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宰大明第1393章 為民請命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執宰大明 >>執宰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1393章 為民請命

第1393章 為民請命


更新時間:2016年03月17日  作者:小黑醉酒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小黑醉酒 | 執宰大明 
1393.

1393.

對于李云天來說,李安民和趙寧兒的親事只是一個小插曲而已,他此次回京有很多事務忙碌,除了布置巡視南洋和西域期間講武堂和都察院的事務外,還要在內廷和文官集團之間周旋,調和雙方的矛盾。()

在李云天的出面下,“城建稅”獲得了文官集團的首肯,這并不是說李云天的面子夠大,關鍵是李云天在商業上是行家,與民爭利之說根本就在李云天面前站不住腳跟。

不過,“城建稅”并不是面對所有的商戶征收,只有營業額達到一定標準的商戶才繳納,實際上主要針對的那些富有的商賈而言,對小商小販并沒有影響。

而且“城建稅”并不全部上繳到稅局,稅局每年年底會把一半的“城建稅”撥給當地的衙門,作為當地建設的資金。

正是通過一系列的討價還價和妥協,在京城鬧得風風雨雨的增稅一事終于在李云天的注視下緩緩落下了帷幕,無論是內廷還是文官集團都對這個結果比較滿意。

李云天這次回京城清晰地感受到內廷勢力在這兩三年里的迅速擴張,以他主政的都察院為例已經出現了投靠內廷陣營的御史。

說起來李云天的這個左都御史真的很不稱職,雖然他是都察院的主官但一年到頭來都在都察院見不到蹤影,都察院的事務由幾名堂官代勞。

但李云天又無法辭去這個職務,先不說他是文官出身一直擔任著文官的職務,辭去左都御史后朝廷里將沒有合適的職務給他,單單正統帝需要用李云天來威懾文武百官就需要李云天待在這個位子上。

其實,按照資歷李云天現在完全能夠進入內閣,過上兩年接替楊溥擔任內閣首輔,可惜的是李云天不僅是左都御史而且還執掌著講武堂,并總督交趾、廣西的事宜,根本無法卸下身下的這些職務,因此唯有以左春坊大學士的身份協助內閣處理事務。

隨著楊溥年事已高,內閣可謂出現群龍無首的格局,新晉的幾名輔臣無論是能力還是資歷都無法與楊溥相比。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內閣真正發揮作用是在宣德帝時期,“三楊”能力卓絕使得內閣迅速攀上了一個巔峰,此時必然會受到人才斷檔的困擾,也就是所謂的盛極而衰。

幸運的是內閣里還有李云天這個不是內閣輔臣的左春坊大學士,等到楊溥告老還鄉之后還有他來坐鎮內閣,不至于使得內閣受到太大的影響。

作為京城最重要勢力的內廷,在李云天看來經過這些年的暗中蓄力此時其羽翼已豐,已經足以與文官集團相抗衡。

在內廷四大巨頭中自然要數執掌司禮監的王振最為風光顯赫,雖然他在內廷的排名位于紫禁城內務總管宋大山之下,但由于宋大山行事低調,這就使得他成為內廷的臉面,出入時已經前呼后擁,看上去非常氣派。

文官集團對王振可謂是又鄙夷又忌憚,鄙夷王振是個對不起祖宗的閹人,忌憚王振手中的披紅大權,如果京城各大衙門的奏章不能被司禮監加蓋璽印的話就無法付諸實行。

不過與歷史上相比,王振的權限已經被削減了許多,主要是在東廠的權力受到了東廠廠督魯榮的限制,不能隨性所欲地調用東廠的番子行事。

魯榮身為紫禁城內務副總管、司禮監次席秉筆太監原本就有著不小的權勢,再加上他是孫太后的同鄉,故而在內廷與王振圍繞著東廠斗得十分厲害。

畢竟魯榮是東廠的廠督,謀略和心計不下王振,故而經過一番較量后王振知趣地讓出了東廠的主導權,但平日里也能調動東廠的人行事,這點兒面子魯榮還是要給王振的。

讓魯榮制衡王振是李云天在內廷下的一步妙棋,在內廷的四大巨頭中,排在首位的宋大山是李云天的一部暗棋,不到萬不得已不動用他,宋大山雖然平常行事低調但內廷的人都非常忌憚他,要知道他才是紫禁城所有宦官的首領,一旦動怒后果不堪設想。

至于內廷四大巨頭中的金英,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宣德帝駕崩后他就處于“歸隱”的狀態,平日里行事比宋大山還要低調,非常清楚明哲保身的道理,以免遭到別人的嫉恨。

因此,內廷四大巨頭中讓文官集團感到頭疼的人就是王振和魯榮了,王振的披紅以及魯榮的東廠使得文武百官非常忌憚,可謂是內廷的兩大殺手锏。

由于內廷的崛起,同為皇帝服務的錦衣衛北鎮撫司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打壓,再加上錦衣衛北鎮撫司鎮撫使馬順和副鎮撫使張大章是分別依靠王振和魯榮才得以坐上現在的寶座,故而自然對內廷是言聽計從了。

