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第220章
感受到鈕祜祿氏的好意,成茹微微笑了,她覺得鈕祜祿氏這人也還不錯,在不牽扯到利益的情況下做個朋友還是可以的。當然,交心是不可能的!和后宮之中所謂的“姐妹”交心,那無異于與虎謀皮。
君子之交淡如水,保持這樣的距離其實也挺不錯的。
成茹眨眨眼:“你也說了男人靠不住,這掌管宮務的權力不也是由皇上決定的嗎,要真是沒了寵愛,權力自然也不可能再有了。我覺得呀,還是一切順其自然的好。”
鈕祜祿氏搖搖頭,不想再說了,反正以后她要是掌了權,多照顧她一些就是了。
想起一事,鈕祜祿氏低聲說:“宮務的事情你不愿意插手就算了,不過,烏雅氏這個人你以后倒是要離她遠點,她一個包衣宮女子出身的庶妃,居然能夠在佟貴妃的手下接二連三的懷孕,可見這個人不簡單。”
成茹訝然,看來這后宮里沒一個是蠢的,也不只是她一個人看出了烏雅氏所擁有的實力。她估計,烏雅氏應該很快就能崛起了,只不知她會用什么手段。
對于鈕祜祿氏的好意,成茹心領了,她笑說:“我什么時候離她近過?我雖然不喜歡摻和這樣那樣的事情,卻不代表我就蠢。我去年進宮的時候,為了抹黑我,烏雅氏差點流產,雖然背后黑手不是我,不過我想烏雅氏對我肯定也是有意見的,現在是夠不上我,等將來有機會,她肯定不介意給我下點絆子的,我遠著她還來不及,哪里會想不開的主動湊上去?”
成茹其實對烏雅氏懷孕的事情是早就知道了的,女子懷孕之后,身上的氣息是不同的。不過成茹早就發現,烏雅氏肚子里的這個胎兒氣息有些異常,怕是個養不大的。既然如此,她就懶得搭理了。
成茹覺得烏雅氏也是有些急功近利了,去年才生了一個,現在又迫不及待的懷上了,這女子每一次懷孕生產,都會損失大量的元氣,起碼要花上兩三年的時間來調理才能恢復到最佳狀態。
頻繁的生育,只會把人的身體掏空!
如果在此過程中,再被人算計幾回,那身體破敗的速度就更快了!
要是成茹的想法被別人知道了,恐怕要說她矯情了。別說是嫁入皇家的女子了,就是嫁入一般人家的女子,也是希望抓緊時間多生幾個的。
女子和男子不同,男子普遍來說,在四五十歲都還有可能讓女子受孕,有些天賦異稟的,甚至于六七十了還能有孩子。
可是女子不同,一般來說,女子的生產期在及笄之后到而立之年。十五歲之前,身子發育還不夠,很容易導致難產,生下來的孩子也大多先天不足。三十歲之后,一來年紀大了,身體狀態下降,這時候也很容易難產;二來男人的選擇性多,有更年輕鮮活的女孩,誰還了一寵一個老女人?
再加上這個時代嬰幼兒的存活率太低,便是沒有陰謀詭計的存在,夭折率也很高,更何況是在皇宮這個最黑暗的地方,自然是要多多的生子,這樣存活下來的機率才能更大一些。
鈕祜祿氏點頭道:“你能夠這樣想就好了。”
慈寧宮內,昭圣得知烏雅氏懷孕的消息,只是淡淡的表示了一點高興之意,賞了她一些布匹。在昭圣看來,像烏雅氏這樣身份的女人所生的皇子皇女,有當然也好,沒有她也覺得無所謂,她看重的還是那些身份比較高的嬪妃所出之子。
比如宜嬪。
昭圣慈祥的看著宜嬪的肚子:“宜嬪這肚子已經七個月了吧?這月份大了,明兒起,你就不要大老遠的過來請安了,好好的把哀家的重孫子生下來就是你的功勞了。”
宜嬪身為郭絡羅家嫡支的嫡長女,在昭圣心中還是排的上號的,再加上她性子爽利,又會說話,很討昭圣和仁憲的歡心。
昭圣都開口了,佟貴妃自然也不敢怠慢,急忙說道:“太皇太后說的是,宜嬪妹妹就好生在翊坤宮調養吧,爭取給皇上生個白白胖胖的小阿哥。”
宜嬪撫著肚子,在宮女的攙扶下艱難的起身:“臣妾謝過太皇太后憐惜,謝貴妃娘娘恩典。”
佟貴妃暗暗咬牙,郭絡羅氏怎么這么不爭氣?這都小半年了,居然也沒有把宜嬪的肚子搞掉,活該被她姐姐壓著!
自從郭絡羅氏生下一女之后,宜嬪就不再帶她到慈寧宮來了。以前帶她過來,是看在血脈親緣的份上,給她漲臉。既然她都不把自個兒當姐姐,她又何必為她著想呢?
太醫說了,她肚子里這個肯定是個阿哥。等孩子生下來,家族里就更不會有人會惦記靜蓉了。
宜嬪溫柔的撫摸著肚子,她這個寶貝兒子來得可真是時候。
康熙下朝之后,就得知了烏雅氏懷孕的消息,好容易地震結束了,宮里又出了這么一個好消息,康熙心情還是很好的。
下朝之后,康熙就往承乾宮而去。佟貴妃出來迎接的時候,眼底是帶著些哀怨的。只是她很好的掩藏起來,面帶笑容的說:“恭喜皇上了,烏雅氏今兒診斷出懷有三個月的身孕,明年宮里又要多一個小阿哥或是小格格了。”
康熙哈哈大笑著扶起她:“都是愛妃把后宮打理得好。”康熙現在活著的兒子并不多,每一個女人懷孕他都很高興。他也知道佟佳氏的心結,并沒有多提烏雅氏,只說:“小十一呢?”
說起小阿哥,佟貴妃倒是真心的笑了起來:“他現在迷上了走路,走不穩也就罷了,還不讓嬤嬤扶著,每次都是撅著小屁股往前沖,沒兩步就摔倒了。臣妾只好讓奴才們在房間地上鋪上毛毯,省得摔疼了他。這會兒小十一應該是在他屋子里練習走路呢,皇上要不要去看看?”
康熙驚訝道:“小十一都會走路了?”
他差不多有兩個月沒進后宮了,每天都連軸轉的忙著賑災的事情,一眨眼就錯過了兒子的成長。
對于自己的兒子,康熙向來不缺慈父心腸,興奮的起身:“朕過去看看小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