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第十一章:江南之主【四千字大章】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一章:江南之主【四千字大章】

第十一章:江南之主【四千字大章】


更新時間:2016年02月17日  作者:幾字微言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幾字微言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第十一章:江南之主四千字大章

作者:→下載:

查看最新章節,請,在中即可享受實時查看。

熱門小說

ww.35ww.om,更新最快的無彈窗!

朱之瑜勒馬停轉,望著前面巍峨南京城墻,輕輕呼出了一口氣:“這下子,總算能趕上了吧。”

這樣想著,朱之瑜又是一夾馬腹,縱馬狂奔朝著前方沖去。

只不過朱之瑜趕路得急切,后面一人卻是叫苦不迭:“舜水先生,舜水先生!等等小弟罷,這一路顛簸,我的兩腿都要被磨爛了!”

只見后面這人三十上下,身材清瘦,面含憂色。

朱之瑜聞言,卻是大笑道:“太沖!你當年為父鳴冤,庭錐奸黨的狠氣去了哪里?陛下贊你是忠臣孤子。眼下,我等一生所學終于有了施展的機會,終于有了挽起這頹唐大勢的機會!你卻是連路都耐不住嗎?”

“舜水先生,早知如此,你當初又何必放qì當年禮部第一的功名。”后面這人高呼著,卻是不再抱怨,繼xù打馬前行,趕路了起來。

舜水先生就是余姚朱之瑜。

朱之瑜家是余姚名門,祖父朱孔孟就多有名望,父親朱正官至漕運總督。只不過朱家有一個世代相傳的祖訓:便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很是清高,不容于官場俗吏。清高的直接后果便是朱之瑜艱難的童年:父親英年早。母親拉扯著三個孩子貧寒度日。朱之瑜也早當家。小小年紀就養家糊口。不但干種地屠宰之類的農活,連城里的幫傭雜役也曾做過。

好在,朱之瑜很上進。生活雖然艱辛,學業卻沒落下,一面打工一面自學。先后更是拜了三位名流為師:朱永佑,張肯堂。吳鐘巒。朱永佑,崇禎年間的吏部侍郎。張肯堂。崇禎年間的福建巡撫,最厲害的是吳鐘巒,雖說官職不高,但教育成果顯赫。

這三位老師先后傳授給朱之瑜的,除了傳統儒家學問外,還有明末一門新興學科:實學。

實學,源起于宋代的“事功學派”,強調經世致用。

就這樣,五年前。崇禎十一年朱之瑜被推薦到禮部,以文武全才第一的名號第一次走上歷史的舞臺。那年,朱之瑜三十八歲。

三十八歲的朱之瑜已經很成熟了,他沒有被功名沖昏頭腦,他看清楚了當今世道日壞,國勢維艱。官為錢得,政以賄成,朝政紊亂,官場惡劣。此時入仕。只能陷入泥潭。

此刻,奔向南京的朱之瑜想起了自己當年對妻子說過的話:“我若第一進士,作一縣令,初年必逮系;次年三年。百姓誦德,上官稱譽,必得科道。由此建言。必獲大罪,身家不保。自揣淺衷激烈。不能隱忍含弘,故絕志于上進耳!”

當年的他看透了世道。明白自己銳意進取進入官場妄圖改變這個世界,只能給自己招禍。

所以朱之瑜說:“世俗之人以加官進祿為悅,賢人君子以得行其言為悅。言行,道自行也。蓋世俗之情,智周一身及其子孫。官高則身榮,祿厚則為子孫數世之利,其愿如是止矣。大人君子包天下以為量。在天下則憂天下,在一邦則憂一邦,惟恐民生之不遂。至于一身之榮瘁,祿食之厚薄,則漠不關心,故惟以得行其道為悅。”

朱之瑜不重權欲,他只想一展胸中報復。他明白民生是國本,所以沒有入仕也在民間奔走,關心民生,希望用自己一點微末的努力將胸中的那番韜略施展多一點,將這世界多往好的地方改變一點。

顯然,朱之瑜是不甘心自己被埋沒的。

而這個時候,北國消息傳來。突然間,年輕的太子驟然崛起。肅清戶部混亂,理順財計政策,練一方強兵平定內寇,舉艱難之力鏖戰建奴,殺虜酋阿巴泰雪大明國恥。

一時間竟然讓朱之瑜有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當他聽聞朱慈烺正在星夜兼程南下南京監國的時候,朱之瑜坐不住了。他買了好馬,風雨兼程地從浙江余姚拼命朝著南京趕過去。

一路上,朱之瑜還看到了很多很多的同仁志士被這樣一個驚喜所吸引。

有了朱慈烺的大明,就如同在寒冷的冬夜之中,于草原上燃起了一點火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朱慈烺的火種點燃了散亂如沙的這些大明志士的火種。

就如同,朱之瑜一出余姚就看到了一同前去的黃宗羲。

同在余姚,更年長的當然知道這個小自己十一歲的黃宗羲學識淵博,胸中有大韜略,是不弱于自己的才學之士。

而這樣的才學之士,一樣也如自己一起被朱慈烺吸引,喚起了挽救蒼生的希望,這如何不讓朱之瑜感慨難忘?

