣府軍不堪用的士兵太多了。樞密院的安排雖然說是合并,但實際上是以原來第一團作為骨架擴充到軍級機構。實際上會按照新兵入伍的標準挑選三鎮將士。宣府軍參加了遵化一戰,也在京畿,最先完成篩選工作,但是……”

朱慈烺幾乎猜到了接下來要說什么。

果不其然,倪元璐道:“宣府軍一共將近一萬兩千人,可以合格調入不需要集中整訓的只有九百三十七人。太少了……”

軍級部隊基本上都是一萬多人的骨架,如果只有不到一千人可以擴充,那等若還需要另外練新兵,太慢了。重要的是,那意味著軍費再度增加。

“為此,夏晨放寬了篩選標準。將一些體能暫時不達標的將士也放寬了進來,饒是如此,也只增加了一千余人。最重要的是……裁汰的人里,軍官的比例太高了。邊鎮之中,骨干軍官存留太少,可堪用的軍官更少。”倪元璐說完,打量了一下朱慈烺的表情。

果不其然,這意味著這一回軍費的預算需要再度提高。

“最麻煩的,是這些軍官不好安排吧。年輕一些的,也無礙,只要有潛力,再去軍校里培訓幾年。年紀大了的……”朱慈烺幾乎都能想象到這些人的工作有多麻煩。

很多所謂的九邊軍官與其說是軍官,不如說是一群大爺。事實上,這些人還真是去當大爺的。拿軍費自己享用,買田買女人,儼然地主與豪強。

但偏偏,這些人卻不好處理。

忽然間,朱慈烺道:“衛所軍的情況呢?”

“圣上容稟……”倪元璐眉頭皺成了一個川字:“這是微臣今日請奏的另一件事。微臣,請奏暫緩衛所軍的處理。”

朱慈烺點頭致意倪元璐繼續說下去。

“我大明衛所一共547個,以衛所滿編五千六百人計算。這便是將近三百萬人的隊伍。眼下大明各處衛所出處糜爛,但卻不意味著人數減少。衛所里,逃散一空的是軍額,卻不是……衛所里的人。大明邊鎮尚且知曉軍法,攏共亦是不過十數萬人。但大明數百衛所,軍戶至少上百萬計,縱然逃散軍額,卻逃散不了里面被軍官奴役為佃農的軍戶。而且,每一處都指揮使正二品武官。安排麻煩,處置亦是要耗費極大心力。”倪元璐緩了緩,打量著朱慈烺的表情。

朱慈烺只是不自覺地點頭,心中想著什么讓人猜不到。

倪元璐頓了頓,繼續道:“整頓衛所軍,或許可以從軍戶之中選拔出一些有用的新兵種子。但這一點收益,比起要整頓衛所軍全軍的利弊……實在是懸殊,太不值得了。”

朱慈烺深深呼出一口氣,站了起來,看著外間的景象沒有著急評論。

衛所制這個議題太大了。但不整頓卻讓朱慈烺有些不甘心。

為了加強說服,倪元璐又道:“若是只是從衛所軍中選取有用之兵,大可直接分派招募專員訓練新兵。而不需要急于整頓一面旁生波折。微臣知曉圣上現在既是軍隊改革,又是推行田賦新政。這時候,多生波折,恐怕貪多求全,冒進失措啊。”

朱慈烺擺擺手,示意倪元璐不要說了。

說到這里,朱慈烺是真的被打動了。只是,隱隱之中,朱慈烺還察覺到了什么,讓他不敢輕易下決心:“朕要想一想,”

“微臣恭候圣上裁決。”倪元璐起身一禮。

朱慈烺擺擺手,沉思了良久,道:“衛所軍的事情放一放。邊鎮的事情,朕有個法子。朕給你們一個授權與方案。你們不是找國子監要培訓一批人嗎?剛好,讓都察院那群沒事做的御史也去九邊各處逛逛。樞密院聯絡各處,先將一批民憤極大,軍中印象急壞,貪腐最嚴重的抓一批、關一批、殺一批。再識別清楚那些可造之才捧起來,分化瓦解,將邊鎮軍官的問題解決。如此一來,這些軍官的處理也算有個結果了。這事兒,你們盡管去做,朕授權了。”

倪元璐大笑:“圣上英明。”

他需要的便是朱慈烺的授權。

朱慈烺擺擺手:“軍中反腐的事情,要日常化,不能搞運動。制度性的制衡要做好,各部樞秘處不能淪為橡皮章子。”

“微臣明白了。”倪元璐嘩啦啦地在筆記本上記了下來。

“說了這么久……”朱慈烺輕輕呼出一口氣,道:“樞密院現在更新的預算軍費,要多少?說到底,邊鎮也好,衛所也好,麻煩都在于軍費缺口太大了吧。”

“按照最壞計算,缺口很大。”倪元璐盯著朱慈烺的神色,弱弱地說著。這的確是一個意外。

朱慈烺的臉有些綠:“比原來五百萬兩還要大?”

