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蒼茫第五百三十二章 陰魂不散的趙烈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蒼茫 >>明末蒼茫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三十二章 陰魂不散的趙烈

第五百三十二章 陰魂不散的趙烈


更新時間:2016年06月01日  作者:人在夜半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人在夜半 | 明末蒼茫 
·正文

建奴大軍此番攻擊南下可說是一路上順風順水,除了在白馬山城遇到了朝鮮守將的強力阻擊外,其他地方的朝鮮軍的抵抗極為的微弱,甚至可以說像是郊游般的輕松寫意。

如今大軍已經臨近朝鮮都城漢陽,在漢陽以北三十里的地方,大軍停下來好好休整一番,接下來就是兵進漢陽。

雖說大軍進展順利,但是皇太極自己卻是身心疲憊,十余天的進軍,讓他的身體有些吃不消了。

這位大清國主感覺他的身體不比當年,甚至可說差了很多,特別是時常得胸悶氣短,這讓皇太極暗暗感到心悸,但是這個事情還不能傳揚出去,畢竟大清內部隨著阿濟格、多爾袞等人的崛起,并不算平靜,而豪格稍顯稚嫩。

“秉皇上,前鋒圖里琛回稟,據降兵講,前些時日有數千明軍前來增援漢陽,此外這幾日來漢陽派出大批軍兵征集糧草,幾乎將附近的糧秣掃空。”

多爾袞、多鐸匆匆而來將最新的軍情奉上。

皇太極聽聞眉頭微皺,這兩個消息都是讓人費解。

大明的援軍就是為了幫助朝鮮抵御大清的嗎,大清南下就是這十幾日的事情,按照這個明軍來的時間判斷,那就是大清剛一南下,明軍就已經從大明出發了。

那么大明是怎么知道的,還有為何來的如此之快,要知道出兵域外,只有明國的天子才能做出決斷,其他人都不行。

而大明朝廷和天子決策的拖沓那是有名的,很多事情官員之間,內閣和內廷之間爭吵數月都定不下來,何況是出兵域外的大事,沒有一兩個月決斷不來。

但是明軍卻是來了,非常的詭異的搶先到來,當然征集糧草這個事也極為的毒辣,擺明了就是為了斷絕清軍的糧草來源。清軍絕大部分的糧秣都是就地征集,嗯,就地搶劫,這是個逼著清軍速戰速決的決斷。

“來援的明軍是哪里來的,京畿還是登萊。”皇太極心中涌起不太好的預感,是不是那個總是上串下跳壞其好事的趙烈又來了。

“抓獲的降兵也是在此處駐防,他們只是聽聞。確實是有大股明軍來援,但是哪里來的明軍他們都不知曉。甚至斬殺了一些軍兵恐嚇他們,還是說不出明軍的統領。”

多鐸躬身回道。

看來只有進兵漢陽才能一探究竟了,就是不是趙烈麾下的軍兵,只是數千明軍幫助漢陽守城,也是個大麻煩,明軍野戰或是不敵,但是守城向來可是好手,比朝鮮軍兵可是強的太多了。

此時漢陽城內也正在忙碌著,外面征集糧草等事宜都是朝鮮君臣的事。但是守城的安排李倧都交給了趙烈,也將全部的身家性命放在了趙烈手上。

無他,李倧手下的各個節制使指揮使沒有能拍著胸脯說能獨擋一面的人物。

而趙烈的聲威即使他們身處朝鮮也是盡皆聽聞,不交給趙烈負責城防,還有誰能擔當。

趙烈這幾天的忙碌說白了就是為了給建奴大軍備貨,沒有足夠的物料,建奴大軍來了拿什么請客吃飯。說什么也得讓建奴吃不了兜著走嘛,這才是好客之道。

至于物料你別說,作為朝鮮的都城漢陽還算是合格。

壬辰倭亂帶給朝鮮軍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朝鮮軍向倭寇看齊,大大加強了火銃手的數量,他們的比重占到軍兵人數的五分之一,而王城守軍這個比重更是到了四分之一。