“現在再去,一樣不晚!”朱之瑜說罷,便打馬狂奔,朝著前方沖過去。

看著興沖沖的朱之瑜打馬沖去。

跟在后頭的黃宗羲卻是有些沉默。

十五年前的黃宗羲就已經揚名海外,被稱之為姚江黃孝子。對于推崇忠孝的古代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崇高的榮譽。

有這樣的一個基礎在,黃宗羲拜名師,苦求學,師從大儒劉宗周,得蕺山之學精髓,續鈔堂于南雷,以承東林之緒。

只可惜,黃宗羲時命乖蹇,屢試不第。去年北京科舉黃宗羲又是名落孫山,只能在去年冬月初十回到余姚。唯一可以稱得上慶幸的是黃宗羲沒有遇上兵亂。

只不過,這一回去南京投靠太子。黃宗羲卻不全然都是那般純粹的激動。

他雖然對這位戰功赫赫的太子抱有希望,卻擔心這位強勢南來的太子會讓江南格局大變。

任何變動,都是對既有利益的格局。

黃宗羲雖然只是一個落第的士子,卻是這個時代當仁不讓的參政者。也就是說,他擁有遠不止于官面上身份的實力以及影響力。

而這。便涉及到了東林之后的另外一個關鍵性存zài——復社。

崇禎元年,張采中進士。張溥以覃恩選貢人京師太學,廷對高等。名滿京華。很快,張溥與杜麟征、王崇簡結燕臺十子社,隨后又結識在京士子米壽都、陳肇曾、楊廷樞、徐汧、羅萬藻、艾南英、章世純、朱健、朱徽、張采、宋征璧等人。

張溥高呼:“我國家以經義取天下士,垂三百載,學者宜思有以表彰徽言,潤色鴻業。今公卿不通六藝,后進小生剽耳傭目,幸弋獲于有司,無怪乎椓人持柄。而折枝舔痔,半出于誦法孔子之徒。無他,師書之道虧,而廉恥之途塞也。新天子即位,臨雍講學,丕變斯民。生當其時者,圖仰贊萬一,庶幾尊遺經,砭俗學。俾盛明著作,比隆三代,其在吾黨乎”

一眾士子為張溥所言振奮,結社入內。彼此交厚。

戊辰會試,只有受先、勿齋兩人及第。落第的士子們抱團取暖,彼此痛訴失意。趁此時機。張溥喊出了復興絕學的口號,開始聯絡天下士子。

燕臺十子之盟包括了江右和松江文人集團的核心人物。江右文人張、羅、陳、艾四家。有三人在盟,即使艾南英日后被復社所擯棄。但羅萬藻、章世純、陳際泰都成了復社中的著名人物。松江文人夏允彝、杜麟征與陳子龍,是幾社六子中的三人,陳子龍在天啟七年(1627年)已與張溥、張采相交。嚴子岸即嚴渡,其父嚴調御與弟嚴武順、嚴敕曾成立小筑社,稱余杭三嚴。小筑社后來與張岐然(秀初)、江浩(道暗)所辦讀書社合并。張溥與嚴渡結識后,嚴渡返浙,‘始大合兩浙同社于吳門”,共同加入復社。這樣實jì上張溥已經聯絡了江右、兩浙、閩、松江以及北方的燕(都門)、趙、魯、衛等地區較有影響的文社領袖。

崇禎二年,張溥集吳越間俊造,召集了十六會社:江北匡社、中州端社、松江幾社、萊陽邑社、浙東超社、浙西莊社、黃州質社、江南應社、浙西聞社、江北南社、江西則社、歷亭席社、昆陽云簪社、吳門羽朋社、武林讀書社以及山左大社于尹山,號稱尹山大會,此會一開,正式宣bù了復社的成立。

