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作者:九天楓
“進城,董鎮海你不要留在我身邊保護我了,去吧,我早就知道你想進城了,你和呼延贊的關系我也知道,也算是給呼延贊報仇了,了結你的一樁心愿了。”
趙旭看著董鎮海一直在躍躍欲試,趙旭知道的心思,這不直接的進城了,城門早已經被打開了,黑旗軍直接送這里進城的,現在城門已經對他們沒有什么威脅了,趙旭這個時候心情也好了,雖然他沒有進城,但是他也知道如果所料不差,契丹元氣大傷。
當然了這也只是推測,但是城中現在一片喊殺聲音都是宋軍的聲音,這不用說了,情況已經很明了啦,宋軍占了上風了,進城也沒有什么大的危險了。
“好好多謝殿下,多謝殿下,老劉殿下的安全就交給你了,俺先走一步了。”董鎮海那壯碩的身子,直接就奔著城池而去。
“唉,董,還總是這毛毛躁躁的,這一輩子也是改不了的。”劉擒虎還想吩咐他幾句,可是還沒有來及的說,董鎮海就火急火燎的走了。
“你還不了解他,這樣吧你也不用在我身邊了,你看我身邊還有這么多人,安全不用擔心,你也去吧。”
“不行,我一定要寸步不離的跟在您的身邊,特別是進城之后,您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如果您出了意外還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這個要人頭落地,為了我們身家性命,我們也要緊緊的跟著你哈哈。”
劉擒虎這話雖然是開玩笑,但是也很對,趙旭知道自己的要是真的如他所說的那樣出現了一點意外,北方大營恐怕都會難逃其咎。
他們擁著趙旭進城,城內確實是大宋的軍對占了上風,契丹人傷者無數,宋軍也好不到那里去,可是相比之下宋軍還是占了上風的。
“高瓊,你怎么成了這個樣子?”趙旭找了很久才見到高瓊,曹彬在那里也沒有見到,此時高瓊渾身上下都是血跡,英俊的臉上也都是血塊,干涸的血塊。
“這不是我的血,全部是敵人的,對了殿下您怎么來這里了,這里還有很多的契丹人,這里危險劉統領怎么能讓殿下來這里,出了事情誰都擔當不起。”
高瓊抹了一把臉,然后嚴厲的問道,不說趙旭是自己的姐夫了,就憑借他當朝的太子,誰也敢不緊張。
“好了,這不管他的事情,這都是我自己要來的,這小小的一座城還阻擋不住我的腳步,再說這里還不是有你們呢?”
“對了曹彬呢,你們殺紅眼了吧,有些契丹人都已經投降了為什么還要殺?”趙旭在城內看到了很多幕,契丹人有的已經放下了武器,可是大宋的士兵還是執意將他們給殺了。
“這是曹將軍下的命令,我們沒有那么多人去看管俘虜,這俘虜過多還會給我們帶來負擔,我們的身手就不夠,所以才有這樣的命令,而曹將軍去追耶律好武了,耶律好武已經逃了,現在城中由蕭天佐指揮。”
“耶律好武逃了?”趙旭也難以置信。
“對,我們也是抓到了一個人才知道的,耶律好武昏迷不醒,就在城中爆炸聲響起來的時候,他就口吐鮮血昏倒了。”
高瓊他們抓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正是跟在耶律好武身邊照顧他飲食的人,被抓之后,向他們透漏了一個這樣的消息。
“原來是這樣,那他逃到那里去了?”
“根據那人的交代是去了古北口,曹彬將軍聽說了之后立刻就帶人去追了。”
“古北口,古北口好呀!”趙旭一個人自言自語道,這耶律好武如果好好的趙旭還真的擔心他能逃走,但現在他真的不擔心了,現在回去是自投羅了。
十幾里的路,這些契丹人都是精銳保護著耶律好武向著古北口前行,當然了在中途他們碰到了高懷德,這高懷德一看是契丹人,二話不說全部將他們殺了,只留下一個躺在簡易擔架上的耶律好武。
“耶律好武?去人騎著快馬將這件事告訴高懷亮將軍,讓他千萬不要行動,等著這個人,派幾個人抬著這個人去古北口,他就是敲開古北口城門的關鍵呀。”
高懷德自然認識,耶律好武昏迷不醒,想來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傷,所以才這樣昏迷不醒的,他想到了一條妙計,那就是耶律好武還有用處,契丹人認識他,他要開城門還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契丹沒有大宋那么嚴格的要求,夜間無論是誰只要城門關閉了,都不會再打開,要知道契丹是游牧民族,對于城市的管理遠沒有那么嚴格。
“不行,這個耶律好武也有一身本事,隨軍郎中叫過來,給他用點麻沸散,讓他幾日都不能醒,幾日后大事已定,那個時候怎么處置此人再說吧。”
高懷德居然想到了這一點,為了防止他壞事,直接的讓人將他給麻暈,這樣他便不會再醒來了,這就是麻沸散的功效。
“前方就是我們的目的地,想不到前方我們的士兵正在廝殺,我們不能看著我們的兄弟流血我們無動于衷。”
高懷德一馬當先,直奔而去,蕭天佐此時很頭疼,因為此時他已經控制不了局面了,高懷德的到來更加讓他們壓力巨大,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全部陷在城池之內,想走也走不了。
“宋王殿下,要不我們離開吧,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有柴燒,只要我們還活著就有希望,想必陛下也會原諒殿下的,畢竟誰能想到城下基本上都是全部是火藥,誰也想不到呀。”
宋忠契一看這形勢不對,他可是不想死,他跟在蕭天佐的身邊,如果蕭天佐不走他也不能走,現在高懷德也來了,他們想要再走的話,那就真的麻煩了。
蕭天佐現在也是想到要離開了,他還沒有想到城池丟了,士兵死了,自己就要自殺,他很相信大宋的一句話,那就是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自己活著還有可能東山再起。
手機閱讀本站:
本書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