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歡迎光臨祝您閱讀愉快!
思來想去了好一會,太爺爺想到了一個人,不,準確的說,是一條被他救過兩次性命的東北蟒仙。
這蟒仙是太爺爺還是個半大孩子時,偶然之間救下的一條黑色的大蟒蛇。那時候蟒蛇還未成仙,被開山的人從山石之中炸出來后,受了重傷。
負責開山的頭頭,也不知是傳奇小說看多了,還是骨子里有股兇性,見到一條大蟒蛇,不但不害怕,還想把黑蟒殺了吃肉,說是能延年益壽。
碰巧,這事被上山捉蝎子的太爺爺看到了,他覺得這黑蛇無辜,又發現那黑蟒一雙蛇眸里,竟然流露出一股懇求之意,一時憐意大起,覺得這黑蟒有些靈性,和自己大有緣分,于是懇求那些開山的人,把黑蟒放了。
可那些人又怎么會搭理一個半大孩子的請求,無奈之下,太爺爺自報家門,硬是仗著家里在四里八鄉的名聲,舍了一些錢財,將黑蟒買了下來,并醫好了它,將其放回山里,任其自己成活。
沒成想,那黑蟒在山上的神廟里落了戶,靠著吸食神廟里斷斷續續的香火供奉,僅僅過了十余年,竟然化形成了精。
黑蟒見那香火對自己修行有益,又發現自己成精之后,那斷斷續續的香火有些不足,一時起了貪心,便使出些手段,禍害附近的村民,連哄帶嚇,想要讓他們供奉更多的香火。
這事換作其他地方,或許還真讓黑蟒得逞了,但在我周家坐鎮的四里八鄉,卻門都沒有,那些被禍害的百姓們,很快找到了我們周家。
不過一個精怪作怪,自然無法驚動家里的長輩,于是這事就落到了二十余歲的太爺爺身上。太爺爺先是去那些村子里,救了人,然后找上了神廟。
太爺爺這一出手,黑蟒在那邊立刻就發覺,有人壞了他的好事,于是大馬金刀的盤踞在廟里,等著與壞他好事的人上門,然后殺一儆百。
可太爺爺一入門,黑蟒立刻就認出了他,當即現形,撲倒就跪。
太爺爺一見居然是黑蟒,倒也不著急了,一番攀談之后,念在他一時貪心,雖是禍害了附近的百姓,但也只是讓人生個小病啥的,并沒有鑄成大錯,便饒了他。
黑蟒暗自慶幸,得虧是太爺爺過來,否則換了我周家的長輩后來,不將他剝皮抽筋才怪,心中對對爺爺也愈加的感激涕零。
太爺爺見他乖巧聽話,彼此之間又有些緣分,便通過家里長輩的關系,把他引入東北野仙一脈,成了一個保家仙,護持一家平安,****享受香火。
幾次三番施救,這黑蟒自然視太爺爺為救命恩人,去時言道,日后只要太爺爺傳個話,風里來火里去,任太爺爺驅使。
太爺爺本來也沒有太當回事,只當是結了個善緣,可他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真的有事麻煩黑蟒。
想到這黑蟒,太爺爺知道自己找對人了,這些個異類禽獸,雖然多是性情怪異,氣量狹小之輩,卻恩怨分明。既然太爺爺有恩在前,他必舍命來報,幫忙保存一本書的事,自然不在話下。
這黑蟒不比常人,在他眼里,別說幾十年,就是一兩百年,也很快就過去了。
而且黑蟒既入了仙家一脈,就不可能修習使用這周氏陰陽術,而且他本身有些道行,背后又有諸位仙家做靠山,自然不虞古書有失。
總之,黑蟒簡直就是太爺爺眼里的不二人選,他當年的一時善念,現在想來,絕對是無意間的神來之筆啊!
于是,太爺爺他老人家早早的將周氏陰陽術一書,送到黑蟒手里,并且言明日后周氏子孫,會持他的親筆書信和家中信物八卦鏡去取。
有人說了,家傳古籍送出去了,那你爺爺的修煉怎么辦?
嘿嘿,這還要問嗎?有太爺爺他老人家言傳身教,自然是不用再看書修習了。
后來,太爺爺在彌留之際,果然留下了一封書信,并交代了爺爺一番之后,撒手而去。
太爺爺走后沒多少年,爺爺果然如卦象顯示的一樣,中年早逝,原因自然是文那個什么革。
說來,文那個什么革,雖然現在看來絕對是錯誤的,但那也畢竟是國家政策,牽扯國家氣運,也難怪會使得沈一山反噬受傷。
本來呢,這古書留外保存一事,爺爺早就該告訴老爸的,但很可惜,爺爺過于托大了。
說實話,我一直覺得我們周家的子孫,有些隔代遺傳的意思,老爸像是當年的太爺爺,處事沉穩,而相比較老爸而言,我則和沒見過面的爺爺的性子更加想象,跳脫、自負聰明。
那時候新中國成立,雖是百廢待興,但大家伙團結在偉人周圍,舉國上下,形勢大好,到處都是一片欣欣向榮之相,誰能想到后面會來這么一家伙?而且,這一家伙,整整波蕩了十年之久。
爺爺自然也難能免俗,他老人家甚至一度懷疑,沈一山老爺子的卦象是否錯了,這種一片大好的形式之下,他又怎么可能會中年早逝?還是觸碰了國家氣運?
所以,這事,他根本沒在老爸面前提起過,只是偶爾閑極無聊,跟奶奶嘮叨過幾句。
也幸虧他跟奶奶嘮叨了這幾句,否則爺爺他老人家在被折磨的遍體鱗傷之際,一句話要喘好幾口氣,還真不見得把事情跟奶奶交代清楚了。
至于老爸,他壓根就沒見到爺爺的最后一面,自始至終都不知道還有過這么一回事!
也得虧奶奶這人心細,在文那個革開始的時候,早早的由娘家一個親戚那里聽到了風聲,雖然苦勸爺爺不得,但卻將那封太爺爺留下的書信,用兩張毛主席畫報封了起來,放在一堆宣傳文件里,這才躲過了一劫。
有人要問了,不就是本書嗎?隨便挖個坑,不就神不知鬼不覺的藏起來了?
那是你們沒有見過,當年那批瘋了似的小紅衛,挖地三尺的勁。那時候又不像現在,有塑料袋等隔水措施,一本厚厚的家傳古書埋地下,很容易被水氣沾染毀掉,而要是藏在哪個犄角旮旯里,絕對會被翻出來,最終難逃付之一炬的下場。
推薦本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