不比松散的東林,張溥更像是一個真zh惡ng的政黨領袖。無論是組織綱領還是行動策劃,后勤錢糧籌備,張溥都有準b惡i。

故而,其后復社接連召開大會,如崇禎六年召開虎丘大會,先期傳單四出,至日,山左、江右、晉、楚、閩、浙,以舟車至者數千余人。大雄寶殿不能容。生公臺、千人石,鱗次布席皆滿,往來絲織,游于市者爭以復社會命名,刻之碑額,觀者甚眾無不詫嘆,以為三百年來,從未有此也。

崇禎九年八月,復社又在桃葉渡召開大會,這一次是一次純粹的政治集會,當時的吳應箕與冒辟疆、陳定生、顧子方等大開桃葉寓館,悉會天啟閹難死者諸孤十三人,聲勢浩大,劍指閹黨阮大鋮,惹得阮大鋮十分忌憚,談兵論劍,招納游俠以圖自保。

顯然,比起只是名望甚高的東林。復社組織更嚴密,人數更多,基礎更深厚,是一個格外有力的存zài。

也正是復社的存zài,讓張溥雖然并無實權,卻儼然江南真zh惡ng的主人。

太倉州知州劉士斗到任后,“每事咨之,受先及天如告假歸里,嘗與瞻文(士斗)密切相左右焉”。崇禎六年(1633年),太倉受風災,“斗米千錢,太倉漕無輸,劉士斗念切民瘼,與兩張謀救荒之策。采廣咨博訪,得府胥宋文杰言’,。張采著《軍儲說》,張溥作跋于其后。明代漕糧輸運,有嚴格規定,不得隨意更改。二張主持救荒,變革漕規,足見兩人本事。

而這一點,在崇禎十四年周延儒復相入閣為首輔一事上施展得淋漓盡致。

崇禎十四年,朝中“鄭三俊、劉宗周、黃道周等皆得罪”。時任禮部郎的復社成員吳昌時移書張溥:“虞山(錢謙益)毀而不用,湛持(文震孟)相三月即被逐,東南黨獄日聞,非陽羨(周延儒)復出,不足弭禍。”張溥對國家的前景十分擔憂,也認為“非起復宜興,終是孤立之局”,決定爭取周延儒,使其重返內閣以控zhì局面。于是與錢謙益、項水心、徐勿齋、馬素修等人謀于蘇州虎丘石佛寺,“遣干仆王成貽七札入選君吳來之先生昌時邸中”。吳昌時當時“手操朝柄,呼吸通帝座”,但皇帝身邊,內臣密布內外,“線索難通”,王成熟背七札,再“一字一割,雜敗絮中至吳帳。為蓑衣裱法,得達群要”。

若只是尋常幫zhù周延儒復相那也算不得張溥厲害。

更厲害的是,張溥對周延儒說:“公若再相,易前轍,可重得賢名。”

說完這些,張溥又拿出密疏救時十余事,讓周延儒上臺以后一一做出。

要知道張溥和周延儒的關系,理應是周延儒高于張溥的。崇禎四年張溥應會試,周延儒主考,初識張溥,“恨相見晚,恩禮倍至”。論資格,周延儒是張溥座主,且長張溥九歲,張溥即是其弟子。

師徒綱常是古代鐵律,卻在張溥與周延儒身上走了樣。

要知道周延儒也不是一般的政治人物。周延儒是一位當過內閣首輔,這次要再度角逐內閣首輔的大佬。現在,卻依舊要聽從張溥的吩咐。雖然荒謬,卻不得不承認張溥的地位是真的高于周延儒。

崇禎十四年,張溥費盡心機,又殷勤期望周延儒施展自己的救國綱領,于是將周延儒推上了首輔之位。

想到這里,黃宗羲想起了自己。

崇禎四年,張溥在南京召集“金陵大會”,當時恰好也在南京的黃宗羲經友人周鑣介shào參加復社,成為社中活躍人物之一。這年,他還加入了由名士何喬遠為首領的詩社;后來,黃宗羲與萬泰、陸符及其弟宗炎、宗會等還在余姚組織過“梨洲復社”。顯然,黃宗羲成了復社的骨干鐵桿。

許是天意弄人。

黃宗羲很快卻發xiàn自己陷入了一個莫大的窘境之中。(未完待續。)

昨天干活熬夜到一點,小說沒顧得上。白天也忙,只好今天兩章合并發送了

小牛?打賞了?10?三五幣

袁yh1234567?打賞了?100?三五幣

會稽山人007?打賞了?10?三五幣

雲遊天涯?打賞了?10?三五幣

,更新快、無彈窗!

如果不是最新章節,請,在中即可實時查看。


上一章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