這使得李云天感到非常失望但也無可奈何,畢竟宦官們距離皇帝更近,更容易受到皇帝的寵信。

不過,也有東廠和錦衣衛鞭長莫及的地方,那就是講武堂,講武堂從成立起就是為皇帝服務的,可謂是皇家的禁軍自成一系連大明的那些勛貴都無法染指,并且得以配備唯有錦衣衛才能使用的繡春刀,皇恩之隆可見一斑。

再加上講武堂的主事者是李云天,那么內廷的人自然要忌憚三分,誰吃飽了撐的去找李云天的麻煩,那不是自尋煩惱。

尤為重要的是,講武堂的地盤不在兩京十三省,是一些內廷和文官集團看不上的偏遠邊疆地帶,沒有利益上的糾葛也就自然不會有沖突發生。

實際上,李云天這次要去巡視西域和南洋,還有躲避京城權斗的意味,現在內廷和文官集團爭斗正酣,他要是在京城的話少不了要去進行一番周旋,那樣的話還不得把他給煩死了,他哪里有時間去管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紛?

因此,正好趁著在外地巡視的機會躲開京城的這些繁雜事務,等他回來的時候正好是東征倭國的時間,朝中的這些糾紛等到倭國平定后他再騰出手來進行處置,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征討倭國,他可不希望被朝廷里的人扯后腿,這是他現在不介入京城爭斗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爺,禮部左侍郎于謙于大人前來拜見。”李云天回到京城沒幾天,這天下午正當他在都察院的公房處理手頭的公文時,一名護衛進來稟告。

“快請。”李云天覺得有些奇怪,放下手里的公文沉聲吩咐道,心中感到有些奇怪,他前兩天才見的于謙可當時于謙并沒有流露出有事的意思,沒想到今天竟然登門拜訪,不知道所為何事。

“王爺,打擾你公務了。”很快,于謙被護衛領進了門,笑著向李云天拱手說道。

“廷益你可是稀客。”李云天笑著起身相迎,示意于謙在一旁的座位落座,兩人是同科的進士,故而李云天也就不會擺王爺的架子了,實際上他平常也不喜歡擺王爺的威風出來。

“王爺,下官是無事不登三寶殿,有一事希望王爺能幫上忙。”于謙在座位上坐下后從衣袖中拿出一份公文遞給了一旁的護衛,那名護衛連忙交給了李云天。

“減免寧德、建寧銀稅!”李云天接過公文翻看了一下,有些意外地望向了于謙,沒想到于謙身為堂堂的禮部左侍郎竟然還管這些小事。

“王爺可還記得去朝鮮前本官奉命去查閩浙的暴亂,本官經過徹查后發現當地礦山環境惡劣,礦工猶如奴隸一般生存,再加上課稅嚴重,最終導致礦工暴亂,與抗拒佃租的百姓共同形成了閩浙暴亂。”

于謙的嘴角閃過一絲苦笑,向李云天說道:“下官回京后曾經上疏希望減免寧德和建寧銀礦的稅銀,但被司禮監卡住,下官萬般無奈唯有請王爺幫忙,給那些礦工找一條活路。”

“本王知道,那些銀礦的生存條件惡劣,如今大明每年從海外運來不少白銀,國內的白銀資源既然匱乏那么就應該停止開采銀礦,對其進行儲備。”

李云天聞言不由得微微頷首,如果是九州商會下屬的礦山還好說,至于其他地方的礦山的礦工簡直與奴隸無異,他也曾想管過此事但一直沒有時機插手,如今于謙正好給了他這個機會。

“王爺,您的意思是關閉大明境內的銀礦?”于謙聞言雙目頓時流露出驚訝的神色,不過隨后也就了然,現在大明的船隊每年都要從海外運來大量的白銀,足夠大明市場的消耗,而且這些銀子的質地要好過大明那些銀礦的質量。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大明從南美洲運來了大量的白銀,使得倭國通過白銀的買賣從大明賺取的利潤急劇減少,進而產生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依本王來看,那些銀礦再行開采完全是浪費人力和物力,對當地的環境也將產生嚴重的損害,不如將其關了讓那些礦工從事農業勞作。”

李云天微笑著點了點頭,在他看來那些銀礦已經淪為了當地官員攥取財富的搖錢樹,如果那些家伙們有什么怨言的話他不介意派御史去當地查一查銀礦的賬目。

“下官替那些礦工謝過王爺了。”于謙聞言頓時面露興奮的神色,如此大的手筆也就只有李云天才能做到,要知道這里面可是牽扯著復雜的利益關系,因此隨即起身向李云天拱手說道。

“廷益你何時也變得如此婆婆媽媽了,為皇上分憂可是咱們的分內事。”李云天不由得笑道,“你既然來了那么咱們晚上可要好好地聚聚,一醉方休。”

“下官遵命。”于謙也笑了起來,這么多年過去了他發現李云天一點兒都沒變,并沒有因為身居高位就輕怠了當年的那些同科們,這也是那些同科為何喜歡追隨李云天做事的重要原因,這份同科的情誼可是千金難買。

,歡迎訪問


上一章  |  執宰大明目錄  |  下一章