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零書院
選擇:
管亥臉上神色,帶著濃濃的憂慮。
腳步,更是急促。
來到書房中,管亥拱手道:“拜見殿下。”
劉宣道:“出了什么事?”
一見到管亥風風吼吼的樣子,劉宣就知道肯定出了事。
事實上,對管亥來說,他更愿意處理軍務上的事情。但擔任郡丞,必須處理政務。索性和糜竺兩人相互搭檔,倒也一切順利。
管亥回答道:“殿下,一群士子把城內的許多商鋪砸了,還揚言讓商人滾出黃縣。”
劉宣眉頭皺了起來,道:“這是大事嗎?”
管亥道:“重點在于,士子們認為,商人逐利,更哄抬物價。士子們認為,商人不能這樣。士子們的話,引起了無數人共鳴,要處理士子,也很困難。但不處理士子,商人們的權益又難以保證。”
劉宣聽了后,明白了管亥的憂慮。
如今的東萊郡,求才若渴,需要大量的人才,士子聚在一起后,讓管亥很忌憚。因為一個處理不好,就可能引發士子動蕩,進一步影響東萊郡的根基。
劉宣問道:“糜竺怎么說?”
管亥回答道:“子仲說他本身是商人出身,不好處理,所以請殿下定奪。”
劉宣問道:“現場控制住了嗎?”
管亥點了點頭,道:“鬧事的士子和商人,都控制了的。現在,已經有無數人匯聚在城內,都在關注這件事。”
劉宣道:“走吧,我親自走一趟。”
在劉宣看來,這并非一件難事,能夠輕易處理。
但這件事處理妥當了,不論是士子,亦或是商人,都將為劉宣所用。
所以這件事,反而是一個契機。
劉宣帶著史阿,跟著管亥一起出了太守府,就朝著城內鬧事的地方走去。來到了士子鬧事的街道時,整個街道上人滿為患,早已經聚集了無數看熱鬧的人。
百姓想知道,劉宣會怎么處置。
商人想知道,劉宣會站在哪邊?
士子想知道,劉宣會如何決斷?
無數人期待著,等著劉宣來處理這件事。
“靖王到了,都讓開,快讓開一條路。”
“快,趕緊讓開。”
“別當著靖王的路,都自己退開。”
一個個百姓自發的讓路,很快就空出了一條四尺寬的道路。劉宣帶著人進入,走了約莫百步的距離,來到了商鋪外面。
在商鋪外面,圍著一圈的士兵。
這些士兵,是之前黃縣的縣令派來維持秩序的。在士兵當中,站著一群士子,以及商鋪的主人,甚至還有其余被損壞的商鋪商人。
劉宣走了上去,面容肅然的看著所有人。
銳利目光掃過,令人膽寒。
“殿下,求殿下為草民做主啊。草民一不偷二不搶,是一個老實本分的商人,只是做一點小本生意而已。可萬萬沒想到,會天降橫禍啊!殿下如果不還小民一個公道,草民不活了。”
商人看著店鋪內的貨物,眼中神色憤怒。
這些士子把所有貨物都掀翻在地上,已經毀掉了他的商鋪。
劉宣問道:“你叫什么名字?”
商人回答道:“回稟殿下,草民名叫茍富貴。”
“茍富貴!”
劉宣點了點頭,問道:“他們為什么打砸你的商鋪?”
茍富貴道:“殿下,草民也想不明白,也不清楚他們為什么要這樣?草民在黃縣做生意,沒有招惹誰啊?草民之所以來黃縣做生意,是響應糜竺大人的號召,特地從徐州來做生意的。沒想到,卻遭到橫禍。”
劉宣說道:“是非黑白,本王一定還你一個公道。本王治下,不會冤枉一個壞人,但也不會放過一個好人。”
“多謝殿下!”
茍富貴看向劉宣,眼中多了一絲的期待。
只是看向士子,他又擔心。縱然靖王愿意為他做主,但事情恐怕也不簡單。畢竟,靖王需要士子的支持。
劉宣看向士子,粗略看了一眼,共有八個人。
劉宣問道:“誰是領頭的?”
“在下凌觀,見過靖王。”
一個年逾三十的士子站出來,拱手行了一禮。
劉宣盯著凌觀,眼神平靜。可恰恰是平靜的眼神,令凌觀心中一突,驟然生出不妙的預感。但是凌觀不認為自己做錯了,挺直胸膛,平視劉宣,寸步不讓。
劉宣再一次問道:“你是領頭的人?”
凌觀說道:“不是!”
劉宣的聲音驟然拔高,呵斥道:“你不是領頭的人,站出來回答作甚?既然是士子,就是讀了書的。讀書明理,讀書開啟智慧。莫非,你連人話都聽不懂。”
凌觀的臉色,變得蒼白無比。
他沒想到,劉宣如此咄咄逼人,說話如此強勢。
凌觀咽了口唾沫,道:“靖王……”
“閉嘴!”
劉宣直接呵斥,眼神中竟是流露出一絲的殺氣:“本王沒有詢問你,如果你再擅自回答,休怪本王刀下無情。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本王問話的時候,既然你不是領頭的人,就不要擅自回答。否則,小心腦袋搬家。”
殺氣騰騰的話語,透著銳利和霸氣。
周圍百姓見狀,一個個瞪大了眼睛,眼中流露出好奇和期待神色。
這場面,最是熱鬧不過了。
凌觀臉上的表情,卻無比的尷尬。面對劉宣的強勢,他根本不敢說一句話,因為一旦再說話,恐怕他頂上的腦袋就保不住了。
凌觀不敢賭,只能閉嘴。
凌觀的目光,落在了一旁的一名青年身上。
這名青年,生得器宇軒昂。他微微一笑,往前走了一步,不卑不亢的拱手道:“在下陳橙,見過靖王。”
“你是領頭的人?”
劉宣再一次問道。
陳橙道:“是!”
劉宣眼神冰冷,沉聲問道:“本王就問你一個問題,為什么打砸街道上的商鋪,而且不止一家。”
陳橙表情仍然平靜,道:“在下之所以帶人打砸商鋪,是為了還黃縣一個朗朗乾坤。”
劉宣道:“如果是這個理由,恐怕你的腦袋要搬家了。”
陳橙繼續道:“在下的理由有三。”
“第一,商人逐利,不事生產,隨著黃縣的商人越來越多,導致許多百姓參與其中。長此以往,黃縣人人如此,必定舍本逐末,陷入混亂中。”
“第二,商人********鉆營,只知道哄抬物價。靖王對商人管控太輕松,他們一個個抬高價格,致使百姓難以購買日常用品。對于這些********攫取錢財的人,必須打壓。”
“第三,商人擾亂風氣。商人多了,整個黃縣烏煙瘴氣,使得無數人不再讀圣賢書,只想著鉆營賺錢,渾身充滿銅臭味兒,使得黃縣民風大變,不再淳樸。”
陳橙掃過一個個商人,眼神鄙夷。
在陳橙看來,這些商人就是該死,不應該讓他們出現在黃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