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點擊分享讓更多人知道:
張永昌對自己的老父親說:“爸,你看兩孩子都這么大了,時代也在變化的如此快,你的老陳舊觀念也早該變一變了。兒女們都大了,都要有自己的事情,不能成天守著你們,你們也理解一下。”
周蔥香則是拿起一雙筷子在身上隨便抹了幾下子,就吃起了餃子,還是以前的老樣子,嘴饞的不像樣了。
張晨則是看到她的吃相,竟然忍不住笑了起來。
張老實又開始在說:“老大成天在村上,謀著當官,老二呢,不務正業的,成天啃家里,老四呢這回也當了城里人,你呢,哎,上了別人的門兒。”
張永昌說:“不是這樣的,爸,我只是住在葛艷家里,這樣咱家的家產我一樣也不要,你和我媽也省心。”
周蔥香已經吃完了餃子,正在用袖子擦嘴邊的油。
她看了一眼自己的兒子和孫子說:“餃子是很好吃,你看你們現在日子過的好的。”
張揚聽不下去了才說:“才不是這樣呢,我爸爸和葛媽媽過的很節省的。只是我和弟弟回來,他們才舍得包餃子吃。”
這時,歐春花也回來了,她在臨村的紙箱廠里上班,也是才去的。
她看見了張永昌父子三人,沒好氣的說:“喲,你們怎么都來了,是不是想通了,回來要房子了”
張永昌說:“嫂子,不是那樣子的,我們現在過的很好,不需要家里的房子。”
張晨一看見這貨,心里就不是滋味,他故意說:“我們才不要你們的房子,現在我們在燕京住的大房子,我姐姐還有大汽車呢。”
張揚說:“現在我姐姐和姐夫都是大經理,要什么有什么,別這樣子小看人。”
張永昌使眼色不要張揚說下去了,張揚才止住。
這時。歐春花的臉上紅一下子白一下子,她還是煮熟的鴨子嘴硬的不行。
“切,吹牛不上稅,你姐有那個命嗎”
周蔥香是相信了。她也聽村里的人說過,說是她家薔女子現在城里成了有錢的人,什么的,她以前是半信半疑的樣子。
不過從張揚張晨的衣著打扮上看,應當過的不錯。
張振看見了張晨。他過來了,在這以前被他欺負的小蘿卜頭兒面前,著實是矮了半頭。
他一看到張晨身上的新衣服就嚷嚷著要媽媽去買。
張揚說:“別做夢了,這是巴黎帶回來的,中國根本買不到的。”原來張揚說話并不是這樣子的,可是他一看到這母子兩個,就想出出以前受的氣。
張老實看著這個孫子們的說話和動作,他有一些不高興了說:“什么巴黎巴黎的,中國不好嗎張振,少和別人比。你好好讀書去。”
時候不早了,張永昌和兒子準備回村東頭的家里。
周蔥香原本指望著兒子來能給幾個零花錢,可是人家沒有給。
張永昌的錢全部投在了果樹上,第一批掛果的樹木就是他的寶貝,像兒子一樣。
他們現在的生活全靠葛艷一個人的工資了,過的也很清苦。只不過張曉薔時不時寄上一些錢來,他都沒有動過,想著留著兩兒子上大學時用的。
可憐的父親,他心里一直放不下自己的兒子,老覺得孩子背景離鄉都是自己導致的一樣。
夕陽西下了。小村籠罩在一片桔黃色的世界里了。
張永昌帶著兩兒子去了果樹地里。
這里,搭建著一個小房子,是張永昌晚上在這里住著,看著這些寶貝果樹。
就像女兒說的。這就是他和葛艷的下半輩子的幸福生活了。
張揚說:“爸爸,我晚上陪你住這兒吧,讓張晨回去陪葛媽媽。”
張永昌說:“好啊,我的兒子長大了,再不陪我住,以后的機會就更少了。”
張揚把張晨送到了快到家門口的地方。然后他折了回來去了果樹地里,陪著爸爸。
晚上,張永昌把狗拴在了小房子門口,將煤油燈掛好。
夏天的夜晚,這里涼絲絲的感覺,還時不時有風吹過。
張永昌拿著一個大蒲扇不停的給兒子哄著蚊子說:“你在城里就沒有這么多蚊子吧,這里蚊子太多了。”
張揚說:“哪里都一樣,那兒也有蚊子,把小家鑫的身上咬了好大的包包呢。”
父子兩個人聊起了那一對小外孫兒,聽著張揚講述著兩孩子的趣事,多在長的牙齒,多大學會的走路,多大會叫人了什么的,聽的張永昌很后悔錯過了兩個小外孫的那么多成長過程。
在這個小屋里,也掛著兩個小外孫的合影,在最顯眼的地方。
煤油燈吱吱的響著,就是那么的丁點亮光。
張永昌身上的棉布背心上好幾塊補丁,張揚說:“爸爸,這次回去我讓姐姐多給你買些衣服。”
張永昌說:“孩子,有的穿就行了,你葛媽媽也是這樣的,她不喜歡浪費的,你姐姐也不容易的。”
父子兩個人聊到了很晚,才睡著。
早上一起來,張晨來了,他說媽媽做好飯,是煎餅,讓趕快回去吃。
張永昌拴好了大黃,他和兩個兒子一起回家了。
不遠,走幾步就到了。
院子里,洗臉的水都倒好了。
洗完手和臉,葛媽媽就過來問張揚:“昨晚蚊子多不”
張揚的說:“沒有見到蚊子的影兒,那里晚上可以看星星看月亮,還有青蛙在叫著。”
張晨說:“我今天晚上也要去的。”
葛艷說:“晨,你不是說陪我嗎,怎么說話不算話呢,是不是男子漢了”
張揚說:“你就別去了,那里的床太小,擠不下三個人,你留下給葛媽媽講故事,講你那個小胖妞沒如果沒有,晚上就講給媽媽聽,她可是特別想聽的”
“什么小胖妞”葛媽媽好奇的問。
張揚清了清嗓子說:“就是那個,那個”
小胖妞就是以前在方家宴會上認識的一個小妹妹,比張晨小半歲,圓滾滾的樣子,長的很是可愛,也很有禮貌。
和張晨在一個學校,住的很近,兩個人經常一起寫作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