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無限召喚第0503章 房謀杜斷現其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之無限召喚 >>三國之無限召喚最新章節列表 >> 第0503章 房謀杜斷現其一

第0503章 房謀杜斷現其一


更新時間:2016年03月01日  作者:藤洛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藤洛 | 三國之無限召喚 


類別:穿越小說

作者:

書名:__

“學生杜如晦,奉師命迎請衛將軍。風云小說閱讀網”

杜如晦!

唐太宗李世民的輔弼良臣,“房謀杜斷”之一的杜如晦!

房玄齡善謀劃,杜如晦善決斷,這兩人絕對是歷史上超級雙打組合!

不用看系統提示就知道,一定是召喚尉遲恭時,附帶而出!

劉芒大喜。那次召喚,魏文通伍云召接連斷絕關聯,劉芒曾有些郁悶。而今,尉遲恭歸心,杜如晦現身,劉芒之前的郁悶一掃而空。

“天氣不錯,我們走著去見大師吧。”劉芒雖然知道杜如晦非比尋常,但還是想更多地了解他。

“如晦貴庚?”

“一十有八。”

“我二人同齡。”但看身材,感覺杜如晦要比劉芒小兩三歲。

“如晦慚愧。衛將軍已建功立業,如晦卻是虛度光。”

劉芒有意招攬杜如晦,留心觀察他。杜如晦言詞謙遜,但臉上并無絲毫慚愧。平靜如斯,不卑不亢之間,透著自信。

“地位高低,僅表明人生經歷、運氣的不同,如晦言語不俗,氣度不凡,日后必有大成就。”

“衛將軍謬贊了。”杜如晦自幼聰明,少年老成,對自己的將來充滿自信。但是,身居九卿高位的劉芒如此鼓勵,杜如晦還是不免興奮。

杜如晦只是少年布衣,劉芒竟不論尊卑,親切攀談,讓杜如晦驚訝的同時,也不由得心生敬意。

“冒昧問一句,如晦緣何取二名?”

“二名”就是兩個字的名字。王莽篡權后,曾頒布了“去二名”的法律,規定世人改用一字名。只有犯罪之人,才使用二字名。

東漢雖不再執行這條法律,但人們已經習慣使用單名。特別是讀過書的人,極少使用二名。杜如晦師從鄭玄,學識不會差,劉芒才有此一問。

“單名也好。二名也罷,均是稱謂。衛將軍少年英才,必非墨守成規之人,如晦自改名字。只是應時應世,抒發心中所想而已。”

劉芒點頭贊許道:“是啊,品行、見識才是大丈夫立世之本,某些人以出身、姓名判斷他人,實在可笑。”言罷。輕聲吟道:“風雨如晦,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兩人相視,會心一笑。

劉芒最近沒白用功讀書,所吟詠的,是詩經中《風雨》篇,杜如晦之名,正出于此。

這是一首借風雨懷念人的民歌,說的是,風雨交加。天地昏暗;窗外鳴,聲聲不息。風雨之時,見到期待的人,心里怎能不歡喜。

這首歌,以前一直作女子想念情人解讀。后來,漢代經學之士,將這首歌的意義引申為“亂世思君”。

漢末,亂世之秋,世人期盼明君橫空出世。杜如晦自改其名,就是希望遇到明君。以施展自己的才學。

此時、此景、此名、此人,冥冥中,竟完全契合歌中意境,兩人因此相視而笑。

只是。“亂世思君”既有對明君的期盼,也有對現今當權者的不滿。說重了,有不臣嫌疑。兩人都是聰明人,笑而不語,盡在不言中……

鄭玄的精神狀態十分好。

別人來見他,是客情。是應酬,是無聊,令人頭疼。

而他和劉芒聊天,是為了學問,為了興趣。

鄭玄正在研究字詞學。漢語詞多,字少,其中矛盾,只能通過一字多義來解決。

許慎的《說文解字》,主講漢字的本義,正本清源。

鄭玄現在做的,是挖掘整理漢字的引申和假借義,歸納整理,總結其中規律。

劉芒說話,今古混用。朝中那些自認為是飽學之士的人,常在背后恥笑劉芒。但在鄭玄看來,劉芒的遣詞用句,表面上是無知、隨意,表達得卻更加清晰準確。而且,這種用詞用字的方式,更簡單,更容易被理解,仔細品味,竟是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意境

鄭玄當然不知道,劉芒使用的,是經歷數次變革后的漢語,經過數千年去除糟粕,雖然也損失少量精華,但沉積下來的,是古漢語無法比擬的簡單和實用。

宗師級別的鄭玄,和文盲級別的劉芒,兩人竟形成互為師生的奇妙關系!

當然,以鄭玄的學識,無需刻意發問討教,在和劉芒閑聊中,便逐步領悟了劉芒的語言的妙境。

而劉芒,在和鄭玄的交流中,也是受益匪淺。

劉芒曾向鄭玄請教,如何應對朝堂上的煩心事。

鄭玄笑答:“老朽只懂經史,不懂朝堂。經史中,常有經典與后人注釋相悖之事,老朽苦思良久,方有所悟,與小友分享。”

劉芒趕緊洗耳恭聽。

“經典與注釋人間行久,義或宜然,故不復定,以遺后說。這便是老朽之心得。”

話的意思,劉芒懂。就是說,做學問,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拿不準的就不強作結論,以免遺害后人。

可這和劉芒討教的朝廷疑問,有什么關聯呢?

劉芒現在也逐漸掌握了學習的方法。不懂就問,問了還不懂的,就要慢慢思考、反復品味,總會有所領悟。

漸漸地,劉芒終于將鄭玄做學問的心得,與處理朝廷爭議之事融會領悟,那就是,研究學問,也要常常面對很多爭議,和朝廷爭議本質并無不同。

而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博聞、闕疑、慎言”,通俗講,就是“多聽、少說、存疑”,也就是多聽別人意見,尊重別人的不同意見,謹慎發表自己的意見。

很快,陪都安邑貴族圈了,開始傳出風言風語。經學大師鄭玄,正在巴結衛將軍劉芒。別人見他,他帶答不理,卻常常主動請劉芒過去。

一個是學貫古今的大師,一個是被貴族恥笑的沒讀過書的鄉間無賴小兒。沒人相信,這兩人在一起是坐而論道。

議論的人多了,甚至傳到小皇帝劉協那里。劉協年齡小,遭遇的磨難卻多,顧慮也多。擔心眾朝臣反對,也就不再提征辟鄭玄一事。

如此一來,反倒成全了劉芒和鄭玄。

鄭玄來安邑,本就是不得已。如此,更合其心意,可以安安靜靜地做一個學問家。

而對劉芒來說,鄭玄更像是一面旗幟,是否入朝為官,并無實質意義。

劉芒和鄭玄商量,決定將鄭玄送去平陽。贈予宅院,供其著書立說,傳授學業。

當然,劉芒不會忘記,向鄭玄提出,希望讓杜如晦出仕,輔佐自己。

鄭玄和劉芒已成忘年之交。劉芒不凡,必成大事,杜如晦是鄭玄的得意弟子,如能追隨劉芒,自然是幸事一件。

“克明(杜如晦字)聰穎過人,有城府,善決斷。然,畢竟年輕,磨礪尚淺。善加任用,可為輔弼。”

“老師放心,我既不會委屈其才,也不會貿然擢升,促生驕傲。”劉芒對如何使用杜如晦,已有成算。(未完待續。)


上一章  |  三國之無限召喚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