“如果不想想辦法……恐怕是了。”倪元璐低聲道。

“有辦法就說!”朱慈烺明白了倪元璐的小九九。

倪元璐嘿笑一聲,道:“這事,樞密院上下也擬了個方案,還請圣上定奪。”

朱慈烺從倪元璐手中接過了奏章。

方案有兩個。

一個快的一個慢的。

快的要的軍費總額少,慢的要的軍費總額多。但要命的是,快的近期就需要軍費,以期可以通過雷霆手段與雨露君恩快刀斬亂麻解決這次軍隊改革的問題。

而慢的,自然是要文火慢煮的法子,消耗時間長,所需軍費總額高。唯一算得上好處的,便是軍費支出平穩,有時間騰挪。

快的,便是將多余的軍隊全員裁汰同時轉為軍屯,而不是直接裁汰發還為民。當然,同樣也允許部分有那膽氣受夠了軍旅的轉為民戶。

這個法子見效快,有利之處在于可以平復被裁汰出去的老兵不會沒有歸宿,得不到好的安置。迅速解決不合格邊兵的安置問題。

而慢的方案則是傳統的路子,轉為民戶,發放錢糧讓起自行解決。

雖然看起來后者得發放錢糧,但實際上更加浪費時間更加節省金錢。因為大明算上關寧軍有九個邊軍都得一個個裁汰過去。要確保錢糧不會被中間環節私吞,就只能選擇一個試點,然后滾雪球一般鍛煉好了足夠隊伍后一個個去解決。

但軍屯的法子雖然看起來更復雜,但實際上更加方便。

屯田不是什么新穎獨到的辦法,大明不缺執行的人才,軍團下的軍隊依舊是大明朝廷下的建制。區別,只不過是將戰兵與屯田輔兵區分開。從而實際上增加建制,也不用費心想著發放多少安家費,只需要將這些不合格的老兵轉移到屯田里去就行。

甚至,還能許諾將田地耕作幾年后下發過去。

“但是……軍屯的開支,會更加龐大。”倪元璐掰著手指頭一個個說道:“這并非是給一個名號,將人集結起來就可以的。邊鎮之中雖然有一些田地,但這些年來已經荒廢了。這意味著,新的軍團需要重新開始開墾。雖然不需要裁汰發放的安家費,卻需要種子、農具、耕牛、屋舍以及先期養到明年入秋收獲的糧食,甚至搬家的運費,以及開墾初期的一些其他經費。第一年,恐怕需要更多的投入。當然,也有好處,便是往后便還有機會可以收到回報,軍屯產出更能反哺地方。”

“近期需要的投入比較巨大?去讓財相過來,你們將此事合計清楚。”朱慈烺想要讓戶部騰挪一下。畢竟,朝廷不是一分錢沒有,只是有缺口罷了。

很快,傅淑訓來了。一聽計劃,也是頗為贊賞。只是要騰挪卻難壞了他:“眼下時間不早了,趁著眼下冬天要盡早確定好計劃,準備足夠的耕牛、種子以及修筑好屋舍。但是,這一戰的犒賞與軍費……卻是難以騰挪啊。”

“要多少,支出時間表如何安排的?”朱慈烺平靜道:“三日內給朕結果。”

兩日后,朱慈烺望著奏章上的數字,輕輕呼出了一口氣。

“朝廷需要新增相當于兩百萬石的田賦,或者三百六十萬兩的新增稅收,第一個月需要一半,其后兩個月分別需要另外的一半,如果要這樣的話……一共只有三個月的時間了。”朱慈烺喃喃著。

他明白,這一回,要來一把大的了。

讀者群號碼:15146926。想要催更討論劇情聊天就來這里吧!我的讀者都歡迎來加喲(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29/29887/index.html


上一章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