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迷閣
留言/反饋:
天才3秒筆迷閣紫陽的敘述之中,只提到了十二家傳承,那剩下的一家,就是有始皇血脈的秦家了,不過,從他這將秦家單獨撇開來看,秦家的情況,與其他家族是不太一樣的。
果然,紫陽說到這里,頓了一下,順便掃了我一眼,又繼續說道:“除了我們這十二個家族,還有一個家族,與我們十二家略有些不同,那就是擁有千古一帝始皇血脈的秦家。然而,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擁有始皇血脈的秦家,坐擁最豐富的經文典藏,其本身卻受天道制約,無法與其余十二家一樣,在術法方面有所突破。”
我聽的暗暗點頭,紫陽師叔的這番話,也和之前秦夢空的一番表述,相互印證。
紫陽師叔接下來的講述,逐漸將藏在暗處的歷史畫卷,緩緩鋪開。
據說,最初的十二個家族的先祖,是跟隨徐福出海的三千童男童女中的佼佼者,而徐福又受命于始皇帝,由此可以說徐福和同行的童男童女,都是為秦氏王朝服務的。
然而,隨著始皇帝的駕崩,秦氏王朝僅僅傳了兩代,就很快坍塌毀滅。而精研先賢奧義的十二家先祖,體悟大道,思想早就掙脫之前為秦氏王朝賣命的束縛,在秦氏王朝毀滅之后,沒有選擇愚忠,去幫助同行的秦氏血脈分支,恢復秦朝大統,而是選擇了堅守心中道義,并逐漸發展為守衛中原大地的古老世家門派。
雖然說,秦始皇讓徐福將經文奧義傳與眾人的初衷,并不是那么光明正大,無可指摘,但十二家的先祖,到底沒有忘恩負義,他們在放棄愚忠的同時,合力幫助同歸的秦氏旁支,建立了秦氏一族,讓始皇血脈得以順利延續下去,與其余十二個家族并立。
這徐福雖然算不上十三家先祖的師父,但到底是對他們有傳義之恩,所以勉強都算是出自其門下,這就是徐福門下十三家的由來!
有道是,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
隨著十三家不斷的傳承,各家存世的理念,也有了很大的變化。有選擇隱于山野之間的,比如龐家、張家幾個家族有匿于市井之中的,比如周家、沈家等幾個家族也有處身朝堂之上的,比如孟家和楊家。
但十三個家族,彼此之間,一直都有一些聯系。每逢天下大亂,或者妖邪亂世時,就會聚在一起,合力商議應對。可有時候,各家意見不統一,誰也無法說服誰,甚至鬧得不歡而散。
后來,十三個家族的族長商議,依照各家的實力,以及以往的貢獻等等,將十三個家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以此調整各家的話語權。于是,就有了上四、中五、下四的分別。
這上四,分別是秦、茅、張、周四家,中五則是孟、楊、沈、魯、華五家,下四為龐、吳、胡、苗四家。當然,大家都知道,由于對出世入世的選擇不同,這個家族等級的劃分,并不以能調動的世俗力量的高低作為標準,否則誰也無法與精研孔孟之道,幾乎控制了天下士林百姓思想的孟家,又或者掌握軍隊的楊家相抗衡。
這十三個家族,歷經兩千余年的沖擊,如大浪淘沙一般,誰興誰敗,甚至誰存誰亡,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比如上四家中的張、茅兩家,分別在龍虎山和茅山,建立了一家道家門派,并發展成為現在的道門圣地。兩派自成立之初,都廣收門徒,有教無類。略有不同的是,茅山一派更為開明,掌教不再限于茅姓后人,而龍虎山澤相對嚴苛一些,掌教一脈,依然還在張氏一族手中。
中五家之中,最為顯著的,是孟、楊兩家。這孟家,在各朝各代之中,時隱時現,一旦預感到大治到來,他們就會出世為官,甚至宰執天下,至于楊家,與孟家大同小異,只不過一個從政,一個從軍罷了。
可是,在古代,講究皇權天授,他們入世為官治軍,也受制于封建王朝的統治,出于一些忌諱,有時候他們會選擇隱姓埋名再出世,所以并不是那么的顯眼。
只是,身處朝堂之上,如何能躲過朝代更迭的沖擊?兩家本就不以術法見長,僅有的一些,也早就斷了傳承,家族雖然還在,但也只剩下一些從政治軍之道了。
當然,這世間的玄門力量,也不僅僅只是這十三個家族而已,有些是十三家門派分出的旁支傳承下來的,又或者是后世誕生的新力量,當然,也有一些是秦始皇當年的焚書坑儒中幸免于難的,比如墨門就還有傳人存世。
這墨門,與十三家之中的魯家之間,發生了不少的恩怨,兩個世家之間相互攻伐傾軋,許多帶著邪氣的陰毒器物,也由此產生,比如尸血棺材等等。
不過,兩派都擅長建筑及機關消息,一旦一方勢弱,便緊鎖山門不出,另一方想攻破,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兩派恩怨不斷,但傳承不絕。
下四家之中,胡、苗兩家,情況和其余幾家略有些不同。
這胡家所學,偏重道家的通天教主一脈,還有一些巫術夾雜,與中原各地盛行的道家教義不符,后來連同一些世間殘存的通天教徒,遠走東北。他們與當地的薩滿教相融,最后發展成如今的東北仙家一脈。
至于這苗家,與胡家情況大致相同,不一樣的是,他們選擇了避居湘西之地,與當地的苗巫之術相融。如今的湘西趕尸一脈,世間皆傳是茅山道法與巫族祝由科相融而成,其實并不盡然。
因為,早在茅山道法傳入湘西之地之前,巫術早就自成一脈,哪有這么容易將兩派道法教義融合在一起?其實,在此之前,苗家攜帶的術法,已經和早期的巫術有過一些碰撞和交融。
這湘西趕尸一脈,與其說是茅山道法與巫術融匯而成,不如說是,融合了苗家術法和巫術的后人,吸收了一些茅山道法,自成一派。
這苗、胡兩家,由于分別和別的教派相融,中間免不了的摩擦碰撞,兩家的后人,多有隕落。
在這兩家遠離中原腹地后,緊跟著的幾次十三家會面,他們還曾派人前來參加,到后來就沒了,取而代之的,是東北仙家和湘西趕尸一脈,逐漸昌盛起來。
本章完
,章節目錄
如果您認為《》不錯,請把《》加入書架,以方便以后跟進,章節目錄的連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