同時他們的操練也算是湊合。比起大明軍的火銃手要強上不少。

趙烈可是曉得日后的松山大戰,已經降了建奴的朝鮮派出了數千火銃手幫助建奴與大明作戰,這些火銃手可是給了大明軍致命一擊,讓明軍傷亡慘重。

當然有了大批火銃手,那么火藥定然是不會少了,這就是個好物件,當年趙烈在涿州可是放了一回大煙花。可惜只有那么一次,其他時候沒有用上。

此番他可是坐擁兩萬余斤的火藥,足夠揮霍一陣子的了。

趙烈即刻派人開始制作藥包,這個玩意簡單,只要人手夠,這些火藥能做出兩三千的藥包。

當然,只有這么一件大禮還不夠,趙烈肯定建奴不會當先攻城,這藥包是為了建奴準備的,建奴驅趕攻城的朝鮮百姓還得有其他的物件對付,那就是箭枝和滾木擂石。

箭枝好說,作為一國之都,朝鮮的武庫就在這里,朝鮮軍的步弓手也是不少,只是這滾木擂石嘛,就是個麻煩事了。

這些物件根本不是臨時抱佛腳能夠解決的,都是應當早就備好的。

不過漢陽多少年沒有經歷戰事,這方面就有些廢弛,滾木擂石不是沒有,只不過太少,趙烈估摸激烈的戰事兩個回合,這些物料就得耗盡,根本就不濟事。

但是如今出城砍伐樹木挖掘山石等不說能不能找到,就是找到了那么沉重的物件怎么運回來,在建奴抵達漢陽前根本不可行,只能放棄這個想法。

怎么辦,好辦,趙烈打上了朝鮮王室宮殿的主意。

說道這個就得感謝壬辰倭亂時無惡不作的倭寇,他們占據漢陽時,將朝鮮王室的宮殿焚毀大半,數百間宮室淪為了殘垣斷壁。

如今朝鮮王室只能蝸居在當時的偏宮昌德宮居住,可見倭寇的惡行。

但是,這些宮殿的地基都在,這都是大好的石料,拿來就能用,很是方便快捷,有了人手就可以了,而漢陽如今缺的很多,但是就是不缺人手。

但是趙烈一說出來這個主意,負責給他打下手的金鎏大搖其頭,而金尚憲也是極為的為難,無他,這可是王室的物件,即使已經是焚毀了的。

朝鮮王室一直想重建被焚毀的景福宮和昌慶宮,這也是為了恢復昔日的榮光,可說是李倧一直來的夙愿,只不過因為錢糧的短缺而停滯,但是朝鮮王室是不會放棄的。

這些焚毀的地基啟開運走容易,重新擺放回來那就是大工程了,幾乎等于重建,這會大大增加朝鮮王室重建宮殿的支出。

這個即使是領議政也做不了主,怎么辦,還得是王上定奪,當然附上了趙烈的話,如果城破就沒有人接著修筑宮殿了。

是啊,如果城破按照建奴的燥性,對于敢于抵抗的城池可能就是屠城,就連朝鮮王族也未必能保全,還談什么宮殿,這想法如今看來太不合時宜,太奢侈了。

因此李倧看的很清楚,還是保命算了,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他不但同意,而且下令一切守城事宜,趙烈可以自行決斷,為了保命,李倧也是拼了。

簡直是將趙烈依為柱石了,你看著辦吧,怎么辦都行,只要能保住漢陽就成。

趙烈不管這個,他一聲令下,朝鮮守軍和城內征集的青壯立即將景福宮和昌慶宮舊址變成了大工地,任務就是一個,拆,拆,還是拆。

然后運抵城頭和城下備用,一旦城頭的滾木擂石用盡了,那么青壯的任務就是將這些物料運到城上去。

幾天的時間,在周十余里的王城城墻內側都擺放大量的石料,數量真是不要太多。

這只能讓趙烈感嘆,即使是朝鮮這個小國之地,收刮的民脂民膏不要太多啊。

火藥藥包也基本準備齊全,箭枝也被整理出來被成捆的堆積在城頭城下,同時利用殘存的木料做出了大量的盾牌,這個很主要,畢竟建奴的弓弩那是傷人的利器,絕對不能輕忽,破虜軍當年在涿州守城時可是見識過了。

三十里的路程對于建奴鐵騎來說真是不值一提,第二日午時一過,三萬大軍就已經來都漢陽北城下。

前方的斥候牛錄已經將城上明軍的情形報給了后方如今的大清皇帝皇太極。

皇太極聽聞即刻帶領著也一眾王爺大臣向城北進發,離城三里,皇太極等人勒住戰馬,用遠望鏡觀察城頭的情勢。

他們首先看到的是朝鮮王的旗幟,然后他們的目光聚集到城頭登萊指揮使趙字大旗,朝鮮王那個廢物誰有功夫看他的旗幟,正如斥候所報,正是該死的趙烈所部。

皇太極、豪格、多爾袞、多鐸等人臉色鐵青,他們知道一個道理,如果破虜軍占據堅城,這一仗基本不用打了,即使能攻進城池,這三萬余人也得都填進去。

皇太極等人在城下觀陣,看到趙烈的旗幟極為頭疼時,城上的朝鮮君臣也是觀看著胡虜的大軍。

李倧這一輩子可說處尊養優,沒有經歷過大的陣仗,城下鋪滿平原無邊無沿的建奴大軍,到處閃光的兵甲以及粗野兇蠻的軍兵讓李倧心驚膽戰,再一想起胡虜殺人嗜血的傳說,李倧頓感呼吸急促,渾身冰寒,最后他站不穩,只能跌坐椅子上。

其他的朝鮮重臣也是如此,畢竟他們很少有人親眼看過胡虜上萬的軍勢,此時面對數萬躍馬揚威的大軍,他們也都是噤若寒蟬。

此時北風大起,從北方傳來大股的腥臊之氣,數萬匹戰馬匯集一起,加上行軍途中沒時間打理,這個味道更是不用提了,馬上就有兩個朝鮮官員吐了出來,一個被氣味熏得,再就是心里壓抑。

這讓李倧極為不滿,雖說他自己也是極為不濟,但是也想讓麾下官員如此丟臉不是。(未完待續。)

PS:拜求訂閱推薦,謝謝


上一章  |  明末蒼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