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莫要多想,嬌嬌要長長久久的陪著爺。”四爺感到懷中女子的心事,不由的憐惜。她實在是難得這般患得患失的時候。
八月十五,自然是在園子里辦。
年妃裕妃也出了宮,畢竟今年年家不一樣了。
而年妃出來,裕妃留著就不妥。總不能同樣是妃位,卻留下她一個吧?
你說麗妃?她就不算是個人。
宮中的事,暫時由恪嬪齊嬪管了。
這年的八月十五,很是熱鬧。席間,萬歲爺親自給李闊賜了一杯御酒,由三阿哥親自端過去的。
最難得弘時也出現了。穿著一身寶藍袍子,顯得人清瘦了不少。四爺先是在里間見了他。
弘時見了四爺,跪著痛哭:“皇阿瑪,您別不要兒臣了。兒臣……”哭的厲害話也說不好。
四爺嘆了口氣道:“起來吧,日后不可再魯莽。”有先前弘昫的事,四爺對兒子們格外的親近了些。弘時雖然魯莽,到底是自己的兒子,四爺也舍不得再叫他過得不好。
弘時忙磕了幾個頭才踉蹌著站起來。
父子二人出來,在宴會上,弘時就又跪下了。“皇阿瑪,兒臣自知荒唐,求皇阿瑪給兒臣機會去軍中歷練。兒臣愿意跟著十四叔或者十五叔做個小卒。”
四爺不防這一出,倒是也高興。他要是真能好好歷練,將來能成氣,那是最好。
“你既然如此想,年后就跟著你十五叔歷練歷練吧。只是一條,你去了一切都聽你十五叔的,不可擺身份。”想著西北艱苦,倒是蒙古好一點。何況先前和十五也是相處過的,不比十四性子脾氣都暴躁。
“是,皇阿瑪,兒臣一定好好聽十四五叔的話。絕不辜負皇阿瑪的期盼。”弘時顯得很激動,跪著砰砰磕了兩個頭。
此時大臣們都紛紛夸獎弘時,說起當年四爺上戰場的勇猛等等。
四爺的兄弟們心里卻是揣測,之前二阿哥是被趕回來的。如今要送進軍中,莫非,皇上屬意的是二阿哥?其實大臣們也是如此想。
二阿哥要是有了軍功,那可是兄弟們中第一人啊。
等到散了宴會,弘暉弘時依舊出宮去了。
李絮得知弘時要從軍,也沒有什么特別反應。四爺肯定喜歡弘時這樣做,可是先前四爺對弘時的失望也是溢于言表的。所以,弘時與那個位子……只怕還是沒有機會的。
但是,大臣們并非都明白。這一日之后,弘時的門檻就要被踩破了。上門送禮的,請見的,絡繹不絕。
但是弘時記的八爺的話,此時萬萬不可結交群臣,惹得皇上不高興。這也算是八爺的經驗之談了。(O。O)
于是他一個也不見,禮物也不收。倒是安安靜靜的閉關。
四爺得知,先是笑了笑,倒是也很欣慰。不知道是哪個軍師給他出謀劃策,但是他要能開竅是最好!
中秋后,李絮生的四個都要預備住進阿哥所。九月就回宮,回去就要住過去了。現在毓慶宮都開始搬東西,到了回去就直接進去了。
這一下,前朝后宮都像是得了信號。看來皇貴妃寵愛也就到這了。不過也有的堅定的站在皇貴妃后頭。皇貴妃娘娘什么寵愛,那是說沒了就能沒了的?
不過是先前是看著她那四個都在毓慶宮住著,保不齊將來哪一個就是未來的皇帝。如今二阿哥要被送去軍營鍛煉,而皇貴妃的兒子卻住到了阿哥所。雖說不是出宮了,但是那阿哥所如何跟毓慶宮比較?
但是那畢竟是四個,不是一個。便是有一個是以后的太子爺。也不能此時分出個高低來啊!
先帝時候,不就是早早立了太子,才惹得兄弟們都斗雞一樣么?這四位阿哥爺,還是一母所出,一胎所出。萬歲爺絕不希望他們斗起來。
宮里雖然新人源源不斷的進來,皇上卻從未厭煩了皇貴妃娘娘。沒見過的就罷了。
見過的,無不知娘娘如何風采。便是沒見過的,聽自家夫人也說過。
但是也有一些人,便是覺得皇貴妃娘娘不好了。
后宮中,有人歡喜有人憂。
歡喜的大有人在,憂愁的,卻只有恭妃了。
她深知自己的寵愛是為什么,如果皇貴妃倒了,她也好不了。
最快意的就是年妃了。從府里到宮里,處處受她壓制,從前大家都是一樣的側福晉,她就處處比自己強。進宮后皇上更是偏心。她是昭貴妃,自己卻只是個沒有封號的妃子。
她若是倒了,自己就是資歷最深的妃子,那后位,也不是不可能。即便她還是皇貴妃,只要她兒子沒出息,終究如何?失了皇上的寵愛,她有位份又如何?
年妃只恨自己肚子不爭氣,只有兩個女兒!
裕妃心里很掙扎。皇上的心思像是很明顯,但是……皇貴妃真的會倒么?她倒了,自己能怎樣?如果皇上要立后,那么……恭妃的出身,是不可能的,年妃……連個封號都沒有。那么自己……有兒子,出身也不算差,是不是可以?
裕妃緊緊的攥著手帕,想了又想,最后還是松開了手。這樣的事,太大,是她一輩子不敢想的,皇貴妃從府里到宮里多少年了,一直就是站在云端的人,那么遙不可及,裕妃似乎習慣了。習慣的連想想她會倒臺,都覺得那是翻天覆地的大事。
李絮倒是絲毫沒有什么感覺,可以說這兩件事,兒子們去阿哥所是四爺說的,弘時去軍中是四爺說的。都是四爺說的,有什么好想的?
宮里人想歸想,到底都只能看著。
李絮真是不想回宮啊。不過太后想回去。
那就收拾吧。也沒什么好收拾的。不過是整理些臨時用的,也不用李絮操心。
李絮帶著人瞎溜達,遠遠地見后武陵春色邊上的桃花林有幾個人。為首的兩個一個穿著粉紅的小襖,牙白的旗裝。一個穿著藕荷色的旗裝。有些遠,看不清是誰。
“主子,奴婢去請她們離開?”巧珠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